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埋线名医百家精粹
- 孙文善主编
- 7329字
- 2021-12-30 16:59:46
埋线扶正祛邪 攻克肿瘤顽疾——白丽穴位埋线治疗肿瘤的临床经验
医家简介
白丽(1961— ),女,锡伯族,研究生学历。新疆医科大学治未病中心经络埋线科主任,新疆医科大学药理学副教授,北京世针联康复医学研究院埋线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北京世针联康复医学研究院“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中医特色诊疗专家金奖”“中医专家杰出人才奖”“中医特色诊疗突出贡献奖”。白丽医师基于扎实的现代医学基础,从现代生理、药理角度结合中医理论确定埋线治疗原则,临床擅长各类肿瘤、类风湿、皮肤病等疑难杂症治疗。
学术源流
白丽医师的父亲对她走上医学之路有很大的影响。白丽父亲曾是当地的一名医师,在新疆喀什工作时擅长针灸水针疗法,受到当地患者的好评,后调到新疆伊犁邮政医务所工作,在新疆伊犁创立了利用水针治疗化脓性乳腺炎的非手术疗法。白丽医师1978年11月考入新疆医学院(后改名新疆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在大学期间,白丽就对针灸有浓厚的兴趣。在临床实习中,她在普外科利用穴位注射疗法给一位腹部术后引起的尿潴留腹胀的患者足三里注射维生素K3,症状明显好转,更加坚定了她对针灸的疗效的认识。
和很多人学习埋线的经历差异较大,白丽医师学习埋线是从给自己治病开始的。由于工作过于繁忙,白丽医师于2003年年底患了脑梗死,左侧肢体活动不利,颜面不对称,情绪激动时症状加重,偶尔会发生晕倒。白丽医师先是应用穴位注射自我治疗,后来根据温木生老师主编的《穴位埋线治百病》开始应用穴位埋线治疗,在自己身上进行各种尝试,探索最佳的治疗方式,如进针的深度、羊肠线的长短,最终恢复了健康。后来,白丽医师应用穴位埋线为多个家人治愈了类风湿疾病。为了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理论和技术,白丽医师参加了多次埋线培训学习,理论和技术方面又有了长足的进步。
作为一名新疆医科大学教授,白丽在学校主要讲授药理学、中药药理学课程,参与心血管药物的系列研究、药物对免疫功能的影响研究、维吾尔医药的研究,并深入研究了西洋参对大白鼠冠状动脉结扎后再灌注的影响。因为从事药理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白丽医师非常清楚药物尤其是治疗肿瘤和风湿性疾病的很多药物都有一定的毒副作用,一些药物长期服用对身体的免疫功能可能产生损伤。基于丰富的药理学知识和穴位埋线临床经验,根据“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中医学理论,白丽医师提倡用穴位埋线的方法来增加人体的“正气”,调节免疫能力。通过临床的实践和观察,白丽医师应用穴位埋线疗法在恶性肿瘤、类风湿疾病、乳腺疾病和银屑病等疾病的治疗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效果,也形成了自己的穴位埋线治疗特色。
学术思想与治疗特色
1.治病治神,心理治疗为先
白丽医师认为患者的心理与埋线治疗的疗效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医师应当极为重视。由于选择穴位埋线治疗的患者多为疑难杂症,很多人是经过中西医多方治疗而效果不佳才来选择埋线治疗,一方面患者抱有急切看到效果的期望,另一方面也会因为多次求医无果对埋线疗法产生疑虑。白丽医师认为,对于埋线治疗的效果应当客观地告知患者,让患者明白这些疑难疾病需要一个长期不懈的治疗过程,特别是恶性肿瘤和类风湿疾病等疑难杂症,让患者心理上对治疗时间有所准备是非常必要的。对于恶性肿瘤患者,治疗的时间可能是几个月,也可能是几年,甚至十几年。白丽医师否认“神医”和埋线是“特效疗法”的说法,认为这样过高突出埋线疗法的效果,是不符合实际的,而且会形成患者对治疗的认识误区。尽管埋线可以做到一时的缓解症状,但是,疾病的康复毕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特别是体质的调理和正气的恢复需要更多的时间。在治疗过程中,症状有可能多次反复,患者往往失去信心,放弃治疗,特别是患者最初有过高期望值时。
