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医基本常识
一、中医常用术语和名词的来历
(一)岐黄之术
黄帝,是中华各民族的共同祖先,姓姬,号轩辕氏。岐伯,是传说中的古代著名医家,黄帝的臣子。
相传黄帝和他的臣子岐伯都能治病,黄帝常与岐伯、雷公等臣子坐而论道,探讨医学问题,对疾病的病因、诊断以及治疗等原理设问作答,予以阐明,其中的很多内容都记载于《黄帝内经》这部医学著作中。其文简而意博,其理深奥有趣,是我国现存较早的一部医学典籍,被后世医家称为中医药学理论的渊源、最权威的中医经典著作,岐黄也被视为医家鼻祖。

后世出于对黄帝、岐伯医术的尊崇,遂将岐黄之术指代中医医术,并由此引申而专指正统中医学,更多的则是作为中医、中医学的代称。直至今天,凡从事中医工作的仍是言必引用《黄帝内经》。

同时,由“岐黄”组合的新词,也各有自己相应的意义。如“岐黄之术”“岐黄之道”指中医学术或医术、中医理论;“岐黄家”指中医生、中医学家;“岐黄书”指中医书;“岐黄业”指中医行业,等等。
(二)青囊之术
青囊为古代医家的书囊,喻指医书,又衍义为医术。
据传,“青囊”典故和华佗有关。华佗“精于方药,兼通数经,晓养性之术”,一生不求名利,不慕富贵,集中精力于医药的研究和实践上。他还不断总结自己行医用药的丰富经验,写成了医学著作。因华佗生前行医游走各地,为了携带方便,把自己的医学著作和生平所著的诊籍——医案,都装入青色的布袋即青囊之中,可惜那些珍贵的医籍未能得以流传。
据说曹操害了头痛病,请了不少医生医治都不见效,有人推荐了华佗。华佗诊断之后,说:“大王头脑疼痛,是因患了风病。病根在脑袋中,风涎出不来,服汤药没用。我有个治疗的方法:先饮麻沸汤,然后用利斧砍开脑袋,取出风涎,才能除掉病根。”曹操大怒道:“你这不是要杀我吗?”华佗曰:“大王应该听说我为关公治胳膊的事吧,他的胳膊中了毒箭,我为他刮骨疗毒,关公一点儿也不害怕;你这病与关公比不算大,为什么这么多疑呢?”曹操说:“胳膊痛可以刮,脑袋怎么能砍开?你一定与关公有私情,现在想趁这个机会来报复我吧!”便呼左右把华佗拿在狱中。
监狱中有个狱卒姓吴,人们称他为“吴押狱”。他敬重华佗的为人,每天拿酒食给华佗吃。华佗非常感激,告诉他说:“我快死了,遗憾的是我的医术还没有传到世上,而我的两个儿子都不能继承学医。现在你的深情厚意我无可报答;我写一封书信,你可派人送到我家,取来装在“青囊”之中的医书赠给你,这样你就可以继承我的医术了。”吴押狱非常高兴地说:“我如果得了这本书,就不干这个差使了,去医治天下有病之人,使先生的医术、医德继续流传。”华佗当即写了书信交给吴押狱。吴押狱到了金城,拿到了装在“青囊”中的医书,回到狱中,华佗检看后就把书赠给了吴押狱。吴押狱拿回家藏起来。十天之后,华佗死在了狱中。

吴押狱买棺葬了华佗,辞了差役回家,想拿出装在“青囊”中的医书学习,却见他的妻子正在那里焚烧那些医书。吴押狱大吃一惊,连忙抢夺过来,可是全书已被烧毁,只剩得最后一两页。吴押狱非常生气,怒骂他的妻子。他的妻子说:“纵然学得与华佗一般神妙的医术,又能怎样?最后像华先生一样死在大牢之中,要它何用!”吴押狱唯有连连叹气。因此,华佗的医书没有流传下来,后世所传的一些阉(yā n,切割)鸡、猪的小医术,正是烧剩下的一两页中所记载的。
因华佗的医术典籍都装于青囊之中,所以后世就将青囊指代医术典籍。
其实,青囊是用青黛(大青叶提取物)染布后制作成的青色布袋,以便于携带而远游。唐·刘禹锡《闲坐忆乐天经诗问酒熟未》云:“案头开缥帙,肘后检青囊。唯有达生理,应无治老方”,其中“肘后检青囊”的青囊讲的就是医书,但根据诗义,也可以说医术。后遂将青囊喻医书。以此命名者有明代邵以正的《青囊杂纂》、清代赵濂的《青囊秘效方》。

(三)“杏林”的来历
《三国志》注引中讲:交州刺史吴士燮患恶疾,已昏死了三天,董奉用自制的药物捧起吴士燮的头用水灌下去,不久吴士燮便睁开了眼睛,手足也能动弹了,半日后能起坐,四日后恢复语言能力,一切正常。附近群众慕名前来求医,董奉对贫困患者不取分文,只要求患者痊愈后就地植杏树。重病治好后种杏树五棵,轻病治好后种杏树一棵。几年后,该地已有杏树十万多棵。当时战争连绵,群众缺衣少食,为帮助群众度过艰苦岁月,董奉托人将杏子卖掉,再买来粮食救济周围的穷人。以后人们便称赞这片树林为“董仙杏林”,甚至把医坛统称为“杏林”,称赞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医生为“誉满杏林”。

