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7谈 Tán
谈姓为中国第259常见姓。2010年统计,人口约有31万,约占全国人口的0.023%。约35.1%分布于江苏、湖北2省(其中江苏省约占21.3%),约28.5%分布于安徽、甘肃、上海、湖南4省、市(《中国四百大姓》,2013)。望出广平郡、弘农郡、梁郡。
谈姓有春会堂、登复堂、敦本堂、福寿堂、光裕堂、广平堂、广仁堂、弘农堂、金鉴堂、梁国堂、仁寿堂、瑞竹堂、双桂堂、万备堂、孝思堂、孝忠堂、叙伦堂、诒燕堂、永锡堂、月明堂、志吴堂、尊五堂等堂号。
志吴堂出南宋时归安(今浙江湖州)方志学家谈钥之后。谈钥撰有《吴兴志》,子孙因以“志吴”为家族堂号。
谈姓有两个主要来源:
谈姓本姓郯,以国为氏。郯国,上古东夷族部落联盟首领少昊(少皞)挚之后。少昊挚,风姓,相传为伏羲裔孙太昊(太皞)之后。少昊居曲阜空桑(今山东曲阜),继黄帝为部落联盟首领,号金天氏。少昊的儿子和黄帝的曾孙女(高阳氏帝颛顼的女儿)女修生的儿子叫大业;大业娶少典氏部落的女子女华生皋陶(yáo)。皋陶(咎繇)在舜执政的时候担任大理(法官),舜赐他姓偃。皋陶之子伯益(伯翳、柏翳),也叫大费,因为驯养鸟兽和协助禹治水有功,深得舜的赏识,赐他姓嬴。伯益之后有郯国,历夏、商、周,世为子爵小国。故城在今山东郯城西南。公元前264—262年间灭于楚。杜预(222—284)《春秋左氏经传集解》说郯国为己姓国,这是因为自古就有少昊即黄帝之子青阳之说,所以《国语·晋语》说青阳己姓。《晋语》又说青阳姬姓,所以皇甫谧《帝王世纪》说郯国姬姓。然《左传》有鲁女嫁郯,谓之郯伯姬,古同姓不婚,可见郯国并非姬姓国。少昊裔孙伯益,被帝舜赐姓嬴,郯国即其后封国。所以《史记·秦本纪》说嬴姓有郯氏,这是对的。宋代学者郑樵(1104—1162)所撰的《通志·氏族略》一书则以郯氏为祁姓,可能是根据东汉王符(85?—163)《潜夫论·五德志》的说法,是没有根据的。现在北京市,河北邯郸(市)、魏县、临漳、磁县、涉县、大名,上海市中心城区、松江,江苏常州、兴化,江西宜丰、广昌,山东莒南,河南洛阳、周口(地区),四川成都,陕西扶风等地还有郯姓,人口远没有谈姓那么多。
有人说,这一支谈姓,本来读作Yuán,春秋时读作Tánɡ,不知道有什么根据。
陕西淳化县固贤乡谈村谈姓,其先啖姓。淳化县文化馆藏谈村隋开皇十四年(594)石造像碑题名就有啖姓,而没有谈姓;而现在谈村只有谈姓而没有啖姓。谈村的谈姓为啖姓所改是毋庸置疑的。啖姓音Dàn,本是氐族姓。到了唐代唐武宗(841—846)在位时,由于他名叫李炎,啖姓就因为这个字偏旁中有一个“炎”字而避讳改为澹(Tán)姓。后来一部分澹姓人又改成了谈姓。
谈姓的来源还有几种说法:
南朝宋学者何承天(370—447)的《姓苑》一书说:“殷帝乙长子微子启,周武王封之于宋,传国三十六代至谈君,为楚灭,子孙以国为氏。”未知何据。宋国传三十二代至宋君偃而宋亡,哪来的三十六代谈君?且宋灭于齐,亦于史不合。近来有人说,周武王封微子启之后于谈,传国36代,后被楚国灭亡,子孙以国为氏。伪造历史竟至于此!
清代学者熊峻运的《新纂氏族笺释》一书说“周大夫籍谈避项籍讳为谈氏”。籍谈乃春秋时人,怎么会避秦末项籍(即项羽)的名讳呢?还有人说,为了避项籍的名讳,籍氏族人以先祖籍谈之名改姓谈氏。项籍兵败自杀后,一部分人恢复了籍姓,一部分人因敬重项籍,沿袭了谈姓。还有人说这一支谈姓应该读作Yuán哩!这些说法都有待进一步考证。
有人说谈姓“出谭子之后”。这是明代一本名叫《姓考》的书说的。有人根据这个说法,说谈姓是谭姓分支,称之为姒姓谈氏(其实谭国是嬴姓国)。如果说现代有姓谭的人改为谈姓,这是完全有可能的。这是因为“谭”“谈”两个字读音毕竟相同,现代一些人对自己的姓氏并不像古人那么严肃,写起字来哪怕少一笔也是好的。如果没有特殊的原因,古人是不会轻易改姓的。且“谭”“谈”两个字古代读音并不相同,谭姓怎么可能改为谈姓呢?
唐代岭南僚人(壮族先民)也有谈姓:贞观初有僚人酋长谈殿,与高州统帅冯盎等起兵反叛。
现代一些少数民族也有谈姓,例如:满族谈姓,出清代八旗汉军谈氏及清代满洲旗下戍守边台的汉人及汉军八旗下的台丁(“台尼堪”)之后。回族、傈僳族等民族也有谈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