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埋线名医百家精粹
- 孙文善主编
- 7869字
- 2021-12-30 16:59:47
创立简易穴位埋线 规范埋线技术操作——崔瑾穴位埋线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
医家简介
崔瑾(1963— ),女,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贵州省省管专家,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路绍祖教授的师带徒继承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1年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路绍祖传承工作室负责人,贵州省教学名师、贵州省优秀教师、贵阳中医学院针灸推拿学科带头人、2010年、2011年度贵阳中医学院优秀硕士生导师;2011年国家“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2012年获贵州省“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贵州省第五届优秀科技工作者,2012年贵阳中医学院青年教师种子计划优秀导师;2014年贵州省优秀硕士生导师。
1984年以来一直从事临床、科研、教学工作。1984年7月本科毕业,获医学学士学位。1984年分配至贵州省毕节地区海子街区卫生院工作,1985~1988年在贵阳中医学院针灸专业攻读硕士,获医学硕士学位。1988年任贵阳中医学院针灸系实验针灸教研室教师,1993年任贵阳中医学院临床教研室副主任,1998年任贵阳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针灸教研室副主任(其间:1997年4月~2000年7月全国名老中医师带徒徒弟),2004年任针灸推拿系副主任(主持工作)(其间:2004年9月~2007年8月在湖南中医药大学攻读博士,获医学博士学位),2008年12月任贵阳中医学院针推系主任,贵阳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主任,2011年8月任贵阳中医学院针灸推拿学院院长、贵阳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主任,2013年5月任贵阳中医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针灸推拿学科带头人,硕士生导师(成都中医药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贵阳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主任,培养博士生1名,研究生31名。现为中华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针灸学会理事,贵州省针灸学会名誉会长;中国针灸学会学科与专业建设委员会理事、中国针灸学会循证针灸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针灸学会教育分会委员、第三届贵州省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医药卫生与生命科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贵州省中医多学科研究会第五届理事。针灸学省级教学团队负责人,省级创新团队负责人,省级精品课程负责人、国家特色专业负责人。主要研究方向为“针灸(含民族医)特色诊疗技术的研究与开发”。近5年来主持国家“973”临床子课题1项,主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行业专项子课题2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2项,主持部省级课题5项。在国家级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著有《针灸基础与临床》《穴位埋线疗法》《路绍祖针灸临证经验集萃》等著作,作为副主编参加编写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3部。