对于持有怀疑态度的患者,白丽医师不建议采用埋线治疗。《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着扁鹊“病有六不治”的观点:“故病有六不治……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意思是,这6种患者让神医也束手无策。《黄帝内经》也强调:“病不许治者,病必不治,治之无功矣”。在各种疾病中,很少有如恶性肿瘤那样给人以巨大的精神压力的。恶性肿瘤不仅影响一个人的正常生活,也危害其家庭,不仅破坏机体的正常功能,也可造成身体形象的改变,以及患者在家庭中角色的转换,加重了患者的恐惧、疑虑、忧郁、绝望等情绪反应。良好的治疗关系在心理治疗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对疾病的恐惧、对针刺治疗的恐惧,或者对中医的不信任等原因,往往表现为不相信埋线治疗,或者拒绝治疗,或者治疗一段时间即放弃,结果就不可避免地遭到治疗失败。
因此,通过医患沟通建立良好的治疗关系尤为重要。若医师和患者保持一种尊重、探究接受的态度,患者与医师在情感上发生共鸣,患者原始的、不适宜的需要就能被重新体验、组织和恰当地反映出来,从而使患者从治疗防御中解脱出来。在这种情况下,患者可以很放心地把自己交给医师,相信埋线治疗能帮助他。在治疗期间,可以通过语言的引导,或情感的支持、鼓励,或暗示、启发等手段,对患者进行心理上的教育和治疗,让肿瘤患者的心理状态良好,能乐观地对待生活,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改正不良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树立战胜肿瘤的信心,积极地配合埋线治疗,往往会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2.扶助正气,调理脾胃为本
白丽医师在大多数疾病的过程中十分强调调理脾胃的重要性。作为后天之本的脾胃在扶助人体正气,提高人体免疫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尤其在大病久病之后,脾胃功能是否正常就成为影响疾病转归和预后的关键因素。
肿瘤的发生虽有内外致病因素的影响,但内在因素,即机体自身正气的盛衰在疾病的发生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免疫系统是由极其复杂精确的调节网络所控制,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发生异常都会使正常免疫调节失去平衡而影响免疫功能的发挥。在肿瘤发生与发展的过程中,机体免疫系统起着重要作用,一方面,免疫系统对肿瘤细胞的监视与清除,对预防肿瘤发生及发展起重要作用;另一方面,通过调理脾胃启动患者自身特异性肿瘤免疫反应,增强机体抗肿瘤能力,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又可减少对机体正常细胞的损害。
研究已经表明,针灸可成功调节由于精神紧张所致的生理紊乱和免疫力降低。在临床上,电针可提高抗感染能力、调节自身免疫和抗过敏。针灸可有效地应用于许多免疫紊乱相关性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溃疡性结肠炎及一些细菌性感染,可以提高恶性肿瘤患者的抵抗力和细胞免疫功能。T细胞是最重要的免疫细胞,是细胞免疫的主要效应细胞,其亚群参与免疫调节。根据针灸对T细胞及其亚群的影响研究,表明针刺足三里、三阴交、内关、上巨虚、合谷、太溪、太冲、阴陵泉、阳陵泉等穴位,在结肠癌转移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CD3、CD4、CD8)治疗前后的数量方面有明显差异,治疗后T细胞亚群数量较治疗前有明显升高。研究还发现,脾虚模型大鼠外周静脉血中T细胞亚群(CD3、CD4和CD8)细胞数量减少,经针灸天枢穴后,CD3和CD4均有回升, CD4/CD8比值升高。对气虚证小鼠,针灸关元、气海穴可使小鼠胸腺和脾脏系数升高,补体C3、C4的含量提高,提示针灸气海、关元穴具有延缓胸腺萎缩和功能退化及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等作用。
