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宋王朝1120:中华命脉的历史拐点
- 庸木
- 6520字
- 2021-11-23 16:57:56
第二节 悲苦
天祚帝虽然是正宗的龙子龙孙,但他刚刚降临到这个世上时,却是非常悲苦,原因是他的爹和娘、奶奶非常命苦。
天祚帝的爹,即天祚帝爷爷辽道宗的独生子耶律濬。耶律濬天资聪慧,好学知书,七岁骑马射箭,矢连发三中,遇十鹿,射获其九,八岁立为太子,十八岁总管兵马之事,可惜二十岁就被人陷害致死。
天祚帝的娘,即耶律濬的老婆,在耶律濬死后不久,也惨遭杀害。此时天祚帝只有三岁。
天祚帝爹的娘,即辽道宗的正宫娘娘萧观音,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美貌与才艺并存的皇后。萧观音姿容冠绝,贤淑有辩才,且工诗词,善弹筝和琵琶。可惜被人诬陷私生活有问题,最后被辽道宗赐白练自尽,死时年仅三十六岁。
他们的命很苦,而造成他们命运如此悲苦的,是一个叫耶律乙辛的人。单看耶律乙辛造下的这些孽,就可猜想此人不是好人,事实也是如此,耶律乙辛是辽国著名的奸臣,如果按人本性的阴阳打分,此人分数最多为二十分。
耶律乙辛,字胡睹衮。此人外和内狡,残酷贪婪。从传统观念来看,如此的一个大坏人一定出身富贵名门,从小娇生惯养,养尊处优,长大后开始害人害社会。但乙辛颠覆了这个传统观念,他小时候家中非常贫穷,连衣服都穿不起,更上不起学。
不过,乙辛从小聪慧机敏,换一种说法是狡猾奸诈。对于这样的性格特征,古人想得很周全,用一个词来形容之,“慧黠”。
乙辛长大以后,风度翩翩,一表人才,在我国早期的电影中,这种人绝对是正面人物的典型代表,可在现实世界中,外表美丑和内心善恶没有任何联系,而乙辛属于外表堂堂却内心邪恶的那种人。
说明一下,对于这些奸臣,我们一定不能小看他们,他们都有自己的一套高招。乙辛的高招大概就是他的“外和内狡”,外貌谦和而内心狡黠,可以说是笑面虎的典型代表,也可以说是老狐狸的特色品质。凭着这套把戏,乙辛赢得了辽道宗爹娘的垂青,又凭着这套把戏,在辽道宗时期如鱼得水,不断加官晋爵。至咸雍五年(1069),辽道宗授乙辛代理太师,允许乙辛酌情处理军务。这样,乙辛成为辽国第一权臣。
掌握权势后,如果能为社稷百姓做些益事,也会青史留名,流芳千古。但乙辛恰恰相反,掌权之后,使得贪污成风,贿赂公行,谗言竞兴,奸邪并进。向乙辛贿赂之人络绎不绝,凡曲从迎合的就会受到荐举提升,凡忠信耿直的则被废弃贬逐。
大康元年(1075),天祚帝的爹爹耶律濬以皇太子身份参与朝政。太子濬对乙辛的贪赃枉法、排除异己痛心疾首,但乙辛权势极大,一时很难下手,所以太子濬便大力整饬法令制度,朝纲逐渐得以清明,而乙辛也不能再为所欲为,收受贿赂大大减少。
你断了人家财路,人家会断你的生路。遇到这种情况,许多恶毒的人都会这样想,并且会这样做,不过面对的人是老大的公子时,这种想法只能停留在脑海中了。
耶律乙辛却是恶毒人中的巨毒人,他直接将这种想法付诸行动。但太子濬天资聪慧,能言善辩,并且为人行事清正廉洁,一时间,乙辛找不到任何破绽可以下手。最终,乙辛决定先除掉太子濬的母亲萧观音,然后再除掉太子濬。
