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疯狂的石头

玩石头

皇帝是人,所以有自己的喜好,不过皇帝是高人一等的人,所以喜好也会与众不同,往往会达到令人瞠目的地步。以下是中国历史上几个典型皇帝的典型爱好,供大家或乐,或悲,或惊奇,或叹息一下。

汉灵帝刘宏喜欢攒私房钱,为了壮大自己的“小金库”,他在西园公开卖官,明码标价:七品官五十万两,六品官一百万两,五品官三百万两,直至公、侯、伯、爵。官职有大小之分,也有优劣之分,相应价钱也不相同,譬如人口多的州官要比人口少的州官贵些,穷县的县长要比富县的县长便宜一些,可谓公平公正又公道。为此,这位皇帝大人还专门建了一座私人仓库,存储这些私房钱。整个国家本来就是皇帝的,这位仁兄还如此行事,可谓是个性十足。

唐僖宗李俨喜欢踢球(蹴鞠),曾自信又自负地说:“我要是应考踢球进士,一定得中状元。”四川节度使空缺,有四人争着要去。唐僖宗决定,采用踢球选官。比赛结果,球艺较精的人胜出,出任四川节度使。如果C罗、梅西等人生在唐僖宗那个年代,在朝中混个一品大员应该不成问题。

唐玄宗李隆基爱好戏曲,组织成立专门的宫廷乐队和舞伎,自己谱曲,自己编舞,并将梨园辟为戏曲表演的场所。李隆基本人经常粉墨登场,亲自演出,鉴于此,给李隆基一个“男优”“戏子”或“演员”之类的头衔,绝不为过。后来,“梨园”便成了戏曲界的代称,唐玄宗还被戏曲界奉为祖师爷。皇帝当成这样,不能说是失败,但偏偏出了个安史之乱,皇皇大唐就在这位李男优面前衰落了。

北朝齐后主高纬的爱好与众不同,此人喜欢当乞丐,在后宫设立了贫困村,亲自穿上破烂衣服,装扮成乞丐,沿街乞讨。如此当皇帝,可谓是皇帝中的极品。但是,有如此雅好的皇帝,高纬并不是唯一,请见下文,或下下文。

隋炀帝杨广的爱好很没个性,无外乎酒色玩乐,不过鉴于此君游玩的方式还算别出心裁,又很引人注目,本书就留几行字给他。大运河修通后,杨广先后三次乘船游玩,他乘坐的船长二百尺,高四十五尺,上下分为四层,堪称当时的“泰坦尼克号”。并且随他出行的还有几千艘豪华大船,上面装着美女嫔妃、王公大臣、和尚尼姑道士以及后勤杂役人员等。这几千艘船首尾相望,绵延二百多里,光拉船的纤夫就有八万多人,两岸还有骑兵护送,旌旗蔽日,气势非凡。一到晚上,灯火通明,鼓乐喧天。如此游玩,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明熹宗朱由校的爱好很实用,他喜欢做木工活儿,尤其是盖房造屋。他亲自操着斧头、锯片和凿子,整天和亲近的几个大臣工友一道研究木工工艺。熹宗研习木工技艺,具有坚持不懈、奋斗不息的实干精神,他每天建房建屋造家具,建成后如不满意,便推倒重来,反反复复,来来回回,不怕苦、不怕累,不知疲倦、不知厌倦。他干活儿的时候,常常脱掉龙袍,穿着衬衣,虽汗流浃背也在所不惜。如此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熹宗终于成为一代木工大师,其英名和“木工”两个字紧紧联系在一起,成为经久不衰的传说。

以上事例只是皇帝班列中几个较典型的代表。从秦王嬴政自称始皇帝开始,在中国当皇帝的有近五百人,不乏荒唐怪诞喜好的皇帝,也少不了喜好劲猛的皇帝,之所以未作为典型代表列入本书,只是因为许多皇帝的喜好太过雷同,无外乎吃喝玩乐、美女俊男、猫狗禽兽、诗词乐画、耍刀射箭、骑马狩猎等。

也有人问了,在未被列出的皇帝中,有些皇帝的喜好虽没新意,但也很夸张,很雷人,很另类,很疯狂,很变态,比起上面几位,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为什么没把他们展列出来?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先给大家出一道脑筋急转弯。

左中右有三个山洞,每个山洞里有一只绵羊,这时来了一只老虎,径直向中间山洞的绵羊扑去。问:老虎为什么单单扑向中间山洞的绵羊?

所谓脑筋急转弯,就是用非习惯思维去解答问题。一同学给我们出了这道题,我们将爱情、生死、美丑、胖瘦、远近等都联系上了,都不是最后答案。之后,出题同学说了答案,再之后,出题同学遭到了痛扁。

此题答案是:老虎喜欢。

皇帝有喜好,老虎有喜好,那在下也有喜好。为了不被各位书友痛扁,关于上面那个问题,我的答案是,那些有资格列出的皇帝未被我列出,是因为——他们与我无缘,嘻嘻……


主角宋徽宗迟迟没有出场,并不是因为徽宗不如上面所列几位,相反,徽宗的喜好更广泛、更狂热,每种喜好都能达到登峰造极乃至疯狂变态的程度,可谓独步天下,不同凡俗。并且,徽宗的喜好不但能遗臭万年,还能流芳百世,不但能被人唾骂、想抽耳光,还能被人欣赏、赞叹,甚至崇拜。从这方面来说,以上几位皇兄只能给徽宗做做配角、露一下脸就完事。剩下的舞台交给徽宗,徽宗将全方面展示他才是极品中的极品、飞机中的战斗机、雷人中的雷死人!

