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古代肿瘤名论名方名案
- 柴可群主编
- 41449字
- 2022-04-24 11:10:44
名案
医学纲目
(丹)一男子年六十二岁,平居不能顿食,常喜频食。一日忽觉咽膈壅塞,大便结粪如羊矢,三四日一见,走动倦乏,与补气药则作痛。医见食少,则与快肠胃消导之药。予脉之,两手俱见涩脉似真脏,喜其人形瘦而色紫黑,病见乎冬,却有生意。遂于四物汤加白术、陈皮煎取浓汤,研桃仁十二粒,再煎沸饮之。多食诸般血以助药力。三十帖而知,至五十帖而大便润,七十帖而食进,百帖而愈。浦江男子年六十,自来好色虚甚,去秋患吐病,或有作时,或有止时,腹结微渴。
地黄一钱 人参半钱 白术一钱 黄芩三分 川芎三分 芍药一钱 当归 陈皮各五分 枳壳半分 甘草炙,二分 木通三分 (卷之二十二·脾胃部·呕吐膈气总论)
杨淳三哥,大便秘涩,咽塞不通,人参散主之。方见大便秘门。
(洁)厚朴丸治饮食噎塞。方见翻胃。 (卷之二十二·脾胃部·呕吐膈气总论)
(丹)东阳王仲延,咽膈间常觉有物闷闷,每食物必屈曲自膈而下,且梗涩作微痛,食亦减,他无所苦。予脉之,右甚涩而关甚沉,左却和。予曰:污血在胃脘之口,气因而郁为痰,此必食物所致,明以告我。彼不自觉。予又曰:汝去冬好食何物为多?曰:我每日必单饮点剁酒三两杯逼寒气。为制一方,用生韭汁半盏,令细呷之,每服半盏,一日三次,尽韭二斤而安。
治膈噎。马剥儿,即王瓜,烧存性。每一钱,用枣肉平胃散二钱,温酒调服,食即可下。然后随病源调理,神效。枣肉平胃散方见《局方》。 (卷之二十二·脾胃部·呕吐膈气总论)
推求师意
尝治翻胃未至于胃脘干槁者,一少年,食后必吐出数口,却不尽出,膈上时作声,面色如平人,病不在脾胃而在膈间。问其得病之由,乃因大怒未止辄吃曲,即有此症,想其怒甚则死血菀于上,积在膈间,碍气升降,津液因聚为痰为饮,与血相抟而动,故作声也。用二陈汤加香附、韭汁、莱菔子,服二日,以瓜蒂散、败酱吐之,再一日又吐,痰中见血一盏,次日复吐,见血一钟而愈。(杂病门)
一中年人,中脘作痛,食已乃吐,面紫霜色,两关脉涩,乃血病也。因跌仆后中脘即痛,投以生新推陈血剂,吐血片碗许而愈。(杂病门)
石山医案198
一人年六十逾,色紫。平素过劳好酒,病膈。食至膈不下,就化为脓痰吐出,食肉过宿,吐出尚不化也。初卧则气壅不安,稍久则定。医用五膈宽中散、丁沉透膈汤,或用四物加寒凉之剂,或用二陈加耗消之剂,罔有效者。来就余治。脉皆浮洪弦虚。予曰:此大虚症也。医见此脉,以为热症,而用凉药,则愈助其阴,而伤其阳。若以为痰为气,而用二陈香燥之剂,则愈耗其气,而伤其胃,是以病益甚也。况此病得之酒与劳也。酒性酷烈,耗血耗气,莫此为甚。又加以劳伤其胃,且年逾六十,血气已衰,脉见浮洪弦虚,非吉兆也。宜以人参三钱,白术、归身、麦门冬各一钱,白芍药八分,黄连三分,干姜四分,黄芩五分,陈皮七分,香附六分,煎服五帖,脉敛而膈颇宽,食亦进矣。(膈噎)
校注妇人良方
一妇人患前症指噎膈,胸膈痞闷。余曰:此属脾经血虚。遂用四君、芎、归,调补脾气,寻愈。又因怒兼两胁痞闷,头目不清,月经旬余未竭,用加味逍遥散加钩藤治之,复瘥。
一妇人患前症,胸膈作痛,面清目札①,小便频数,或时寒热,此肝气滞而血凝,先用失笑散二服,痛止,又用加味逍遥散而愈。
① 目札(zhā):两眼不时眨动。
