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古代肿瘤名论名方名案
- 柴可群主编
- 2264字
- 2022-04-24 11:10:40
小结
积聚之证,按其病因病机的不同,分为积和聚。先因气滞而成聚,日久血瘀而成积,由于病机上不能绝对划分,故前人以积聚并称。积聚的病因病机历代论述颇多,如《难经·五十六难》论述了五脏积病的病理机制及日久不愈引起的继发病变。《诸病源候论》认为:“积聚者,由阴阳不和,腑脏虚弱,受于风邪,搏于腑脏之气所为也。”清代名医陈修园在《时方妙用》云:“积者,五脏所生,推之不移,属阴;聚者,六腑所成,推之则移动,属阳。”基本与《难经》的观点一致。
有学者以《灵枢·百病始生》记载为基础,认为积的病因主要有感受寒邪、内伤忧怒、饮食不节、起居失常、劳力过度等;病机主要是脏腑经络的气机逆乱,气滞而致血瘀、津停,三者结聚不散,日久逐渐成积。陈群伟等总结了明代医家汪机《医学原理》对积聚的认识,认为积聚是由“中气亏败、健运失常”而致,“痰、血、饮、食、气、水”停蓄不散是积聚形成之根本,明确了“中气亏败”为积聚形成之病机基础。杨清高等则总结了清代名医陈修园《时方妙用》对积聚的认识,认为积聚有脏腑阴阳的不同,病形也各有特点。孙晓霞等通过对虞抟《医学正传》中关于积聚的论述,归纳整理出虞氏辨治积聚的学术特点,以及积聚的病因包括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劳倦等。
这些观点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积聚的理论体系,使理论更符合临证,对肿瘤病的认识与治疗有借鉴意义。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阳化气,阴成形”的理论,我们也可以阴阳来分,认为积聚属阴邪的范畴,故在治疗中应重视温阳。《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有“坚者削之,留者攻之,结者散之,客者除之”的治疗方法,即用攻、削、散、逐等法荡涤其积留日久的病理产物,积聚日久,损伤正气,故在治疗上始终注意保护正气,攻伐之药,用之不宜过度,邪衰应扶正达邪,以免伤正。正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所言:“大积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攻伐之剂不无辛热毒药,直待积散再停药,可致遗药毒于内,反伤正气。明确了药物治疗药效与不良反应之间需要保持良好的平衡关系。
《医宗必读·积聚》曾提出分初、中、末三个阶段的治疗原则,很有现实意义,认为“初者,病邪初起,正气尚强,邪气尚浅,则任受攻;中者,受病渐久,邪气较深,正气较弱,任受且攻且补;末者,病魔经久,邪气侵凌,正气消残,则任受补”。所以临床应根据病史长短、邪正盛衰、伴有症状,辨明虚实的主次。
徐重明等总结得出《黄帝素问宣明论方》治积聚的方药特点是注重血、气、水,治血重在破血活血,治气重在破气行气,治水重在逐水泻下。例如木香三棱丸,组方有青木香、川楝子破气理气,逐水有黑牵牛、甘遂、芫花、大戟、巴豆等峻猛之品,破血有京三棱、蓬莪术,认为“治一切气闷,胸膈痞满,荣卫不和,口吐酸水,呕逆恶心,饮食不化,胁肋疼痛,无问久新”;如导气枳壳丸“治气结不散,心胸疼痛,逆气上攻,分气逐风,功不可述”。
沈烈钧总结隋唐时期重要医著《诸病源候论》《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等关于痰饮积聚的论述,指出治疗积聚应多用丸散剂,以图峻药缓攻。因痰饮之成积聚,必多时日,而正气之虚,亦非一朝一夕。以丸、散者,正取渐消渐化之意,亦取峻药缓图之意,临证当可借鉴。
杨清高等认为陈修园在积聚认识中以平胃散为主方加减,结合五脏及病因辨证加减治疗,变通自如;在疾病治疗上还突出明辨病家新病、久病及正气虚实,突出新病祛实为主,久病应虚实兼顾,虚实同治,疾病后期,更加强调顾护后天正气。
张娟等提出《医宗必读》所载治疗积聚的方剂,无一方不寒热并用、攻补兼施,温药喜用川乌、干姜、吴茱萸、官桂,寒药喜用黄连、黄芩、大黄,个别方剂用苦楝子。偏温方剂用大剂量温热药配伍小剂量寒凉药,偏寒方剂用大剂量寒凉药物配伍小剂量温热药物。如偏温的新制阴阳攻积丸,寒热并用、补泻兼施、升降兼顾,正如《医宗必读》所言“治五积、六聚、七癥、八瘕、痃癖、虫积、痰食,不问阴阳”。
在针灸方面,杜旭等通过对古代文献中有关针灸治疗积聚的内容进行了归纳分析,总结得出针灸治疗积聚的特点:从循经取穴上看多取任脉以及肝肾、膀胱、脾胃经穴;从分部取穴上看多取腹部、下肢阴面相关经穴以及背部穴,并重视运用灸法。
吴盛宏等通过研究总结《备急千金要方》,以灵活多样治疗方法和手段治疗坚癥积聚,内服以丸药为主,辅以汤药、外用膏药,并用灸法。并提出温阳的方法,尤其是毒性的大热之品应联合使用外治膏药和灸的方法,这种多种治疗方式并用的研究思路值得现代学者加以继续深入挖掘。
目前,临床上应用中医药治疗积聚疾病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刘冠位用“益肾化瘀方”和“桂枝茯苓丸”治疗子宫肌瘤患者,都能缓解患者经行腹痛程度,且两者效果相当。宫艳秋用消癥丸和桂枝茯苓丸分别治疗40例气滞血瘀型子宫肌瘤患者,并进行对比,结果消癥丸治疗组有更显著的疗效,获得更为理想的血液流变指标改善效果。赵登科等用逍遥鳖甲汤治疗42例非酒精性脂肪肝,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现代医家对积聚的治疗多以古籍中的经典理论为基础,走的是经典理论到临床实践应用的理论、实践相结合的研究道路,不仅传承发扬了经典,还提高了临床疗效。对中医古籍的研究,一方面是对传统中医药理论实践的继承传承,另一方面可以深入挖掘分析、创新发展其中的经典理论,指导临床应用实践。时代在变迁,而我们对积聚类疾病的治疗也应该与时俱进,正如中医讲究辨证论治,因人制宜、因时制宜、因地制宜。故在治疗积聚类疾病时,不仅需要继承前人的理论和经验,更要在临床实践中检验理论,从多方面对不同治疗方法或不同治疗方法的组合进行对照分析,以期获得更好的临床诊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