董奉为什么让人们种杏树?主要原因是杏仁本身也是一种中药,是中医古老的、常用的止咳化痰药。而且杏仁与桑叶等配伍,可以防燥去火,杏仁还有润肤养颜的功效。有了杏树,董奉治疗疾病就可以就地取药材了。
(四)“堂”的来历
我国一些老字号的中医药店,多以“堂”相称,诸如“同仁堂”“济生堂”“长春堂”“四知堂”等。有些药店演变到后来发展成制药厂,仍然保留着这些老字号,如北京的“同仁堂”、天津的“达仁堂”、杭州的“胡庆馀堂”、石家庄的“乐仁堂”、安阳的“明善堂”等,至今仍名扬四海内外。
中医药店为何称“堂”呢?这还得从医圣张仲景说起。
尽管张仲景从小就厌恶官场,轻视仕途,但由于他父亲曾在朝廷做过官,对参加科举考试,以谋得一官半职很是看重,就要张仲景参加考试。古时的人以不忠不孝为最大耻辱,尽管张仲景很不情愿,但也不愿违背父命,落一个不肖之子的名声。因此,在灵帝时(约公元168—188年),他参加了考试并且中了“举人”。在建安年间(公元196—219年),被朝廷派到长沙做太守。
但他仍用自己的医术,为百姓解除病痛。在封建时代,做官的不能随便进入民宅接近百姓。可是不接触百姓,就不能为他们治病,自己的医术也就不能长进。于是张仲景想了一个办法,择定每月初一和十五两天,大开衙门,不问政事,让有病的百姓进来,他端端正正地坐在大堂上,挨个地仔细为群众诊治。他让衙役贴出告示,告诉老百姓这一消息。他的举动在当地产生了强烈的震动,老百姓无不拍手称快,对张仲景更加拥戴。时间久了便形成了惯例,每逢农历初一和十五的日子,他的衙门前便聚集了来自各方求医看病的群众,甚至有些人带着行李远道而来。
张仲景公开坐堂应诊,首创了名医坐大堂的先例,他的这一举动,被传为千古佳话。
后来,人民为了怀念张仲景,就把坐在药铺里给人看病的医生,通称为“坐堂医”。这些医生也把自己开设的药店取名为“××堂药店”,这就是中医药店称“堂”的来历。

(五)“抓药”的来历
孙思邈经常外出行医采药,无论走到哪里,只要有好的药材,他就不畏艰难困苦地去采药,或进入深山老林,或攀登悬崖绝壁,或穿越河川峡谷。因为采的药材很多,它们的性味功用又不相同,所以不能混杂放在一起。为了便于分类放置和使用,他就特意做了一个围身,在围身上缝制了许多小口袋,凡采到一种药材,就装到一个小口袋里,使用起来就方便多了。
一次,孙思邈行医采药来到一个村庄。忽然间一阵狗叫,只见有一妇女躺在地上,嘴里不断发出“唉呀唉呀”的痛苦喊声。原来这位妇女的小腿被狗咬伤了,鲜血直流。他急忙从围身口袋里拿出一种药来,给这位妇女敷上,不大一会儿,这位妇女小腿上的血止住了,疼痛也减轻了许多。她的丈夫赶来,见此情景,十分感激,忙拜谢药王的救治之恩。
药王就是这样采药走到哪里,行医治病到哪里。他给患者诊治后,就从口袋里抓出药来,因为药物配伍不需要很多,总是从小袋里一小撮一小撮地抓出来,所以人们就把它叫“抓药”。

后来,人们开药店,为了使众多药物不易混杂,更便于分类取药,店主也仿照药王的办法,将药柜内做成一个格子一个格子的小抽屉,小抽屉里再隔成三个或四个方格,来贮藏放置各种药材。小抽屉的外边写上中药名称,以便记取,免于混淆。直至今天,患者到药店买药时,有的地方仍叫“抓药”。
(六)药葫芦作为中药店标志的来历
许多人不明白一些中药店门前都挂着一个药葫芦是何意思?其实这也有一段来历。《后汉书·方术列传·费长坊》里记载着这样一个典故:相传汉代的某年夏天,河南一带闹瘟疫,死了许多人,无法医治。有一天,一个神奇的老人来到这里,他在一条巷子里开了一个小小中药店,门前挂了一个药葫芦,里面盛了药丸,专治这种瘟疫。凡是来求医者,老人就从药葫芦里摸出一粒药丸,让患者用温开水冲服,就这样,喝了药的人都好了起来。此事一传十,十传百,便在许多地方传开了,后来一些行医者就以药葫芦作为中药店的标志,这一习俗一直传了下来。

