重庆的早晨总是带着水汽。街角的豆花店还没开张,家里就已经乱成了一锅“红油抄手”。
“妈!你又在我课本上夹银行卡!”
“那你自己放哪不见的?我昨晚找你爸给你充生活费,他说他微信限额,我就顺手放书里了嘛!”
说话的是李嘉怡,重庆本地的高中生,家里老幺,家中唯一本来该被捧在手心里宠的存在,结果现实是,每天早上不是找东西,就是被迫做“临时中介”调解爸妈争执。
“爸,你衣服别乱挂,我的校服裤子都湿了!”
“哎呀你妈把阳台占了,我就先晾在你房门上,谁想到你还要穿嘛!”
重庆人有一种天生的“理直气壮”,尤其是家长们,不带吵架情绪,但胜在说话太快太真诚,一句顶三句,谁都没法反驳。
厨房里,奶奶已经开火煮米粉,嘴里念叨着:“昨晚那娃儿怎么又梦游了?半夜走到阳台吼‘我要转专业’。”
“那是她同学失恋影响她了,妈你别听她梦话。”李妈妈甩锅比炒菜还熟练,“嘉怡快吃,等下你爸开车送你。”
“我不坐他车了!”
“为啥?”
“他一边吃米粉一边开车还要哼《演员》,太丢人了。”
爸爸:“你妈还说我唱歌好听。”
奶奶:“你妈年轻时追你,就是因为你唱《痴心绝对》。”
全家安静三秒。
“爷爷呢?”嘉怡终于想起关键人物。
“他去楼下打牌了,一早上六点半就出门,说要占座。”妈妈回答。
“今天是你叔叔家小孩生日,他要去问人借吹风机,说要造型。”
“他是不是把你电动剃须刀拿走了?”爸爸一边啃油条一边问。
嘉怡叹了口气,看着满桌子热气腾腾的早餐和全家人各自忙乱但又围着彼此转的样子,忽然觉得也没那么烦。
这个家,是歪歪扭扭但不散的“全家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