一妇人所患同前,泛用行气破血之剂,以致不起。(妇人血膈方论第四)
名医类案
齐王中子诸婴儿小子病,召臣意诊,切其脉,告曰:气膈病。病使人烦满,食不下,时呕沫。病得之少忧,数忔忔,音疑乞反食饮。意即为之作下气汤以饮之,一日气下,二日能食,三日即病愈。所以知小子之病者,诊其脉,心气也,浊躁而经也,此络阳病也。《脉法》曰:脉来数,病去难,而不一者,病主在心。周身热,脉盛者,为重阳。重阳者,逷逷,音唐,荡也心主。故烦满食不下则络脉有过,络脉有过则血上出,血上出者死。此悲心所生也,病得之忧也。脉法妙。《史记》。
华佗道见一人,病噎,嗜食而不得下,家人车载,欲往就医。佗闻其呻吟,驻马往,语之曰:向来道旁有卖饼者,蒜齑大酢,从取三升饮之,病当自瘥。即如佗言,立吐蛇一条,悬之车边,欲造②佗。佗尚未还,佗家小儿戏门前,迎见,自相谓曰:客车旁有物,必是逢我翁也。疾者前入,见佗壁北悬此蛇以十数。《佗传》。
② 造:拜访。
吴延绍,为太医令。烈祖因食饴,喉中噎,国医皆莫能愈。廷绍尚未知名,独谓当进楮实汤。一服,疾失去。群医默识之。他日取用,皆不验。或扣之,答曰:噎因甘起,故以楮实汤治之。《南唐书》。
一村夫因食新笋羹,咽纳间忽为一噎,延及一年,百药不效。王中阳乃以荜拨、麦芽炒、青皮去穰、人参、苦梗、柴胡、白蔻、南木香、高良姜、半夏曲,共为末,每服一钱,水煎热服。次日病家来报,曰:病者昨已病极,自己津唾亦咽不下,服药幸纳之,胸中沸然作声,觉有生意,敢求前剂。况数日不食,待游气未尽,拟待就木,今得此药,可谓还魂散也。王遂令其捣碎米煮粥,将熟即入药,再煎一沸,令啜之,一吸而尽,连服数剂,得回生,因名曰还魂散。后以之治七情致病,吐逆不定,面黑目黄,日渐瘦损,传为噎症者,多验。但忌油腻、鱼腥、粘滑等物。
《广五行记》治噎疾:永徽中,绛州有僧,病噎数年,临死遗言,令破喉视之。得一物,似鱼而有两头,遍体悉是肉鳞,致钵中,跳跃不止,以诸味投钵中,须臾化为水。时寺中刈蓝作靛,试取少靛置钵中,此虫绕钵畏避,须臾化为水。是人以靛治噎疾,多效。《良方》。
丹溪治一少年,食后必吐出数口,却不尽出,膈上时作声,面色如平人。病不在脾胃,而在膈间。其得病之由,乃因大怒未止辄食面,故有此症。想其怒甚则死血菀于上,积在膈间,碍气升降,津液因聚,为痰为饮,与血相搏而动,故作声也。用二陈加香韭汁、萝卜子,二日以瓜蒂散、败酱吐之。再一日又吐,痰中见血一盏。次日复吐,见血一钟而愈。
一人咽膈间常觉物闭闷,饮食妨碍。脉涩稍沉,形色如常,以饮热酒所致。遂用生韭汁,每服半盏,日三服,至二斤而愈。
一人不能顿食,喜频食,一日忽咽膈壅塞,大便燥结。脉涩似真脏脉,喜其形瘦而色紫黑,病见乎冬,却有生意。以四物汤加白术、陈皮浓煎,入桃仁十二粒研,再沸饮之,更多食诸般血以助药力,三十帖而知,至五十帖而便润,七十帖而食进,百帖而愈。
一人食必屈曲下膈,梗涩微痛。脉右甚涩而关沉,左却和,此污血在胃脘之口,气因郁而为痰,必食物所致。询,其去腊日饮㓠剁酒三盏。遂以生韭汁半盏冷饮,细呷之,尽二斤而愈。以上三人皆滞血致病,而脉涩应之,乃噎膈之渐也。
一人止能吃稀粥一匙,即可下膈,若杂吃一菜,则连粥俱吐,起居如常。用凉膈散加桔梗服。
虞恒德治一人,年五十余,夏秋间得噎症,胃脘痛,食不下,或食下良久复出,大便燥结,人黑瘦甚。右关前脉弦滑而洪,关后略沉小,左三部俱沉弦,尺滞芤。此中气不足,木来侮土,上焦湿热郁结成痰。下焦血少,故大便燥结,阴火上冲吸门,故食不下。用四物以生血,四君以补气,二陈以祛痰,三合成剂,加姜炒黄连、枳实、瓜蒌仁六君、四物合小陷胸汤。可法,少加砂仁,又间服润肠丸,或服丹溪坠痰丸,半年服前药百帖而痊愈。
