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思行致新:高校思政育人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 滕飞
- 1112字
- 2020-08-26 15:00:27
序 PREFACE
滕飞博士毕业后留校,在学院从事多项工作。本书的成稿既得益于他对经济学科的把握,也得益于他多年来对德育思政等工作的思考和实践。
大学生是高校德育思政工作的对象,对其的理解不能停留于经济人假设上,更多的应从社会人的角度出发来看待。经济人又被称为理性人,即个人出于利益最大化的考量,追求成本最小或收益最大,该假说是古典经济学的基础假设,更是古典经济学的惯例。但随着现代经济学的发展,这一观点不断受到经济学家的挑战,凯恩斯认为人受到动物本能的驱使具有非理性的冲动性投资,凡勃仑认为为获得精神满足的炫耀性消费并不符合经济人行为,西蒙则提出了有限理性的概念,即在变量、目标过多的情况下,次优选择将是多数人的行为准则。事实上,除了经济人假设外,经济学也十分注重社会人的研究。个人在社会因素的作用下,会做出非完全经济理性的抉择。学生作为家庭、学校、社会、国家的一员,必将在时代的潮流中受到众多因素的直接或间接影响,其行为也并不能完全理性,为此,高校工作者也应更多地从社会人的角度对其进行研究。
学生作为社会人,其部分行为将直接产生经济学上的X效率。区别于微观意义上的生产效率和宏观经济的资源配置效率,X效率由莱宾斯坦于1966年提出,即在给定产出下实际成本与最低成本之差。事实上,X效率可以分为X正效率和X负效率,由此对整体效率产生或正或负的效用。个人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将可能产生集体目标与个人目标的差异、微观单位意见的不统一以及个人行为的惰性等问题,这些都是产生X负效率的原因。研究发现,可以采取分解目标求同存异、相互退让和谐相处、纪律激励双管齐下等措施以规避X负效率的影响。学生之间在地域、理念、性格上存在差异,由此将直接产生X负效率,这对学校德育思政工作而言是挑战,而为解决这一问题,分解学生目标求同存异,构造和谐互助的环境、建立纪律和激励体制,对学校开展德育思政工作、引导学生积极向善具有积极的功效。
除经济手段外,道德力量的调节更是消弭X负效率的重要举措。道是无形却有形,道是有形却无形,道德力量调节作为区别于政府调节和市场调节的第三种调节方式,在人类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比拟的作用,更是人类社会产生超常规效率的基础。道德力量作用于政府、市场所无法企及的领域,如家庭、家族、邻里、社区等,此间道德力量所涵盖的友爱、互助、认同等皆是各方众志成城携手共进的核心动力。“同甘共苦”为社会各类型组织所倡导,但事实上,“同甘”靠制度,“共苦”靠道德,即在道德力量作用下对前景、命运的认同。高校德育思政工作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本书结合了对经济科学的把握和对德育工作的理解,给高校工作带来了创新性思考和实践,相信读者能够从书中得到不少有益的借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