上面介绍了徽宗对道教的喜爱,但这种喜爱偏重于信仰,与通常的“喜好”有所不同。信仰是精神上的,喜好却是本性上的,所以我将“道”这一节单独放在前面。

抛开道教,徽宗还有其他许多爱好,其一便是石头。

小时候看《水浒传》,知道宋徽宗喜欢石头,那时我想,徽宗喜欢的那些石头,无非就是些玛瑙翡翠、奇珍异石罢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才发现先前的想法是多么幼稚和狭隘,纯粹一个小百姓的思想。所以后来在分析和思考皇帝甚至某些高官人物时,再也不敢用原来的思想了。

先看看徽宗所喜欢的几块石头。

安徽灵璧县进贡给徽宗一块石头,该石头高、阔均二丈有余,简直是一栋两层小楼,这块石头模样奇特,很合徽宗胃口,徽宗亲笔给这块石头题词“卿云万态奇峰”,并镶于金带上,悬挂在石头中间。

这块石头稍稍展示了徽宗喜欢石头的与众不同。有人问了,这么大一块石头疙瘩,怎么从安徽运到河南的呀?史书记载,用大船水运。不过,除了水运,一定会包含陆运的,至于陆运用什么设备,史书没有记载,凭借头脑灵通的各级官员和勤苦耐劳的大宋百姓,一定会有很多办法,大可不必担心。那运这一块大石头,得需要多少人哪?怎么也得几十人吧?几十人,你最多动它一下,想要运走它,少了几百人,就不要去想!

不过这只是徽宗喜欢的石头中的一小块,看了下面的,这块“小”石头可以不提。

苏州太湖贡来一块石头,长四丈有余,宽二丈(比上面那块石头足足大了一倍),玲珑剔透,孔窍天成(意思是该石头模样很怪异,也可以说是石头中的畸形)。并且,石头上长着一棵大树,相传是唐朝大诗人白居易亲手所栽,名曰“白公桧”。如此,不但有石头,而且有绿植了,俨然一个大“盆景”。这个大“盆景”,运到汴京,光运费就花费了八千贯钱。八千贯钱,在当时相当于两百户人家一年的生活费。

还有更大的呢。

奸商兼奸臣朱勔送给徽宗一块石头,高广数丈,阔需百人合抱(哪里是块石头,简直是座小山了),此石形美如浮云层出,凝重而飘逸,色极清润,摩挲声响,置身巨石之中,如同置身仙境一般。朱勔建造大船,用了几千人,花费了数月,终于运达汴京。徽宗很高兴,封朱勔为“威远军节度使”,这块大石头也被封为“磐固侯”。石头也当官了,并且贵为侯爵,当然,石头是不会拿俸禄的,不过它所花费的不会比普通官员的俸禄要少。

大宋官员是不会因为石头被封官而心存不满的,因为只有愚蠢的二愣子官才会跟石头较劲,聪明的伶俐官只会千方百计寻找石头,来满足徽宗的喜好。让徽宗高兴的是,大宋官员很少有愚蠢的二愣子官。

这就有一个问题了,一般城门宽、高不过一两丈,那些大石头疙瘩,动辄四五丈,怎么进城啊?并且,运大石头的船如果遇到桥,过不去,怎么办哪?这个问题很好,也很容易解决,城门不够高就扒掉城门,桥过不去就拆桥,总之一切为石头让路。

还有一株绿植需要提一下,这也是徽宗的最爱。

江浙华亭(今上海松江区)有一棵唐朝古树,古树挺拔高耸,枝繁叶茂,犹如神龙游天,又如凤凰展翅。古树枝干似龙爪般奇异,相传悟空禅师曾在此修行。由于此树太过巨大,当地官员决定造大船水运,经楚州(今江苏淮安)然后运到汴京。不幸的是,此树终究与徽宗无缘,一日风大,树枝与船帆交织在一起,此树连同一船人全部葬身江河。我想,徽宗听到这个消息一定很悲伤,不是因为淹死一船人,而是因为永远见不到那棵神奇优美的参天大树了。


在徽宗的亲切关怀和亲自指导下,经过大宋官员的不懈努力和辛苦工作,全国各地的奇花异石被源源不断地运到汴京,这也产生了中国历史上一个赫赫有名的单词:花石纲。

这里的“花”不但包括花,还包括树、草、竹子,各种仙木水果,等等;“石”不但包括上面所述的大石头疙瘩,还包括珍珠玛瑙、琉璃翡翠,以及各种徽宗喜爱的或各级官员认为徽宗喜爱的地球矿物质凝结物;纲指的是一个运输队,运粮的称“粮纲”,运盐的称“盐纲”,运生日礼物的称“生辰纲”。运花、石的便被称为“花石纲”。

宋徽宗于1100年即位,五年后(崇宁四年),徽宗在苏州设立应奉局,专领花石纲,从此,花石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渐强,纵横江湖二十余载,深深地影响了大宋的每一名百姓,达到了刻骨铭心的程度。直到1125年徽宗退位,花石纲才依依不舍地结束它光辉的历史使命。在这二十多年中,大宋各地的奇花异石源源不断地涌向汴京,到后来,“太湖、灵璧、慈溪、武康诸石;二浙花竹、杂木、海错;福建异花、荔枝、龙眼、橄榄;海南椰实;湖湘木竹、文竹;江南诸果;登莱淄沂海错、文石;两广、四川异花奇果”,都包括在花石纲的运输范围。据载,仅运往汴京城的石头,就达十万多块以上记述依据《宋史·卷四百七十·列传第二百二十九·佞幸·朱勔》《宋史·卷十九·本纪第十九·徽宗一》《续资治通鉴·卷九十二》《宋人轶事汇编·卷二》等。