乙辛决定先从萧观音下手,是在认真分析各种形势后做出这个决定的。此时,辽道宗痴迷狩猎、荒废朝政,有时甚至以掷骰子的方式选任大臣,并且,道宗皇帝还常常冒用萧观音的名义把大臣李俨的老婆叫到宫里,实施淫乐。生性贤良的萧观音对这一切很有意见,内心中增加了许多对辽道宗个性行为的担忧,所以经常劝谏道宗皇帝,直言道宗的一些过失。
一般来说,此类“谏言”属于枕边风范畴,顺言顺耳,偶尔吹一下效果极佳,但经常吹,并且皆是逆耳之言,往往会令听者感到厌烦。萧观音的枕边风就起到了这种作用。更让人难以忍受的是,萧观音还将她的逆耳之言整理成书面文字,形成一篇《谏猎疏》,对道宗的狩猎行为指手画脚。
综合种种因素,虽然萧观音美貌才艺无人可比,还是被辽道宗渐渐疏远了。
萧观音毕竟是女人,失去丈夫的恩宠,独自一人待在深宫,难免孤枕难眠,思绪飞扬。萧观音又是一个文人,此时的境况对于文人来说,正是灵感澎湃的高发期,所以,萧观音觅得一首《回心院》,希望能以此感化道宗,使道宗能回心转意,重归于好。
《回心院》从闺房摆饰的十个方面进行艺术加工创作,每个方面都流露着一个孤独女人的寂寞情怀以及期盼心爱男人回到自己身边的迫切心情和真挚感情,可以说是“春女思”的最高文学展示形式。一女子能写出如此感情真挚、透彻淋漓的爱情诗,在封建社会不多见,虽然宋代艳诗艳词颇多,但似此诗这般油而不腻、露骨而不低俗、浓情而不艳情的极为少见。
《回心院》完成之后,萧观音让宫廷乐师赵惟一谱上曲调。赵惟一善吹箫笛,萧观音善谈琵琶,箫笛琵琶相辅相成、珠联璧合,萧观音和赵惟一将一首《回心院》演绎得淋漓尽致,婉转悠扬,使人听得怦然心动,赞叹不已。
人们总会对美的东西产生许多美好的联想,在欣赏萧观音和赵惟一二人演奏的美妙音乐时,或有意,或无意,或根据二人高山流水的默契配合,或根据一些只言片语,总之,人们联想到萧观音和赵惟一有男女之间的深层次感情关系。这种现象在现代社会叫作绯闻或桃色新闻。
这种现象在现代社会的娱乐圈中极为普遍,对于身陷其中的当事人并无害处,许多人都会借此提高知名度,扩大影响,所以,现代社会的许多女优男优以及他们背后的策划团队对这种事儿往往乐此不疲。
但是,这种事儿落在作为一国之母的萧皇后身上,是致命的。奸臣耶律乙辛便是利用萧皇后的这一绯闻,对萧皇后进行打击,进而除掉萧皇后的儿子太子濬。
在萧观音与赵惟一之间爆出绯闻后,乙辛兴高采烈,大声疾呼:“天助我也。”之后,与其阴谋团队精心策划,制造了一起技术含量颇高的特大冤案。
首先,乙辛暗中派人作了一首《十香词》,让人送给萧观音,并编造了许多美丽的谎言。大意是,《十香词》是宋国皇后所作,娘娘您也位居皇后,若亲录此词,再让乐师赵惟一谱上曲,那么此词与娘娘的《回心院》可谓是世间二绝,定会作为一段佳话流传后世。
此案技术含量颇高,除了编造这些美丽的谎言需要一定技术含量,撰写这首《十香词》更需要很高的水平。《十香词》描写了女人的“发、乳、颊、颈、舌、口、手、足、裙内、体肤”所散发出的十种香味,辞藻细腻,生动形象,读之使人心魂荡漾,想入非非。比之《回心院》,《十香词》更加大胆露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可称为艳词。有人将《十香词》比作古代版的《十八摸》,二者有些相同亦有很大不同,《十八摸》可以说是俗气的三级片,而《十香词》却是有情色情节的文艺片。