一妇年近五十,身材略瘦小,勤于女工,得膈噎症半年矣,饮食绝不进,而大便结燥不行者十数日,小腹隐隐然疼痛。六脉皆沉伏。以生桃仁七个令细嚼,杵生韭汁一盏送下作血瘀治,片时许,病者云:胸中略见宽舒。以四物六钱,加瓜蒌仁一钱,桃仁泥半钱,酒蒸大黄一钱,酒红花一分,煎成正药一盏,取新温羊乳汁一盏,合而服之,半日后下宿粪若干,明日腹中痛止,渐可进稀粥而少安。后以四物出入加减,合羊乳汁,服五六十帖而安。
古朴治一人,患噎,人咸意其不起。古朴视,以此正合丹溪胃口干槁之论例五膈宽中平胃酸,病在不治。若能滋阴养血,补脾开胃,加之竹沥以清痰,人乳以润燥,庶或可生。其家依法治之而愈。
吴茭山治一妇人,患宿痰呕吐。作噎膈治,以陈皮、海粉、枳实、白术、香附、半夏曲,愈。后以清气化痰丸常服,其患不复举矣。
江应宿治一老妇,近七旬,患噎膈,胃脘干燥。属血虚有热。投五汁汤,二十余日而愈。其方:芦根汁、藕汁、甘蔗汁、牛羊乳、生姜汁少许,余各半盏,重汤煮温,不拘时徐徐服。(噎膈)
赤水玄珠
永徽中有僧惟则,病噎不能食,嘱诸弟子曰:吾死后,便可开吾胸喉,视有何物。自经而卒,弟子果开喉胸中,得一物,形似鱼而有两头,遍体皆肉鳞,弟子置碗中,跳跃不止,戏以诸味,皆随化尽。时夏中,盛蓝作淀,适有一僧,以淀置碗中,此虫遂绕碗而走,须臾化为水。此乃虫瘕,非噎比,因此后人多以蓝治噎,误矣。(噎)
丹溪治东阳王仲延,咽膈间常觉有物闷闷,每食物,必屈曲自膈而下,且梗涩作微痛,食亦减,他无所苦,予脉之,右甚涩而关甚沉,左却和。予曰:污血在胃脘之口,气因而郁为痰,此必食物所致,明以告我,彼不自觉。予又曰:汝去冬好食何物为多?曰:我每日早必单饮点剁酒两三杯,逼寒气。为制一方,用生韭汁半盏,令细呷之,一日三服,尽韭二斤而安。(噎膈)
孙文垣医案199
族妹经不行者八十日,每饮食入腹即疼痛,必尽吐出乃止,居常亦吐酸水。上焦热,下焦寒,大便半月始一行,食饮不进者四十日。六脉皆数,左滑,右软弱。妹能事者,以其夫多病,且不谙世故,由是悒悒,病从思虑而得,恐成膈症。今大便燥结、吐酸乃膈之征,急宜拂虑,庶药有功。先与丁灵丸一粒而吐止,继用温胆汤,加大腹皮、姜,连,痛吐全安。改以二陈汤加香附、条芩、山栀仁、丹参、砂仁,调理两月经行,大便始润,而膈症斯不作矣。(卷三)
臧少庚年五十,每饮食,胸膈不顺利,觉喉管中梗梗,宛转难下,大便燥结,内热,肌肉渐瘦,医与五香连翘汤、五膈丁香散,诸治膈之剂,尝试之不效。时予方有事于先冢,久未远出,臧则不远千里而就予治。观其色苍黑,目中神炯炯不眊,惟气促骨立,予知其有机心人也。其脉左弦大,右滑大。予谓之曰:据脉,乃谋而不决,气郁成火,脾志不舒,致成痰涎,因而血少便燥,内热肌消。张鸡峰有言:膈乃神思间病。即是推之,子当减思虑,断色欲,薄滋味,绝妄想,俾神思清净,然后服药有功,不然,世无大丹,而草根木石何足恃哉!子既远来,予敢不以肝膈相照,兹酌一方颇妥,归即制服,但毋轻示人,恐见未精者,妄为加减,乃败事矣。慎之,慎之!臧曰:谨如教。其方用桂府滑石六两,炙甘草一两,真北白芥子、萝卜子、射干、连翘子各一两半,辰砂五钱,以竹茹四两煎汤,打馒头糊为丸,绿豆大,每食后及夜,用灯心汤送下一钱半,一日三服,终剂而病如失。(卷五)
寓意草
治李思萱乃室膈气危病治验附叶氏妇治验