有人问了,这么多花草石头,得花多少钱哪?《大宋宣和遗事》记载:“一花费数千贯,一石费数万缗。”意思是一株绿植花费数千贯,一块石头花费数万贯。不过这才是平均水平,最贵的一块石头花了三十万贯,相当于一万户中产阶级家庭一年的收入。花费多少钱,我是算不出来了。

又有人问了,这么贵的石头,路上遇到抢劫的,该怎么办?大石头是没人抢的,除了徽宗喜欢那样大的石头疙瘩,劫匪对它是不感兴趣的。那些玛瑙翡翠的宝贝石头,可得要小心了,皇帝喜欢它们,平民百姓也喜欢,碰到一伙愣头儿青,那些宝贝石头就无缘一睹龙颜了(梁山好汉曾经做过这样的事儿)。不过就算损失了几块石头,还有千千万万块石头勇敢地站出来,并不会影响石头大军似洪水般涌向汴京的历史潮流。

还有人问了,这么多石头,搬进汴京城,都放在哪儿啊,不会都放在皇宫吧?珍珠玛瑙放在皇宫,那些大石头是不会放在皇宫的,都被用于修建宫殿和园林了,其中最著名的是延福宫和艮岳。


延福宫本来是北宋历代帝后游玩的地方,独立于皇宫之外,就像颐和园和圆明园。最初延福宫规模并不大,品位极高的蔡京说延福宫太过“逼窄”《大宋宣和遗事》。——这词用得堪称一绝——有损于徽宗的龙颜天威,不如重建。徽宗恩准后,蔡京便召集以童贯为首的五名太监,进行扩建重修。五名太监领命,分别负责监造五座新宫,五人充分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展示最大的想象空间,创新出一个个神奇的想法,然后让下面干活儿的去实现,实现了是自己的作品,实现不了推倒重来,反正钱也不是花自己的。基于这种思想,五座新宫追求侈丽,千姿百态,穷奇极胜,共同组成了崭新的延福宫。

有人出了一个点子,说将延福宫外的一条河流引入宫内,并在引入宫内的河上建两座浮桥,如此宫中有水,水上有桥,宫桥辉映,岂不美哉!

想法很奇妙,实现很艰难。

艰难归艰难,数十万大宋百姓还是将此想法变成了现实。不巧的是,没过多久,河水上涨,两条浮桥刚建成就被冲垮。《大宋宣和遗事》:“未几,水涨桥坏。”

失败是成功之母,挫折是成功他爹。经过无数次失败和挫折,延福宫终于建成,漫步宫内,但见殿阁亭台连绵不绝,奇花异石争奇斗艳,叠石成山,凿池为海,岩壑幽胜,宛若天成!

徽宗大喜,亲笔写下《延福宫记》,并刻石竖碑以兹纪念。

但是,赵大皇帝并没有陶醉在美丽的延福宫中,而是在蔡京的积极努力和谆谆引导下,向着更大的目标前进了,那就是修建艮岳。

艮岳又名“万岁山”“万寿山”“寿岳”等。上面提过,道士刘混康给徽宗卜得一卦,说若将汴京城东北角地势垫高后,皇家子嗣就会兴旺,艮岳便是修建在汴京城这个东北角上。但是这个东北角很大,艮岳广袤十余里,面积达七百五十亩,通过花石纲运来的绝大部分石头花木都被堆放在那里,形成了一座巨大的人工堆砌的假山园林。

这次负责修建艮岳的总包工头变成了太监梁师成,负责材料筹备的仍是朱勔,艮岳修建始于政和七年(1117),竣工于宣和四年(1122),短短六年内,二人将汴京东北角荒草丛生、低房矮舍的一片鄙陋之地变成了天造地设、鬼斧神工、脱凡离尘、亘古未有的神仙之境,有如此不世之功,此二人也理所当然地荣升“六贼”班列。

关于艮岳,本书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修建艮岳时的指导思想是“模仿神仙之地”,这种思想包含了两方面的意思:世上有许多秀美的自然景观,但都不是神仙之地;神仙之地比世上最美的景观还要美。这种思想的结果是,艮岳要超过世上所有的美景。神仙之地也就成了一幅虚拟地图,贯穿了艮岳修建的全过程。

二、结果是让人满意的,艮岳建成之后,连徽宗都禁不住感叹:“真天造地设,人谋鬼化,非人力所能为者。《御制艮岳记》。基于这句话,可做如下推理:艮岳是美妙的,人是不能建成这样美妙的胜景的;既然不是人能建成的,那艮岳就是神仙建成的;既然艮岳是神仙建成的,那艮岳就是神仙之地了。这种推理的依据是,徽宗对道教的尊诚已感动了上天,所以在艮岳修建时,得到了神仙的帮助。以徽宗和道教的亲密关系,有这种思想实属正常。

三、从园林艺术的专业角度来讲,艮岳称得上集大成者,可谓“括天下之美,藏古今之胜”。《中国园林史》这样评价艮岳:“艮岳的营建,是我国园林史上的一大创举……它是一个典型的山水宫苑,成为宋以后元、明、清宫苑的重要借鉴,而元、明、清的宫苑也是在继承这一传统的山水宫苑形成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

