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宋王朝1120:中华命脉的历史拐点
- 庸木
- 5813字
- 2021-11-23 16:57:58
第七节 轮回
记述本章之前,我们先提一个简单的问题。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好,譬如喜欢下棋、打球、打麻将、撩妹、上网等,现在你正在自家院子里进行这项爱好,但不知什么原因,你家的房子着火了(不要误会,都是假设),在这样的情况下,你是置你家房子着火于不顾,继续进行你的爱好,还是停止你的爱好去救火?
之所以说这是个简单的问题,是因为回答这样的问题不用动脑子。考虑到能够从事上述爱好的人不会是低能儿,我们是否可以做这样的结论:遇到上述情况,百分之百的人会进行第二种选择,即停止爱好去救火。
但事实证明,这样的结论是错误的。人类社会中,就有那么百分之零点零零零……一的人,看到自己家中的房子着了火,不是去救火,而是继续进行自己的爱好。
在天祚帝这一章中讨论这样的问题,那这个问题一定与天祚帝有关了。不错,我们的天祚兄弟就是拥有这样特质的人:看着自家房子着火而不救,仍然进行着自己钟爱的狩猎运动。
天庆十年(1120)三月,阿骨打终止和谈,开始调兵遣将,剑锋直指辽国都城上京。如果说之前阿骨打攻打辽国是在天祚帝的院子里折腾,天祚帝家底厚,院子大,无暇顾及,还能让人勉强理解,但这次攻打上京,阿骨打真的要烧天祚帝的正房了。
但是在四月,天祚帝又去打猎去了(夏四月,猎胡土白山)。
所谓“见怪不怪”,通过前几节的一些叙述,我们应该具备了这样的心理素质。
也难得有天祚兄弟这样的人,他以自身行动证明了那句酷似真理的俗语: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
看着自己房子着火而不去管,那么结果可想而知。
五月,阿骨打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铃儿响叮当当仁不让之势攻下上京外城,上京留守率众投降阿骨打。自己主人不管自己了,房子里的人出来投降,是情有可原的。于是,天祚帝的正房被彻底烧毁。
巍巍上京城,峨峨临潢府。上京城“负山抱海,天险足以为固”,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创业之地,经过天祚帝的列祖列宗近两百年的经营,城池高大坚固,号称铜墙铁壁,坚不可摧;并且,上京城“地沃宜耕植,水草便畜牧”,是塞外最繁荣的辽国城池,就是这样一座百年巨城,却在旦夕间被金军攻破。天祚帝的老祖宗知道后,心情一定很复杂,偏重于愤与怒的复杂。
两年的和平岁月,对天祚帝是一个机会,现在可以初步断定:天祚帝没有把握住这个机会。
而在这年的秋天,天祚帝又去打猎去了(秋,猎沙岭)。
经历了“见怪不怪”后,此时我们是否会有这样一种感觉:天祚兄弟,你是在搞笑吧!
之前我们看到天祚帝这样的行为,或许还存在一些“火气”,那么现在,是不是觉得这位仁兄很幽默?人生本来就是一个舞台,天祚帝为了使自己的人生更加引人注目,难道是在故意做出一些滑稽的事情,以吸引大家注意?
