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简取穴善施针 对穴埋线显神效——陈敏穴位埋线学术思想探析

医家简介

陈敏(1965— ),湖北蕲春人,主任医师,黄石市有突出贡献专家,湖北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湖北省黄石市中医医院针灸科主任、学科带头人。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疼痛学分会常务委员、中国民族医药学会针灸分会常务理事、世界中医药联合会针刀专业委员会理事、湖北省针灸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医学会风湿病分会第三届委员会委员、湖北省针灸学会手疗法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兼秘书、黄石市康复医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从事针灸临床工作20余年,发表专业学术论文20余篇,主编及参编学术专著5部,完成科研课题7项,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项。在埋线治疗方面,提出了“对穴埋线”“精简取穴”等理念,任学术专著《临床实用微创埋线技术》副主编,并担任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研究生教材《针刀医学临床研究》等编委。

先后荣获黄石市自然科学第五届优秀学术论文三等奖、1998年湖北省肩痛症手法治疗专题研讨会治疗表演三等奖、黄石市第五届卫生科技进步一等奖、2015中国针灸学会年会优秀论文奖等。先后被评为湖北中医药大学临床教学基地优秀带教老师,黄石市卫生系统优秀共产党员,鄂东医疗集团优秀党务工作者等。先后两次执行医疗授外任务,被湖北省卫生厅授予全省援外医疗工作先进个人及湖北省援外医疗派遣50周年先进个人银质奖章,《黄石日报》以“走出国门的妙手神针”为题整版报道了他的事迹。

学术源流

陈敏医师1990年毕业于湖北中医学院针灸骨伤系,潜心研究针灸20余年。1997年在北京东直门医院进修期间,得到针灸泰斗杨甲三教授亲传弟子、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骨伤学院院长赵百孝博士的真传。在临床取穴中,杨甲三教授提倡:“用穴贵在精疏。”“头三神”是杨甲三教授积数十年临床经验而总结出的治疗脑卒中(中风)及精神、神志疾病的一组常用穴对。在临床中以“头三神”为主治疗多种疾病,疗效显著。

在临床实践中,陈敏医师认识到孙文善博士首创的“微创埋线技术”对临床针灸治疗很有帮助。为了在湖北能够宣传推广这一创新项目,国家级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全国穴位埋线特色疗法培训班”(项目编号280206012)于2011年10月28~29日在黄石中医院成功举办。陈敏特地邀请孙文善博士在会上作了精辟的演讲,并进行了穴位埋线治疗临床疑难病症的现场示教及临床答疑。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和学者200余人参加本次学习班,重点从穴位埋线特色疗法的理论基础、临床应用及实验研究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并就穴位埋线技术的新进展进行深入的探讨与交流。在此次培训班上,陈敏认识到穴位埋线应多选肌肉比较丰满处的穴位,以背腰部和腹部穴最常用。选穴原则与针刺疗法相同,但取穴要求精简。同时受到各位针灸大家的启发,在临床埋线治疗中陈敏提倡“对穴埋线”“精简取穴”治疗及预防各类病症,取得了很好的临床疗效,深受患者的好评。例如,以往单纯性肥胖的患者在做埋线治疗时往往要在身上取穴20~30个,患者痛苦不堪,很多患者望而却步。通过精简取穴、对穴埋线的运用,不仅改善了患者对穴位埋线的认识,还大大提高了临床疗效。

学术思想与治疗特色

在微创埋线治疗疾病的过程中,根据疾病症状特征、辩证结果,正确选用和组合穴位是取得疗效的关键。腧穴的选取是否恰当,处方的组成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治疗效果。故配穴处方必须在中医学基本理论和针灸治疗原则的指导下,根据经脉的循行分布和腧穴的分布、功能及特异性,结合疾病涉及的脏腑、病情的标本缓急进行组合。做好腧穴的配伍是针灸临床取得较好疗效的关键,在处方选穴上应遵循精简疏针的原则,在临床埋线治疗中提倡“对穴埋线”“精简取穴”治疗及预防各类病症。

1.遵循精简取穴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是分布在十四经循行路线上的针灸治疗疾病的刺激点。每条经脉又与不同脏腑相联系,因此临床上选穴配方是否得当,直接影响治疗的效果。《灵枢·官针篇》云:“先得其道,稀而疏之。”意即告诫医者,用穴要简而精,取一穴能治者不取两穴,取两穴能治者不取三穴。在长期的针灸临床实践中,应遵循精简疏针的理念,取穴少则针力专,奏效自速;取穴过多则针力分散,甚至相互抵触,影响疗效。

