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 西夏历日文献中的八卦

Инв.No.8085历日文献中载有八卦配年,位于右部表头纪年干支之下,一年一卦,以后天八卦卦序“乾、坎、艮、震、巽、离、坤、兑”为准,循环往复,用西夏文书写。此法见《俄藏黑水城文献》第5册汉文文献,称为《八卦法》,与《月将法》《九宫法》《二十四气》《六十甲子歌》等与历书有关的文献书写在一起,[45]表明当时流行以后天八卦统配历法的做法。

Инв.No.8085中此类年历有23年:(1)夏崇宗元德六年(1124年)至夏仁宗人庆元年(1144年);(2)夏桓宗天庆十三年(1206年)至夏襄宗应天二年(1207年)。此类标注在其他历日文献中也有所体现。如俄藏Инв.No.5282“夏崇宗正德三年(1129)己酉历日”残件右上角标八卦中的“乾”,英藏Or.12380-2058“夏崇宗正德七年(1133)癸丑历日”右上角标八卦中的“巽”,均与Инв.No.8085历书相符。兹把Инв.No.8085中一个循环的配置情况(1129—1136年)列表如下:

八卦配年表(1129—1136年)

这种八卦配年,不见于敦煌出土历日文献,不见于藏历,亦为黑水城出土半页X37“绍圣元年(1094年)刻本历书”所无,[46]一度让笔者困惑不已。后从敦煌占卜类文献中受到启发,推测此应与古代推算禄命的一种方法“推人游年八卦法”有关。

游年八卦法有“大游年”和“小游年”之分,前者用于看风水,后者用于推人禄命。关于“推人游年八卦法”,即“小游年”,敦煌文献中主要有七件,编号分别为P.2830、P.2842v、P.3066、P.3602v、S.5772、S.6164、Дx.02800、Дx.03183,其中P.2830首写“推人游年八卦图”,P.3602尾题“孟遇禄命一部”,其余均无相应题写。陈于柱先生主张将此类文献统称为《推人游年八卦图(法)》,并结合隋人萧吉《五行大义》中的记载,对之做了简要论述。[47]“游年八卦法”禄命推算过程久已失传,这里我们只能搞清楚其所遵守的一些规则。

其一,“推人游年八卦法”中年龄与八卦的对应关系。何谓“游年”?萧吉在《五行大义》中,因游年与五行相配,对之专门做了解释:

游年凡有三名,而为二别。三名者,一游年,二行年,三年立。游年之名,皆以运动不住为义,以其随岁行游,不定一所也。年立即是行年,立者,是住立为义,以其今年立于北辰也。就人而论,常行不息,故谓曰行。就岁而论,今之一岁,年住于此,故谓之立。二别者,游年从八卦而数,年立从六甲而行。[48]

可见,这里的游年就是把人的年龄用八卦的形式动态地表示出来。人的年龄与八卦的对应关系是这样确立的:

游年者,男一岁,数从离起,左行八卦,则二在坤,三则在兑,四则在乾,五则在坎,六则在艮,七则在震,八则在巽。巽不受八,进而就离,离则是八,坤即九,兑即十。以次而数,一若至坤,坤不受一,还退就离,故至十数,皆在正方也。女年一,从坎右行,亦如离法,艮不受八,乾不受一,皆皈于坎。[49]

根据这段文字,陈于柱先生在前揭论文中正确指出,游年年岁不仅有男女之别,而且还存在诸如“巽不受八,进而就离,离则是八”“一若至坤,坤不受一,还退就离”的特殊性,绝非仅是以“八”为差的简单计数。但是由于“巽不受八”“坤不受一”的记载过于简略,不大好理解,他并没有打算具体构建年龄与八卦的对应关系。魏静先生在这方面做过尝试,对敦煌推人游年八卦书中与八卦对应的若干数字进行全面搜集,纠正了今人一些错误的录文。但由于原文书作者部分推算有误,前后内容有出入,歧异主要集中在四十几岁和八十几岁上,与“巽不受八”“坤不受一”的记载不能一一互相验证。作者并未给出决定正误的断语,同样未能达到目的。[50]笔者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经过反复推敲,确立起“推人游年八卦法”中年龄与八卦的对应关系。以男一岁为离的标准,设定最高年龄为120岁[51],列表如下:

“推人游年八卦法”中年龄与八卦对应关系表(男一岁为离)

此表很好地体现出“巽不受八,进而就离”“坤不受一,还退就离”的排布规则。为什么在确立年龄与八卦的对应关系时,要在以“八”为差的基础上做出上述调整?萧吉在《五行大义》中这样记载:“所以巽不受八,坤不受一者,坤巽依位,并夹离宫,巽是阳位,有进义而无终义,八是卦之终数,故不受之,前以付离。坤是阴位,阴有退而无进,退则须灭减,不敢当其阳始之数,故退让就离。”

根据“推人游年八卦法”中年龄与八卦对应关系表,可以订正敦煌游年八卦书中数字方面出现的多处错讹,以坎卦对应的数字为例。

敦煌推人游年八卦书中坎卦对应数字表

S.6164中的“廿六”或为“廿八”之形误。P.2830中的“卌四”为“卌五”之误。残缺部分当补“五十二、六十、六十八、七十六、八十五、九十二”等六个数字。P.2842v中的“八十四”为“八十五”之误。其余七卦,此不赘述。