应该承认,人的审美标准是不同的,审美水平也存在很大差异。譬如对于一个裸体美女,有人只会关注其肉体散发出的对于自己本性的吸引力,而有人能通过其美丽的胴体,感受天地造化之神奇,从而欣赏高于肉体的艺术之美。在许多人看《十香词》而想入非非之时,才女萧观音发现了其艺术之美,觉得它雅丽精致、文采斐然,为一首高水平的爱情词文。
萧观音对这首词非常欣赏,亲手提笔在彩绢上抄写一遍,还在这首词的后面写了一首七绝《怀古》:
宫中只数赵家妆,败雨残云误汉王。
惟有知情一片月,曾窥飞燕入昭阳。
此首诗表达了作者对赵飞燕的复杂心情:人们都数落赵飞燕的罪状,说她引诱汉王,误国误民,唯有天上的月亮是知情的,曾见到飞燕进入幽深的昭阳宫。萧观音身居深宫,又失宠于道宗,此时见到放荡不羁的《十香词》,作为一个文人兼女人的萧美人,有那么一点点意乱情迷,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萧观音和赵飞燕都是宫中的绝色美女,还是能找到共同语言的。
至此,所有事情都按照耶律乙辛预设的方案一丝不差地进行。让乙辛没想到的是,萧观音不但抄写了《十香词》,还作了一首《怀古》。此冤案的技术难度,集中体现在对这首《怀古》的理解之上。
单凭萧观音手抄《十香词》,或是对《怀古》没有做很好的理解,最多说萧皇后不守宫规、思想品行不称职等,若说萧皇后与他人有染,却是缺乏证据。但乙辛集团“正确”地理解了这首《怀古》,使萧观音陷入了万劫不复的罪恶深渊。
“正确”理解这首诗的人叫张孝杰。
张孝杰,大康元年被赐国姓“耶律”,之后在某个时间,道宗觉得此人可比一代名臣狄仁杰,又被赐名为“仁杰”。但事实上,此人也只能以一代奸臣闻名于世。张孝杰久在相位,以贪得无厌著称,此人的一句名言:“无百万两黄金,不足为宰相家。”不过,张孝杰学习很好,科举考试中得状元。深厚的文学功底使他在对诗词的解读上无人能比,堪称同时期本领域内第一人。
张孝杰对萧观音《怀古》的解读是,诗中“宫中只数赵家妆”“惟有知情一片月”,包含了“赵惟一”三字!
联系到朝野上下纷纷盛传的萧观音和赵惟一之间的绯闻,不难想象这样的解读对于萧皇后将意味着什么。
有了这样的深入理解和“正确”解读,耶律乙辛立即向辽道宗告发,萧皇后与宫中乐官赵惟一有私情,证据是萧皇后的《怀古》诗,具体地说,是《怀古》诗中有“赵、惟、一”三个字!
辽道宗勃然大怒,根本不听萧皇后的辩白,挥起铁骨朵(辽金时代兵器,亦用于刑讯犯人),差点将萧观音打死,并令耶律乙辛和张孝杰审查这一桃色绯闻案。这两个人审查此案,之后的情节发展再无任何变数:绯闻案中的男当事人赵惟一毒打成招,尽诛全族,萧观音被赐白练自尽。自尽之前,作为文人的萧观音没有忘记赋诗一首《绝命词》,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萧观音的悲惨遭遇又一次验证了中国古代那句著名的俗语:女子无才便是德。
对于倒霉蛋赵惟一,我们只能感叹其命运不济,他留给我们的教训是,不能和老大的女人混得太熟。
萧观音死后,道宗还不解恨,命人将萧观音的尸体扒了个精光,随便裹了个烂苇席,送回娘家草草安葬。
看着自己母亲被诬陷致死,太子耶律濬悲愤异常,在母亲灵前向天明誓:“杀我母亲者是耶律乙辛,我不报此仇,不为人子!”
