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结论与政策建议

文章以2000~2016年贵州省相关变量的时间序列数据为基础,运用多元回归分析对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减贫效应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农业劳动力转移有利于农村减贫。在精准脱贫进入攻坚拔寨期,深度贫困问题尤其是民族地区的农民贫困问题更是攻坚的难点所在,探索扶贫开发与新型城镇化融合有利于脱贫目标的实现。在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如何将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结合是当前必须加以思考的问题,调整产业结构,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改善城乡关系是政策的着力点。因此,如何在山地特色地区的新型城镇化中通过农村劳动力转移减少贫困则是当前贵州需要关注并研究的重点课题,研究成果旨在为相似区域背景的民族地区开展乡村振兴与减贫有效结合提供一定决策参考。

(一)着力提升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政策的契合度

提升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政策的契合度,是实现新型城镇化的关键环节。因此,需要着手做好政策保障机制,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社会融入与农业转移人口的契合度。一是以居住证为载体,建立健全与居住年限等条件相挂钩的基本公共服务机制,进一步推进农村转移人口在城镇真正“落地生根”,同时完善人口流动信息管理等制度。二是“人财挂钩”“补随人走”,城镇转移支付资金多少与吸纳农村转移人口落户数量相挂钩的财政分担制度。三是提供以农民工及其随迁家属需求为导向的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保险、基本养老保险以及就业服务与就业帮助等基本公共服务。四是合理引导农业转移人口参加党群组织、社会组织等,有序参政议政;由民政部门牵头,社会工作专业机构为载体提供专项帮扶活动,即为农业转移人口提供能力提升、就业帮扶等服务,促进农业转移人口、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

(二)着力提升山地新型城镇化产业就业的支撑能力

提升山地新型城镇化产业就业支撑能力,为农业转移人口创造外部条件。为此,需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吸纳就业、推进传统产业创新升级促进就业、发展生活服务性行业增加就业和依托新兴产业拓宽就业。一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吸纳就业。大力发展山地特色产业经济,协调推进大中小型企业发展,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秉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原则,支撑山地特色城镇化发展新路径,从而扩充山地新型城镇产业吸纳就业能力(陈军,2016)。二是推进传统产业创新升级促进就业。承接东部、沿海等地劳动密集型、资源深加工型产业转移,积极引导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周边地区梯度推移,吸纳农业就业人口;同时,做大做强以“五张名片”(白酒、烟草、茶叶、民族制药、特色食品)为重点的特色轻工产业,从而拉动就业。三是发展生活服务性行业增加就业。重点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着重发展家政、养老、文化、商贸等生活服务性行业,提供就业岗位。四是依托新兴产业拓宽就业。运用“互联网+”模式,大力培育以大数据为引领的贵州民族和山地特色的文化旅游业,挖掘“旅游小镇”和“文化乡村”的市场价值,打造“多彩贵州风·山地公园省”品牌,拓展就业,提高农村居民的资产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

(三)着力提高农村转移人口的综合发展能力

要有效提高农村转移人口的发展能力,需提升农村转移人口的劳动技能,加大岗位培训等专项教育培训。一是使农村转移人口等群体免费接受劳动技能和岗前教育培训,建议以县为单位统筹劳动技能提升培训班,诸如瓦匠、漆工、厨师、缝纫等短期技能培训,在开展劳动技能培训中普及劳动法律、法规、维权等方面知识,县级劳动部门推进就业与自主创业相结合使培训合格者尽快就业,同时县级部门需做好相关就业信息发布等宣传。二是加大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创新职教培训扶贫“1户1人三年行动计划”。同时,加大职业院校建设力度,全面实施中职教育免学费政策,培育新一代产业工人。各州(市)和县域利用现有职业院校、技工学校及职业培训机构,挂牌或建立农村转移劳动力培训基地,针对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及返乡创业的农民工开展技能培训和政府补贴性职业培训,提升农业劳动力在城镇获取就业机会的能力。三是培育壮大山地特色农业企业和农村小微企业,推动贫困地区农民转化为现代产业工人。加大民俗文化旅游、生态旅游、乡村旅游开发力度,大力扶持民族贫困地区加快旅游业发展,集中培育农家乐、开心农场和精品采摘园等,大力发展乡村服务业,提高农民收入。[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