四、从史料来看,延福宫已足够神奇秀美,但在艮岳面前,只能做陪衬了。许多文章对延福宫只是一笔带过或只字不提,而对艮岳大书特书。这不是因为延福宫不够优秀,而是因为延福宫命不好,遇到了艮岳,“优秀”这个词已经远远不能形容艮岳了。延福宫如要抱怨,只能抱怨徽宗移情别恋了;延福宫老兄如要感叹,有句著名的话最为合适,“既生瑜,何生亮”。

五、建造艮岳的时间很短,短短六年内修建一座如此宏伟瑰丽的皇家园林,在生产力不发达的12世纪,可以说是一个奇迹。

六、艮岳山间的山洞里装满了雄黄与炉甘石,雄黄的作用是驱除蛇蝎毒虫,炉甘石据说能产生云雾,可达到云雾缭绕的仙境效果。在如仙境般的艮岳之内,还有众多妙龄少女,若隐若现地出没在艮岳的每一个角落。徽宗便在这仙境般的美妙园林内,顽强地修炼着道家仙术,寻找着做神仙的感觉。

七、艮岳中假山众多,最高一座高约一百五十米,都是由花石纲运来的石头叠砌而成。花石纲运来的石头众多,但每块石头也算都有了用武之地。艮岳内还有无数珍禽异兽,艮岳建成四年后(1126),这些石头和禽兽又有了更实用的价值。这是后话。

八、徽宗曾亲自写下《御制艮岳记》,辞藻奢华,所记艮岳更是奢华,想开眼界,可以看看此篇文章。

找石头

徽宗从对石头的爱,演变成了一座令后人感叹不已的石头园林,不能不让人叫绝。这进贡来的许多石头终成正果,也不枉大宋百姓辛苦一场。我曾经有过这样的想法:“找些石头献给皇帝,就能得到些封赏,挣些外快,大宋百姓真是幸福!”但很快,我发现自己错了,后来又想:“献给皇帝中意的石头后,总能免除一些赋税吧。”针对这个问题,我找了许多资料,发现都没有这样的记载,这让我知道这样一个事实,这许多的石头都不是百姓自愿进贡的,而是官家强取豪夺于百姓的,并且百姓连一根毛都得不到补偿(所贡物,豪夺渔取于民,毛发不少偿)。

由此可知,大宋的老百姓很不幸福。不但不幸福,而且很悲惨。

如果谁家有一样比较奇特的东西,不管是石头还是花草树木,那就意味着谁家要遭殃了。立刻,会有官家的士卒闯进家门,用黄色封条做上标记。宋时的黄色与现代的黄色含义不同,宋时的黄色不是指黄色,而是指皇帝,表示被标记的东西已经是“圣物”了。但官家不会立刻将这圣物请走。《宋史·卷四百七十·列传第二百二十九·佞幸·朱勔》。因为其中还有着巨大的学问。

皇帝的东西,这家主人必须像对待皇帝一样好好对待,不管它是石头、花草,还是一棵长相怪异甚至丑陋的树。如果不好好对待,就会被判处“大不恭”之罪,轻则坐牢,重则掉脑袋。

如此严重,那这家主人可要认真看护了。

但一般会发生这样的情况。

主人每日烧香供着,不睡觉看着,不巧碰到一场冰雹或暴风雨,圣物损坏了。很不幸,这家主人等着被治罪吧。

主人每日烧香供着,不睡觉看着,没遇到冰雹或暴风雨,好不容易等到官家来了,可以把圣物请走了,但一只乌鸦飞了过来,落在圣物上,方便了一下。很不巧,这家主人等着被治罪吧。

主人每日烧香供着,不睡觉看着,没遇到冰雹或暴风雨,采取了防范措施,没有乌鸦等禽兽前来方便,主人将圣物看护得好好的。官家来了,检查了半天,说:“怎么黄色封条掉色啦?”主人说:“每天都长露水,估计是露水打湿了封条吧。”官家立刻暴怒:“这还了得!”很无奈,这家主人等着被治罪吧。

主人每日烧香供着,不睡觉看着,没遇到冰雹或暴风雨,采取了防范措施,没有乌鸦等禽兽前来方便,还采取了防备露水措施,黄色封条也没有掉色。官家来了,检查了半天,没查出任何破绽。官家说:“这些天官府很忙,过些天再将圣物请走。”很可喜,这家主人没被治罪。很可怜,这家主人还要继续看护着“圣物”,直到这家主人能被治罪。

俗话说,欲加之罪,何患无“因”。主人大哥,你就不要再忙活了。

终于,主人被治罪了,那就等着坐牢掉脑袋吧。中国人是最通人情的,主人走了,但家里上有老下有小,谁能忍心呢。官家更是体谅百姓疾苦,于心不忍:“你去坐牢了,他们怎么活呀?”主人号啕大哭:“官老爷饶命!”官家说:“这样吧,你拿些银子,就饶你这一次了。下不为例。”主人或喜,或悲,或愣,或呆,最后叩头:“谢官老爷。”最不愿意让主人坐牢掉脑袋的,就是官家了。

治罪,并不是官家的最终目的。

石头后遗症

这样一来,摆在老百姓面前的就成了这样一个问题:拿银子和不拿银子。官家的意思很明确,你拿银子,就可以不坐牢掉脑袋;你不拿银子,对不住了,虽然最不愿意让你坐牢掉脑袋的是官家,但是没办法,你该坐牢官家还得让你去坐牢,你该掉脑袋官家还得砍你的脑袋。

