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危 Wēi

姓为中国第362常见姓。2010年统计,人口约有11.2万,约占全国人口的0.0084%。约27.3%分布于江西省,41.9%分布于湖南、福建、湖北3省(《中国四百大姓》,2013)。广东、浙江、江苏、安徽、山东、河北、河南、陕西、四川等省亦多分布。望出临川郡、晋昌郡。

危姓有东璧堂、敦本堂、鉴贤堂、晋昌堂、临川堂、仁义堂、汝南堂、三苗堂、太史堂、燕翼堂、源远堂、政本堂等堂号。

部分堂号出典如下:

相传危氏出上古三苗族之后,因以“三苗”为家族堂号。

元末明初危素(1303—1372),以太史之职主修《宋史》《辽史》《金史》,订《元史》,其后人以“太史”为家族堂号。

湖南湘乡危氏家族,先祖名危思鉴、危思贤,因以“鉴贤”为家族堂号。

危姓有3个主要来源:

上古东夷氏族。相传炎帝榆罔末年,蚩尤领导的三苗—九黎—东夷联军与黄帝—炎帝联军战于涿鹿阪泉之野,危氏族参与此战,曾击杀黄帝部属猰0军。后黄帝军反攻,两军战于虚梁(今河北涿鹿矾山川东山冈),危氏族首领兵败被俘,为黄帝械杀。一部分氏族成员归降黄帝,后成为金天氏少昊管辖之东夷氏族之一。殷墟卜辞商代有危方国,即危氏之国。中国星辰名称多与地上之国地域相对应,古代称之为“分野”。二十八宿之危宿,分野在青州,即今山东地区,古东夷地。

战国时楚有危氏:湖北谷城县冷集镇尖角村古墓出土青铜壶铭有楚大夫危子曾。

明初文学家、侍讲学士兼弘文馆学士危素(1303—1372),江西金谿(今金溪)人。先祖本姓黄,为唐江西兵马节度使黄表裔孙。其祖冒姓危氏。

危姓的来源还有多种说法,例如:

王符(85?—163)《潜夫论》以危氏出三苗之后。三苗氏,风姓。相传燧人氏有3子,分别为弇兹氏3姐妹玄女、须女与素女所生,互为婚姻,形成最初的三苗氏族。其后,进入今山东半岛,分居翼州(泰山之北)各地,与九黎互为婚姻。伏羲裔孙蚩尤在济水流域建立了天齐国,成为三苗九黎盟主。炎帝榆罔末年,蚩尤领导的三苗九黎与共工氏、夸父氏、少昊氏领导的东夷结成的联军与黄帝—炎帝联军战于涿鹿阪泉之野,兵败,蚩尤、夸父被俘牺牲。作为联盟主力的三苗部族,一部分西逃今陕西、甘肃、四川,进入贵州、云南地区,与当地民族融合。帝尧时期,三苗主要分布于今河南、湖北地区。舜摄政代尧行天子事,遭三苗之君反对,舜窜三苗于三危山,即今甘肃渭源、岷县一带(有人说在今甘肃敦煌)。《潜夫论》以危氏出三苗之后,大概就是因为三苗居于三危山的缘故,但没有根据。

有一种说法,说危姓出商代末年有崇国诸侯崇侯虎之后,不知道有什么根据。

明初学者宋濂(1310—1381)《危素碑》说周武王有一个儿子,生下来手掌中有一个“0”字(很像“危”字的古体字“0”),因此赐姓危氏。此说不可信。

相传王莽时侍中、京兆大君、茂德侯甄(Jiān)寻,伪造符命,说汉平帝的皇后应该做他的老婆,王莽大怒,将他杀了,他全家人流放到敦煌三危山。据说,他的子孙以危为姓。甄寻家人流放三危山之事史有记载,然其后以危为姓的说法却不知有何根据。

现代彝族、布依族、壮族、瑶族、仡佬族等民族也有危姓。

有人说,汉魏时西域有一个危氏建立的危须国,就在今天新疆和硕县曲惠乡的地方。据说苗族和瑶族的危姓出这个危须国人之后。危须国是不是危氏建立的国家暂且不论,远在西域地区的危须国人怎么融合于今天华南和西南地区的苗族和瑶族,真令人匪夷所思了。

还有人说,周武王有一个儿子的后裔,春秋时改了危姓。后来这一支危氏迁到了今天湘西地区,成为今天土家族危氏先民。笔者不知道有什么根据,甚至也没有看到土家族有危姓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