根据这些研究,白丽医师临床常选用腹针引气归元、天枢、足三里、内关配合脾俞、胃俞穴作为主穴调节脾胃,进而调整免疫功能,用于肿瘤、类风湿等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其他免疫功能低下疾病的治疗。“引气归元”处方源于腹针疗法,由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四穴组成。方中中脘、下脘均属胃脘。两穴含有理中焦,调升降的作用;且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故兼有主肺气肃降的功能。气海为气之海,关元培肾固本;肾又主先天之元气,因此,四穴合用有“以后天养先天”之意,故名“引气归元”。《难经》曰:“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故此方有治心肺、调脾胃、补肝肾的作用。在白丽医师临床治疗淋巴瘤、肝癌、乳腺疾病、糖尿病等患者时,都可以发现应用引气归元调理脾胃的配穴处方。
由于化疗药物常常损害患者的免疫系统,导致免疫功能缺陷或下降,所以可以在化疗前进行1次埋线治疗。但是,对于妇科肿瘤的治疗,包括子宫肌瘤、乳腺肿瘤,白丽医师不建议选用三阴交、下三皇、肾关穴(董氏奇穴)等小腿内侧穴位,根据临床体会,认为这些穴位可能促进组织增生,其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3.融汇百家之长,注重复合用穴
除了传统穴位之外,白丽医师还擅长将多种配穴治疗方式联合使用。在治疗一些疑难重症时,往往将传统穴位、腹针穴位、董氏奇穴、经验穴、夹脊穴结合起来发挥治疗作用。
不同的配穴理论其治疗的重点不一样,腹针和传统穴位常常用于脾胃功能的调整,也兼顾气血疏通和局部取穴,而董氏奇穴和经验穴往往基于穴位的特殊作用选择应用,对于头面部疾病要增加颈部夹脊穴、而腹部、下肢疾病要增加腰骶部夹脊穴。例如,引气归元调理脾胃可以调节免疫;灵骨、大白、外三关、足三重用于肿瘤,八华穴用于肺部疾病,如此肺部肿瘤可以以此为基础进行组合配方。鼻咽癌可以用外三关、灵谷、大白、颈部夹脊穴、驷马穴、足三重穴为主穴进行组合配方。
在联合用穴的同时,白丽医师还强调了多穴埋线的重要性。认为对于肿瘤等疑难重症患者,五脏六腑均出现严重功能失调,加之患者一般同时患有多种疾病,应该选择多个穴位进行埋线治疗,才能达到一定刺激量,从多个角度、多方面发挥治疗作用。对于这些疑难重症,在取得患者配合和病情需要的前提下,常常使用数十个甚至近百个穴位进行治疗。这些穴位可以分为几大类:增强免疫力的穴位;调理五脏的背腧穴和传统经穴;局部取穴;特定穴;夹脊穴等。当然这些穴位不一定同时使用,可以轮流使用,但是一次性使用的情况也不少见。
典型病例
1.肝癌
患者王某,男,43岁。2007年9月18日在新疆某医院作腹部B超,结果提示:肝脏大小、形态基本正常,被膜欠光整,实质回声不均匀,肝内血管走行欠清晰,肝右后叶可见27mm×16mm以下数个中低回声灶,内部回声不均匀,周边可见低回声晕圈,CDFI其内未见明显血流,肝内部可见多个迂曲的管状结构,CDFI可引出门静脉血流频谱。超声提示:①肝脏弥漫性改变(符合肝硬化声像图特点),并肝多发实性占位灶(癌可能性大),建议CT增强或超声造影检测;②门静脉海绵样变。
2007年10月5日开始接受埋线治疗,主穴:肩井、肝俞、脾俞、肾俞、明黄、足三里、三阴交;配穴:引气归元、日月(右)、章门(右)、肝炎穴(三阴交直下1寸)、肝门(左),15天埋线1次。第2次埋线后逐渐停用静脉给药,患者也有信心继续治疗。