这不是法律,但这是规矩,是潜规则,对于老百姓,谁都甭想超越它。

所以,也就引出了另一个关键性的问题:老百姓有没有银子?在分析这个问题前,有必要介绍一下北宋的赋税。

北宋的赋税包括田税、身丁税、杂税和徭役。

田税每年征收两次,征收额度是产量的百分之十到百分之三十不等,需要指出的是,在花石纲最为活跃的江南、福建等地,征收额度是百分之三十。

身丁税,此税真实反映了封建社会强烈的重男轻女思想,只有男子才有资格缴纳此税。不过,这种身丁税只在南方地区实行。

杂税,向小手工业者征收的各种名目繁多的赋税,包括蚕盐税、牛皮税、蒿税、农器税、鞋税等;还有“进奉”“土贡”(贡土特产)等。并且,如果哪位皇帝心血来潮,向老百姓再要点儿什么东西,都属于此税的范畴。

徭役,宋朝时包括职役和夫役。一般来说,职役就是官府的走狗爪牙,可以勒索压榨平民百姓,有油水,不过只有地主和富农才有资格服此徭役。夫役是贫下中农的事儿,干的是体力活儿,享受的是皮鞭辱骂。

顺便说一句,宋代百姓不用再去服兵役,宋代军队采用募兵法,招募而不是强迫农民兄弟去当兵。至于这种制度是好是坏,以后会做分析。

通过对北宋赋税的认识,对于“老百姓有没有银子”这个关键性问题,我们可以不假思索地回答:有银子的不是老百姓。

不过,你今天不是老百姓,明天会让你成为老百姓的。花石纲纵横江湖二十年,你不能年年都与圣物无缘吧。所以,对于上面那个问题,最后的答案是,徽宗时期有许多老百姓,都没有银子。没有银子,那只有坐牢掉脑袋了。

老百姓急忙说道:“不,我还有一间房子,能卖点儿钱。”官家怒斥道:“你有个屁房子,请出圣物时你的房子早就拆了。”老百姓:“那间南房没有拆。”官家:“一间土坯小房子,能值多少钱,不行,还得被治罪!”老百姓:“等一下,我家还有二亩薄田,可以卖些钱。”官家:“你终于记得你家还有二亩薄田了,既然你自己都说是薄田,能卖几个钱?不过,看在你上有老下有小的分儿上,田我收了,就饶了你这一次。”

老百姓终于不用坐牢掉脑袋了,可喜可贺!不过,房子没了,田也没了,有一个词可以形容老百姓这时的状况,叫作“倾家荡产”。不过这个老百姓不会感到孤独,因为有许多老百姓和他一样,没有房,也没有地,这类老百姓叫作佃农。

佃农虽然没房没地,但上有八十岁的老母,下有正吃奶的婴儿和几个刚会跑的孩子,中有常年气喘的老婆,所有这些人都指着佃农吃饭呢。想办法吧,弄点儿银子,为了一家人。

家里的那棵老槐树,本可以卖些钱,但已被当作圣物请走了;家里还有一个装粮食的瓮,粮食已经没了,但瓮也不会值多少钱,或许根本没人会买,因为它已经裂了好几条缝了。

如果那时有卖血卖肾走私军火贩卖毒品甚至拿刀砍人可以得到几个银子的活儿,佃农会毫不犹豫眼都不眨地马上去干,可惜那时医疗技术还不发达毒品生意根本没有拿刀砍人的活儿即使轮到这个佃农头上也只会被人拿刀砍死,佃农所能做的,只有哭爹喊娘骂孩子打老婆顺便再给自己两个大耳刮子甚至还可以骂苍天骂大地之后只能用发呆的眼神盯着几个不懂世事瘦骨嶙峋的孩子。

这叫一个悲惨。

此时此刻,有个词或许可以解救这个倒霉的穷光蛋,这个词叫“卖妻鬻子”。这个穷光蛋佃农不会认识这个词,但这个佃农知道这个词代表的意思,因为在这个佃农倒霉之前,已经有许多佃农按这个词的意思去做了。佃农的老婆常年有病、毫无姿色,白给人家都不会要,所以佃农只有按另一个词行事了,这个词叫“鬻卖子女”。

或许这还不叫悲惨。

逃过一劫的佃农和那些本来有二亩薄田,不过也被官家没收之后,同样变成了佃农的佃农,现在有时间考虑明天的生活了。天无绝人之路,经过佃农的再三哀求,善良仁慈的地主租给佃农二亩薄田,又借给佃农二斤稻谷,佃农拿出一斤作为一家老小的口粮,留出一斤作为谷种。

佃农熬过春耕前的夫役,之后每天都泡在那二亩薄田里,周到细致地照顾着每一棵谷苗。早晨天还没亮,佃农就去给谷苗浇水;中午烈日当头,佃农会给谷苗翻土锄草,这样杂草更容易被日头晒死;晚上繁星满天,佃农会守在田间,防止野兔老鼠啃食谷苗。终于,经过佃农精心照料,二亩薄田里的每一棵谷苗都很争气,粗壮茂盛,个个都开始灌浆,再过一个月,就可以成熟了。

佃农细细盘算着,如果能打十斤稻谷,还了原来借地主的二斤,再向地主交三斤田租(百分之三十的田租已很仁慈了,许多都是百分之五十),再向官家交二斤田税(没办法,“产去而税存”),自己还能剩三斤。这样,留去一斤谷种,就可以留二斤作为口粮,家人就可以吃饱肚子了,母亲也不用每天带着娃儿们去捕鱼捉虾了,前些天为了捉一条鱼,大娃儿差点没淹死……此时佃农的心情,就像看一场足球比赛,己方的球队一比零领先,还有三分钟全场就要结束了,佃农激动而兴奋,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看到“三分钟”这个字眼时,大家都知道结局会怎样了,这也是大家最不愿意看到的。但现实是残酷的,历史上这种残酷的现实其实很多。

接下来的“三分钟”里,对于佃农来说,是接下来的一个月里,或天上下了一场冰雹,或地上发生了涝灾,或天地间发生了旱灾、蝗灾、老鼠灾,总之,佃农租来的二亩薄田颗粒无收!