如果是这样,那天祚帝真正达到了“游戏人生”的境界。不过,如此自始至终地坚持某件事情,不禁又让人感叹:前辈之执着精神,我辈不及也。
上京城的事儿还没完。
金军攻破上京城后,并没有找城中老百姓的麻烦,破城当天,阿骨打便大赦上京官民。但辽国的皇陵也在上京城,考虑到历史上契丹官员经常凌辱女真人,金军便将心中的怨恨发泄在这片皇陵上。挖坟掘墓,剖棺戮尸,这是常用的手段,不足为奇,或许也不足为过。
可惜了天祚帝的祖宗,由于天祚帝的幽默搞笑,游戏人生,自己死后又重见了一次天日。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天祚帝的奶奶——萧观音。
前面介绍过,四十多年前(大康元年,1075),萧观音被乙辛集团陷害,被辽道宗赐白练自尽,之后草草安葬;之后过了二十多年(乾统元年,1101),孝子天祚帝即位,有感于奶奶埋葬时太过简陋,所以将奶奶尸首从坟墓挖出,重新洗沐装裹,穿金戴银,并与爷爷道宗合葬一起;现在又过了近二十年,萧观音的尸首再一次从坟墓挖出,衣服被重新扒光,随身金银被剥去,之后尸骨被暴露荒郊,任牛马践踏。
死后还被这样折腾来折腾去,真是让人于心不忍。难道是因为“红颜薄命”?“红颜薄命”说的是生前,难道还适用于死后?一切好像冥冥中早已注定,一切好像就是对过去的重复。佛说世间众生,莫不辗转于六道之中,就像旋转的轮子一样,佛家将其称为轮回。如此说来,就能很好地解释人世间许多事情的惊人相似。我们也暂且认为这是轮回。
如果这是“轮回”,那么还有更大的“轮回”。
时间又前进了一年,到了1121年,这一年,天祚帝改年号为保大。这次“轮回”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就发生在这一年,而“轮回”的始作俑者是鼠辈萧奉先。
先介绍这次“轮回”的一些背景情况。
首先是天祚帝的家庭情况。天祚帝有许多个老婆,其中有两个需要关注,分别是本次“轮回”的女主角和连露脸机会都没有的一个配角。
前者叫“文妃”,姓萧,小名瑟瑟。此女子不但会唱歌,而且会写诗写词,被称为“才女”,当年天祚帝苦命的奶奶萧观音也被人们如此称呼。天祚帝刚即位时,来到瑟瑟家中,看到瑟瑟后,非常心仪,估计当时天祚帝很“猴急”,直接将瑟瑟带回了宫中,藏了起来,达数月之久(匿宫中数月)。后来,皇亲大臣劝天祚帝“以礼选纳”,好让瑟瑟有个名分,于是,天祚帝正式将瑟瑟纳入宫中,立为“文妃”。文妃瑟瑟给天祚帝生了一个儿子,名为敖鲁斡,被封为晋王。
第二个是“元妃”,细心的读者可能还记得,前文曾提到,萧奉先是天祚帝的大舅子,这个“元妃”就是萧奉先的妹妹;此女子给天祚帝生了两个儿子:秦王定和许王宁。
天祚帝有六个儿子,与本次“轮回”有关的是文妃生的晋王敖鲁斡和元妃生的秦王定。其中,晋王敖鲁斡贤能仁善,最受人拥戴,人缘也很好,就像天祚帝那个短命的爹爹耶律濬一样。
长久以来,萧奉先有个愿望:让自己妹妹元妃所生的秦王定继承皇位,好使自己在朝中的位置更加巩固,这应该是人之常情。但事情发展的趋势是,晋王敖鲁斡很可能继承皇位。所以,萧奉先一直处心积虑,思想着如何实现自己的愿望。
文妃瑟瑟有三姊妹,文妃是老二,文妃的姐姐嫁给耶律挞葛里,妹妹嫁给耶律余睹。1121年(保大元年)的某天,文妃妹夫耶律余睹率兵在前线与女真人打仗,文妃的姐姐去军中看望了随军的三妹。这是事件的起源。
萧奉先以此事为由,禀奏天祚帝说,文妃的姐姐、姐夫,妹妹、妹夫等人勾结谋反,拟立文妃的儿子晋王敖鲁斡为帝,让天祚帝退位当太上皇。
这是不是诬陷,我们不去做分析,因为当事人都不在了,原始材料《辽史》对此记载也不明确,做这样的分析,往往是费力不讨好的活儿。但是天祚帝又一次听了萧奉先的话,认为这不是诬陷,是预谋已久的“谋废立”。
结果,文妃的姐姐、姐夫等许多人被处死,文妃也没能逃脱干系,被赐死;晋王敖鲁斡由于被认为未参与谋反,逃过一劫。
现在我们不得不充满疑问,为什么萧奉先的话总是能让天祚帝信服?为什么曾经使天祚帝“猴急”的文妃竟然也未能幸免,残忍得被天祚帝踢出阳世?为什么……
对于第一个问题,稍后还会遇到,到那时再进行分析。
重点分析第二个问题。对于第三个之后的问题,不再进行分析,原因可以找到许多,譬如“由于篇幅所限”,“由于时间关系”,“此问题并非本文关注焦点”……
对于第二个问题,说来话长,不过其导火线应该是文妃的才学。
我曾想,所谓的“才子”“才女”是不是都有爱发牢骚的特性?但很快发现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否定的。能写文写诗,又能识时务的人数不胜数。常言道:识时务者为俊杰。似这类有“才”而又识时务的人,应该就是光彩照人的“才俊”了。
