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结

噎膈之病,古代文献对其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颇多记述,内容丰富,同时古人也认识到本病病情严重,预后恶劣,从其饮食格拒不食,或食入即吐主要症状来看,本病类似于现代食管癌、贲门癌等病症。

在治疗方法上,张景岳在论治噎膈过程中,是以“脾肾为主”,认为“上焦之噎膈其责在脾,下焦之秘结责之在肾”;皇甫中根据“忧郁气结而生痰”的病因,主张以“开郁结,化痰浊”为主。

从我们收录的资料中不难发现,古代医家治疗噎膈,不仅留下了大量的验方、单方以及针灸疗法等,还包含了不少药膳。常用的药食同源的食材有羊肉、雌鸡肉、崖蜜、蜀椒、桂心、牛乳、粳米、白面等,并有索饼、粥、汤、饮、馄饨等多种制法。特别是孙思邈强调了食治在治疗中的重要地位,对今天医疗与护理有较大裨益和参考价值,作用不可低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