学术源流
崔瑾于1997年师承第二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路绍祖,并于2000年通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的出师考核,顺利出师。在跟师对路绍祖主任医生进行传承的过程中,将导师的学术思想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其后,崔瑾以导师的特色疗法“简易穴位埋藏疗法”为主,在路绍祖专家的指导下,进行了长达19年的专项研究,培养了3代针灸临床、教学、科研人才。
从1997年起,在第二批全国名老中医“师带徒”活动中,崔瑾作为路绍祖教授的徒弟,继承了导师在临床运用注射针进行穴位埋线的方法,并根据导师的操作体会和步骤,将该法命名为“简易穴位埋线法”,撰写论文,对操作方法、临床应用等进行了规范和总结。1998年发表文章“路绍祖教授应用简易穴位埋线法的经验”,2002年出版学术专著《穴位埋线疗法》,此专著全面而详细地总结了1970—2000年30年中发表的近350余篇文献中所提及的埋线和埋藏方法共9种,总结了穴位埋线术后机体的反应,并对其适应证和禁忌证作了说明。
其后,为了进一步深入研究穴位埋线的机制,崔瑾先后申报贵州省卫生厅优秀青年科技人才专项科研基金、贵州省科技基金两项课题,将简易穴位埋线法运用于动物实验,开始了治疗机制的研究,以此引入了相关实验研究的结果作为理论依据,分析影响穴位埋线疗效的因素和提高疗效的方法。与此同时,该方法辐射到贵阳医学院,其针灸推拿专业及中医专业硕士论文中多次运用过该方法。该方法也成为崔瑾的研究方向,并成立了研究团队。2005年以后,崔瑾带领其团队将运用简易穴位埋线的操作原理,替换材质,研究穴位埋针、穴位植入凝胶的治疗机制,申报贵州省省长基金、贵州省科技基金、贵州省教育厅、贵州省中管局的5项课题,对穴位埋藏法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其中“简易穴位埋线法及其对大鼠免疫功能的影响的实验研究”获得贵州省医学会科技奖二等奖,贵阳市科技奖三等奖,并培养博士研究生1名,硕士研究生12名。2010年,崔瑾及其团队总结和整理的“穴位埋藏疗法研究与临床应用”获贵州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随后,崔瑾以此为基础,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规范标准及程序进行深入研究,拟定简易穴位埋线法的国家统一标准,为临床推广应用和机制研究提供科学依据,也为基层针灸特色适宜技术培训提供保证。“简易穴位埋线法”的推广应用,在受到广大患者和医师的好评同时,也产生了较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崔瑾及其团队还将此科研成果转化到研究生和本科生教学中,由此,简易穴位埋线法也成为贵阳中医学院的特色项目。
学术思想与治疗特色
1.创立简易穴位埋线法,总结埋线技术操作要点
崔瑾继承了导师路绍祖在临床运用注射针进行穴位埋线的方法,并根据导师的操作体会和步骤,将该法命名为“简易穴位埋线法”,撰写论文,对操作方法、临床应用等进行了规范和总结。在进行穴位埋线法的操作时,强调“稳”“快”“缓”“查”四大技术要领。
(1)稳:心神、呼吸、体位、持针4个方面。首先,进针前医者要稳定自己的心理状态,令志在针,意守针尖;同时要随时注意患者的神情变化,并嘱患者仔细体察针下感觉,体位一定要舒适自然,埋线部位的肌肉尽量放松,有助于进针,医者持针的手要平稳,将指力集中在针锋。
(2)快:指进针时动作要快。快速地将针刺入皮下,然后主要靠右拇指、食指、中指轻巧柔韧的作用,用中等力度将针下压,并做轻微的提插动作,使针下有得气的感觉。
(3)缓:包括两个动作,一是指缓退注射针,二是将注射针内的毫针缓缓向内推进,当针刺入预定深度后,一边用毫针将针管内的羊肠线缓缓推出,一边缓缓退针。针尖退出皮肤时,用左手将消毒纱布压住针尖部,同时,将针拔出,左手继续轻轻用力按揉针孔。如有出血,则按压止血。