但文妃瑟瑟不是“才俊”,不但不识时务,爱发牢骚,而且所发牢骚都是针砭时弊。看到女真人不断侵蚀辽国土地,天祚帝却每日沉浸在狩猎事业中,忠臣被疏远,奸佞被亲近,作为“才女”的萧瑟瑟便赋诗一首,表达自己心中的牢骚,诗曰:
勿嗟塞上兮暗红尘,勿伤多难兮畏夷人。不如塞奸邪之路兮,选取贤臣。
直须卧薪尝胆兮,激壮士之捐身。可以朝清漠北兮,夕枕燕云。
是不是觉得许多情节非常熟悉?才女,赋诗作文,针砭时弊——四十多年前,大辽帝国另一名才女萧观音就干过这样的事情。一切都那么似曾相识,难道这就是佛家传说中的轮回?让我们继续往下看。
此诗完成后,才女瑟瑟觉得还不过瘾,牢骚还没发完,于是又写了第二首。
虽然文妃瑟瑟的诗中饱含了对天祚帝的关心,对国家社稷的忧心和对当前政事的痛心,但天祚帝并没有领情。以天祚帝不喜欢听“直言”的性格来说,这是在预料之中的。所以,当天祚帝看到这两首诗后,心中很是不爽。
并且,此时的文妃瑟瑟又遭受了岁月的摧残,由以前令人心仪的小姑娘变成了年近中年的黄脸婆,这样的文妃瑟瑟如果能再让天祚帝“猴急”,那天祚帝就不是天祚帝了。
所以,当文妃瑟瑟被定性为与自己姐姐、姐夫,妹妹、妹夫一同谋反后,被一视同仁地踢出阳世,也就不足为奇了。
继才女萧观音之后,“女子无才便是德”,在本书中第二次得到了证明。
根据史料推断,文妃瑟瑟被自己老公赐死时,年仅三十六岁。我们记得,萧观音死时同样是年仅三十六岁,同样是被自己老公赐死的!
见鬼了。在发出这样的惊叹后,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是轮回,一定是轮回。
被定性参与“谋废立”的人中,许多人被处死了,但还有一些人没来得及处死,其中包括文妃的妹妹以及妹夫耶律余睹。当时耶律余睹夫妇正在边境与女真人打仗,听到这个消息后,又惊又怒,又怕无以自明而被踢出阳世——人们对阳世的眷恋之情是真挚的——于是在绝望中率部投降了金国。
天祚帝知道后,派出五路大军追杀耶律余睹。此时天空下起了大雨,大雨没有把追军阻拦住,倒是把耶律余睹给拦住了。在一座名为“闾山”的地方,五路大军追上了耶律余睹。
对于这种情况,站在不同立场可以有不同的解读,譬如“老天没眼,助纣为虐”,“背主求荣,必遭天谴”,“一场中世纪冷兵器的较量即将开始”,“狗咬狗,一嘴毛,让他们去咬吧”。
之后情节的发展一反其道,就像一部离奇的小说。
面对耶律余睹叛军,五路大军的头头开了一个小会,会议一致认为:“萧奉先恃宠,蔑害官兵。余睹乃宗室雄才,素不肯为其下。若擒之,则他日吾辈皆余睹矣。不如纵之。”
于是,最后的结局充满了人性和戏剧性。五路大军好不容易将耶律余睹追上,双方将士没有拿刀拿枪互砍,而是满含热泪,挥手作别。在倾盆大雨中,这样的情景一定非常感人。
五路大军回去后,向天祚帝复命说:“追袭不及。”当然还会有些添枝加叶的话,来表达“我们跑得像蜗牛,而余睹跑得像王八”,“我们跑得像王八,而余睹跑得像兔子”,“我们跑得像兔子,而余睹跑得像疯狗”之类的意思。
面对众叛亲离,支离破碎的大辽帝国,天祚帝采取了一招曾经十分有效的措施:“幸鸳鸯泺。”这招措施曾保证过辽国两年的和平。但这一次,这招却在关键时刻掉了链子,金国没有再进行和谈,而是继续向辽国进攻,并且以刚刚叛逃而来的耶律余睹为先锋,攻打辽国中京。保大二年(1122)正月,中京沦陷。
为什么这招不灵啦?它曾经非常灵验的呀!常人遇到这种情况,会下意识地再重复一遍失灵招数,只要他还有机会。天祚帝也没例外,当时天祚帝去了南京(今北京),听到中京沦陷后,再次跑到“鸳鸯泺”。当然,对于天祚帝的这一动作还有另一种解释:隐遁。其含义参考上文。
从北京到河北张北(鸳鸯泺),虽然不远,但那是相对的。在古代没有汽车、火车、飞机的情况下,仅仅借助马力跑完这一程,马累,人也累。天祚帝施展这一招,应该费了许多力气。不容易,真不容易。
但此招仍然没有灵验。而且,对手抓住这一时机,发出了一记致命的招数:耶律余睹引领金兵,扑向鸳鸯泺,目标直指天祚帝。
敌人招式马上就要到了,天祚帝慌乱不已,在这千钧一发之际,鼠辈萧奉先冲上前来,高声禀奏:“耶律余睹与陛下同根同宗,皆是皇室苗裔,其实并无亡辽之心。臣以为,余睹此次引金军前来,是为了拥立他的外甥晋王成为皇帝,而废除陛下。”天祚帝道:“那该如何是好?”萧奉先道:“为了江山社稷,为今之计,陛下应不惜一子,宣布晋王罪行,并将其诛杀之,余睹绝望后,自会引兵而退。”
“哎呀,俗话说,虎毒不食子,你却让我杀死我的儿子,此计之绝,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呀!高,真高,非常高,实在是高……日本鬼子集体变态根本原因是自不量力与其比高!”