李思萱室人有孕,冬月感寒,至春而发,初不觉也。连食鸡面鸡子,遂成夹食伤寒,一月才愈。又伤食物,吐泻交作,前后七十日,共反五次,遂成膈症,滴饮不入。延诊时,其脉上涌而乱,重按全无,呕哕连绵不绝,声细如虫鸣,久久方大呕一声。余曰:病者胃中全无水谷,已翻空向外,此不可救之症也。思萱必求良治,以免余憾。余筹画良久,因曰:万不得已,必多用人参。但才入胃中,即从肠出,有日费斗金,不勾西风一浪之譬,奈何?渠曰:尽在十两之内,尚可勉备。余曰:足矣!乃煎人参汤,调赤石脂末,以坠安其翻出之胃。病者气若稍回,少顷大便,气即脱去。凡三日服过人参五两,赤石脂末一斤,俱从大肠泻出。得食仍呕,但不呕药耳。因思必以药之渣滓,如粞粥之类与服,又可望其少停胃中,顷之传下,又可望其少停肠中。于是以人参、陈橘皮二味,剪如芥子大,和粟米同煎作粥,与服半盏,不呕,良久又与半盏。如是再三日,始得胃舍稍安。但大肠之空,尚未填实,复以赤石脂为丸,每用人参汤吞两许。如是再三日,大便亦稀。此三日参橘粥内,已加入陈仓米,每进一盏,日进十余次,人事遂大安矣。仍用四君子汤、丸调理,通共用人参九两,全愈。然此亦因其胎尚未堕,有一线生气可续,故为此法以续其生耳;不然者,用参虽多,安能回元气于无何有之乡哉;后生一子,小甚,缘母疾百日,失荫之故。
附叶氏妇治验 叶氏妇,亦伤寒将发,误食鸡面鸡子,大热喘胀。余怜其贫,乘病正传阳明胃经,日间与彼双表去邪,夜间即以酒大黄、元明粉连下三次,大便凡十六行,胎仍不动,次早即轻安。薄粥将养数日,全愈,此盖乘其一日骤病,元气大旺,尽驱宿物,以免缠绵也。设泥有孕,而用四物药和合下之,则滞药反为食积树党矣!
胡卣臣先生曰:前治神矣,后治复不减,盖前治明,后治良也,行所明以持危扶颠,藉有天幸者多矣。此嘉言所以昭述其事,亦曰不得已欤!
辨黄咫旭乃室膈气危症用缓治法而愈
咫旭乃室,病膈气二十余日,饮粒全不入口。延余诊时,尺脉已绝而不至矣。询其二便,自病起至今,从未一通,止是一味痰沫上涌,厌厌待尽,无法以处。邑庠有施姓者,善决生死,谓其脉已离根,顷刻当坏。余曰:不然,《脉经》明有开活一款云,上部有脉,下部无脉,其人当吐不吐者死。是吐则未必死也,但得天气下降,则地道自通。故此症倍宜治中,以气高不返,中无开阖,因成危候。待吾以法缓缓治之,自然逐日见效,于是始独任以观验否。乃遂变旋覆代赭成法,而用其意,不泥其方。缘女病至尺脉全无,则莫可验其受孕,万一有而不求,以赭石、干姜辈伤之,呼吸立断矣,姑阙疑。以赤石脂易赭石,煨姜易干姜,用六君子汤加旋覆花,煎调服下,呕即稍定。其岳父见用人参,以为劫病而致憾。余曰:无恐也,治此不愈,愿以三十金为罚;如愈,一文不取。乃全神照应,药必亲调,始与服之。三日后,渐渐不呕;又三日后,粥饮渐加,举家甚快。但病者全不大便,至是已月余矣。一则忧病之未除,再则忧食之不运,刻刻以通利为嘱。余曰:脏气久结,食饮入胃,每日止能透下肠中一二节,食饮积之既久,脏气自然通透,原议缓治,何得急图耶?举家佥以余为不情,每进诊脉,辄闻病者鼻息之扬,但未至发声相詈耳。盖余以归、地润肠之药,恐滞膈而作呕,硝、黄通肠之药,恐伤胎而殒命。姑拂其请,坚持三五日,果气下肠通,而病全瘳矣!病瘳而其家窃议曰:一便且不能通,曷贵于医耶?月余腹中之孕果渐形著。又议曰:一孕且不能知,安所称高耶?吁嗟!余之设诚而行,以全人夫妻子母,而反以得谤也,岂有他哉!惟余得谤,当世之所谓医者,然后乃得名耳!
