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积聚

概述

积聚一名,早在《黄帝内经》《难经》中就有详细论述,首见于《灵枢·五变》:“黄帝曰:人之善病肠中积聚者,何以候之?少俞答曰:皮肤薄而不泽,肉不坚而淖泽。如此则肠胃恶,恶则邪气留止,积聚乃伤。脾胃之间,寒温不次,邪气稍至,蓄积留止,大聚乃起。”积聚为中医杂病,积属有形,结块固定不移,痛有定处,是为脏病;聚属无形,包块聚散无常,痛无定处,是为腑病。《现代中医肿瘤学》指出:“积聚是指腹内有肿块,以或胀或痛为主要表现的病症。”

根据腹内积块发生的部位及其伴随症状,《黄帝内经》对积聚病证有不同的称谓,如《素问·腹中论》有“鼓胀”“伏梁”,《素问·奇病论》有“息积”等病名。《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称“大积大聚”。

《难经·五十五难》论述了积聚的症状与鉴别:“病有积、有聚,何以别之?然:积者,阴气也;聚者,阳气也。故阴沉而伏,阳浮而动。气之所积名曰积,气之所聚名曰聚。故积者,五脏所生;聚者,六腑所成也。积者,阴气也,其始发有常处,其痛不离其部,上下有所终始,左右有所穷处;聚者,阳气也,其始发无根本,上下无所留止,其痛无常处,谓之聚。故以是别知积聚也。”《难经·五十六难》并提出五脏之积的名称、病机、主要症状以及日久不愈引起的继发病变:“肝之积,名曰肥气”“心之积,名曰伏梁”“脾之积,名曰痞气”“肺之积,名曰息贲”“肾之积,名曰奔豚”。《现代中医肿瘤学》认为,肝癌、胃癌、肠癌、胰腺癌等癌瘤常可属于积聚范畴,另有现代学者认为肝纤维化、肝硬化、动脉粥样硬化、卵巢囊肿、子宫肌瘤等疾病也可属积聚范畴,在临床上也有较多的报道。

《灵枢·百病始生》对积聚的病因病机、症状、预后及诊断等方面都作了精辟的论述,其曰:“虚邪之中人也……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之外,募原之间,留著于脉,稽留而不去,息而成积。”根据寒邪所客经络部位不同,可分为孙络之积、阳明之积、缓筋之积、募原之积、伏冲之积、膂筋之积、输脉之积。《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认为:“积者,脏病也,终不移;聚者,腑病也,发作有时,展转痛移,为可治。”《诸病源候论·虚劳病诸候·虚劳积聚候》载:“积聚者,腑脏之病也。积者,脏病也,阴气所生也;聚者,腑病也,阳气所成也。虚劳之人,阴阳伤损,血气凝涩,不能宣通经络,故积聚于内也。”《诸病源候论·积聚病诸候·积聚候》又曰:“积聚者,由阴阳不和,腑脏虚弱,受于风邪,搏于腑脏之气所为也……诸脏受邪,初未能为积聚,留滞不去,乃成积聚。”到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第十一《肝脏·坚癥积聚》则把积聚列入肝脏门。举凡这些,对后世多有启发和影响。

本篇与“癥瘕”篇文字有交错,当互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