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的衰落

自电子邮件和万维网兴起以来,还没有其他协议网络能够获得大规模的成功。并不是没有人去尝试,过去的30年里,技术专家创建了许多值得信赖的新型协议网络。21世纪初,开源即时通信协议 Jabber(后更名为 XMPP),[1]试图挑战 AOL 即时通信和MSN通信的江湖地位。10年之后,跨平台社交网络协议OpenSo-cial试图挑战脸书和推特。[2]2010年年初亮相的去中心化社交网络Diaspora也打算挑战脸书和推特。[3]这些协议在技术上都极具创新性,还建立了充满激情的社区,但没有一个成为主流。

电子邮件和万维网的成功,要部分归功于特殊的历史条件。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互联网由少量的合作研究者组成。在这些协议网络的发展过程中,中心化的竞争对手是缺位的。而近年来,新设立的协议网络不得不与拥有更多功能、更多资源的企业网络进行竞争。

协议网络的竞争劣势或许可以从简易信息聚合(RSS)的命运中得到最好的说明,RSS可能是最接近于成功挑战企业社交网络的协议网络。RSS是一种和社交网络功能近似的协议,它允许建立你想关注的用户列表,并让这些用户向你发送内容。网站管理员可以在自己的网站嵌入代码,当新的文章发布时,就会以可扩展标记语言(XML)格式输出更新。这些更新会推送到订阅者的自定义订阅源中,订阅者可以使用自己喜欢的RSS阅读器软件关注自己选择的网站和博客。这个系统既优雅,又去中心化,但它的功能非常基础。

在21世纪初,RSS 是推特和脸书等企业网络的有力竞争对手。但到了2009年,推特开始取代RSS。人们开始依靠推特而非RSS来订阅博主和其他创作者的内容。RSS社区的一些成员认为这没问题,因为推特有开放的API,并承诺会继续和RSS互操作。对他们而言,推特仅仅是RSS网络中一个受欢迎的节点。但正如我当时在博客中所说的,我一直在担心事情的走向:

问题在于推特并不是真正的开放。推特要真正开放,就必须能够在不涉及推特机构的情况下使用推特。与之相反,所有数据都要通过推特的中心化服务进行传递。目前诸如万维网(HTTP)、电子邮件(SMTP)和订阅信息(RSS)等占主导地位的核心互联网服务都是开放协议,它们分布在数百万个机构中。如果推特取代了RSS,那么它将是第一个由单一营利性看门人控制的核心互联网服务……到某个时点,推特将需要赚大钱来证明它的估值合理。那时我们才能真正评估由单一公司控制核心互联网服务的影响。

很遗憾,我的担心是有道理的。随着推特网络变得比RSS更受欢迎,除了社会规范,没有其他更坚实的理由能够阻止公司干出釜底抽薪的事儿。2013年,因为对公司有利,推特停止了对RSS的支持。同年,谷歌也关闭了其主要的RSS产品谷歌阅读器(Google Reader)。[4]这凸显了RSS协议衰落之迅速。

RSS一度是一种基于协议的可靠社交网络方式。虽然在21世纪10年代还有很多小众社区继续使用RSS,但它已不再是企业社交网络的强大竞争对手。RSS的衰落与少数互联网巨头网络权力的整合直接相关。[5]正如一位博客作者所说:“那个橘色的小泡泡(RSS的橘色标志)已经成为一个充满希望的符号,象征着对那个日益被少数公司控制的中心化网络的反抗。”[6]

RSS失败有两个主要原因。第一个原因是,功能不足。RSS无法与企业网络的易用性和先进功能相提并论。在推特上,用户只需注册、选择名称以及想要关注的账户,点击几下即可开始使用。相比之下,RSS仅仅是一套标准。没有公司在它背后进行支持,因此也就没有人运行一个中心化数据库来存储人们的名称和关注者列表等信息。围绕RSS开发的产品功能较为有限,缺少内容发现、内容精选和分析等人性化机制。

RSS对用户的要求过高。与电子邮件和万维网一样,该协议使用DNS进行命名,但这意味着内容创作者需要付费去注册域名,然后将域名转向自己的万维网服务器或RSS托管服务提供商。在互联网发展早期,电子邮件和万维网这么干还行,因为当时没有其他选择,而且很多用户都是技术人员,已经习惯了自己动手去做。但随着网民的动手意愿和知识水平越来越低,RSS的劣势逐渐凸显。推特和脸书等免费、简化的服务,为人们提供了更便捷的发布、连接和消费方式,使这些公司可以积累数千万乃至数亿用户(脸书的用户甚至高达数十亿)。

协议网络试图匹配企业网络服务功能的其他尝试,也皆以失败告终。2007年,《连线》杂志记录了自己利用RSS等开源工具建立社交网络的尝试。[7]开发人员意识到他们缺少了去中心化数据库这个关键基础设施,项目在即将完成之际陷入僵局。(如今回过头来看,开发人员缺少的正是之后区块链将会提供的技术。)该团队写道:

在过去的几周里,《连线》尝试用免费的万维网工具和小组件弄出来自己的脸书。我们几乎就要成功了,但最终还是失败了。我们能够实现脸书大约90%的功能,却完成不了最重要的部分:如何将人们联系起来,并且声明他们之间的关系。

有些开发者,例如1999年创办博客网站 LiveJournal 的布拉德·菲茲帕特里克(Brad Fitzpatrick),建议通过创建一个由非营利组织运营的社交图谱数据库来解决这个问题。[8]在2007年他发表了一篇名为《关于社交图谱的思考》的文章,其中提出了这样的建议:

