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江 Jiānɡ

姓为中国第76常见姓。2010年统计,人口约有369万,约占全国人口的0.28%。约54.7%分布于广东、安徽、江西、福建、湖北、四川6省(其中广东省最多,约占12.4%),20.9%分布于台湾、浙江、湖南、江苏4省(《中国四百大姓》,2013)。望出济阳郡、陈留郡、淮阳郡。

江姓有爱山堂、柏荫堂、本源堂、笔花堂、彩笔堂、笃本堂、笃亲堂、敦本堂、敦伦堂、敦睦堂、繁昌堂、飞龙堂、桂岩堂、厚德堂、怀德堂、淮阳堂、惠泽堂、济阳堂、继述堂、鉴龟堂、锦带堂、谨保堂、敬承堂、敬德堂、流芳堂、六桂堂、隆德堂、亲睦堂、清溪堂、儒珍堂、生花堂、术省堂、思本堂、思源堂、五惇堂、五怀堂、五致堂、相国堂、孝谨堂、循理堂、燕诒堂、贻庆堂、彝叙堂、义和堂、荫爱堂、雍睦堂、永思堂、余庆堂、玉茗堂、月湖祠、忠廉堂、忠孝堂、种德堂、遵素堂等堂号。

部分堂号出典如下:

汉章帝时谏议大夫江革为著名孝子,二十四孝故事之“行拥供母”即述其孝养母亲之事。其子孙以“忠孝”为家族堂号。

相传南朝江淹(444—505),梦中有神人授以彩笔,自此文思如涌,成了一代文章魁首,时人谓之“妙笔生花”,子孙因以“生花”“笔花”“彩笔”为家族堂号。相传江淹晚年梦见一自称张景阳者,索要曾经寄给他的锦带,致使“江郎才尽”,其子孙或以“锦带”为家族堂号。

五代时翁乾度(898—951)6子别为洪、江、翁、方、龚、汪6姓,后同举进士,时人誉为“六桂联辉”,因共以“六桂”为家族堂号。

五代后唐辞赋家江文蔚(901—952),著有《六桂赋集》,子孙亦以“六桂”为家族堂号。北宋江灏(?—1165),为官忠廉,宋高宗闻其廉,赐紫金鱼袋,升朝散大夫,子孙因以“忠廉”为家族堂号。

广东惠阳江氏始祖名江飞龙,子孙以“飞龙”为家族堂号。

江姓有5个主要来源:

西周、春秋时江国,嬴姓,公族以国为氏。江国,本作邛国、0国。故城在今河南正阳县大林乡涂店村东北与息县接壤处。公元前623年灭于楚。

有人说“江”字在古代有jiānɡ、hónɡ、ɡānɡ三个音,代表着江姓的不同来源。据说嬴姓这一支江氏应该读Gānɡ或Hónɡ。这种说法,实在不敢苟同。“江”字读ɡānɡ、jiānɡ是古今读音或方言读音的差异,古代根本不存在两种读音。大概因为“鸿”字从“江”声,有人因而推断“江”字古有hónɡ的读音。语言学家王力(1900—1986)先生在《汉语史稿》一书中谈到上古声母时说过:“大致说来,凡同声符者必同声类(例如喉音),但不一定同属一个声母(例如‘廣’,黄声,‘廣’属见母,而‘黄’属匣母”)。“鸿”字虽然与“江”字声母同为喉音,但声母不同,两个字读音其实不同。就像“廣”字虽然从“黄”声,两个字读音不同一样。“江”字古代根本就没有hónɡ的读音。

南唐时有莆田翁乾度(898—951),本闽国补阙郎中。南唐灭闽,为避战乱,隐居莆田竹啸庄(今福建莆田市荔城区北高镇),将其6子改为洪、江、翁、方、龚6姓,次子处恭改江姓。宋初,兄弟6人,同举进士,时人誉为“六桂联辉”,因共以“六桂”为堂号。江处恭,宋雍熙二年(985)进士、泉州法正。

唐僖宗时柱国上将军领江南节度使萧祯,因其父太子太保同平章事萧遘遭陷害赐死,乃避祸南渡,隐居歙县篁南(今安徽黄山市屯溪区屯光镇南溪南村),易姓江氏,世称萧江氏。子孙分布今安徽歙县、黟县、祁门、休宁、泾县,江西婺源,浙江开化及江苏江阴、苏州、宜兴等地。

闽西江姓,唐宣宗时进士鲁野一之后。鲁野一,授建州刺史,自建昌渡江赴闽,为祈求渡江平安,改江姓。后弃官隐居清流(今属福建),子孙繁衍为闽西大族。

姜姓或改江姓:江一燕(已故),江苏海门人,本名姜树清,以化名行。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训练部部长。子女以江为姓,现居上海市。

少数民族也有江姓:

蒙古族江姓,本姓索伦高德氏。

回族有江姓:清有福建陆路提督江长贵,四川盐亭人,回族。

藏族有江姓,清四川康定府长河西、鱼通、宁远宣慰司宣慰使坚参达吉之后。坚参达吉,木坪土司雍中策凌之子。其母桑结,河西、鱼通、宁远宣慰司宣慰使滚噶之女。滚噶卒,无子,桑结袭职;桑结卒,坚参达吉袭宣慰使职。其长子承木坪土司职,后改江氏。1928年木坪土司绝嗣。四川巴塘等地藏族江姓,本姓坚赞。

彝族有汉姓。四川九龙一支,本属江0(lénɡ)氏族。

壮族江姓,其先多为汉族。广西上思壮族江姓,清初自广东南海迁入。

满族江姓,其先清代八旗汉军人、“高丽旗人”。

锡伯族江姓,本姓江佳氏。

苗族、布依族、朝鲜族、侗族、瑶族、黎族、高山族、拉祜族、水族、纳西族、羌族、仡佬族等民族也有江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