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时期文学中的生态伦理精神
- 李玫
- 1224字
- 2024-10-30 07:46:59
序
李玫的《新时期文学中的生态伦理精神》就要出版了,这部著作是她毕其十余年精力在其博士论文的基础上反反复复修改打磨而成的,作者这种不急于求成的态度是我激赏的治学精神,虽然这个论题早已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资助,然而作者本着精益求精的学风,延长了结项的时间,当我看到此书的样稿时,还是被她的认真感动了。
20世纪60年代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莱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的发表标志着“生态文化”研究的开始,而其学术的回响在中国大陆却是20多年后的事情了,李玫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开始了这一研究领域的工作。毋庸置疑,近十几年来,生态文化和文学的研究在中国学界刮起了一阵旋风,其论文与论著呈现出铺天盖地的态势,仅研究生论文就不下百篇(部),但是,我个人以为是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其中有些论文居然连生态文化与文学的概念论域都没有搞清楚,真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李玫这部著作的出版,无疑在文学生态伦理这个领域里廓清了许多边界含混的问题,同时,在几乎穷尽了“新时期”(虽然我不太认可对这个时段的这种命名)生态文学的基础上,作者能够独辟蹊径,发前人未发之论,洞见迭出,当然,就我个人的看法而言,其中有些论述倘若再加深入的理论梳理,这部著作的学术贡献则更大,但是,即便如此,这部著作的出版,无疑是生态文化与文学研究领域里一件不可小觑的学术事件,我不敢妄言它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但我敢保证,凡是读了这部著作的学人一定是有启迪的。
正如作者在著作的最后所言: “本文所关注的生态伦理,事实上就是在探讨人类作为生物圈中的一员,与其他生命乃至整个生物圈的合理相处方式,进而在文学叙事中建构出一种区别于既有人际伦理的新的伦理规范。这种规范与此前的人际伦理的本质的区分在于,伦理关怀对象不仅仅是人,还包括人之外的其它生命和自然。”本着这一价值判断与行文主旨,作者在各章节里所阐释的内容,以及论证过程中的举证就赋予了作者的生命体验与学术伦理。在对客体对象加以描述时,在对历史史实的尊重中,作者渗透进去的价值观阐释,那才叫“独到见解”!
对这一时段生态文学研究的全部意义就在于:“生态伦理精神的出现,是新时期文学中一个全新的审美维度,这一维度已然出现,并展示了前所未有的特质。它的存在因拓展了人文精神的内涵并与科学思想衔接,而与一个世纪以来的文学话题实现了对接,它已经、正在并会持续给一个世纪以来中国文学的发展带来全新的审美视角和伦理维度。”作者的这一几乎是全称性学术判断是否过于偏激了?仔细厘定,我以为作者的判断既独到,又是切中文学要害的,此种宏观性的论断不由得使人信服。
此书30多万字,除序论与结语共七章,每一章节之间的逻辑关系都十分清晰,宏观、中观与微观分析并重,可谓有气象的学术论文,尤其是字里行间所流露出来的严谨学术语言之外灵动的语言表达,为此书增色不少。
李玫的学术道路还很漫长,我相信在这部著作之后,她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还会更加深入,期望她能够一如既往地踏实前行。
是为序。
丁帆
2014年7月26日于瘦蠹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