这里并不是在编小说,而是在写史实,历史是无情的,无情的历史就像一个无情的女人,她就是这样的。当然,佃农租来的二亩薄田颗粒无收,其他人家的薄田、沃田、水田、旱田、天时地利人和字号田也都没有收成。

此时,佃农站在颗粒无收的二亩地地头,我们可以想象他此时的心情,或许认为那里活跃着无法言及的巨大痛苦。但是,此时佃农的心中没有痛苦。当一个人绝望的时候,他会失去任何感觉,那是一种麻木,也许这就是传说中痛苦的最高境界。

麻木的佃农如果还能思想,会想到死。想到死的许多佃农都死了,那是一种美好的解脱;还有许多佃农仍然活着,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自己的家人能够活着,虽然他不知道自己能否养活他们。

佃农再借不到一粒粮食,善良仁慈的地主已经不再仁慈,这也有他的道理,因为他信奉有借必还的原则,对于他来说,借了不还比死了他爹还让他痛心。后来佃农甚至连地主的面都见不到了,每次来到地主家门,都会看到两条龇牙咧嘴的黑狗和凶神恶煞的牵狗人。看着黑狗肥胖的大脑袋,佃农突然想,黑狗一定每天都能吃上一个窝窝头。那一刻,佃农突然有了一个美妙的想法:我也想去当狗。

佃农意识到这只是一个美梦时,只能离开。佃农离开的时候,突然发现村里的郝有钱也来借粮了。郝有钱有八亩良田呢,怎么也到这步田地了?佃农思想着,也羡慕着他一定能借到地主的粮食。令佃农吃惊的是,郝有钱也被黑狗赶了出来。

中国社会发展的某一个时期,曾定义公元1949年前的社会是万恶的旧社会,其实,并不是没有道理。

借不到粮,只能拿个破碗,要饭去了。

要饭的人多了,也就要不到饭了。

于是,树叶、树皮、野菜、野草纷纷消失,村里村外再也看不到绿色的东西了。有几个年轻汉子吃了几把泥土,没想到第二天就胀肚子死了。那东西不能吃,佃农想,要是人能吃土该多好哇。

昔日经常乱窜的兔子没有了,甚至连每天都能见到的老鼠也消失了,村东头吴光棍不知从哪儿逮住了一只老鼠,竟然卖了八百钱,那可是能买二亩良田哪。不过,第二天,吴光棍便在院门口死去了,不是图财害命,因为那八百钱还在他脖子上挂着,从他膨胀的肚皮来看,他是饿极了,吃土了。又过了两天,吴光棍的尸体不见了,渐渐地,经常在路边看到的死尸也没有了。是不是又有野狗饿狼了,如果是那样,那人们就美了,一只半斤重的老鼠能卖八百钱,一只数十斤重的野狗野狼得值多少钱哪!

“悲惨”的意思是悲伤凄惨,这时没有了悲,只有惨了。

终于,除了黄土,再也找不到任何可以入口的东西,活着的人们面面相觑,于是,更惨的事情发生了,“人相食”《续资治通鉴·卷第九十三·宋纪九十三》。,“易子而飧”《大宋宣和遗事》。……


天无绝人之路的前提是老天有路,现在老天没有路了。

终于,有人大声喊道:“我受不了了!”这个人是方腊。当然,我们完全可以相信,之前已经有许多人这样喊了,但声音最洪亮、最高亢、最振聋发聩的人是方腊。

方腊,姓方名腊,字号造反前不清楚,造反后号圣公。在说明方腊之前,先说明一下明教。

看过几本武侠小说的朋友对明教都不会陌生,江湖之中,教派众多,明教乃是江湖中的一流教派,教内高手甚多,其中深受少男少女爱慕的无忌哥哥便曾是明教教主。而早在无忌哥哥做教主的两百多年前,方腊就是明教教主。这一点,金庸在《倚天屠龙记》中曾有叙述,在历史中也确实如此。

明教,也叫作摩尼教、明尊教、二尊教等,创建于古波斯王国,唐朝时期传入中国。明教传入中国后,会产生许多中国特色,不过也会保持许多自我特色,譬如明教弟子不拜太上老君,不拜玉皇大帝,不拜释迦牟尼,不拜观音菩萨,只拜太阳、拜月亮、拜圣火、拜明尊,等等。在明教的各种特色中,有一种特色需要着重说明,那就是明教弟子必须“禁断荤酒,死则裸葬”《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禁断荤酒”的意思是不吃肉、不喝酒,许多教派特别是佛教都有这样的规定,是一个不是特色的特色。“死则裸葬”的意思是死后不能穿一点衣服,并且暴尸山野,任野鸟啄食灵魂已出窍的尸肉。明教的这一特色非常之鲜明,非常之与众不同,知道这一特色,对分析后面的一个问题非常之有帮助。