一阵感叹后——当然是旁人的感叹——天祚帝道:“爱卿所言极是,就依爱卿行事。”
于是,晋王敖鲁斡被处死。
四十多年前,天祚帝的爹耶律濬也曾受人诬陷,间接地被天祚帝的爷爷处死;四十多年后,辽国皇室又上演了惊人的一幕。
不用说,这是轮回。绝对是轮回。
分析萧奉先的这一“计策”,稍有脑细胞的人都能明白,此“计”漏洞百出,毫无道理,说他是一坨屎,一点都不过分。事实证明他的确是一坨屎,而且是臭狗屎:晋王死后,辽国将士无不痛哭流涕,大辽军心更加涣散,耶律余睹不仅没有退兵,反而更加猛烈攻击天祚帝……
粗略统计一下,在本章中,萧奉先已经给天祚帝提了四次“建议”,每次建议都像是一坨屎,但每次天祚帝都囫囵吞枣地吞吃下去,连闻都没有去闻,这是为什么呢?
关于这个问题,的确应该好好研究一下。
首先从萧奉先这方面来说,每次都能更让老大采纳自己的意见,那这人绝非一个简单人物。《辽史》说他“外宽内忌”,《契丹国志》说他“缘恩宫掖,专尚谄谀,朋结中人,互为党羽”。综合一下,萧奉先是一个外表宽厚仁善,内心妒贤嫉能,每次对天祚帝都是阿谀奉承,吹嘘拍马,在天祚帝身边吹“枕边风”的有他的人,又广泛团结一切脾胃相投的势力,狼狈为奸,沆瀣一气。
我们说过,对于这些奸臣,一定不能小看,他们有自己的一套。萧奉先具备了一个奸臣的典型伎俩。
有了这样的实力和势力,天祚帝在萧奉先的扶持下,能够放虎归山,麻痹轻敌,残害忠良,杀妻灭子,也就不足为奇了。
不过这里还要指出,对于那些奸臣,大可不必高看他们,因为他们除了那些尔虞我诈、阿谀谄媚、阴暗卑鄙的龌龊伎俩,其他一无是处,让他们办些利国利民的好事,那真是赶着猪上墙,赶着鸭子上架,让老鼠不再刨洞偷粮,让屎壳郎不再喜欢大粪。
再从天祚帝这方面来说,既然吃屎,并且连臭狗屎都吃,那一定是猪了。如此一来,就有些侮辱猪了。为了践行“众生平等”这一超级道德标准,本着知无不言的原则,我不得不以万分惊惧的心情说:天祚帝就是一个白痴。
我曾以非常沉痛的心情说过,天祚帝是一个无耻的人。经过反思,我发现这种说法太过绝对。从某种意义来说,无耻是一个帝王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历朝历代许多伟大的帝王将相,或许都可称为无耻之辈:秦始皇嬴政卑鄙残暴,焚书坑儒,算是一种无耻;汉高祖刘邦言而无信,嗜杀功臣,不能不说是无耻;魏太祖曹操“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乃是无耻中的无耻;唐太宗李世民为当皇帝,杀害太子建成及诸兄弟,难道不能说是无耻?可是,他们都成了伟大的君王,为世人所铭记。白痴则不然,如果一个帝王白痴,那将是十分可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