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中医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人类生命活动中健康与疾病转化规律及其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保健的综合性科学。
中医学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得出病名,归纳出证型,以辨证论治原则,制定“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法,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艾灸、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中医治疗的积极性在于协助恢复人体的阴阳平衡,此外,中医学更深层的目标是帮助人类达到如同在《黄帝内经》中所提出的四种典范人物,即真人、至人、贤人、圣人的境界。
中医学,本身也叫汉族医学,简称汉医,起源于汉族,是由汉族人民发展出来的,它本身也是汉族文化体系的组成部分。1949年之前,汉医一词比较普遍。清后民国,也用国医来称呼。中国除了有中医学之外,还有藏族医学、苗族医学、蒙古族医学、维吾尔族医学、朝鲜族医学、傣族医学等民族医学。日本的汉方医学,韩国的韩医学,朝鲜称的高丽医学、越南的东医学都是以中医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中医产生于原始社会,神农尝百草,后人编辑成《神农本草经》,黄帝常与岐伯讨论医学,并以问答形式写成《黄帝内经》。春秋战国时期的扁鹊写成《难经》,奠定了中医学的切脉诊断方法,开启了中医学的先河。春秋战国中医理论已经基本形成,出现了解剖和医学分科,已经采用“四诊”,治疗法有砭石、针刺、汤药、艾灸、导引、布气、祝由等。西汉时期,开始用阴阳五行解释人体生理,出现了“医工”、金针、铜钥匙等。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张仲景,被后人尊称为医圣,他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张仲景对“八纲”(阴阳、表里、虚实、寒热)有所认识,总结了“八法”。华佗则以精通外科手术和麻醉闻名天下,还创立了健身体操“五禽戏”。唐代孙思邈总结前人的理论并总结经验,收集5000多个药方,采用辨证治疗,医学分科接近完备,并且统一了中国针灸由于传抄引起的穴位紊乱,出版《图经》。金元以降,中医的发展出现了一片繁荣,以刘完素、张子和、李东垣、朱丹溪金元四大家为代表的河间学派、易水学派等中医流派出现,极大地补充了中医学的理论,提出了许多新见解和新思路。明清以后,随着瘟疫的大范围流行,医学家们有感于用治疗狭义伤寒的方法来治疗温病的不足,经过数代医学家的努力,终于形成了一整套治疗温病的理论方法,温病学派由此诞生。在明朝后期成书的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标志着中药药理学又一次的总结,对医学和自然科学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同一时期,蒙医、藏医受到中医的影响。在朝鲜,东医学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如许浚撰写了《东医宝鉴》。

中医乃我国“国宝”之一,有着数千年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成就。鸦片战争前,中国医界一直是中医的一枝独秀。清朝末年,中国受西方列强侵略,国运衰弱。同时现代医学(西医)大量涌入,严重冲击了中医发展。列强入侵后,西学东渐,西医学也在中国落地生根,两种异质医学体系并存,冲突在所难免。在日益激化的中西医争论中,医界有相当一部分人对中医持轻视甚至反对态度,主张用西医取代中医,认为中医已落后于时代,是封建迷信的骗人把戏。中国出现许多人士主张医学现代化,中医学受到巨大的挑战。人们开始使用西方医学体系的思维模式加以检视,中医学陷入存与废的争论之中。
西医说西医比中医科学,哪一个脏器有病,哪一个系统有病,一检查就清清楚楚。但中医也有“四诊八纲”和脏腑学说,哪一个脏器、哪一个系统有病,同样都清清楚楚……只是没学过中医的人听不明白而已。就像当年美国的尼克松总统访华,周恩来总理让尼克松总统去观看了我国的针刺麻醉术,他亲眼目睹了医生仅用一根银针,针刺了几个穴位就进行了拔牙手术。当时,这是一个惊动世界的伟大创举。但当时无论中医如何解释,那些西医学者就是听不懂。



