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风建设中的个人品德养成研究
- 栾淳钰
- 5593字
- 2021-09-29 13:50:55
第四节 家风建设与个人品德养成的互促性
家风既是“成型机”,又是“溶解池”,其中,家庭成员既是家风建设中的一分子,又必然在自身打上家风烙印。良好的家风不仅是家庭的重要构成,而且是国家文化和国家精神的集中体现。因此,在家风建设过程中,个体不但要完善自身,即所谓的“修身”,还需要完善其他的组成元素,做到“齐家”,而且还要担负服务于国家和社会的使命。由此,从微观层面来讲,家风建设中能够实现个人品德的养成,且在良好家风熏染下,能够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社会人。家庭成员良好品德的养成,也是良好家风的外显,有助于良好家风的进一步建设和发展,而且可以实现优良家风的历代传承。可见,家风建设与个人品德养成是一个互促共进的过程。
一 在家风建设中实现个人品德养成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环境的产物。任何个体的成长都离不开环境的影响,不受环境作用的个体是不存在的。同样,离开了家庭、学校、社会等环境作用,人的品德的形成与发展也是不可能的。在家风建设中,不仅可以潜移默化地作用于个人品德的养成,而且良好家风的建成,必然为个人品德养成提供优良的家庭环境。
(一)家风建设为个人品德养成奠定可靠基石
个体具有优良的品德是立足社会的根本,而儿童时期是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这离不开良好家风的作用。家庭既是儿童生活的第一环境,又是儿童接受教育的第一场所。因此,家风状况必然会对儿童思想品德的塑造、心理品质的形成、行为习惯的培养、兴趣爱好的引导产生巨大的影响。从胎儿“呱呱”坠地时起,母亲与新生儿的结合便是个体生命维持的第一个起点,新生儿也就成了独立的生命个体。之后个体逐步学会走路、说话,懂得了一些最基本的生活知识,具备初步的社会交际能力等。个体在良好的家风的熏陶下,获得最初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和为人处世之道以及正确的道德规范,逐步由“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当然,“狼孩”便是老生常谈的反面案例,长期脱离家庭环境的熏陶,缺乏基本的语言交流,无法产生思维意识,品德养成更无从谈起。虽然在家风建设中所传授的部分知识十分简单、初级,但却是人之为人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每一个体都不能离开家风的感染和熏陶。因此,家庭是人们接受教育的摇篮,也是人们接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对于任何人来说,最基础的教育都是通过家庭,特别是通过父母来完成的。如果没有家风传承中所传授的那些基本知识、本领做基础,个人是很难顺利接受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可见,家风建设乃基础性工作,能为培养具备优良品德的个人奠定基础。
(二)家风建成为个人品德养成营造良好氛围
家风建设以培养人为目标,它是全方位展开的:除了包括一般的生活知识、生活技能、适时的基本社会规范等外,还包括父母及长辈的社会经验和经历、对社会的认识和态度、对人生的领悟和看法、对知识技能的掌握和运用等。不同的“家庭气氛”[55]必然形成不同的个体思想、品德、行为,并且人与环境彼此互创。其一,横向来讲,家风建设的内容广泛。家风建设,从起居饮食到伦理道德、文化知识,再到人情世故、人际交往等无所不包。凡是父母长辈掌握的基本知识和生活经验,都会毫无保留地在家风建设中传授给自己的子女。同样,凡是家庭成员所获得的新知识、新经验,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感染、影响其他家庭成员。其二,纵向来讲,家风建设的时间长久。家风建设既需要历代成员的建设,又需要历代成员的传承。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只要不离开家庭而生活,也就永久地接受着家风的熏陶,有时即使是暂时离开家庭而生活,也会通过书信、电话、网络等进行沟通,在潜移默化中受家风的影响。在家庭这所“学校”里,没有时间限制,它是人接受终身教育的重要场所。因此,父母及长辈会什么、懂什么、支持什么、反对什么等都体现在家风中,并会通过言行对子孙后代产生影响,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了各个家庭不同的家风。总之,作为内容最广泛、时间最长久的家风,对个人品德的养成具有极特殊的功效,特别在人的未成年时期和老年时期,家风作用明显,关系着人的成长方向和晚年生活质量。
二 在个人品德养成时促进家风建设
在家风建设中,人既是家风建设的主体,同时,也是家风建设的客体。也就是说,作为个体的人既是家风建设的创造者,也是家风建设的直接作用对象。家风建设通过“人”这一共同主体的影响,对家庭职能的实现产生影响,从而进一步作用社会。反之,个体的成长、进步也会反作用于家庭建设。由此,个人品德养成的同时,也会促进家风建设。
(一)个人品德的养成,协调优化家风建设各要素
基于家风的基本构成,可知家风建设的过程是一个系统化、全方位的系统工程,涉及家庭场域的稳定、家庭关系的协调以及家训家规等家庭文化的塑造等。而个人品德养成,必然可以协调优化家风建设各要素,促进家风的建设。在家庭日常生活中,家庭成员之间、家庭与外部环境之间形成稳固的作用关系。这种稳固的作用关系是不能靠单纯说教形成的,我们可以借助反复训练形成稳定的品德,以此作为推动力,逐渐形成良好的、稳固的家风状态。譬如,家庭成员及其关系是家风的重要组成元素,家庭关系和谐与否关系到家风建设情况。在家庭当中,重视对家庭成员品德养成教育,进而使家庭成员都能认识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并能把它们作为自己的内心信念,调整自己的行为,运用普遍道德规范处理夫妻之间、父母子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以及其他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以调整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消除矛盾,加强团结,有利于家庭关系的和谐。同时,每个时代的家庭道德都规定了人们之间的各种义务。人们能否履行对他人应尽的义务,是进行道德评价的一个重要标准。在家庭关系的维系上,权利与义务应该是统一的,其中义务并不意味着夫妻感情的对立,而是构成爱情的重要因素。个人品德的养成,能够实现家庭成员科学地看待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不仅维护作为社会细胞的家庭,而且维护这个家庭赖以建立的感情,进而实现家庭的稳固,为家风建设奠定场域基础。譬如,父母长辈彼此之间以及父母长辈与子孙儿女之间,可以互相探讨社会普遍伦理道德规范,或者在父母长辈的引导下,结合相关社会道德案例进行分析,寓教育于现实生活当中,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家风。此外,家庭教育中,主客体间的理论与方法以及其他各要素之间关系的协调,也是家风建设的关键环节,从中实现家庭场域中的人、事、物的优化、和谐,构筑良好家风。反之又会促进各要素和环节进一步、更好地协调与优化。
(二)个人品德的养成,改善提升社会总体道德风尚
