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李远带着满心疑惑,走进寺院大门。只见寺内众人皆身着华丽飘逸的古装长袍,他们看到李远的模样,仿佛瞧见了异类,彼此间都弥漫着好奇与陌生。不过,众人并未询问李远的来历,而李远则如同一外来的访客,在寺内四处参观游览。

这座寺院气势非凡,规模宏大,造型富丽堂皇,建筑雄伟壮丽,环境清幽雅致,布局精巧合理。整个寺院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呈环抱之势,宛如在山的怀抱中。左边是庄严肃穆的大殿,右边矗立着一座高塔,塔身玲珑剔透,工艺精巧绝伦。塔下古松造型奇特,相互映衬,颇有仙风道骨之韵。

李远一路游览,来到一个院门前,匾额上写着“怔道院”三个字,也是甲骨文。他走了进去,院内,两位仙风道骨的老者正在品茶聊天。见李远穿着怪异走进来,一位老者惊讶地问道:“这位小兄弟从哪里来,为何这般打扮?”李远向老者讲述了自己的来历,尽管双方言语交流不太顺畅,但大致意思还是能相互领会。老人热情地请李远坐下,并为他斟上茶水,李远连声道谢。

经过一番交谈,李远才知道这两位老人,一位是本院院长,另一位是国家长老。原来,大门牌匾上的三个字的确是“大理寺”。此“大理寺”并非李远先前所想的寺院,而是类似于寺院,实际上是这个国家的元老院。这个寺院中的老人大多是国家退休致仕的长老重臣,他们不仅对国家的决策和国家安全稳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平日里也修身养性,安享晚年。他们对国家有着极强的责任感,平日里一般不干政,但当国家面临重大危机,如政变等情况时,便会挺身而出,主持公道,以保障国家长治久安。新登基的皇帝,必须经过元老院里长老们的认可,才能正式上任。长老们肩负着对整个国家和民族的责任,全力防止国家分裂。他们不是和尚道士,却过着平静且修身养性的生活,他们不是神明,却是这个社会备受尊崇的圣人。在这个社会里,没有宗教,只有圣人。

院长和这位长老对于李远的到来,虽感到难以理解,但并非不能接受。院长和蔼地对李远说:“你若无处可去,便在此住下吧,等你对我们这里的环境熟悉之后,我让人带你去帝京游历,那里人烟繁华,不比这里清冷。”李远赶忙答道:“多谢院长收留,我正发愁没地方去,晚上不知在哪儿安身呢,这可解决了我的大难题,多谢两位老人家的厚爱。”院长唤进来一个年轻的仆人,向他讲述了李远远道而来的经过,并吩咐他为李远安排住宿,又叮嘱好生照料。那位长老也说道:“你若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地方,尽管来找我们,在这里就如同在自己家里一样,别见外,这里的人都是谦逊诚恳的君子,不会为难你。”

李远满怀感激,向两位老人道谢后,便随年轻仆人前往客房安顿下来。年轻仆人叫李卜,是从宫中选调来大理寺的。李远问他:“那你爸爸妈妈呢?”李卜道:“我爸妈也在宫里当差。”李远的到来,轰动了整个“大理寺”,众人纷纷前来探问,打听李远来之前的那个社会是什么样的情形,吃什么样的食物,是不是每个人都穿着像他身上这样的衣服,出行依靠什么工具等等。李远一一耐心作答,直到晚间,众人才陆续散去。

众人离开后,年轻仆人进来,带着李远前往“光禄厅”吃晚饭。晚饭十分丰盛,香味扑鼻,与他之前所处的那个社会饭菜口味相差不大,李远吃得很是满足。吃完晚饭,他便回到客房。

这时,一位年轻女子走了进来,只见她青春靓丽,眉清目秀,明眸皓齿。李远正要开口,那女子先问道:“你就是从未来世界来的人?”李远微微点头。那女子上下仔细打量李远一番,不禁啧啧称奇。李远问道:“不知姑娘尊姓大名?”女子落落大方地回答:“我叫秋明静,是这里院长的女儿。刚从宫里回来,听说大理寺来了个奇人,便过来看看。你又如何称呼?你们那个世界的人如何给人取名字的?”李远答道:“我姓李,名远。在我们那个世界,取名字的方式和这里一样。秋姑娘,听你方才说刚从宫里回来,姑娘是在宫里任职吗?”秋新静轻轻点头,说道:“是啊,我在天后身边做事呢。改天我带你去宫里玩,天后要是见到你,肯定会很惊奇的。你要是有什么需要,尽管跟我说。”李远闻言,对秋明静的热情关怀感到温暖,赶忙说道:“多谢姑娘,我现在住在这里,院长对我关怀备至,我什么都不缺,等我真有需要时,再向你开口。”秋明静又问道:“那你日后有什么打算呀?”李远略微露出一丝迷茫之色,缓缓回答道:“目前还没考虑好呢。”待秋明静离去后,李远便睡下了。

次日上午,温暖的阳光透过窗户,轻柔地洒在李远的脸上。他悠悠醒来,起身之后便想着去找朱院长。来到“怔道院”,却发现院长并不在。仆人告知他,院长和长老们都在“科技厅”。李远转身出来,朝着“科技厅”的方向走去。一进入大厅,只见厅中聚集了数十人,秋院长果然在人群之中。大厅中央放置着一张巨大的木桌,木桌中央摆放着一个极高的木塔模型。李远定睛看去,那木塔造型逼真且精致绝伦。木塔周围堆满了图纸,一张张图纸上满是密密麻麻的线条和标注,众人正围着木塔热烈地讨论着。