太子耶律濬想报仇雪恨杀死耶律乙辛,而耶律乙辛也早就想除掉眼中钉耶律濬。
在这场争斗中,太子濬集团采取的手段主要是摆事实讲道理,顺带着一些非常规手段;乙辛集团采取的主要手段还是诬陷,诬陷的罪名是“谋废立”,并兼顾其他所有常规及非常规手段。这场争斗的结果表明,捏造事实比实事求是更具有杀伤力。
争斗开始,先是太子濬集团的顽强反击。
太子濬集团的萧忽古秉性忠直,武功高强,时任护卫之职。萧忽古两次行刺耶律乙辛,都被乙辛侥幸逃脱,最后萧忽古反而被送进监狱,发配边境。
武斗不能成功,那就来文斗。
林牙官(辽时称翰林为林牙)萧岩寿向辽道宗密奏:“耶律乙辛自从皇太子参与朝政后,与宰相张孝杰互相依附,恐有反叛的图谋,不可让他居于枢密职位。”道宗觉得很有道理,于是将乙辛外调,降职为中京留守。
不过乙辛集团的成员也不会闲着,不时在道宗耳边吹风。乙辛也经常哭着说:“臣见奸人在朝,陛下孤危。身虽在外,窃用寒心。”最终,乙辛被召回,继续担任北院枢密使。
乙辛有惊无险地度过重重劫难,重新坐在枢密使位置上,但乙辛心中并不轻松,乙辛集团的萧十三提醒他说:“太子一直牢记你诬陷致死萧皇后之仇,若太子当了皇帝,你将在何处安身?”乙辛叹息说:“我忧虑此事久矣!”于是,乙辛一不做,二不休,杀出了一记血淋淋的回马枪。
经过密谋,乙辛指使护卫太保耶律查剌上表,诬告耶律撒剌(注意,“查剌”“撒剌”这两个名字,只有一字之差,两人却是不共戴天的仇敌)、萧速撒等人谋废道宗,要让皇太子提前当皇帝。道宗派人审查,找不到任何证据。
估计这也是乙辛意料之中的事儿,没有的事情能找到什么“证据”?不过道宗仍将被告的耶律撒剌、萧速撒等人调离京城,这无异于是对乙辛集团继续行使阴谋活动的一种鼓励,于是,乙辛使出了他的第二招。
某日,牌印郎君(皇家仪仗队长)萧讹都斡去道宗那里自首,并认罪说:“耶律查剌以前告发耶律撒剌、萧速撒等人谋反的事都确实无误,臣也参与了谋划,企图杀死耶律乙辛,立太子为皇帝。臣前来坦白承认,是觉得此事早晚会真相大白,到时候,臣的罪孽就更大了。”道宗下令耶律乙辛和张孝杰等人审查此案。
又是这两人,结果可想而知。两人审查结果是,所有参与谋反的人对罪行都供认不讳。
辽道宗勃然大怒。这算来是辽道宗的第二次勃然大怒了,之前知道他的美女皇后所作诗中有“赵惟一”三个字时,也曾勃然大怒。
皇帝大怒后,后果很血腥。辽道宗下令诛杀太子濬集团的人。
这之前,乙辛等人又玩了一次当堂审讯的闹剧,目的是消除辽道宗日后可能产生的疑虑。
当时正值大暑天,乙辛令人将太子濬集团的人带到太阳底下,这些人都被戴上沉重的枷锁,每人脖子上勒着一根绳索,绳索能张能弛,不过只有当被勒的人快要窒息时,绳索才“弛”一下。天气本来就很炎热,单单在大日头底下站着已很难受,可以想象,这些戴枷锁、勒绳索、烤烈日之人的感受。
所谓见怪不怪,这样的刑罚在历史上有很多,目的就是让人产生生不如死的感觉。耶律乙辛就是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在这样的刑罚下,几个体格羸弱的人死了,不过大多数人没有死,没死的人需要继续享受枷锁、绳索、烈日的滋润。刑罚的最后结果是,所有活下来的人都只有一个要求:让自己立刻去死,即便给自己定任何罪名。
这场闹剧结束之后,乙辛回去向道宗禀奏说:“没有不同的说法(别无异辞)。”
之后,血腥表演正式开始。