(4)查:将压住埋线穴位的纱布轻轻抬起,仔细查看羊肠线线头是否暴露在外。如未露,则用胶布将纱布固定,保护针孔不被感染。
2.埋线临床应用思维
(1)埋线为长效刺激,疗程病种有慎宜:临床或实验研究的穴位埋线材质主要是医用羊肠线,通过家兔在体实验研究表明,羊肠线在机体内降解吸收的时间长达50天。我们以肉芽肿面积与横纹肌面积比为观察指标,埋线在25天时其面积比值为85%,40天时为46%,说明羊肠线在机体的吸收降解是很慢的,一方面提示临床操作时要尽量避免短时间内在同一位置、同一穴位进行埋线;另一方面提示治疗间隔宜长不宜短,一般至少为1周~10天1次。正因为埋线治疗是一种持续的长效刺激,所以临床上一般用于慢性病,尤其擅长于免疫相关性疾病、代谢性疾病、疼痛的治疗,较少用于急性及发热性疾病的治疗,过敏性疾病、血小板减少及出血倾向、肿胀、肿瘤等亦不适宜。
(2)埋线针穴线结合,效应为综合效应:穴位埋线在操作中涉及埋线针、羊肠线及羊肠线在降解吸收过程中产生的生物学效应、还有埋线的腧穴,这些综合的因素共同形成了埋线的治疗效应。但埋线和毫针针刺相比,最特殊的地方是腧穴内植入了可降解吸收的生物材料,生物材料进入人体后会形成肉芽肿,肉芽肿通常是机体对组织进入异物发生的组织反应,周围常有大量渗出液及炎性细胞,在此过程中肉芽肿面积会随炎性细胞浸润而扩大。炎性细胞中具有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巨噬细胞能分泌PDGF、FGF、TGF-β、IL-1及TNF等物质,使得巨噬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能具备吞噬细菌及组织碎片的能力。这些细胞破坏后释放出各种蛋白水解酶,能分解坏死组织及纤维蛋白。另外,肉芽组织中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亦有吞噬能力,并有强的纤维蛋白溶解作用。这些“反应”是羊肠线产生的特殊“物理”或“化学”效应并作用于穴位或者“痛点”上,所以,埋线的效应是针、穴、线共同产生的综合效应。
(3)埋线需要得气,配合选穴定虚实:埋线进针时“得气”,是疗效产生的重要基础,得气是机体对刺激产生经气反应的表现,埋线的经气感应既有针尖产生的机械刺激,也有羊肠线等埋藏物质的综合刺激,所以埋线后所产生的“酸胀感”往往可以持续数日。此外,羊肠线本身不是药物,并不能产生“补虚泻实”的作用。临床埋线选穴时要根据疾病状态辨证选穴,或选择“痛点(阿是穴)”、“阳性反应点”。由于腧穴和痛点往往是“气血淤阻”的关键点,临证时根据疾病的性质、表里,选择不同的腧穴,这一点和针灸的取穴、配穴原则是完全相同的。如果要获得“补虚泻实”的效果,就要注重处方配穴,气海、关元、足三里等埋线具有补虚作用,而丰隆穴埋线可以利湿祛痰;膈俞、血海穴埋线可以活血、理血。
(4)埋线需明量效,深浅粗细有差异:埋线的量可以通过肠线的粗细、长短来调整,各地用法用量有所不同。一般而言,埋线针粗、线粗长,刺激量大;埋线针细、线细短,刺激量小。早期使用该法时,主要针对小儿脊髓灰质炎,由于针具采用三角针,针粗线长,对机体刺激大,疼痛明显,埋线前需用局部麻醉、铺洞巾,埋线反应大。我们进行了改良,提倡“简易穴位埋线法”,是利用注射针头进行埋线(原多用9号不锈钢注射针头,现改用一次性注射器针头),由于注射针头较细,所以我们用的羊肠线一般为“2-0”或“3-0”号的细线,长度控制在1~1.5cm。埋线量的选择与疾病有密切关系,一般而言,新病、急症用穴少,慢性病、肥胖、免疫系统疾病等则用穴多;软瘫等用线可粗长一些,痉挛、僵直等则用线细短;团队成员研究了埋线减肥时不同层次埋线对疗效的影响。这样由于线短针细,每个腧穴的刺激量相对不大,每次选用的穴位数可增至8~16穴。另一方面,埋线取效与埋线的深度层次也有关系,研究表明,减肥埋线选择埋在脂肪层疗效最佳。
(5)埋线操作需规范,注重特殊反应:埋线方法不同,操作规范各异,但核心规范程序是严格消毒,避免感染。操作时全程佩戴口罩,医师穿线时应戴无菌医用手套,埋线部位要碘伏消毒。在部位的选择上,如果埋线太浅,吸收不良,会在皮下形成硬结,所以尽量要避开大血管、神经和皮薄肉少之处。如果采用简易穴位埋线法,操作结束后针眼处用无菌棉球按压片刻即可,无须再行贴纱布或其他敷贴遮盖,嘱患者当日不要洗澡。一些特殊体质患者,排异功能亢进,吸收不良,使埋线部位发红、肿胀,甚至会将线从针眼处“挤出”,仔细检查针眼,如果发现有“线头”,则需消毒后用无菌镊子把线头夹住取出,然后用碘伏消毒,这类患者不宜使用埋线疗法。也有极少数患者在埋线后会出现“发热”,但属正常反应,如无特殊可不必处理。
