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本书的部分研究得到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批号:07JA790056)的支持。

在我国,公司金融(Corporate Finance)也称财务管理或公司财务学或公司理财。这种译法源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会计学界的学者首先从西方国家的商学院引入了“Corporate Finance”和“Corporate Finance”,并将其译成财务管理或公司财务学,一直沿用至今。而在西方,“Corporate Finance”是金融学专业教学和研究的主要领域之一,属于微观金融学范畴。它与投资学等学科存在很强的血缘关系,具有共同的概念和方法。因此,无论从“Corporate Finance”的学科归属而言,还是就其研究内容而言,将“Corporate Finance”定名为“公司金融”而非延续原来的称谓是合适的。

20世纪上半叶,公司融资和头寸管理是公司金融实践的主要内容,“现值”理论出现后,公司金融开始广泛涉足项目投资领域。因此,完整的公司金融实践包括投资决策、融资决策、营运资本管理等内容,公司通过投资决策、融资决策和营运资本管理的最优化来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或股东财富最大化。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公司经营和金融市场逐渐国际化,通货膨胀、利率变动、汇率波动、税制差异、全球经济不确定性等外部因素对公司的影响日益加剧,并渗透进了公司金融的各种决策中。一方面,公司的金融活动更加丰富多彩,使公司CFO变得更加炙手可热;另一方面,公司金融的环境变得扑朔迷离,使公司价值创造过程变得越来越复杂。

公司金融理论的发展远远滞后于公司金融实践,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包括公司金融在内的整个微观金融学缺乏自己的理论构架,其研究方法是一般经济学中的供需均衡分析法。因此,即便在美国,从事微观金融学研究的学者在学界也缺乏其应有的学术地位。20世纪50年代,规范的公司金融理论开始形成。马柯维茨的投资组合选择理论以及莫迪利亚尼和米勒的无税MM理论是现代公司金融乃至整个微观金融学的发端。从此以后,现代金融学有了自己的分析方法,即无套利均衡分析方法。20世纪50年代以后,公司金融理论得到了迅速发展,产生了许多里程碑式的经典理论。从广义上说,这些理论包括投资组合理论、资本资产定价理论、资本结构理论、股利政策理论、有效资本市场假说、现值理论、期权理论、信号理论、代理理论、现代公司控制权理论、金融中介理论、行为金融理论等。狭义的公司金融理论至少包括有效市场理论、资本资产定价理论、资本结构理论、股利政策理论、现代公司控制权理论、现值理论等。20世纪50年代以来,业界和学界对于这些领域的研究乐此不疲。

可见,无论在实践领域,还是在理论方面,公司金融学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持续发展。本着既充分展现公司金融学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理论,又尽可能反映公司金融领域最新发展的旨意,构建了本书的基本框架。全书共有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价值评估(第一至三章)。公司的一切金融活动是否有价值,取决于它是否创造了公司价值,是否实现了公司价值增值。因此,公司需要利用一定的手段来估计和评估公司价值以及公司价值增值。这部分内容围绕着这个主题展开,第一章介绍了公司制企业的财务目标、公司价值增值的途径以及在实现公司目标过程中存在的冲突。第二章介绍了金融资产价值是它在未来有效期内所能产生的现金流入的贴现值这一重要原则,并给出了用来判断是否实现价值增值的净现值法则。第三章介绍了单一资产的风险和收益,试图从理论上解释贴现率的经济含义。

第二部分为投资决策(第四至五章)。投资决策是公司重要的金融活动,但值得一提的是,“公司金融”这门课通常仅仅涉及项目(或实物)投资决策,至于证券投资决策的相关内容,则是“投资学”或“金融市场学”课程的主要内容。由于实物投资具有不可逆的特点,因此,要求投资者在投资前必须进行资本预算,视净现值是否大于零而定。第四章分别介绍了在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两种情况下主要的静态资本预算方法。第五章介绍了嵌入在实物项目上的实物期权、实物期权价值以及对资本预算的影响。

第三部分为融资决策(第六至九章)。融资决策不只是为了解决公司的资金缺口,更要有助于实现公司价值增值。因此,为配合这一主题,第六章和第七章分别介绍了主要的长期融资工具以及衍生工具;第八章介绍了主要的资本结构理论,对公司融资决策行为进行理论解释,以凸现融资决策的复杂性;第九章介绍既是公司盈余分配政策、也是一种特殊融资决策的股利政策,以解释股利政策制定过程及其对价值创造的影响。