很多人因为不能用西医的理论来解释中医,就认为中医不是科学。其实,中医与西医是两个不同的学科体系,当然不能用西医的理论来解释中医,就像物理和化学都是科学,但用物理的理论去解释化学,一样解释不清楚。或者说,佛教和基督教都是宗教,但用佛教的理论去解释基督教,一样解释不清楚,我们不能就因此认为基督教不是宗教。
什么是科学?科学是指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系统理论,并在理论的指导下能重复实践的知识体系。中医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系统理论,在此理论的指导下,数千年来都在无数的中医工作者的实践中不断地重复,说明中医是一门不断发展和完善的科学。
其实无论是中西还是西医,都是医药卫生事业的两个重要科学体系,西医重视局部,由器官至组织,然后到细胞,现在发展到分子,导致的结果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在治病时,往往迷失方向。而中医更重视整体观、辨证观,从整体来考虑治病,如头发白,一般不会从头部来考虑诊治,而是从补肾活血来考虑。中医和西医各有所长,有些病用中医比西医更有效,如治腰膝酸软疼痛、胃热出血、月经不调、不孕不育、发烧等。

中医和西医的最大区别,也许就是“中医让你糊里糊涂地活,西医让你明明白白地死!”无论是什么医,只要是能治好病、医好人的“医”就是“好医”。其实有很多病,西医不仅治不好,而且还讲不明白,如梅尼埃综合征、肾病综合征、呼吸窘迫综合征、神经官能综合征、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围绝经期综合征等,只要不明白病因病机的病就冠以“某某综合征”,所以西医也不全是明明白白的。
近些年,有很多关于现代中医不如古代中医的言论,对于这个问题,我觉得既有真实性的方面,也有误解的成分。造成古代的个别中医比现代中医更强的原因是:①古代的中医,既学医,也学药,医生除了把脉看病外,他们还要亲自采药、炮制药,这样对药性更加了解,所以看病更有针对性。而现在的中医,一般都不研究中药,有的当了几十年的中医,都不认识中药;②古代的医生,均背诵中医经典,而现在的中医,很少有背诵中医经典的了。到了读硕士博士,因教育体制之故,为了发表论文毕业,不是研究、背诵经典,而是在那里做动物试验,舍本逐末,临床实践的时间也少;③古代名医几乎都练功,而现在的中医学生几乎都不练功,而且缺乏对练功的正确认识;④古代的名医,如扁鹊、华佗、葛洪、董奉、孙思邈等人,几乎都是修道之人。“道”是事物的客观规律,学中医,就要寻找生命的客观规律,因此能妙手回春,药到病除。而现在的中医生,在探求事物根本、寻求天人合一方面已逐渐淡薄;⑤古代的中草药大多是野生,基本无污染,而且按传统的方法炮制而成,疗效较现在的要好。



然而,现在中医的整体水平还是要高于古代中医的,因为现在有更多的人系统学习中医药理论,同时可以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帮助诊断和治疗疾病,并有更多的人用于实践。而古代出现的大医家,都是数百年才出现一位。
中医在五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在防治疾病、养生保健等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并产生了许多传奇故事。我们在工作之余,收集整理了这些典型的传奇故事,并编撰成书,详细介绍了这些名家的高尚医德、高超医技和中医药在治病救人方面的神奇魅力。
在编撰此书时,力求体现如下特点:
1. 分类科学合理。目前有类似的书籍出版,是按年代、按人物进行分类,这样虽然条理清晰,但类似于考古,不适用于学习掌握。本书按中医传奇故事的性质分类,分成中医基本常识、诊断用药传奇、医者仁心、大医精诚、七情六欲治病传奇、针灸外治传奇、中医传说故事等七个章节,分类更科学合理。
2. 图文并茂,便于阅读理解。为了向读者生动讲述一个个中医传奇故事,我们配备了相应的图片,以加强读者对故事的理解。其中很多中医治病的实物图片和中医名家雕塑,既是文物,也是艺术珍品,均值得细细欣赏。

3. 融趣味性和实用性于一体。本书中的许多传奇故事,读起来趣味十足,轻松快活,增长读者的见识。同时里面一些治病救人的方法,又可作为借鉴,使用于生活之中,用于疾病的防治和养生保健。
“以工作为乐、以学习为乐、以助人为乐”一直是我的行为准则,故自号为三乐堂堂主。继承、宣传和弘扬中医药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医药、认识中医药、让中医药更好地为人类的健康事业服务,是我的夙愿。近几年,我逐步将我所学、所用、所研究的中医药相关内容进行了收集整理,并分类成册,出版发行,本书就是其中之一。希望读者阅读此书后,能够更相信中医药,热爱中医药并使用中医药,让中医药为我们的健康服务。然而因受知识面和写作水平所限,其中难免有失偏颇、错误遗漏之处,还望读者海涵和行家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