2008年4月5日第2次B超结果:肝切面形态大小正常,肝实质回声增粗,不均匀,管道结构显示欠清晰,肝内可见20mm×20mm低回声灶,边界尚清,肝门部可见迂曲的管状结构,内引出门静脉频谱。超声提示:①肝内低回声占位灶,建议进一步检查;②门静脉海绵样变性可能。患者看到肝内包块减小,情绪良好,也更愿意继续治疗。接下来的治疗方案有所改变,1个月埋线1次。
2008年11月3日第3次B超结果:肝脏大小正常,形态失常,包膜欠光滑,光点增粗,实质回声不均匀,血管走行尚清。超声提示:肝弥漫性病变,符合肝硬化。肝内包块消失,患者心情好,心理负担明显减轻。继续按照1个月1次的埋线治疗,共治疗2年。2009年9月11日为最后一次治疗。后来患者因为身体状态好转拒绝继续治疗。患者在埋线停止后第4年(2013年12月)死于肝癌。
2.宫颈癌
患者塞某,女,40岁。2010年12月27日在新疆某三甲医院就诊,宫颈活检,病理诊断(宫颈4、8、12点,宫颈管)高级别上皮内瘤变(CINⅢ级),同时也检查HPV(半定量)16.21阳性,妇科专家建议患者住院并行宫颈锥形切除术。患者不愿手术治疗,2011年1月6日来我处就诊,埋线主穴:八华、大杼。肝俞、脾俞、肾俞、八髎、足三里、丰隆;配穴:引气归元、日月(右)、气穴、天枢、内关、灵骨。15天1次,6次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2011年4月25日宫颈活检病理诊断:(宫颈3、6、9点,宫颈管)宫颈皮上内瘤变(CINⅠ~Ⅱ级), (宫颈12点慢性宫颈炎)。第2个疗程1个月/次,6次1个疗程。
2012年2月29日宫颈活检病理诊断(图1):(宫颈3、6、9、12点,宫颈管)慢性宫颈炎(宫颈管)慢性宫颈内膜炎,其旁可见孤立一小块异型鳞状上皮团,建议再送检,当天Tripath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查结果:上皮内病变阴性,恶性改变阴性。患者对疗效特别满意。这位患者至今还在埋线调理治疗。
图1 塞某在新疆某三甲医院彩色病理图文报告
3.乳腺癌
患者吕某,女性,40岁。在2011年4月6日发现“右乳头血性溢液4天”在新疆某三甲医院诊断为:右乳头血性溢液,导管内乳头状瘤。医院建议手术治疗,患者家人主张手术,患者不同意手术来我处埋线保守治疗。
主穴:肩井、大杼、肺俞、天宗、肝俞、肾俞、乳房腰部反应区、足三里、丰隆;
配穴:引气归元、日月(右)、气穴、天枢、太冲、内关、灵骨。
埋线后嘱咐患者每天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用白色的餐巾纸放在右乳罩乳头前,晚上睡前拿出观察。这样连续观察15天,印在这餐巾纸上的血迹越来越多越来越大。建议15天后做手术,如果越来越少就继续接受埋线。
第16天患者及家人来复诊:患者诉埋线后第2天血迹出现增多,但以后慢慢减少,第10天基本没有血迹。因为妻子双侧输卵管不通,夫妻俩结婚14年未孕。由于患者的情况有好转,家人也特别支持埋线治疗,连续调理治疗2年。2013年3月16日患者月经后第4天埋线治疗,之后有2个月月经没有出现,到医院做了检查,B超提示怀孕,足月生产1女婴。
4.淋巴瘤
患者安某,男,13岁。初诊时间2009年2月,新疆某三甲医院血液科诊断为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白血病。确诊后治疗上给予BFM-90方案为:泼尼松片,60mg/m2,口服,第1~28天;长春新碱针(1.5 mg/m2)静脉滴注,第8、15、22、29天;柔红霉素(30mg/m2)静脉滴注,第8、15、22、29天;左旋门冬氨酰酶(5000~10000IU/m2)静脉滴注,第12、15、18、21、24、27、30、33天;环磷酰胺针(1000mg/m2)静脉滴注,第36、61天;阿糖胞苷(75mg/m2)静脉滴注,第38~41天,第45~48天,第52~55天,第59~62天;6-巯基嘌呤片(60mg/m2)口服,第36~63天;甲氨蝶呤针(120mg)静脉滴注,第1、15、29天,第45、59天(鞘内注射),63天为一个疗程,中间休息10天。2009年3月6日开始化疗,同时结合经络埋线治疗。