典型病例
1.糖尿病
患者藏某某,女,74岁,退休市民。2014年12月21日初诊。主诉:反复口渴、多饮、多尿20余年,复发加重1周多。症见:口渴、多饮、多尿,伴汗出、肢软乏力、眼睛干涩、视物模糊、手足麻木、皮肤瘙痒,偶感头昏、心慌、胸闷,精神、饮食尚可,睡眠欠佳,夜尿1~2次,大便调。体查:BP164/80mmHg,双眼视力下降,双足背动脉搏动减弱;双下肢皮肤痛、温、触觉减弱,双侧跟膝腱反射减退,余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征未引出。舌暗红、苔白腻、脉弦细。中医诊断:消渴(气阴两虚兼瘀证);西医诊断:2型糖尿病并视网膜病变和周围神经病变。西医口服甲钴胺及维生素B1营养神经后仍感手足麻木不适;门冬胰岛素30注射液早、晚各16U皮下注射联合阿卡波糖口服控制血糖后血糖仍控制欠佳,故联合中医放血及简易穴位埋线法改善症状。首次埋线取穴:关元、气海、三阴交(双)、血海(双)、膈俞(双)、肝俞(双)、肾俞(双)、心俞(双)、内关(双)、丰隆(双)。将3-0的羊肠线剪成0.2~0.8cm不同长度备用,根据穴位及患者的胖瘦程度选用线的长度,将线穿入7号注射器针头并快速埋入消毒好的穴位,得气后边推线边退针管,然后再次消毒。嘱患者24小时内不能洗澡。2014年12月28日复诊,患者自诉口渴、多饮、多尿较前好转,汗出、肢软乏力较前改善,感眼睛干涩、视物模糊、手足麻木、皮肤瘙痒较前缓解,偶感头昏、心慌、胸闷,睡眠较前改善,夜尿1~2次,大便调。舌暗红、苔薄白、脉弦细。因患者痰湿较前减轻,故调整埋线取穴:关元、气海、三阴交(双)、血海(双)、膈俞(双)、肝俞(双)、肾俞(双)、心俞(双)、内关(双)。2015年1月5日三诊,患者诉口渴、多饮、多尿、汗出、肢软乏力较前明显好转,感头昏、眼睛干涩、视物模糊、手足麻木、皮肤瘙痒不适较前明显改善,已无明显心慌、胸闷不适,精神、饮食尚可,睡眠较前明显好转,夜尿0~1次,大便调,且监测血糖的结果总体较前下降。故再次埋线巩固疗效,取穴:关元、气海、三阴交(双)、血海(双)、膈俞(双)、肝俞(双)、肾俞(双)、心俞(双)。一周后电话随访患者诉上述症状较前均有好转,对生活已影响。之后随访患者3个月均无复发。
2.月经不调
患者陈某某,女,40岁,公务员。2015年2月19日初诊,主诉:反复月经不调20余年。自诉月经初潮起至今经期不定,经行时胸胁、乳房、少腹胀痛,且小腹疼痛难忍,得温则减,量少,色暗红有块,脘闷纳呆,善太息,偶有颈腰酸痛、头晕耳鸣,精神、睡眠欠佳,小便调,大便干结难解。诊断:月经不调(肝气郁滞)。治法:疏肝解郁、益气活血调经。首次埋线取穴:中脘、天枢(双)、关元、气海、三阴交(双)、肝俞(双)、膈俞(双)、肾俞(双)、大肠俞(双),将3-0的羊肠线剪成0.2~0.8cm不同长度备用,根据穴位及患者的胖瘦程度选用线的长度,将线穿入7号注射器针头并快速埋入消毒好的穴位,得气后边推线边退针管,然后再次消毒。嘱患者24小时内不能洗澡。2015年3月1日复诊,患者诉叹息、头晕、耳鸣次数较前减少,颈、腰酸痛发作时症状较前好转,精神、睡眠较前改善,小便调,大便尚可。调整埋线穴位:中脘、天枢(双)、关元、气海、三阴交(双)、肝俞(双)、膈俞(双)、肾俞(双)、大肠俞(双)、中极、太溪(双)。操作同前。2015年3月11日复诊,患者诉本次经行时胸胁、乳房、少腹胀痛较前减轻,小腹疼痛可忍,疼痛天数缩短,得温则减,经量较前稍增多,色深红,血块减少,偶太息,偶有颈腰酸痛、头晕耳鸣,颈腰酸痛发作时症状较前好转,精神、纳眠尚可,二便调。2015年3月21日三诊,患者诉叹息、头晕、耳鸣次数较前明显减少,颈、腰酸痛症状较前明显好转,精神、纳眠可,二便调。再次行穴位埋线巩固疗效,取穴:中脘、天枢(双)、关元、气海、三阴交(双)、肝俞(双)、膈俞(双)、肾俞(双)、大肠俞(双)、中极、太溪(双),之后电话随访3个月。患者诉经期基本恢复正常,经行时胸胁、乳房、少腹已无明显胀痛,小腹受凉时偶感疼痛且疼痛可忍,经量基本恢复正常,色深红,无血块,无叹息,颈、腰酸痛、头晕、耳鸣少有发作,精神、纳眠可,二便调。随访半年,上述症状基本消失,再无复发。
3.湿疹
