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原始经典的成立
第一结集
佛陀入灭后,大迦叶考虑到,佛陀的教法如果一直被放置不理的话,会很快就湮灭无闻,因此想要举行教法的结集(saṃgīti)。他向聚集起来的佛弟子们提议而得到了赞同,便于王舍城集合五百位佛弟子,结集了佛陀的一代说法,称为“第一结集”。“结集”也译作“合诵”,是将记得的教法共同诵出的意思。虽然有不少学者否定第一结集,但是诸部派的文献里都有记载,所以或许可以看作是以某种形式进行了遗法的结集。
此时的教法(Dhamma)是由佛陀的常侍弟子阿难(Ānanda)诵出,律(Vinaya)是由理解戒律很深的优波离(Upāli)诵出,而诵出了后来成为经藏、律藏原形的内容。论藏的成立是更晚的事。为了便于记忆这些法与律,将重要的教说整理成简单的短文契经(sūtra),或造诗句(gāthā,伽陀)而传承下来。但是似乎是在这些梗概大要中附加上说明解释而传承下来,在伽陀方面也附随了具有说明的因缘(nidāna)等而记忆下来。后来将这些短文或诗句缀合起来,加上连结的文章,整理出长篇的教法,而称为“法门”(dhammapariyāya或pariyāya)。后来编集了长文的“经”(sutta, suttanta);经是“纵线”的意思,原意是指将丰富的意义整理为短的文章。但是佛教后来也作了许多长文的经典,制作出来此长文经典,是佛灭后至百年左右为止的情况。
还有关于律方面,戒律的条文,亦即波罗提木叉,是比较早整理出来的。而戒律的条文称为“经”(sutta),其解说称为“经分别”(suttavibhaṅga),也可视为是较早就确定下来的。因为对比丘们来说,为了过正确的戒律生活,正确地了解条文的意思是很重要的,与此并行地,也将僧伽营运的规则集中起来。僧伽的运作规则称作“羯磨”(kamma),为律藏“犍度部”的中心。后世整理出所谓“百一羯磨”之多的大量羯磨,不过自最初为了教团的营运即已经有相当多的羯磨了。波罗提木叉与犍度部的原形确定下来,应是在佛灭后百年左右。
这些教法或戒律的忆持似乎是分工进行的,自古以来僧伽里就有经师(suttantika)、持律师(vinayadhara)、说法师(dhamma-kathika)、持法师(dhammadhara)等。但是自第一结集的法与律起,到现在所存的经藏与律藏,是经由怎样的路径发展的,则很难追溯定位。不管如何,到原始佛教的末期,教法经整理而成“经藏”(Sutta-piṭaka),律则成“律藏”(Vinaya-piṭaka)。然而因为佛灭后百年左右,原始教团分裂为大众部及上座部,所以教法的传持也转移到部派教团上。其后,上座部与大众部也各自发生内部分裂,最后分为十八部,而经藏与律藏也都在各部派传持之间,蒙受部派上的增广及改变;这些即以巴利语(Pālī-bhāsā)传于锡兰,或是传到中国而被汉译,成为我们现在得以利用的经藏、律藏。其间因为历经长久岁月,所以纵使在原始佛教的末期经律二藏已经纂集出来,现在要去探知那时的原形也是不可能的。但是在经藏、律藏的现在形态中,可以由许多地方明晰,存在种种古层与新层交错混入的情形。
谈到经藏与律藏的现在形态,在阿育王时代由摩哂陀(Mahinda)传到锡兰的佛教,是以巴利语传持的,其经藏被整理为五部尼柯耶(nikāya,部、集成),为上座部(Theravāda)系的分别说部(Vibhajjavādin)所传持。巴利语是中印度西南的卑提写(Vedisa, Bhilsa)地区的古代方言,这里是摩哂陀母亲的出生地,此地的佛教由摩哂陀传到了锡兰。相对地,由北印度经中亚传到中国的经藏称为“阿含经”,在中国共译出了4种《阿含经》。但是一般说《长阿含经》是法藏部所传持的,《中阿含经》和《杂阿含经》是说一切有部所传持的,《增一阿含经》是大众部所传持的,不过汉译的《增一阿含经》似乎不是大众部所传持的。律藏方面,有巴利语的上座部律,汉译中有法藏部的《四分律》、说一切有部的《十诵律》、化地部的《五分律》、大众部的《摩诃僧祇律》和根本说一切有部律等5种律藏。藏译也有根本说一切有部律,这些内容如下所示:
“律藏”(Vinaya-piṭaka):
Ⅰ经分别(Suttavibhaṅga)

Ⅱ犍度部(Khandhaka)
大品(Mahāvagga)分为10章
小品(Cullavagga)分为12章
Ⅲ附随(Parivārapāṭha)
“经藏”(Sutta-piṭaka):
五部(Pañcanikāya,上座部所传)
长部(Dīgha-nikāya,34经)
中部(Majjhima-nikāya,152经)
相应部(Saṃyutta-nikāya,2872经)
增支部(Aṅguttara-nikāya,2198经)