宣和二年(1120),明教教主方腊大喊一声:“我受不了了!”然后面对一帮教众和被官家逼迫得走投无路并想要加入明教的一帮贫苦百姓发表了一番热情洋溢的演讲,之后,方腊老婆出现。方腊老婆红妆盛饰,宛如王妃,并将铜镜隐秘地置在胸怀间,迎着日头缓慢而行,铜镜折射的日光射入人的眼球,光彩烂然。《宋人轶事汇编·卷二十·方士》。本来已激动万分的劳苦大众对“圣公”已降临凡世不再有任何怀疑,终于,他们拿起锄头镰刀,杀死压迫他们的地主富农,由此,点燃了著名的方腊起义的熊熊烈火。

上段情节根据史料进行艺术加工而成,有些细节与史实是否符合有待考究,譬如方腊那句振聋发聩的呐喊“我受不了了”,但有些文章说方腊起义时先“杀牛酹酒”,却是未分析史料而完全在做艺术加工了。

起义过程是这样的。

宣和二年(1120)十一月初,方腊发动起义。此时,方腊“圣公”的名号开始公开,同时,方腊宣布几个口号,很鼓动人心的两个是“诛朱勔”和“劫财散众”,“诛朱勔”是指杀死朱勔,此人全面负责花石纲,诛灭此人,已成了人心所向。“劫财散众”原文是“劫取大家财,散以募众”,意思是抢劫大户人家的财产,分给老百姓,使他们跟着自己闹革命。这一口号展现了方腊的强盗特性和率直个性:你抢了人家的东西你说出来干什么,你就是说出来也不能直说呀,你说是代表明尊圣火没收了人家的东西,来一个“没收大家财,散以募众”,不显得你更“圣公”吗?

口号提出,名号公开,接下来开始打仗了。十一月二十二日,方腊军在青溪县息坑(今浙江淳安西)全歼两浙路常驻宋军五千人,随后,乘胜攻取青溪县。十二月初,攻克睦州,占据寿昌、分水、桐庐、遂安等县。不久,向西攻下歙州,东进攻克富阳、新城,二十九日,起义军攻克杭州。

此时,苏州、湖州、婺州等地百姓纷纷揭竿而起,加入方腊起义的洪流之中;明教在台州、越州、衢州等地的分舵也率领本舵弟子,响应方腊起义。宣和三年(1121)正月,起义军攻下崇德县,之后,相继攻下浙江婺、衢两州,并北上攻克安徽宁国县,进围广德军。不到三个月,方腊先后攻下六州五十多县,包括今浙江省全境和安徽、江苏南部、江西东北部的广大地区。

上面情节较为枯燥,简要概括一下,就是方腊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铃儿响叮当当仁不让之势席卷了徽宗的小半个江山。

下面情节是宋徽宗开始反攻。

徽宗已好久没有上镜了,不过这次他上镜之时,却是一副惊恐状。面对方腊如此迅捷的攻城拔寨,宋徽宗惊恐万状,一面急忙撤销苏、杭造作局和停运花石纲,罢黜朱勔父子兄弟的官职,一面命童贯率十五万官兵镇压方腊起义。

宣和三年(1121)二月,童贯攻破杭州,方腊率余部二十余万退守清溪帮源洞。四月,官兵攻破帮源洞,帮源洞惨遭血洗,方腊被俘,至此,方腊起义失败。八月,方腊被押赴汴京,处死。


方腊起义犹如一场雷阵雨,来得快,去得更快。来得快,是因为老百姓深受“花石纲”之苦,已到了“受不了”的程度,使得老百姓已变成了一堆干柴,遇到火星之后,必成燎原之势。

去得更快,有许多原因。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就是方腊部众的发泄方式,已使许多人都到了“受不了”的程度。方腊部众俘获政府官员后,“必断脔支体(砍断四肢并剁成肉屑),探其肺肠(开膛破肚),或熬以膏油(将人熬成灯油),丛镝乱射(乱箭穿心)”《宋史·卷四百六十八·列传第二百二十七·方腊》。。这样的残酷方式,使得许多人已经“受不了”了,以至于在中国史书中,不管是正史还是野史,提到方腊都称“贼”“寇”,《水浒传》更是把方腊起义作为反面典型进行抨击,而同样是造反的宋江起义,却被作为正面典型进行宣传。这样的情况直到1949年之后才有所改观,中国官方文献终于为方腊平反,但为方腊平反的大背景是,中国古代所有造反的农民兄弟都得到了平反。

其实,在花石纲横行之时,政府的许多中下级官员都是受气者(注意,不是受害者),而受益者和得志者只是像朱勔、蔡京、童贯这些巨鳄大员,以及这些大员手下的一批扈从爪牙。花石纲经过各地州县时,各地州县官僚被“颐指目摄,皆奔走听命”《宋史·卷四百七十·列传第二百二十九·佞幸·朱勔》。,当然,这些州县的许多官僚又会将所受怨气转嫁给老百姓。我曾想,如果方腊能团结住这些中下级官员,起码不要对他们碎尸破肚什么的,那方腊起义结果虽然不得而知,但绝不会在两三个月内就会失败。须知这些中下级官员是掌握知识的社会阶层,而知识是可以改变命运的。

诚然,我们不能以现代眼光要求方腊,我们或许能够想象当时农民兄弟生活的悲惨,却不容易想象当时农民兄弟的心态,或许对他们来说,杀死欺压他们的官僚地主,是一种再正常不过的事了。