顺便指出,“推人游年八卦法”中年龄与八卦的对应关系,曾出现在日本医书《医心方》中,称为“八卦法”,出自《发命书》。但由于当时学界并不了解推人八卦游年的算法,校注者不仅没有纠正在传抄过程中出现的数字脱讹,还擅自以“八”为差,增添了一些数字。以离卦为例:“离:年一、八、十六、二十四、三十二、四十、四十一、四十八、五十六、六十四、七十二、八十一、八十八、九十六、百四、百十二、百二十。”校注者在“四十”后注曰“循上下文例,此二字疑衍”,对“八十一”前脱漏“八十”二字则置之不理。再以巽卦为例:“巽:年八、十五、廿三、卅一、卅九、四十八、五十五、六十三、七十一、七十九、八十八、九十五、百三、百十一、百十九。”数字“八、四十八、八十八”均为校注者误以为原书脱漏而补入,违背了“巽不受八”“坤不受一”的推算原则。[52]该书再版时,当据以订补。

其二,游年卦共有七种变化,用来预示各种吉凶。游年八卦任意一卦的卦体发生爻变,即可衍生出别的卦,共有七种衍生关系,每一种皆有专称。对此萧吉在《五行大义》中也做了阐述。

游年所至之卦,因三变之,一变为祸害,再变为绝命,三变为生气。生气则吉,祸害、绝命则凶。吉则可就其方,凶则宜避其所。祸害者,以其相克害也,如乾初九甲子水变成巽,巽初六辛丑土,是飞辰来克伏辰也;坎初六戊寅木变成兑,兑初九丁巳火,是飞伏相害也。绝命者,以其卦体被克制也,如震变为兑,金克木也;艮变为巽,木克土也。生气者,以其相生同体也,如乾变成兑,体同金也;震变成离,木生火也。

此段文字与“纳甲筮法”有关。所谓“纳甲”,系指将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分纳于八卦之中,而举天干之首“甲”以概其余,故名之为“纳甲”。在纳甲筮法中,不仅以十天干纳于八卦之中,十二地支亦纳于八卦之中。在游年卦卦体发生爻变的基础上,根据卦中地支所属五行、本宫卦所属五行的生克情况,萧吉在这里仅指出游年卦中的三种变化,“一变为祸害,再变为绝命,三变为生气”。除此三种变化外,敦煌文献显示,还有“天医”“福德”“游魂”等。实际上,通过以本宫卦象的三爻分别与其他七个宫位卦象的三爻之间的对应,一共可以得出七种变化。据《钦定协纪辨方书》记载,小游年变卦与大游年变卦不同,只变上爻是生气,变上中爻是天医,只变下爻是五鬼,变中下爻是福德,变上下爻是游魂,只变中爻是绝命,三爻全变是绝体。[53]值得注意的是,《五行大义》和敦煌文献所载小游年变卦,又与《钦定协纪辨方书》有所不同。

占卜者就是根据这些变化关系来判断吉凶的,敦煌推人游年八卦书中对此有具体的记载。以P.2830的离卦为例:

游年在离,南方,其年之中,与姓姚、侯、吕、董交通吉。其年病者,与东北神愿不赛,所以□□□□□舌。

祸害在艮,东北方,若有寡男子并小儿来时,大凶,为□。

绝命在乾,西北方,乾为老公,忌九月戌日,不宜向西北方吊问西北修造,亦有□鬼,修灶不次,故使□病(后缺)

生气在震,正东,□取青衣师看病,青药□□乾转大吉??以铁二斤悬在西北角上,离神姓马〔字〕处仲(后缺)

游年吉凶所涵盖的内容十分丰富,从现存敦煌文献来看,包括交往、出行、修造、疾病、医疗等等。

在对古代推算禄命的一种方法“游年八卦法”有所了解后,我们推测西夏历日文献中的八卦配年,与敦煌推人游年八卦法有关。其一,敦煌文献与西夏文献在时间上前后衔接,在内容上往往有继承关系。其二,敦煌推人游年八卦书与西夏历日文献中的八卦,皆以后天八卦卦序“乾、坎、艮、震、巽、离、坤、兑”为准,具有“随岁行游”的特征。其三,“推人游年八卦法”在日本医书《医心方》中,被称为“八卦法”。俄藏黑水城出土与历书有关的汉文文献中,罗列后天八卦卦名,题名亦为《八卦法》。号称“小游年”的“推人游年八卦法”长期不为世人所知,如果上述推论不谬,把黑水城文献与敦煌文献中的相关记载结合起来,将有助于我们复原古代较为流行的游年禄命信仰。

八卦配年与干支纪年存在某种关系,这种排布规律对残历定年有一定的帮助。如夏襄宗应天二年(1207年)年历的考证过程中,就用到了“八卦配年”。我们先利用二十八宿直年、八卦配年、年九宫等,可以求得该年为夏襄宗应天二年丁卯年历。又残历八卦配年为坤,本书八卦配年始于夏崇宗元德六年甲辰(1124年)震卦,一年一卦,以后天八卦卦序为准“乾、坎、艮、震、巽、离、坤、兑”。由1124年到1207年,共跨84年,恰以坤卦配年,可以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