小部(Khuddaka-nikāya,15经)
四阿含
《长阿含经》(30经,法藏部所传,公元413年译)《中阿含经》(221经,说一切有部所传,公元398年译)《杂阿含经》(1362经,说一切有部所传,公元443年译)《增一阿含经》(471经,所属部派不明,公元384年译)部分汉译,义足经、法句经、本事经、生经等。
律藏所示为巴利律的组织,汉译诸律的组织与大纲也与此相同。巴利律已由H.Oldenberg出版(The Vinayapiṭaka in Pali.5 Vols,London,1879-83),此书有巴利圣典学会(Pali Text Society, P. T. S.)的翻印版,还有戒经(Pātimokkha)的出版。英译是由T. W. Rhys Davids与H. Oldenberg翻译了一部分,收于SBE.(The Sacred Books of the East. Vols.XIII,XVII,XX)里;全译本是由I. B.Horner女史译出(The Book of the Discipline.1949-52),收于SBB.(The Sacred Books of the Buddhist. Vols. X, XI, XIII, XIV, XX)。日译本收于《南传大藏经》第一至五卷。巴利律的注释则有Buddhaghosa:Samantapāsādikā.7 Vols(汉译《善见律毗婆沙》)。汉译律藏有《四分律》等5种,收录在《大正新修大藏经》的第二十二至二十四卷。广律之外也有戒经、律疏。在日译的《国译一切经》律部第二十六卷里,包含广律、戒经、律疏,其解题、注记等是有益的参考资料。藏译律典则收在《影印北京版西藏大藏经》第四十一至四十五卷,律疏则收在第一百二十至一百二十七卷。藏译本全部都是与根本说一切有部律有关的律典,梵文的律藏原典并不完整,有在中亚由伯希和探险队、德国探险队等所发现的残卷,大部分是说一切有部、根本说一切有部、大众部的戒经、经分别、犍度部、羯磨本等残卷。还有罗睺罗僧克里帖衍那(Rāhula Sāṃkṛtyāyana)在西藏发现而保存于巴特那的梵本里,也有大众部系的戒经、比丘尼律,并已经出版了。W. Pachow and R. Mishra: The Prātimokṣasūtra of the Mahāsaṅghikās. Allahabad, 1956; G. Roth: Bhikṣuṇī-Vinaya including Bhikṣuṇīprakīrṇaka and a Summary of the Bhikṣuprakīrṇaka of the Āryamahāsāṃghika-Lokottaravādin. Patna, 1970; B. Jinananda:Abhisamacārikā(Bhikṣuprakīrṇaka).Patna,1969.最完整的梵文律藏是在克什米尔
的吉尔吉特(Gilgit)旧塔所发现的根本说一切有部律的写本,主要由N.Dutt出版。N.Dutt:Gilgit Manuscripts. Vol.III,Parts 1-4,Mūlasarvāstivāda-Vinayavastu,Srinagar.1942-54.戒经则由A.Ch. Banerjee出版(1954年)。由于律藏的资料很丰富,经由对这些律藏的比较研究,可能推测得知部派分裂以前的状态。
经藏的巴利语文完整地流传下来,但是汉译仅存说一切有部的《中阿含经》《杂阿含经》,法藏部的《长阿含经》,部派不明的《增一阿含经》
而已。巴利语的《阿含经》虽在锡兰、缅甸、泰国等也有出版,但T. W. Rhys Davids于1878年组织了巴利圣典学会,在诸学者的援助之下作有组织性的出版,不过《本生经》(Jātaka)是由V.Fausböll所出版(The Jātakam together with its commentary.7 Vols,1877-97)。巴利《阿含经》的英译大部分已由P. T. S.出版,日译本收于《南传大藏经》第六至四十四卷,其他也有若干翻译。
巴利的五尼柯耶有觉音的注释——Sumaṅgalavilāsinī(《吉祥悦意》)等,皆已由P. T. S.出版,这些是研究《阿含经》必读的参考书。汉译《阿含经》收录于《大正大藏经》第一、二卷,除四阿含之外,也包含了许多阿含系统的单经的翻译。《国译一切经》阿含部是其日译。在汉巴阿含的比较上,早期有姉崎正治的对照,赤沼智善的《汉巴四部四阿含互照录》(1929年)较为完整而很受重视。藏译《阿含经》只不过是包含于长、中、杂阿含等的一些单经而已(影印北京版第三十八至四十卷),梵文的《阿含经》
主要是在中亚所发现的写本残卷,有很多在杂志上发表过,由Hoernle整理后出版,另外德国探险队在中亚蒐集到的,由E. Waldschmidt及其门下出版