构建一个非营利开源软件(版权归非营利组织所有),收集、整合并重新分发所有其他社交网站的图谱,将其聚合为一个全球图谱。对其他网站(或用户)来说,这些数据可以通过公共API(面向小型/非专业用户)进行调用,也可以通过更新数据流/API(面向大型用户)迭代更新数据图谱,并以下载的方式进行使用。

他的想法是,一个包含社交图谱的传统数据库,就可以帮助RSS实现可与企业网络相媲美的简化流程。将数据库控制权交给非营利组织,能够让它保持可靠的中立性。然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在软件开发者和非营利组织之间进行广泛的协调。这个办法从未真正普及,人们也一直在努力让非营利组织在其他科技创业环境中发挥作用(我会在第十一章的“非营利模式”部分详细讨论)。

与此同时,企业网络不需要进行协调。它们可以快速行动,即使这意味着要打破一些东西。

RSS失败的第二个原因是资金。营利性公司可以通过风险投资筹集资金,来聘请更多开发人员、构建高级功能、补贴托管成本等。随着公司的发展,可用资金也会越来越多。脸书和推特等公司,以及几乎所有其他大型企业网络,都从私人和公共投资者那里筹集了数十亿美元。而RSS只是一群联系松散的开发者群体,除了自愿捐款,根本没有获取资本支持。这从来就不是一场公平的竞争。

直到现在,开源软件的资金还是受制于市场力量,而市场力量仅仅有时候(并非总是)会与互联网的利益保持一致。2012年,一次软件更新在OpenSSL中引入了一个关键漏洞。OpenSSL是一个开源项目,为互联网上大部分加密软件提供支持。这个漏洞被称为“心脏出血”(Heartbleed),[9]危及大量互联网通信的安全。安全工程师直到事发两年后才发现该漏洞。当人们调查为什么没有人更早发现这个漏洞时,他们才了解到负责维护互联网协议的非营利组织OpenSSL软件基金会,[10]仅由几名操劳过度的志愿者组成。基金会依靠微薄的资金勉强维持,这其中包括每年约2 000美元的直接捐款。

有些开源项目资金充足,因为它们的成功符合大公司的利益。世界上最为广泛使用的操作系统Linux就是这一类。IBM、英特尔和谷歌等公司从开源操作系统的普及中获益,[11]因此它们都支持Linux的开发。但是,构建新的协议网络一般都不符合企业的利益。事实上,大多数科技公司的战略是占据、控制和垄断网络,它们最不愿意做的事就是资助潜在的竞争对手。协议网络符合互联网集体利益,但自政府提供早期资助之后,互联网就一直没有大笔的直接资金来源。

电子邮件和万维网等协议网络之所以能获得成功,是因为它们的出现早于真正的替代品。它们创造的激励机制引领了创造和创新的黄金时代,即便大型科技公司一直在对其进行蚕食,但这一时代仍然延绵至今。然而,后来尝试建立的协议网络却未能成为主流。RSS的衰落是协议网络面临挑战的缩影。RSS的前车之鉴也展示了协议网络是如何播下了更新颖、更胜一筹的网络设计之种,而这种设计将定义互联网的下一个时代。


[1]Ellis Hamburger,“You Have Too Many Chat Apps.Can Layer Connect Them?,”Verge, Dec.4, 2013, www.theverge.com/2013/12/4/5173726/you-have-too-many-chat-apps-can-layer-connect-them.

[2]Erick Schonfeld,“OpenSocial Still ‘Not Open for Business,’” TechCrunch,Dec.6, 2007,techcrunch.com/2007/12/06/opensocial-still-not-open-for-business/.

[3]Will Oremus,“The Search for the Anti-Facebook,” Slate,Oct.28,2014,slate. com/technology/2014/10/ello-diaspora-and-the-anti-facebook-why-alternative-social-networks-cant-win.html.

[4]Christina Bonnington,“Why Google Reader Really Got the Axe,” Wired,June 6, 2013,www.wired.com/2013/06/why-google-reader-got-the-ax/.

[5]Ryan Holmes,“From Inside Walled Gardens,Social Networks Are Suffocating the Internet As We Know It,” Fast Company,Aug.9,2013,www.fastcompany.com/3015418/from-inside-walled-gardens-social-networks-are-suffocating-the-internet-as-we-know-it.

[6]Sinclair Target,“The Rise and Demise of RSS,” Two-Bit History,Sept.16, 2018,twobithistory.org/2018/09/16/the-rise-and-demise-of-rss.html.

[7]Scott Gilbertson,“Slap in the Facebook:It's Time for Social Networks to Open Up,” Wired,Aug.6,2007,www.wired.com/2007/08/open-social-net/.

[8]Brad Fitzpatrick,“Thoughts on the Social Graph,” bradfitz.com,Aug.17,2007, bradfitz.com/social-graph-problem/.

[9]Robert McMillan,“How Heartbleed Broke the Internet—and Why It Can Happen Again,” Wired,April 11,2014,www.wired.com/2014/04/heartbleedslesson/.

[10]Steve Marquess,“Of Money,Responsibility,and Pride,” Speeds and Feeds,April 12,2014,veridicalsystems.com/blog/of-money-responsibility-and-pride/.

[11]Klint Finley,“Linux Took Over the Web.Now,It's Taking Over the World,”Wired, Aug.25, 2016, www.wired.com/2016/08/linux-took-web-now-taking-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