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框架

成果框架是为了快速地产出工作成果而设计的方格笔记框架。

我们在方格笔记本中利用特定的笔记框架高质量地思考、快速地呈现工作成果,这是成果框架的定义。

无论是个人还是团队,工作目标都是不同的,期待的工作成果也有不同的表现类型,比如写了多少篇文章,公众号订户有多少,团队业绩实现多少等。

例如,我的主要成果是知识产品,具体表现形式为课程、文章、书籍三种类型。为此,我设计了快速阅读写作框架、课程开发画布、高效演讲框架三种类型的成果框架。

为了产出课程、文章、书籍三种类型的知识产品,我运用的笔记框架也有所不同。但无论是哪类知识产品,我都需要厘清目标,做好定位,研究对象,运用成果框架快速地产出知识成果。

每个人期待的成果具体表现形式不同,产出笔记成果的过程和内容等细节也有一些区别,因此针对不同类型的成果,我研发并设计了不同的成果框架。

快速阅读写作框架

为了实现快速阅读写作的目标,我设计了快速阅读写作框架,如图3-5所示。

图3-5 快速阅读写作框架

(1)框架解读。快速阅读写作框架主要分为两个区域:左边是信息输入区域;右边是内容结构整理区域。

信息输入区域:信息输入的来源既可以是记录者“头脑风暴”的内容,也可以是记录者通过阅读获得的信息要点。

内容结构整理区域:记录者运用主干式思维导图进行整理,这样可以快速地梳理出思维成果。

(2)快速阅读写作框架的运用步骤。

第1步:记录者在左边三角形区域写上自己关心的重点问题,并锁定思考的方向。

第2步:记录者快速进行头脑风暴,把想到的关键词写在左边的矩形框区域,在一个矩形框内填写一个关键词。

第3步:记录者在写下的关键词中,挑选有助于解决问题的三个关键词,分别填写在三角形三个角上的圆圈中,用一句话总结并挑选出的三个关键词,成为问题的答案,写在三角形的外侧。

第4步:记录者以挑选出的三个关键词为核心展开联想,对每个关键词联想出的内容用一条主干式思维导图进行整理。

第5步:记录者运用讯飞语记和主干式思维导图对内容进行输出和整理。

课程开发画布

很多职场人士,尤其是管理者,一般会有讲课的任务。

俗语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管理者想在讲台上挥洒自如地讲课,其背后是知识的积淀和用心的授课准备。课程需要在讲课实践中不断地打磨与完善。讲好课的前提是备好课,那如何才能又快又好地准备高质量的课程呢?

我设计了课程开发画布作为快速备课的武器。在方格笔记本中运用这个备课框架,是管理者提升备课效率的好方法。

课程开发画布的设计灵感来自一本名为《商业模式新生代》的好书。这本书为读者提供了用一张纸设计商业模式的系统方法。当我仔细阅读并实践书中的方法后,效果十分惊人。我对设计商业模式方案的难度是深有体会的。在攻读硕士学位时,我和我的四位同学花了整整三个月时间终于设计出一套100页的商业计划方案。当时,这个过程耗费了我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现在用一张纸就可以把清晰实用的商业计划方案设计出来,确实太方便了。

作为一名老师,平时备课的任务十分繁重,要快速且高质量地备课是很有挑战性的一件事。于是,我想能不能用流行于商业界的一张纸工作法进行快速且高质量地备课呢?我顺着这个思路,结合自己多年的备课经验,不断地练习和测试,最终我设计出用一张方格笔记系统化、结构化地准备好课程内容的模型——课程开发画布。经过“僵化”“优化”“固化”三个环节,不断练习和反复测试之后,课程开发画布的结构得以完善,并固定下来。此后,我的网课都运用课程开发画布进行设计,不仅可以保证课程内容的严谨,而且备课速度快了很多。我将这张课程开发画布分享给其他老师。我与不少老师交流后,发现这张课程开发画布也可以很好地提高他们的备课效率。

课程开发画布作为方格笔记的成果框架,是以方格笔记本为基本载体,运用结构化、流程化的方法进行课程设计的方法(见图3-6)。

图3-6 课程开发画布

图3-6 课程开发画布(续)

课程开发画布主要有8个模块。模块1是授课对象;模块2是课程名称;模块3是课程导入部分;模块4~模块6是知识要点;模块7为课程重点提炼;模块8是课程的线索提示。

课程开发画布的各个模块设计如下:

模块1是管理者对授课对象进行分析。在对授课对象的需求进行详细分析的前提下,管理者对课程内容进行精心的设计,可以提高课程的针对性。“有的放矢”授课才能达到预期效果。如果管理者脱离授课对象而开发课程,无疑是“屠龙之技”,再先进的授课技术也避免不了空洞的结局,授课目标的实现就成了“无源之水”。在授课对象分析环节,共情图是非常实用的视觉化工具。例如,管理者将授课对象的共情图提前绘制或打印出来,运用便笺对授课对象进行快速的分析,然后整理并汇总相关资料,这是快速分析对象的好方法。

在运用课程开发画布时,管理者先对授课对象的需求进行分析,再开始绘制课程开发画布,其内容都是围绕授课对象的关注点进行组织并展开介绍的。在最终呈现的课程开发画布时,管理者不需要把授课对象分析模块内容绘制出来。