主穴为:肩井、大杼、肺俞、肝俞、胆俞、肾俞、天井、曲池、引气归元、天枢、气穴、血海、足三里。配穴为:风池、百会、内关、三阴交、合谷。
埋线20天1次。由于激素、化疗药的用药量太大,患者接受治疗的半年免疫力下降。建议患者激素和口服化疗药减半,2009年12月患者基本情况好转。2009年12月10日鼻咽部、胸部、腹部、盆腔CT平扫增强提示:鼻咽部、胸部、盆腔未见肯定异常,右肾囊肿,脾增大。患者情况好转出院。出院后埋线1个月1次,口服小剂量化疗药6-巯基嘌呤片,3个月之后停药。2010年3月16日CT平扫增强结果:双侧上额窦慢性炎症,胸部未见肯定异常,肝质强化欠均匀,建议随访;腹膜后区多发小淋巴结;盆腔少量积液,鼻咽部未见异常。2010年6月24日CT平扫增强结果:双侧上额窦炎;胸部未见肯定异常;肝脏门脉期半片状稍低密度影,建议随访,肝内胆管轻度扩张;右肾囊肿;脾稍大。由于肝脏门脉期半片状稍低密度影。于2010年11月15日平扫增强结果:双侧上额窦炎;胸部未见肯定异常;肝脏门脉期半片状稍低密度影,建议随访,肝内胆管轻度扩张;右肾囊肿;脾稍大。2012年7月16日再次CT平扫增强结果:双侧上额窦慢性炎症与以前相仿,胸部未见肯定异常,肝内胆管轻度扩张;右肾中部小囊肿,腹膜后部散在小淋巴结,盆腔肠管间隙积液较前少,鼻咽部未见异常。肝脏门脉期半片状低密度影消失。在2013年7月9日再次检查结果:鼻咽部双侧上额窦及头颅未见异常,左肺上叶后段胸膜下小结节,肝内胆管轻度扩张,右肾中部小囊肿,腹膜后部散在小淋巴结,盆腔肠管间隙积液较前少。第6年, 2014年7月25日再次复查:颅咽腔、颈部及盆腔CT扫描未见明显异常;左肺上叶后段胸膜下小结节,与前比较未见明显变化;肝脏大小形态自然,肝缘光整,肝实质密度均匀,肝内可见与门脉血管伴行密度影,认为有轻度淋巴管水肿征象;胆囊不大,壁不厚,囊内密度均匀,未见异常强化;右肾中部小囊肿;腹膜后部散在小淋巴结消失;胰腺、脾脏大小形态自然密度正常。2015年8月30日住院复查:鼻咽部顶后壁及两侧壁软组织无增厚,表面光滑,双侧咽隐窝不浅,双侧咽鼓管咽口无变窄,双侧咽旁间隙清晰,增强前后鼻咽部未见明确异常密度结节及肿块影,双侧上颌窦、筛窦、蝶窦充气良好,黏膜无增厚,窦腔清晰,窦壁光滑,鼻中隔居中,鼻甲未见增厚,双侧鼻腔通畅;鼻旁窦窦壁骨质密度结构未见异常改变,咽部气腔显示未见变形狭窄;双侧梨状隐窝显示对称。影像学诊断:①颈部未见肯定淋巴结肿大;②左肺上叶后段结节,请随访;③肝内淋巴管轻度水肿;④腹盆腔未见肯定淋巴结肿大。
通过穴位经络埋线的方法调理治疗长达6年多的时间,使这位患儿身体恢复健康,并且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重点大学。
5.类风湿关节炎
患者如某,女,44岁,16岁患类风湿关节炎,曾四处求医,尝试过很多治疗,均没有好的效果,肢体活动越来越差,2001年6月16拿了残疾证(三级),需要轮椅辅助生活,患者对生活失去信心,曾经服毒自杀2次未遂。长期口服免疫抑制药物和其他药物,肝、脾、胃受到伤害,为了减少口服药物对脏腑的影响,2004年11月开始选用单纯性经络埋线进行治疗。
取穴:C6、C7、T1、肩井、肝俞、脾俞、胃俞、肾俞、L3、L4、L5、S1、承山、引气归元、滑肉门、气穴,血海、足三里、丰隆、阳陵泉、阴陵泉、内关、灵骨。
埋线治疗15天1次,疼痛剧烈时,口服小剂量解热镇痛药,埋线治疗1年,1年后改为1个月1次,治疗2年后患者有了很大的进步,可以扶楼梯下楼,后来患者症状进一步改善,患者埋线治疗10年,不但生活能自理,而且面色红润。2012年8月患者在新疆开了一家化妆品店,开始了正常工作。
6.牛皮癣
患儿郝某,男,10岁。2年前感冒后3个月出现全身瘙痒,手挠后出现一片一片的皮屑。当时不是很严重,当地诊断为“牛皮癣”。治疗2年没有明显好转。2011年4月26日来诊,所用的穴位主穴为:肩井、大杼、肺俞、肝俞、肾俞、大肠俞、引气归元、水分、天枢、气穴、血海、足三里、曲池、内关。配穴为:风池、肾关、驷马三穴、合谷。1个月1次,6次为1疗程,埋线治疗7次,治疗效果见图2。
图2 郝某单纯性穴位经络埋线调理的结果
(白丽 孙文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