凡病邪侵犯仅限于一脏一腑或某一部位,常取2~3个穴位,有时仅取一独穴即见速效;但对某些复杂病症,如偏瘫、面瘫等,病邪累及他经,治疗时不但要抓住主要矛盾,同时还要兼顾其他方面,可适当多取几穴,以加强疗效。不论取穴多寡,总依病情而定,以精简为原则。

2.倡导对穴埋线

所谓对穴是指两个主治功用相关的腧穴在经络学说指导下配合使用,施以相同或不同的治疗手法,发挥相辅相成或相反相成的治疗作用,取得同一疗效或使疗效比单独使用其中1个腧穴有所增加,这样的2个配合在一起的腧穴称为“对穴”。在中药配伍上有“对药”之称,临床治病,用穴如用药,其理一也。

历代针灸文献虽未见载“对穴”的名称,但对穴配穴的理论却始终贯穿于数千年的针灸实践,它揭示了针灸配穴组方的一般规律。在古代针灸著作及歌赋《针灸大成》《玉龙歌》《肘后歌》《席弘赋》等前人及现代针灸经验中多有应用。

“对穴”的相辅相成是指两个在主治功用上有内在联系的相关腧穴配合在一起,相互为用,各取所长,发挥协同作用,使疗效增加。包括同经相从、异经相使。如足三里和内庭,委中和昆仑,公孙和内关,合谷和太冲等。“对穴”的相反相成是针对埋线手法以及所选对穴的部位而言,即两个有内在联系的在主治功用上相关的腧穴,依据病理表现的特点而采用彼此相反的埋线手法,或在取穴上,两个腧穴的部位与病变部位相反。这种依据相互配合,相互制约,对立统一,平衡阴阳取得同一疗效的对穴配穴法即相反相成。如肝火灼肺,肺肾阴虚之唾血,证属本虚标实,治当滋阴降火,取鱼际和尺泽。鱼际五行属火,尺泽五行属水,依据《难经·六十九难》:“东方实,西方虚,泻南方,补北方”的补泻原则,泻鱼际以清热降火,补尺泽以滋水涵木。这就是以五行生克规律而采取彼此相反的补泻方法,体现了对穴相反相成的配穴原则。现举例对穴如下。

2.1 下关配合谷治疗牙痛、下颌关节功能紊乱

(1)配伍功用:下关为足阳明经腧穴,又是阳明经和足少阳经交会穴,具有疏泄阳明、和解少阳、活络止痛、祛风开窍之功;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所过,又是本经的原穴,有解表散风、清泄肺胃、通经止痛、镇静安神之功。二穴配伍,同经相应,同气相求,清泄阳明,舒筋通络,缓急止痛之功倍增。

(2)主治:阳明热盛牙痛,下颌关节功能紊乱诸症。

(3)埋线方法:下关直刺埋线,深度0.5寸;合谷直刺埋线0.5~1.2寸。

2.2 肾俞配委中治疗腰腿痛

(1)配伍功用:肾俞为足太阳膀胱经穴,肾脏经气输注的处所,有补肾壮阳,益髓强腰,行气利湿之功;委中亦为足太阳膀胱经腧穴,为合穴,有“腰背委中求”之说,可舒筋活络,强健腰膝,凉血止痛。肾俞以滋补为主,委中以疏泄为要。肾俞以调理肾脏经气为主,委中以调理膀胱腑气为要。肾俞为病所取穴,委中为远道循经配穴。二穴合用,一脏一腑,一表一里,一补一泻,相互为用,共奏补肝肾、利腰脊、通经络、止疼痛之功。

(2)主治:各种急性和慢性腰腿痛。

(3)埋线方法:肾俞埋线直刺,直刺1~2cm,委中直刺深度1~2cm。

2.3 中脘配足三里治疗胃脘痛

(1)配伍功用:中脘为任脉经穴,腑之会穴,胃之募穴,有调升降、和胃气、化湿滞、理中焦、消胀满之功;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腧穴,既是合土穴,又是下合穴,有调理肠胃、理气消胀、行气止痛、健脾和胃、消积导滞、利水消肿、化痰止咳、降气平喘、调和气血、和胃安眠、强壮健身之效。中脘穴居于胃腑之上。为病所取穴;足三里为本经循经远道配穴。中脘以升清为主,足三里以降浊为要,二穴伍用,一上一下,一近一远,一升一降,相互促进,相互为用,健脾胃、促运化、理气机、和气血、消胀除满止痛之功益彰。

