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仿技术和原生技术

人们有两种方式来使用新兴技术:(1)用来改进已经能做的事情,现在可以更快、更便宜、更容易或质量更高地实现;(2)做一些全新的,在此之前根本做不了的事情。在新技术发展初期,第一类行动往往更受欢迎,但第二类行动才会对世界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

对现有行动进行改进会率先发生,因为这更为直接。而发现新媒介真正的力量是需要时间的。当活字印刷术发明者约翰内斯·谷登堡(Johannes Gutenberg)在15世纪出版以他自己名字命名的《圣经》时,他刻意让它看起来像一份手抄本。谁能想象一本书不是这个样子呢?但正如计算机科学家、图灵奖获得者艾伦·凯(Alan Kay)所说的:“印刷术的真正意义不在于模仿手写版《圣经》,而在于150年后以全新的方式来论辩科学和政治治理。”——这才是革命的催化剂。

以新的方式行事,需要想象力的飞跃。早期的电影导演拍摄电影就像拍戏剧一样,他们实际上只是用更好的发行模式来制作戏剧作品。直到真正的创新者意识到这种新媒介特有的视觉语言潜力后,电影制作才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电力的发展也依循了类似路径。人们最初把煤气和蜡烛换成电灯只是为了方便,直到几十年后,人们才利用电网给从烤面包机到特斯拉等各种设备供电。

那些借鉴过去技术的设计有时被称为“拟物化设计”。这个词最初指的是在艺术作品中故意保留的,不必要却有意义的设计元素。史蒂夫·乔布斯时代的苹果公司普及了这一概念,[2]用数字化图形描绘常见的物件,例如在读书应用中使用木纹书架作为装饰,或用垃圾桶图标来表示删除的文件。模仿设计让人们易于与电脑屏幕进行交互。现在,科技行业从业者用这个词来描述那些模拟现有活动或体验的技术。模拟已有事物会让新事物产生熟悉的感觉,这有助于人们更快地适应它们。

整个20世纪90年代的互联网都是在模仿。那时的互联网主要是对互联网之前的事物进行数字化改造:网站模仿广告册和商品目录,电子邮件是写信的延伸,在线购物则让人想到邮购商业。人们将这一时期称为只读时代,因为尽管人们可以发电子邮件、提交数据和购买商品,但信息一般是从网站到用户的单向流动。这好比一个只读的数字文件,可以打开和查看,但不能编辑。当时,网站制作属于专业技能,大多数活动也不涉及向更广泛的受众群体发布信息。

今天已经很难想象,但从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的互联网,和现在全天候在线的高速移动互联网是完全不同的。[3]彼时,人们只能坐在笨重的台式电脑前间歇地“登录”互联网,一般是为了检查电子邮件、做旅行计划或浏览网页。图片加载得很慢,视频流媒体即使在正常工作状态下也极不流畅。大多数人通过调制解调器拨号(缓慢的固定电话线路连接)登录网络,在今天看来这样的龟速上网简直令人抓狂。

即使在互联网公司热潮的高峰时期,人们对互联网的热情也就那样。2000年3月,在人们的热情达到顶峰之前,美国国家工程院将互联网列为20世纪最伟大的工程成就排行榜第13位。这项创新排名在无线电和电话(第6位)、空调和冷藏技术(第10位)以及太空探索(第12位)之后。[4]

然后,砰的一下,泡沫破灭,股市全面崩盘。2001年,亚马逊的股价跌至历史最低点,市值缩水至22亿美元(还不到现在的0.5%)。[5]2002年10月,知名民意调查公司皮尤研究中心询问美国人会不会选用宽带上网,[6]大多数人都表示不会。人们使用互联网主要是为了收发电子邮件和“网上冲浪”,用得着更快的网速吗?主流共识是互联网确实很酷,但用途有限,而且可能也不是一个理想的谋生之地。市场崩溃也证明了这一观点。

然而,虽然互联网行业陷入了困境,但也正处在即将复兴之际,一场规模虽小却日趋壮大的力量正在汇聚之中。

到了2005年左右,技术专家开始探讨互联网原生产品设计。如果说模仿意味着雷同,那么原生则意味着创新。新的服务层出不穷,它们充分利用了互联网的独特功能,而非仅仅模拟线下的同类产品。重要的新品包括博客、社交网络、在线约会、公开简历制作和照片共享等。API等技术创新使得互联网服务之间能够实现无缝集成。网站变得具备互操作性,同时也变得动态化,能够自动刷新。应用程序和数据的“混搭”突然遍地开花。网络流动了起来。

理查德·麦克马纳斯(Richard MacManus)在2003年4月于其早期颇具影响力的科技博客读写网上发表的首篇文章中,对此做了精彩阐述:“万维网绝不应该止步于一个单向发布系统,然而在万维网前10年的发展中,网络浏览器一直是一个只读工具,”他写道,“现在的目标是将万维网转换为双向系统。普通人应该能够像浏览和阅读网页一样轻松地写入内容。”[7]

互联网远远不止一个只读媒介,这一点给新一代的建设者和使用者带来了灵感和活力。这种对互联网的重新构想,使得任何人都能轻松创建内容并将其呈现给广大受众——不仅能接收信息,还能广播信息——这开辟了全新的可能性领域。于是,网络开启了下一个阶段,人们能以史无前例的规模自由消费和发布信息——这在互联网之前的世界里是从未发生过的。

众所周知的Web2.0,即读写时代,来临了。


[2]Nick Wingfield and Nick Bilton,Apple Shake-Up Could Lead to Design Shift,”New York Times,Oct.31,2012,www.nytimes.com/2012/11/01/technology/ap-ple-shake-up-could-mean-end-to-real-world-images-in-software.html.

[3]Lee Rainie and John B.Horrigan,“Getting Serious Online:As Americans Gain Ex-perience,They Pursue More Serious Activities,” Pew Research Center:Internet, Science & Tech,March 3,2002,www.pewresearch.org/internet/2002/03/03/get-ting-serious-online-as-americans-gain-experience-they-pursue-more-serious-activ-ities/.

[4]William A.Wulf,“Great Achievements and Grand Challenges,” Nation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The Bridge (vol.30,issue 3/4),Sept.1,2000,www.nae.edu/7461/GreatAchievementsandGrandChallenges/.

[5]“Market Capitalization of Amazon,” CompaniesMarketCap.com,accessed Sept.1, 2023,companies marketcap.com/amazon/marketcap/.

[6]John B.Horrigan,“Broadband Adoption at Home,” Pew Research Center:Inter-net,Science & Tech,May 18,2003,www.pewresearch.org/internet/2003/05/18/broadband-adoption-at-home/.

[7]Richard MacManus,“The Read/Write Web,” ReadWriteWeb,April 20,2003, web.archive.org/web/20100111030848/http:/www.readwriteweb.com/archives/the_readwrite_w.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