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社会发展年度报告·2015
- 李汉林
- 1671字
- 2025-02-15 17:27:04
三 社会可持续性的指标框架
对于上述四个维度进行操作化,就构成了社会可持续性的指标框架。
公平问题不仅仅是一种客观现状的描述,而且也包含着对客观现状的主观社会性认知。在本研究中更为关注的是经济增长的成果分配是否能够得到社会民众的认可,因此需要测量人们对于公平的主观看法。研究者将公平评价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对社会整体的分配公平状况的评价;另一方面是自身个体收入的公平状况的评价。这两个方面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例如怀默霆的研究表明,虽然中国公众倾向于认为整个社会的收入差距很大,但是多数人认为自己身边的不平等是可以接受的,甚至是公平的。如果人们更倾向于参照那些处于他们周边环境中的人而不是整个国家的人来认知公平问题,那么这一结论无疑是令人欣慰的。马磊和刘欣的研究也表明,个人的微观分配公平感与宏观分配公平感之间是有区别的。
基于上述考虑,本研究中采用两个题项来测量社会公平度:第一个题项是“您觉得当下社会的收入和财富分配是否公平”,用来测量人们对于社会整体的宏观分配公平感;第二个题项是“考虑到您的能力、教育背景和工作付出等因素,您认为自己目前的收入是否公平”,用来测量人们对于自身收入的微观分配公平感。
社会秩序维度与人们感受到的社会冲突和权益矛盾有关。社会秩序感受有宏观感受和微观感受两个层面:前者是从社会整体出发进行的评价;后者则事关自身的具体经历。我们用两个题项来分别测量人们的宏观社会秩序感受和微观社会秩序感受。前一个题项为“您认为当前社会的总体状况是否和谐”;后一个题项为“过去一年间,您或您的家人是否有过权益受到侵害的经历”。后一个题项中涉及了来自政府行为的权益损害、工作单位中受到不公正对待、工资福利被克扣或拖欠、来自其他个人的权益损害等具体情况。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测量的是被访者的主观感受,是被访者的“主诉”。什么是自己的权益,每个人有着不同的理解,统一的问卷对此不可能进行深入探究。什么样的行为就能叫作损害,被访者的理解也不可能完全相同。这里测量的更无关某一事实是否在法理上真的构成了一种损害,而仅仅是被访者的主观感受。但是这种主观感受并不因为其“主观”而丧失意义;相反,它也是一种社会事实,也在深刻地影响着人们对于社会秩序的感受。
社会归属力图反映的是社会成员在社会身份意义上的认同感。我们在此用收入层级认同与地位层级认同来测量社会归属。社会学的诸多研究都表明,主观的收入层级认同和地位层级认同与客观地位要素之间并不一致。从多数现代国家的经验来看,客观地位要素与主观层级认同之间的不一致反而是更为常见的经验事实。其原因就在于主观社会层级认同是基于客观地位要素基础之上的社会建构,它同时反映了社会成员的社会认同感与社会归属感。如果在发展进程中,社会归属感保持稳定,那么社会成员的主观层级认同也会随之稳定;反之,如果社会归属感不断被侵蚀,那么尽管经济收入可能在增长,但主观层级认同却会出现下滑趋势。在本研究中,我们采用两个题项来测量社会归属:“您认为您的收入属于第几层”;“您认为您的社会地位属于第几层”。前者用来测量收入的主观层级认同;后者用来测量社会地位的主观层级认同。
社会信任不同于政府信任或机构信任。帕特南指出:“经验上来说,社会信任和政府信任可能相关也可能不相关,但是理论上必须进行清晰区分。政府信任可能是社会信任的原因或者结果,但是它不同于社会信任。”社会信任内部又可以区分为针对社会中一般性他人的“一般信任”(General Trust)或者“弥散性信任”(Thin Trust)和依赖于具体社会关系、针对共同体成员的“具体信任”(Specific Trust)或者“内聚性信任”(Thick Trust)。本次调查中,用两个题项来测量社会信任:“您是否认为大多数人是值得信任的”;“生活中遇到困难,您是否总能及时得到帮助”。第一个题项是关于“一般信任”的,第二个题项是用来测量“具体信任”的,它们共同构成了关于社会信任的测量。
综上所述,社会可持续性的指标框架如表2—2所示:它分为社会公平、社会秩序、社会归属、社会信任四个维度;每个维度又都细分为两个题项,用以凸显发展过程中的结构张力。
表2-2 社会可持续性的指标框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