;其中有《涅槃经》、《大本经》、《四众经》、《法集要颂经》(Udanavarga),及其他许多重要的经典。古《法句经》是由J. Brough所出版(The Gāndhārī Dharmapada.Oxford,1962)。
九分教与十二分教
有学者主张,原始佛教的教法(Dhamma)在整理为四阿含、五尼柯耶之前,先被整理为九分教(Navaṅga-sāsana)或十二分教(Dvādaśāṅga-dharmapravacana)。九分教是巴利经典和《摩诃僧祇律》之说;十二分教(十二部经)传承于法藏部的《长阿含》与《四分律》、说一切有部的《中阿含》与《杂阿含》、化地部的《五分律》、根本说一切有部律等。
九分教(Navaṅga-sāsana):
1.契经(sutta)
2.祇夜(geyya)
3.授记(veyyākaraṇa,记说)
4.伽陀(gāthā)
5.优陀那(udāna,自说)
6.如是语(itivuttaka)
7.本生(jātaka)
8.方广(vedalla)
9.未曾有法(abbhūtadharma)
十二分教(Dvādaśāṅga-dharmapravacana)
1.修多罗(sūtra)
2.祇夜(geya)
3.授记(vyākaraṇa)
4.伽陀(gāthā)
5.优陀那(udāna)
6.尼陀那(nidāna,因缘)
7.本事(itivṛttaka)
8.本生(jātaka)
9.方广(vaipulya)
10.未曾有法(abbhūtadharma)
11.譬喻(avadāna)
12.论议(upadeśa)
十二分教是九分教加上因缘(nidāna)、譬喻(avadāna)、论议(upadeśa)三支而成。九分教与十二分教何者较古,并无决定性的证据,但是一般以为九分教较古老。而九分、十二分与四阿含、五尼柯耶何者较古老,虽然也有尚未解明的地方,但许多学者认为九分、十二分较古。确实九分、十二分似乎保存了古老的成分,但是《本生经》等似乎是新成立的,所以无法遽下断言说其是较古的。这隐含了应将五尼柯耶的第五小部与四阿含杂藏的“杂藏”合起来考察的问题。
参考书目
宇井伯寿「原始仏教資料論」(“印度哲学研究”第二),1925年。
赤沼智善“漢巴四部四阿含互照録”,1929年。
“印度仏教固有名詞辞典”,1931年。
渡辺海旭“欧米の仏教”(“壺月全集”上巻),1933年。
金倉円照“印度古代精神史”(五六,仏教の聖典),1939年。
赤沼智善“仏教経典史論”第一「小乗経典史論」,1939年。
中村元「原始仏教聖典成立史研究の基準について」(“日本仏教学会年報”
第二一号,1956年。“中村元選集”14「原始仏教の思想」下,1971年)。
山田竜城“梵语仏典の諸文献”,1959年。
拙著“律蔵の研究”,1960年。
前田恵学“原始仏教聖典の成立史研究”,1964年。
渡辺照宏“お経の話”,1967年。
三枝充悳「相応部の経の数について」(“宗教研究”一九二号),1967年。
拙著“初期大乘仏教の研究”,1968年。
石上善應「初期仏教における読誦の意味と読誦経典について」(“三康文化研究所年報”第二号),1968年。
H. Oldenberg: The Vinayapiṭaka in Pali. Vol. I, Introduction, London, 1879.
T. W. Rhys Davids: Buddhist India. p.161ff. London, 1903.
W. Geiger: Pāli Literatur und Sprache. Strassburg, 1916(B.Ghosh, English translation. Calcutta, 1956).
E. Frauwallner: The earliest Vinaya and the beginnings of Buddhist Literature. Roma, 1956.
É. Lamotte: Histoire du Bouddhisme Indien. Louvain, 1958.
F. Bernhard: Udānavarga. Band I, Göttingen, 1965; BandⅡ, Göttingen, 1968.
J.W.de Jong: Les sūtrapiṭaka des Sarvāstivādin et des Mūlasarvāstivādin.(Mélanges d'indianisme à la mémoire de Louis Renou, Paris, 1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