对于方腊,他只是一个农民,一个农民中的优秀者,他性情豪爽,深得人心,有较强的组织才能;他也是一个教主,一个不安分守己的教主,并且是一个受人尊敬的教主,在方腊死后,人们因为尊敬他,以他的名字命名了许多地名,一些地方的“方腊洞”“方腊寨”已成为旅游胜地。方腊起义失败后,他的许多教徒跟着殉难。《宋史》中有这样一段记载:“腊之起,破六州五十二县,戕平民二百万,所掠妇女自贼峒逃出,倮(同裸)而缢于林中者,由汤岩、椔岭八十五里间,九村山谷相望。《宋史·卷四百六十八·列传第二百二十七·方腊》。我查了许多资料,不是对这段描述避而不谈,就是依照这段描述枉然推断,说方腊军是“淫军”、流氓,等等。但是稍加分析一下,便可知道这段描述存在许多偏见和漏洞。且不论是谁戕平民二百万,单说被方腊掠劫的妇女从“贼洞”逃出后,全都赤裸裸地上吊而亡,就存在许多疑问。

疑问一,被方腊掠劫的妇女既然已经逃出了“贼洞”,为何还去寻死?

疑问二,如果被掠妇女是因为保持名节而去寻死,又为何赤身裸体地寻死,这不是更失去名节了吗?

疑问三,就算被掠妇女是因为名节而去寻死,为何所有被掠妇女都去寻死,绵延八十五里?难道大宋妇女都如此重视贞操名节?

方腊起义失败六年后,金军攻破大宋都城汴京,将包括皇后、嫔妃、公主、宫女、贵族女子在内的数千人押至北方,这些皇室贵族女子受尽欺凌,虽有为名节而自尽者,但大多数苟且偷生。从这个事实来看,大宋女子在生存和名节之间,还是会选择前者的。所以,上面的疑问三显然不成立。疑问三不成立,疑问二也就失去了成立的根本。

如此,“所掠妇女自贼峒逃出,倮而缢于林中”另有他因。

前面说过,明教有一个非常之鲜明、非常之与众不同的特色,那就是“死则裸葬”,即死后实行天葬。知道了明教的这一特色,上面那个问题或许可迎刃而解。

我没有查到有关明教(摩尼教)教徒以身殉教的史料,但能够推断,同样起源于阿拉伯半岛的明教,其教徒为教殉难是很正常的事情。

由此可以推断,《宋史》中所说的“所掠妇女”其实是明教的女教徒,“倮而缢于林中”是明教女教徒为明教殉难,因为明教实行天葬,所以要赤身裸体而死。

或许这一推断还欠妥当,但绝非没有道理。

所以,对于将“戕平民二百万”的功劳归功于方腊,也就很值得怀疑了。

方腊的士兵就是老百姓,就是平民,平民之间要自相残杀,是找不出道理的。方腊军队中的许多士兵估计连军服都没有,还是穿着老百姓的衣服。而朝廷镇压方腊军,就是与老百姓作战,杀死毫无战斗力的老百姓就可邀功请赏,这对朝廷军队来说,是很诱人的一件事情。古往今来,政府镇压造反的农民大多如此,无须细说。

不过,“戕平民二百万”,方腊还是有一部分功劳的,方腊起义军杀死官僚、地主和一些富农,也会算在这二百万中的。但这二百万中,十之八九是贫苦农民,是跟着方腊造反或被官兵认为是造反的贫苦农民。

宋人著的《东都事略》与《宋史》有所不同,《东都事略》记载,童贯领兵平方腊时,“东南之民死于天兵者,十之五六《东都事略·卷一百二十一·童贯》。。方腊的功劳被大打折扣了,就算如此,也难免抬举方腊了。

《宋史》是正史,它的作者是元代的脱脱,对于农民造反,正史都是抱着批判和贬低的态度进行记述的,不足为奇。而在脱脱的其他史学作品中,也有众多明显的错误,以后我们还会遇到,也还会进行适当的分析。

不管怎样,方腊起义失败了,而方腊领导下的明教没有因为他的离世而消亡,相反,在方腊之后,虽然朝廷对明教的镇压愈加严厉,但明教越发炽烈,不可胜禁。八百年后,金庸大师将明教事迹融入神奇的江湖世界中,明教终于广泛地被世人熟知。

而在方腊起义的前一年(宣和元年,1119),大宋境内还爆发了一次著名的较大规模的起义,那就是宋江领导下的梁山好汉起义。由于《水浒传》的渲染,这次起义几乎家喻户晓。但是小说毕竟是小说,与历史总是有些差异。宋江最后被朝廷招安,这是没有异议的。不过宋江招安后作为主力去攻打方腊,与史实有所差别。宋江攻打方腊没错,但作为攻打方腊的绝对主力,并发挥了决定性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却是小说中的虚构情节了。攻打方腊的主力是童贯率领的京畿禁军和陕西、山西的蕃、汉部队,共十五万人,活捉方腊的是韩世忠,这些都与梁山好汉没有什么关系。

1939年出土的《折可存墓志铭》写道:“(折可存)奉御笔捕草寇宋江,不逾月,继获。”有学者认为,就在宋江镇压方腊后返师时,一个叫折可存的朝廷将领奉旨剿灭宋江,宋江最终落得个兔死狗烹的可悲下场。如果是这样,宋江的结局又与小说中一致了。


有些严肃了,咱们换一个话题。先解释一下上面所说的“招安”的含义。招安俗称投降,若说“招安”和“投降”有什么不同,便如同“没人看到拿”和“偷”,“足智多谋”和“诡计多端”,“乞丐”和“叫花子”,“起义”和“造反”……本质是一样的,说法是不同的。

那为什么说“招安”,而不说“投降”呢?这个嘛,人都有虚荣心,为了体面些,当然要说些体面的话了,“招安”就是体面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