第四部分为财务规划和营运资本管理(第十至十二章)。为了使得公司的投资决策、融资决策符合公司整体发展战略,公司必须系统阐述实现财务目标的方法。为了配合公司正常运转,在进行固定资产投资的同时,公司需要考虑营运资本(operating capital)投入和筹集。为此,第十章介绍了财务规划的方法,第十一章介绍了营运资本的投入和筹集,第十二章介绍了流动资产管理。

第五部分为公司金融的一些特殊问题(第十三至十六章)。公司治理、并购、破产以及会计报表分析是一些特殊的专题。尽管这些专题的所有内容并非完全属于公司金融范畴,但是,这些领域的很大一部分内容与公司金融有关,需要公司金融予以配合,且非常引人入胜。

显然,本书根据“公司金融”授课的一般顺序或习惯安排教学内容。所不同的是,本书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第一,强调了它的微观金融学基础。“公司金融”、“投资学”和“金融市场学”是微观金融学的三大支柱,它们遵循共同的概念、理论和方法。这些共同的概念、理论和方法是“公司金融”、“投资学”和“金融市场学”的前修课程“金融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因此,“公司金融”与其他微观金融学课程之间具有极强的血缘关系,它们具有共同的微观金融学基础。

第二,突出公司各种金融行为或活动的理论解释。多年来,“公司金融”常常被视为操作性非常强的课程,教材内容通常也基于这样的认识进行安排。但是,“公司金融”的许多领域充满着“谜”(puzzle)。事实上,对于公司金融的诸多决策甚至所有决策而言,我们无法给出应该这样做或不应该那样做的建议,充其量只能给出可能的实现路径以及可能的理论解释。为此,本书以投资决策、融资决策和资产管理等为基本架构,并分别嵌入了现值理论、资本结构理论、股利政策、公司治理、公司控制权等几乎所有主要的公司金融理论。试图在讨论投资决策、融资决策和资产管理的基本原则、方法的同时,强调这些做法的可能的理论解释。

第三,用“公司理财第一法则”为主线串联全书内容。净现值(NPV)法则被称为“公司理财第一法则”,它是公司金融各类决策的重要依据。尽管我们无法将该法则视为“放之四海而皆准”,但是,只要存在一个运转良好的金融市场,净现值法则是最不易犯决策错误的法则。因此,本书放弃以公司的金融活动为单一主线贯穿教材的习惯做法,尝试同时使用“公司理财第一法则”作为本书的另一条主线,增强全书内容之间的相关性。

尽管很难使严肃的教科书达到情趣盎然的境界,但是,本书配备了人物专栏、知识专栏和案例等一些有趣的阅读内容,试图以一种轻松的方式让读者“走近”金融学大师,以易懂的方式了解公司金融的特定事件、特定政策以及一些有趣的边缘领域。

本书适用于高等院校金融学、经济学、财政学、管理学等专业本科生以及MBA学生。从全书教学安排上来看,本书的章节顺序体现了这门课的一般授课过程,但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变更次序或对部分内容进行调整。如果“投资学”课程被安排在“公司金融”课程之前,那么,教师可以放弃第三章的讲授。第十六章可以提前讲授,建议放在导论或价值评估之后讲授。第五、八、九章中的部分知识和内容更适合高年级本科生用,因此,教师或读者在教学或学习过程中,可以跳过以上提及的章节或其中的部分内容,但忽视这些内容不会影响对全书其他章节的学习和理解。

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姜波克教授、胡庆康教授、陈学彬教授、刘红忠教授和许少强教授的关心,黄亚钧教授、张金青教授、张陆洋教授、聂叶教授、王伟博士、邵宇博士、张宗新副教授、攀登博士等的观点也在书中有所体现。值得一提的是,本书第二、三章使用了与王伟博士合编的《公司财务学》中的框架和部分内容。本书的部分案例和人物专栏的原始材料由胡彦超和杨文川搜寻。王青和刘思参与了本书的校对工作。因此,在本书完稿之时,对以上提及的前辈、同仁以及学生深表谢意。

在本书的编撰过程中,承蒙北京大学出版社徐冰老师的全力支持,在此,向她表示衷心的感谢。

书中不当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朱叶

2008年10月于复旦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