上面提到的参与反击乙辛集团的人无一幸免,萧忽古、萧岩寿、耶律撒剌、萧速撒等数十人被处死,其家中妇女、奴婢、家产等统统没收,或“分赐群臣”,当然是分赐给乙辛集团的人。
这里有一个插曲。萧速撒被杀害后,抛尸于野外,此时正是盛夏季节,酷热无比,但萧速撒的尸首容色不变,乌鸦野鸟都不敢接近。但是,这只是善良的人们的一个美好愿望。而在当堂审讯闹剧中死去的人,尸体不允许被埋葬,暴露在烈日酷暑中,个个都腐烂变质、臭气熏天。
这才是真正的残酷现实。
太子濬集团成员纷纷被杀,太子濬也逃脱不了干系。当然,乙辛集团不会用枷锁、绳索、烈日伺候太子濬,也不会公开审讯太子濬,他们将太子濬安置在一个单独的房间,伺候太子濬的是廷杖(杖皇太子)。太子濬毕竟是太子,乙辛集团也不能用生不如死的刑罚折磨太子濬,所以,对太子濬的审讯一直没有效果。后来,道宗派耶律燕哥去审讯太子濬,太子对耶律燕哥说:“皇帝仅我一子,又立我为太子,我岂会做这种事,请代向皇帝解释!”
太子濬却不知道,耶律燕哥也是乙辛集团的核心成员。当耶律燕哥将太子濬此言告诉乙辛集团后,集团成员中的萧十三对耶律燕哥说:“如果如此禀奏,则大事去矣!应该反其意而为之,就说太子已经认罪,并且对自己的谋反行径非常痛心后悔,等等。”耶律燕哥按照萧十三所言禀奏道宗,道宗开始了第三次勃然大怒。
皇帝大怒后,后果很严重。辽道宗随即将太子濬废为庶人,押往上京囚禁。
押送太子濬的人是萧十三。出发之际,太子濬对萧十三说“我何罪至此”,然后大声喊冤。“地也,你不知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太子濬表达自己的冤屈并没有用这句著名的发泄语,但可以想象,太子濬一定会有这样的感受。
萧十三不管这一套,怒喝着让太子濬登车,之后令卫士关上车门。
到了上京,太子濬被关进了囚房,没有了锦衣玉食,没有了琼楼玉宇,周围的随从侍从变成了凶恶的狱役,不但不给太子濬任何优待,反而不时添些麻烦,因为这些狱役都是乙辛集团的人,这使得太子濬本来艰苦的牢狱生活更多了许多痛苦。太子濬彻底告别了以前的太子生活。
这样的生活也是活着,只要活着,就会有希望——太子濬这样想。有了这样的想法,太子濬坚强地活着。
牢狱的生活也是活着,只要让太子活着,他就会有希望——耶律乙辛也这样想。有了这样的想法,耶律乙辛很容易产生另一个想法:太子的希望,就是自己的绝望。
于是,乙辛决定不让太子濬活着,指使萧达鲁古(记住这个名字,以后还会出现)等人前往上京,萧达鲁古诈称皇帝要赦免太子,将太子提出囚室,然后杀之。据说是用绳子勒死的。就这样,太子濬在二十岁时,被迫离开了人间。之后,乙辛集团向辽道宗报告说,太子濬病了,然后死了,即“病死了”。
辽道宗虽然脑袋里的东西和猪脑无异,但毕竟也是有感情的,令人将太子濬葬在龙门山。
辽道宗又想召回太子濬的妻子,但是,乙辛又暗中派人杀掉了太子妃,这叫作灭口。如果之前乙辛的种种行径是狗急跳墙,那这次杀害太子妃,便是彻头彻尾的肆无忌惮!
然而,长着一副猪脑子的辽道宗却将耶律乙辛及其党徒视为破获这次“谋废立”案的功臣,升耶律乙辛知兴中府。也就是在这之后不久,张孝杰被赐名为“仁杰”,加侍中。而乙辛集团的其他成员,如耶律燕哥、萧十三等,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擢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