李远心中思忖,估计是要建造一座高塔,看这情形,他们或许就是专门负责设计的团队,只是还不知这塔要建在何处。众人见李远进来,也并不觉得诧异,继续着自己的讨论。只听院长说道:“通天塔究竟建还是不建,大臣们还在争论不休,皇上也尚未表明确切态度。如果真要建,还得靠我们来设计。大家先做好准备,规划好图纸,等皇上批准之后,再来研讨是否可行,等皇上给出一个明确答复。”昨天李远见到的那位和院长在怔道院喝茶的那名长老说道:“建这么高的塔,真的能建成吗?要是建到一半突然倒了,谁来承担这个责任?”这时,又有一个看起来较为年轻的长老站出来说道:“我已经经过了充分而且反复的研究测算,‘通天塔’完全可建。”紧接着,又有一人忧心忡忡地说:“年兄,还是谨慎些好啊,这可是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事,最终结果如何还很难说。”众人你一言我一语,各执一词,争论得不可开交。

原来,大理寺可不单单类似于这个国家的皇家寺院或国家级别的道观,它还是这个国家的“科学院”。大理寺的长老们,大多都是这个世界的顶级科学家、精英型人才。他们不仅精通天文地理,建设制造,对于各种新奇的发明创造和工程建造也有着丰富的知识。

随着争论的持续,各方观点不断交锋。支持建造“通天塔”的人认为,这将是一项足以载入史册的伟大工程,能够彰显国家的实力与智慧,促进建筑技术的发展,为后世留下不朽的奇迹。他们列举了各种理论依据和技术设想,试图说服反对者。而反对者则担忧工程的巨大风险,无论是人力、物力还是财力的投入,都将是一个天文数字,且一旦失败,后果不堪设想,不仅会给国家带来沉重的打击,还可能引发民众的不满。

知道大理寺这些长老最近正忙着设计建造一座通天塔,李远便从科学厅出来,想去找秋小姐。然而仆人告知他,秋小姐一大早就出门了。李远顿时兴致全无,心里有些失落,只好又回到房中。

过了几天,李远对李卜说:“我想出去到外面转转,要是院长问起,你就帮我告知一声,说我最晚天黑就回来。”李卜关切地问道:“你身上有钱吗?要是路上想买点东西怎么办?”李远无奈道:“自然是没有,你能借我一些吗?日后一定还你。”李卜爽快地说:“没问题,这些银子你先拿着。回头有空儿我给院长说一声,从账房里支取就行。你注意安全,早点回来。我去给你找一匹马。”

过了一会,李卜牵着一匹马出来,将李远送到大理寺门外,递上缰绳。大理寺地处偏僻,离城很远。李远出了大理寺大门,只见四周青山绿水,参天大树林立,河流潺潺穿过树林,远处山峰连绵起伏。放眼望去,除了大片田野,竟不见一户人家。

李远顺着大路前行,不知不觉到了中午,肚子饿得咕咕叫,他只好决定往回走。行至一片树林深处,他攀到路边一处小山坡上,极目远眺,发现那边有个茅草屋。李远心中一喜,赶忙从山坡上下来,朝着茅草屋的方向走去。好不容易找到了通往茅草屋的路,他骑马又走了一会儿,便来到了一处农家小院。

房子四周有几棵果树,菜地种着绿油油的菜畦,一只母鸡正领着一群小鸡叽叽喳喳地在到处寻找食物。山坡上,牛羊悠闲地吃着草,两只洁白的小羊羔“咩咩”地叫着。一位农夫正在田地里挥锄劳作,农妇则在家门前,将煮好的长豆角捞出来,挂在竹竿上晾晒。

李远走上前,热情地打招呼:“大娘,您正忙着呢?”农妇抬起头,应了一声:“啊,你是哪位呀?”李远说道:“我从大理寺那边过来,出门没带吃的,这会肚子饿了,想在您这儿买点东西吃。”农妇笑着说:“没事,吃顿饭不算啥事儿。饭一会儿就好,等我叫我家当家的回来一起吃。”说着,她搬来一个小板凳,放在李远面前,又道:“你先坐着歇会儿,我给你倒些水。”农妇进屋端了一碗水出来,随后走到田边,大声喊丈夫回来吃饭。

李远坐下休息,没过多久,农夫便扛着锄头回来了。此时,饭菜也已端上了桌。李远见男主人回来,连忙起身打招呼:“大叔回来啦,我实在没地儿吃饭,就想在您这儿吃顿饭,一会儿该多少钱我照付。”农夫摆摆手道:“没事儿,吃吧!”说完,农夫放下锄头,舀水洗手,然后三人一同坐下吃饭。

桌上是三碗烩面,还有馒头以及一盘炒腊肉。农夫好奇地问道:“这荒山野岭的,你咋跑到这儿来了?”李远回答:“我刚到大理寺不久,对这里不熟,就出来逛逛,没想到这附近几乎没有人家,走了好远才碰到您家,不然中午非得饿肚子不可。”农夫道:“哦,难怪,我在这儿一年到头也见不着一个人。”李远接着问:“大叔您贵姓呀?家里就您和大娘两位吗?您的儿女呢?”农夫笑着说:“我叫陈金金,有两个儿子在船队上当差,不常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