(七)“药锅”称“急销”的来历
据《史记》载,汤液的始创者,是三千多年前商汤的宰相伊尹。伊尹原是商汤妻子陪嫁的奴隶,他聪慧灵敏、精明能干,还是位烹饪大师。根据烹调方法,他由此及彼,“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用当时的陶制盛具煎煮草药,第一次创制了汤液。
几千年来,煎药盛具也随着社会陶瓷业发展而发展,出现了形体各异、千姿百态的药锅、药罐、罐壶等煎药用具。
由于地域和风俗习惯的不同,对药具的使用和叫法也不尽相同。北方人习称药锅,南方人习称药罐,而在我国台湾、粤东和闽南地区,人们则把药罐习称为“急销”。为什么把它叫成“急销”呢?还有一段传说。

那是在宋仁宗景佑年间,我国闽南和台湾一带瘟疫流行,疫区人亡田荒,一片悲凉惨景。这时有位名叫吴本的名医,带领徒弟采药治病,救活了许多人,被海峡两岸同胞尊称为救苦救难的“医灵真人”。当时患病的人太多,所用药具又太杂,质量低劣,规格不一,以致影响药效,有的竟产生毒副作用。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吴本急忙赶往粤东地区,选择厂家,研制模型,统一规格和质量标准,烧制了一批批质量高、价格低的药罐投放市场,供老百姓急用。但当时老百姓闻药色变,忌讳“药罐”二字,临时又没有一个恰当的名字来代替。商人讲利润,急着要推销,眼下此物百姓正急着用,就急中生智,叫它“急销”,也寓意病痛迅速消除,双方都图个吉利。
就这样,“急销”就作为药罐的代名词,在台湾、闽南、粤东民间叫开了。
(八)为何将药渣倒在地上
在四川、江苏、河南等地至今还流行着一种“倒药渣”的习俗,就是病家把煎过的药渣,倒在过往行人的岔路口,让千人踏、万人踩,因为俗谚有“药渣倒出门,疾病不缠人”和“一经他人双脚踏,病魔就被众人压”之说。据说,这可以驱病出门,托人消灾,或被行人带至别处,不再作怪害人,患者能够尽快痊愈。其实将药渣倒在地上的习俗,与药王孙思邈有关:
相传一天,孙思邈吃过午饭,独自一人游至西关桥头,看见一位老者端着药砂锅往大门外倾倒药渣,孙思邈好奇地走上前去,问老者说:“老先生,您为什么将药渣倒在门口呀?”老者说:“我吃了十几剂汤药了,浑身还是湿痛,四肢老是没力,总是治着不中,我也不吃药了,好了便罢,不好也该死了,所以把药给全倒掉。”
孙思邈听后便慢慢地与老者聊起了家常,说了一会儿很投机,孙思邈就顺着话意问老者:“您是咋得的病?”老者说:“十天前被雨淋着了,浑身困乏,发烧无力。”孙思邈说:“我也是医生,能否给您看看?”老者爽快地说;“中。”孙思邈就为他切脉,接着又蹲在地上拨开药渣,一样一样地查看,然后对老者说:“老先生的病没有好,是因为抓的药不行,我再给您重新开方,吃着中就算了,吃着不中您去山林街找我,我叫孙思邈。”老者按照孙思邈开的方,抓药煎服后,很快就痊愈了。

这件事很快就传开了,从禹州到河南各地,许多人家都把患者服剩下的中药渣倒在门口,盼着有高明的医生看到药渣后,开出好方,使患者早愈。这种习惯一直流传到现在。现在一些住在城市里的人,也会吃中药后把药渣倒在小区的路上。
但现在很多人对药渣倒在地上的典故不了解,以为将药渣倒在路中间,人来人往将药渣踩碎踢飞,患者的病就会好;有的地方以为把药渣倒在十字路口或丁字路口,让众人脚踩车压药渣子,这样病魔就找不到家,患者的病也就消除了。
(九)天医星的来历
叶天士在医林同行称其是“杏林怪才”,民间百姓却管之为“妙手神医”,皇家称其为“医痴”,民间多称其为“天医星”。
有年夏天,江西张真人路过苏州吴中县,重病不起,几近危殆,高热神昏,腹胀如鼓。张道士自己施法救治,终不见效,后又请多个医生调治无效,已经气息奄奄,只好请来叶天士诊治。
叶天士辨证施治,力主下法,开了一剂“白虎承气汤”。服用后便拉下燥屎数枚,张天师死里逃生,服药一剂即转危为安,连续服药几剂病就痊愈了。
张真人万分感激,打算用厚礼答谢叶天士。叶天士悄悄地在其耳旁说:“真人若想厚报我,千万不要送给我财物,只是在某日某时过万年桥时,你与一些人在桥上停留一会儿,就说桥下有天医星,你们从桥上过去,是对天医星的不恭。”真人爽快地答应了。到了二人约定的时间,叶天士的小舟就停在桥下,张真人果然对众人说,“我患病的那天,梦见天神指点我,说我这病非叶天士不能治,他是‘天医星’下凡。现在天医星在桥下,我们从桥上路过,是对天医星的不恭,我们还是改道走吧。”
从此,叶天士为“天医星”的传说,就在苏州、扬州一带传播开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