(2)主治:各种急慢性胃脘痛。

(3)埋线方法:中脘直刺1~2cm,亦可向四周斜刺或向上脘透刺,以得气为度。埋线直刺深度0.8寸;足三里直刺,深度1~2cm。因腓骨侧有胫前动、静脉,进针时应稍偏向胫骨方向。

2.4 关元配三阴交治疗阳痿、月经不调

(1)配伍功用:关元是足三阴和任脉的交会穴,三阴交是肝、脾、肾三经的交会穴,泌尿生殖系统与肝、脾、肾关系密切。二穴合用,主要治疗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及由脾肾阳虚引起的肾泄,可温补肾阳、健脾止泻。

(2)主治:泌尿生殖系统疾病,淋证、遗尿、遗精、阳痿、尿潴留、带下、月经不调、闭经。慢性脾胃病,消化不良及泄泻。

(3)埋线方法:关元直刺1~2cm或向下斜刺2~3cm,得气即止。直刺1~2cm。该穴由于位置较浅,埋线时容易出现肿痛,在埋线时应该注意:①直刺,勿斜刺,以免刺伤血管;②手法要轻柔;③线体宜剪短。埋线后不宜做剧烈下肢运动。

2.5 肺俞配丰隆治疗咳喘

(1)配伍功用:肺俞为足太阳膀胱经循行路线上,位于背部的背俞穴之一,背俞穴适用于治疗相应的脏腑病症及有关的组织器官病症,故肺俞穴是治疗肺脏疾病的要穴,丰隆是足阳明胃经的络穴,祛痰降逆、和胃健脾。二穴伍用可加强止咳平喘之效。故《玉龙赋》云:“肺俞、丰隆咳嗽称奇。”

(2)主治:痰浊阻肺、肺失宣降和清肃引起的咳嗽、哮喘。

(3)埋线方法:提捏皮肤向内斜刺1~2cm。采用提捏进针法,将穴区皮肤捏起,直接将线体埋植入皮肤下面,比较安全。丰隆直刺2~3cm。

典型病例

1.慢性浅表性胃炎

患者刘某,女,38岁。2010年6月2日就诊。主诉:胃脘部胀痛、痞满反复发作半年余,加重2天。患者半年前始觉胃脘胀痛痞满,曾就诊于私人医院,予以雷尼替丁片剂等口服治疗,病情时好时坏,每因熬夜或劳累时加重。此次因家事纠纷起病,胃脘部胀痛连及两胁,间或疼痛如灼,伴口干、口苦、嗳气、泛酸、便秘,苔薄白,脉沉细。胃镜检查提示:慢性浅表性胃炎。遂来我科寻求进一步诊治。临床诊断:胃脘痛(慢性浅表性胃炎)。予以微创埋线治疗,穴取中脘、足三里、天枢等,经3次埋线后告愈,随访半年未复发。

2.腰椎间盘突出症

患者黄某,男,52岁。腰腿胀痛3天。患者因3天前抬重物不慎将腰扭伤,导致腰痛,并向右下肢放射状痛。查体:L4~5、L5~S1棘间、棘旁压痛明显,右直腿抬高试验阳性。MRI:L4~5、L5~S1椎间盘突出。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取穴:L3~L5夹脊穴、腰俞、环跳、委中、阳陵泉、承山、昆仑。予以微创埋线治疗共计4次,疼痛症状基本消失,后随访未再复发。

3.脑卒中(中风)后便秘

患者李某某,女,62岁。2009年6月11日就诊。

主诉:脑卒中后大便干结,不通一周,伴腹胀。既往脑梗死病史半月余,右侧肢体偏瘫,伴腹胀、纳呆、心烦、口臭、舌质红、脉滑数。头颅CT检查示:右基底节区脑出血。诊断:脑卒中后便秘。取大肠俞、天枢、脾俞、大横穴埋线治疗,患者当天即大便通畅,腹胀、口臭等症状明显减轻。3个疗程后,大便完全正常,随访半年未复发。

(陈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