患者陈某某,女,43岁,公务员。2015年9月15日初诊,主诉:反复皮肤瘙痒伴双手出现皲裂5年余。现病史:5年前因劳累、睡眠不佳后出现皮疹伴瘙痒,无渗出及鳞屑,从颈部蔓延至大腿,劳累或发热汗出时瘙痒难忍,影响睡眠及正常的生活工作,自行服用“维生素B12、阿司咪唑”及“肤痔清”软膏外涂、冰樟榔贴剂外贴后症状好转,但劳累发热时上述症状易复发。与此同时,每每冷热水交替使用后,双手出现皮肤紧绷感,随后出现皲裂伴出血。遂用“水杨酸”搽剂及“裂王护手霜”外擦后症状无明显缓解,每年天气转冷后发作,天气回暖时缓解。舌淡红,苔白腻,脉沉细。诊断:湿疮。治则:健脾利湿、调和营血。配合穴位埋线治疗,取穴:中脘、下脘、水分、天枢(双)、关元、气海、阴陵泉(双)、足三里(双)、肺腧(双)、膈俞(双)、肝俞(双)、脾俞(双)、肾俞(双)。操作:将3-0的羊肠线剪成0.2~0.8cm不同长度备用,根据穴位及患者的胖瘦程度选用线的长度,将线穿入7号注射器针头并快速埋入消毒好的穴位,得气后边推线边退针管,然后再次消毒,嘱患者24小时内不能洗澡。7天1次,1个月为一疗程,同穴埋线两个疗程后皮肤瘙痒较前明显好转,劳累时偶于小腿发作。2015年冬天双手无紧绷按及裂开出现,随访至今症状无复发。
4.崩漏(脾肾两虚)
患者周某某,女,31岁,教师。2015年5月3日初诊。主诉:反复月经不调2年多。现病史:2年多前患者体重明显增加后出现崩漏,经血淋漓,经行持续月余,甚至数月色,淡红有块,小腹疼痛,精神萎靡,头目虚眩、肢软乏力、小便清长。遂于贵州省人民医院就诊,行妇科彩超检查示:子宫内有一约2.8mm×4.5mm大小的囊肿,余无特殊异常,予避孕药口服后,症状无改善,继而口服黄体酮,症状稍缓解,后常因工作压力加重或劳累时复发加重,遂就诊于我院,予中药调理症状稍有改善,经期仍持续月余淋漓不尽,遂于我科配合穴位埋线治疗。舌淡,苔薄白,脉沉弱。诊断:崩漏(脾肾两虚)。治则:温肾助阳、健脾益气。埋线取穴:中脘、天枢(双)、关元、气海、阴陵泉(双)、足三里(双)、三阴交(双)、太溪(双)、膈俞(双)、肝俞(双)、脾俞(双)、肾俞(双)。操作:将3-0的羊肠线剪成0.2~0.8cm不同长度备用,根据穴位及患者的胖瘦程度选用线的长度,将线穿入7号注射器针头并快速埋入消毒好的穴位,得气后边推线边退针管,然后再次消毒。嘱患者24小时内不能洗澡。7天1次,1个月一疗程。同穴埋线一疗程后,患者诉经行时月经色变鲜红,小腹疼痛缓解,经行持续约20天;两疗程后经色、经量基本正常,小腹已无明显疼痛,但仍有坠胀感,经行约12天;三疗程后经色、经量、经期基本正常,小腹无明显疼痛及坠胀感,经行7~8天。随访至今,月经正常,症状无复发。
5.神经症(焦虑)
患者甘某某,女,72岁,退休市民。初诊:2015年7月15日,住院号:107972。主诉:全身游走性不适,焦虑眠差9年多,加重半月。现病史:患者9年多前无明显诱因自觉胸腹中有一股气往上冲,并全身游走不定,时而头顶,时而胸腹,时而肢体,气体所到之处胀痛,就诊于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诊断为“神经官能症”,予“盐酸多塞平”等药物治疗(具体不详),症状时轻时重,一直未完全消失。此后多次于我院神经科和我科住院,予输液、针刺、口服中药等治疗,上症有所缓解,但症状一直存在,病情反复不定。半月前上症加重,胀痛症状明显,就诊于我院由门诊以“神经症(焦虑)”收入我科。症见:患者自觉胸腹中一股热气往上冲,全身游走不定,气体所到之处胀痛,焦虑,对生活缺乏信心,偶有心慌、胸闷,左侧上肢见静止性震颤,四肢无力,左侧为甚,行走迟缓、欠稳,颈部酸胀痛,偶有放射至右上肢麻木,精神、饮食尚可,眠差,梦多易醒,二便调。舌淡紫,苔薄白,脉弦细。中医诊断:郁证(肝气郁结);西医诊断:神经症(焦虑)。治则:疏肝解郁、宁心安神。埋线取穴:肝俞(双)、肾俞(双)、膈俞(双)、神门(双)、中脘、天枢(双)、足三里(双)、三阴交(双)、章门(双)。操作:将3-0的羊肠线剪成0.2~0.8cm不同长度备用,根据穴位及患者的胖瘦程度选用线的长度,将线穿入7号注射器针头并快速埋入消毒好的穴位,得气后边推线边退针管,然后再次消毒,嘱患者24小时内不能洗澡。7天1次,1个月一疗程。埋线两疗程后,患者诉心慌、胸闷、焦虑较前发作次数减少,自觉热气全身游走不定症状较前改善,仍偶有左侧上肢见静止性震颤,精神、饮食尚可,睡眠较前稍有好转,二便调。埋线4个疗程后,患者心慌、胸闷、焦虑症状基本消失,自觉热气全身游走不定症状较前明显改善,左侧上肢静止性震颤程度较前减轻,对生活重拾信心,性格较前开朗,较前喜欢与他人交流,基本不影响生活。随访至今,症状无复发加重。
(陈盼碧 崔 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