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序

本书是平川彰先生的《印度佛教史》(“インド仏教史”上册1974年、下册1979年,东京春秋社出版)的中文翻译本。原书再版时曾补入附记,并将目次改为详目。中文版为了阅读与流通的便利性,将上下册整合为一册,也在正文中标示出原书的页数,呼应书末的索引,以利读者查询。

本译作中,注释中的日本人名、书名与文章名,及参考书目,均用日本的汉字系统,且书名与文章名也保留原文,以便读者查询,而年代则统一以公元纪年。原书上册的梵文等有不明处,间或参考英译本(A History of Indian Buddhism, From Śākya to Early Mahāyāna, Paul Groner tran.,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90)添入,皆为便于读者理解,不一一注明。

虽然本书成书的年代早,而日本学界在这二三十年来在佛教研究上已有长足的发展,可是仍未出现比本书更完整的印度佛教史概论书,所以依然缺乏较新而简便的佛教史概论书来归纳近年研究上的进展,以弥补本书的不足。作为一部长期影响日本学界的通史,本书历久不衰,自有其价值与历史定位。加之平川彰先生在著书时,兼具资料的搜集与丰富的论述,读者能有个较梗概的了解,对初学者来说,也是一本生动而流畅的最佳读本。

近年,平川彰先生结集所著为《平川彰著作集》十七册(东京春秋社),在著作集中,有他对印度佛教的一些新看法,读者可以参酌阅读。平川彰先生一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法”与“律”上,对初期佛教较熟悉,而成果也都集中在法义和戒律的探究上。他对中后期的印度佛教比较不熟,加上七〇年代时,后期大乘、密教与藏传资料的研究不多,所以本书在这方面较少个人的创见。

关于本书的延伸阅读,即《平川彰著作集》,书名列于下,以供参考:

 

1.《法与缘起》

2.《原始佛教与阿毗达磨佛教》

3.《初期大乘佛教的研究》Ⅰ

4.《初期大乘佛教的研究》Ⅱ

5.《大乘佛教的教理与教团》

6.《初期大乘与法华思想》

7.《净土思想与大乘戒》

8.《日本佛教与中国佛教》

9.《律藏的研究》Ⅰ

10.《律藏的研究》Ⅱ

11.《原始佛教的教团组织》Ⅰ

12.《原始佛教的教团组织》Ⅱ

13.《比丘尼律的研究》

14.《二百五十戒的研究》Ⅰ

15.《二百五十戒的研究》Ⅱ

16.《二百五十戒的研究》Ⅲ

17.《二百五十戒的研究》Ⅳ

 

有关后期大乘佛教的梵文文献资料,较新的有塚本启祥、松长有庆、矶田熙文编著的《梵语佛典的研究Ⅲ 论书篇》(1990年,京都,平乐寺书店)、《梵语佛典的研究Ⅳ 密教经典篇》(1989年)可参考,不过这也是十余年以前的书了。在碑铭方面较新的研究有塚本启祥《印度佛教碑铭的研究》Ⅰ、Ⅱ、Ⅲ(1996—1998年,京都,平乐寺书店)。另外前几年高崎直道有一篇介绍近年学术发展的文章:高崎直道《最近十年的佛教学——佛教思想学会十年之际》(《佛教学》三六,1994年),介绍当时佛教学的研究动向,可供参考。

由于近三十年来西藏学的发展,使得后期大乘佛教与密教的研究有较显著的进展。不过梵文写本的研究还有许多空白,例如东京大学所藏的河口慧海与高楠顺次郎收集的梵文文献,其使用率偏低。其中很多是密教典籍,而且文献所使用的字体都依写本年代而有所不同,增加了辨识阅读的困难。总之,虽然后期大乘佛教与密教的研究已有所进展,但要到达全面解明的地步还需要相当的时日。

本书的密教典籍书名之汉译,多依大谷大学监修《大谷大学图书馆影印北京版西藏大藏经总目录·索引》(1985年,临川书店,此依日本西藏大藏经研究会影印版《影印北京版西藏大藏》总目录三册缩刷复刻),因为此总目录是以日译为主,并未完整附有汉译经名,所以在本书中酌情加以汉译。

而新书的出版书讯,有佛教书总目录刊行会《佛教书总目录》,每年刊行新版目录。网址为:http://www.bukkyosho.gr.jp/

在平川彰先生的《印度佛教史》中未列出引用书籍或文章的出版社资料部分,读者可从网络上取得相关讯息,其中设于东京大学的印度学佛教学学会有论文资料库,网址如下:“INBUDSインド仏教学論文データべース(Indian and Buddhist Studies Treatise Database)”, http://www.inbuds.net/jpn/index.html/

另外在书籍杂志方面,东京大学藏书检索的网址是:http://opac.dl.itc.u-tokyo.ac.jp/

还有日本国立情报学研究所提供的全国大学图书藏书的资料库检索网址(编者按,最新的CiNii大学图书馆目录检索网址为:http://ci.nii.ac.jp/)。

透过这些资料的补强,应该可以补足本书在文献资料上的不完备之处。

2001年5月,东京大学的下田正弘助教授参加在斯坦福(Stanford Center for Buddhist Studies, Palo Alto and Asilomar)举办的“初期大乘佛教讨论会”(Early Mahāyāna Conference: Investigating the Early Mahāyāna),译者在听完下田助教授的归国报告之后,深深感到遗憾的是,与会的十七人中,除了三位日本人、一位韩国人外,其他都是西方的学者,沒有任何一位华人参与;也就是说在佛教的理解上,现代华人的缺席成为一个令人不得不反省的深刻问题。虽然不一定要赞成学者的意见和做法,但是不去了解别人在想什么,不与人沟通,连自己都不重视自己的发言权,还会有谁愿意理会呢?

因近代中国的印度学尚未完全成熟,所以译者不揣谫陋进行翻译,疏漏之处似不能免,尚祈十方贤达的宽宥。竭尽绵薄之力的期许,是希望本书的翻译出版,能拋砖引玉,有助于华人在佛教研究上的进展,而对过去曾是印度学、佛教学大国的中国,能有所激励和助益,在近代化上能有比较深刻的思考,以思索自己应走的道路。

译者谨识于东京之客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