家庭作为“社会网”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父母长辈以社会普遍道德规范引导、作用和规范家庭成员的行为。一个作为“社会关系总和”的社会人,在生活、学习、社交等日常活动中,对家庭、对他人、对社会乃至自然是否具有积极意义,能否促进社会进步和安定,很大程度上取决一个人的品德修养。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可谓“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 “治国在齐其家”[56]。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不同领域道德状况会以相互间的联系与交往为媒介传递出去,对其他领域的道德风尚产生一定的影响。个人品德状况通过家庭美德、职业道德以及社会公德表现出来,同样,通过家庭成员与公众的接触传递到社会各个领域,对整个社会道德风尚和社会风气产生影响。因此,个人品德的养成,有助于社会道德风尚的改善。如此一来,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必然为家风建设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样,一个具有良好品德的个体能正确处理好个人与组织、家庭和社会、国家之间的利益关系,激发其履行社会责任的内在驱动力,全心全意地为组织和公众服务,自然也会遵循社会道德规范,维护社会秩序,实现“大家”与“小家”的和谐。此外,个人品德养成,在为他人服务,为社会做出贡献中实现个人名誉、地位和利益,带来成就感、自豪感、幸福感的心理情感体验,真正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如此以“价值”为红线,贯穿于个人、家庭、社会和国家之中,也利于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与互促。
[1].[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贺麟、王玖兴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100页。
[3].[德]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45页。
[4].张进辅:《家庭与人格》,安徽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第23页。
[5].张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试验场:家风家教》,《道德与文明》2015年第2期。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701页。
[9].《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63页。
[10].王珏:《让“家风”成为一种信仰》,《光明日报》2015年4月11日第9版。
[11].陆学艺:《社会学知识文库 社会学》,知识出版社1996年版,第127页。
[12].陆士桢、王玥:《青少年社会工作》(第2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109页。
[14].刘东超:《家风:从传统资源到当代建设》,《中国德育》2017年第3期。
[15].栾淳钰、王勤瑶:《家庭·家教·家风关系及启示论》,《贵州社会科学》2016年第6期。
[16].武黎嵩:《家风是传承千年的精神尺度》,《光明日报》2014年2月21日第2版。
[17].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下卷),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428页。
[18].符得团、马建新:《古代家训培育个体品德探微》,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版,第26页。
[19].林崇德:《品德发展心理学》,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2014年版,第17—18页。
[20].王海明、孙英:《美德伦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48—249页。
[2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9页。
[22].林崇德:《品德发展心理学》,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2014年版,第30页。
[23].刘冬梅、孔德英等:《心理学基础与应用》,河北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27页。
[24].《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第125页。
[25].皮亚杰:《儿童的道德判断》,傅统先、陆有铨译,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125页。
[26].何建华:《道德选择论》,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45页。
[27].“从众”和“服从”是两个概念。从众,一般是自发地跟随大多数人的行为指向;服从,存在某种外力的作用,而从事某种行为。
[28].田丰:《当代中国家庭生命周期》,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7页。
[29].参见徐少锦、陈延斌《中国家训史》,陕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30].周春辉:《论家风的文化传承与历史嬗变》,《中州学刊》2014年第8期。
[31].广东五华缪氏宗族的家训记载:“士农工商,各居一义。”此处参见《缪氏宗谱·兰陵家训》。
[32].“家学”是指家族世代相传之学的意思。譬如,家训、家规、家法、家礼等,以及与之形成的家庭或家族的家风。
[33].杨念群:《儒学地域化的近代形态:三大知识群体互动的比较研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74页。
[34].《中华大典》工作委员会:《中华大典 哲学典 儒家分典二》,云南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1596页。
[37].[日]安藤尧雄:《学校管理》,马晓唐、佟顶力译,文化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第103页。
[38].文竹、李静:《浅议个性化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课程教育研究》2013年第5期。
[3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0页。
[40].一般而言,X子系统代表家庭成员;Y子系统代表个人素养;Z子系统代表婴幼儿、青少年等不同个体不同成长阶段的家教。
[42].《列宁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255页。
[46].[美]亨利·马西、内森·塞恩伯格:《情感依附:为何家会影响我的一生》,武怡堃、陈昉、韩丹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3年版,第6页。
[48].万俊人:《也说家教家风》,《光明日报》2014年3月3日第3期。
[49].陈秉公:《21世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理论体系》,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338—342页。
[5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31页。
[5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84页。
[5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39页。
[5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5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