模块2是课程标题部分,即课程名称和授课对象。管理者可以参考相关报纸及书籍的章节标题格式填写课程名称,以字大醒目为宜,同时标题尽量简明扼要。

模块3是课程导入部分。这个部分内容就要结合授课对象的需求,做讲师情况介绍,并向授课对象简单说明课程的价值。在这个过程中,要激发授课对象对问题产生兴趣,可以从授课对象关心的问题切入课程。课程导入部分的核心是激发授课对象对内容感兴趣,建立授课对象对讲师的信任,并展示课程的知识路线图,让授课对象心中有数,避免授课对象对课程安排茫然,以至于走神影响授课效果的情况。

模块4、模块5、模块6是课程的主体部分。这三个主要模块,需要围绕课程的主题说明“2W1H”,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问题。需要注意的是,课程知识要点的前后逻辑联系,用拾级而上的方法引导授课对象向前学习,切忌生搬硬套。各个知识要点之间不可以无过渡,无联系更是大忌。同时,模块6是课程的最后一个知识要点。在这部分结束后,安排复习的环节,用精彩的内容收尾,还可以设计一些课后的练习任务。

模块7是课程的重点提炼。这部分要写清楚课程的重点内容,可以帮助授课对象快速回忆课程内容。这部分内容可以在课程开发的前期就确定好。

模块8是课程的线索提示。这部分内容可以将主要的参考书籍、文章写出来,方便授课对象后期更深入地学习和运用课程知识。

课程开发画布利用结构化、视觉化的方式帮助老师或者培训师开发课程,让他们可以简单高效地进行内容整合和逻辑梳理,促进知识生产效率的提高。

课程开发画布,不仅可以供团队使用,而且可以供个人使用。

团队使用课程开发画布的流程如下:

(1)选一位组长做整体的引导,提前设计好流程、环节时长和引导问题。

(2)组长将课程开发画布提前喷绘好或者提前画好,悬挂在大家的正前方醒目处,确保坐在最后一排的人也可以看清楚它。另外,组长可以把课程画布整体结构在方格笔记本中提前画出来,然后拍照或者扫描后通过投影设备投射到墙上。

(3)组长向参与者介绍课程开发画布的构成,每个模块的主要内容,并介绍运用流程。

(4)运用便笺做头脑风暴,群策群力,充实课程内容。

(5)优化并梳理课程内容。

(6)视觉化呈现课程内容、开发课件及各种手册。

如果是个人使用,就可以按课程开发画布的使用流程,一步一步地填写课程开发画布中的相关内容。使用者提前把课程开发画布的结构打印出来,在阅读参考资料时,将素材、灵感、观点记录到便笺上,然后将写有内容的便笺贴到相应的位置,这样后期进行内容的整理会更快捷、有效。

如果是做非正式的微信分享课,管理者就可以通过语音讲授加上一份完整的课程开发画布基本满足授课对象的需求;如果是做正式的授课,管理者需要将课程开发画布的内容分解并制作成PPT课件,PPT课件配备管理者的语音讲解,能够起到很好的讲授效果;如果是做团队培训课程,管理者就需要制作包括讲师课件、讲师手册、学员手册、宣传文档等系统化的培训资料。

无论运用的目的是什么,严谨的逻辑结构都是课程的核心要素。课程开发画布可以简单快捷地呈现课程的整体逻辑。因此,它是很有价值的课程设计工具。

我们运用方格笔记,并使用课程开发画布的框架设计课程,可以极大地提高课程开发的效率。

高效演讲框架

演讲能力是很多人迫切需要提升的技能。在工作和生活中,有很多需要人们运用语言说服别人的场合。如果是一人对多人的说服,就是演讲;如果是一人对一人的说服,就叫作“沟通”。

无论是演讲,还是沟通,演讲者或者沟通者都需要提前做好准备。

一般,即兴演讲比较有难度。不过,如果演讲者把演讲的结构框架牢记在心,就能快速地准备好演讲的内容。

如何提升演讲能力?这就需要演讲者平常不断地练习高效演讲框架(见图3-7),将演讲框架熟记于心。在演讲的场合,演讲者可以驾轻就熟地演讲。

图3-7 高效演讲框架

演讲的目的在于促成听众产生行动。无论这个行动是听众购买公司的产品、认同演讲者的观点,还是单纯的点赞行为,听众都能产生一定的行动。

如何快速地准备演讲稿的内容?

演讲者运用高效演讲框架来设计演讲稿的内容,是简单快捷地准备演讲的方法。

高效演讲框架的操作步骤如下:

(1)画出结构图。

(2)分析听众的需求点。

(3)围绕着听众需求点,做头脑风暴。

(4)将头脑风暴的内容概括成三个要点,然后围绕三个要点做九宫格头脑风暴。

(5)将九宫格头脑风暴的内容整理成右侧的演讲机器人格式。

(6)撰写并雕琢演讲稿,不断进行演讲主题的相关练习。

(7)现场演讲,并收获演讲成果。

在探索方格笔记体系的过程中,我不断总结方格笔记的使用经验,在已经学习到的方格笔记框架基础上,逐渐探索出更多的方格笔记成果框架。

只要我们围绕自己的成果目标,不断地运用和总结方格笔记成果框架的经验,就可以逐渐设计出适合自己的方格笔记成果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