胡卣臣先生曰:议病入理之深,自然入俗之浅,如中无开阖之语,及脏气逐日渐通之语,岂堪向寻常索解耶!
面议倪庆云危症再生治验
倪庆云病膈气十四日,粒米不入咽,始吐清水,次吐绿水,次吐黑水,次吐臭水,呼吸将绝,医已歇手。余适诊之,许以可救,渠家不信。余曰:尽今一昼夜,先服理中汤六剂,不令其绝,来早转方,一剂全安。渠家曰:病已至此,滴水不能入喉,安能服药六剂乎?余曰:但得此等甘温入口,必喜而再服,不须过虑。渠诸子或庠或弁①,亦知理折,佥曰:既有妙方,何不即投见效,必先与理中,然后乃用此,何意耶?余曰:《金匮》有云,病人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石汤主之。吾于此病分别用之者有二道:一者以黑水为胃底之水,臭水为肠中之水,此水且出,则胃中之津液久已不存,不敢用半夏以燥其胃也;一者以将绝之气,止存一系,以代赭坠之,恐其立断,必先以理中分理阴阳,俾气易于降下,然后代赭得以建奇奏绩。一时之深心,即同千古之已试,何必更疑?及简仲景方,见方中止用煨姜而不用干姜。又谓干姜比半夏更燥,而不敢用。余曰:尊人所噫者,下焦之气也,所呕者,肠中之水也。阴乘阳位,加以日久不食,诸多蛔虫,必上居膈间,非干姜之辣,则蛔虫不下转,而上气亦必不下转,妙处正在此,君曷可泥哉!诸子私谓,言有大而非夸者,此公颇似。姑进是药,观其验否。进后果再索药,三剂后病者能言,云内气稍接,但恐太急,俟天明再服,后且转方为妥。至次早,未及服药,复请前医参酌,众医交口极沮,渠家并后三剂不肯服矣。余持前药一盏,勉令服之,曰:吾即于众医前,立地转方,顷刻见效,再有何说!乃用旋覆花一味煎汤,调代赭石末二茶匙与之。才一入口,病者曰:好药,吾气已转入丹田矣!但恐此药难得。余曰:易耳。病者十四日衣不解带,目不交睫,惫甚,因图脱衣安寝。冷气一触复呕,与前药立止,思粥,令食半盏。渠饥甚,竟食二盏,少顷已食六盏。复呕,与前药立止,又因动怒,以物击婢,复呕,与前药立止,已后不复呕。但困倦之极,服补药二十剂,丸药一斤,将息二月,始能远出,方悔从前少服理中二剂耳。
① 弁(biàn):古时武官所戴的皮帽,后专指低级武官。
胡卣臣先生曰:旋覆代赭一方,案中屡建奇绩,但医家未肯信用,熟读前后诸案,自了无疑惑矣!(卷二)
里中医案
姚三省噎膈
太学姚三省,膈噎呕吐,服清火疏气药、化痰开郁药半载而食减。余曰:气口无神,神门衰软,脾肾两虚之象也。脾虚则升降失耶,而痰起中焦;肾虚则真火衰残而精微不奉。用白术五钱,补骨脂三钱,半夏、炮姜各一钱,沉香、人参各二钱,一剂而减,十剂而食进。
张孟端夫人噎症
邑侯张孟端夫人,忧愤交乘,食下辄噎,胸中隐隐痛。余曰:阳脉滑而阴脉搏,痰血互凝之象也。以二陈汤加归尾、桃仁、郁金、五灵脂,四剂未效。因思五灵脂与人参同剂,善于浚血,即前方入人参二钱,倍用五灵脂。再剂而血从大便出,十剂而噎止,一月而愈。
金元之之内噎症
金元之之内患噎,胸腹有奇痛而经阻,医认瘀血。余察其脉,细为气衰,沉为寒痼,若攻瘀血,加霜于雪也。况自下而上,处处皆痛,明非血矣。参、芪、术各二钱,木香、姜、桂各一钱,煎成,和醇酒饮之。甫入口便快,半月而痛止。因常服理中汤,数年弗辍①。
① 辍(chuò):停止。
方春和噎
江右方春和,年近五旬,多欲善怒,患噎三月,日粥一钟犹吐其半,六脉弱薄,神情困倦,喜饮热汤,小便清白。用理中汤加人乳、姜汁、白蜜,二剂便减,十剂而多粥,加减至四十剂,而噎与吐咸绝迹矣。
钱远之蓄血
练川钱远之,以鼓盆之戚编者按:此二字据《医宗必读》补太过,胸痛不能饭,数日粥不下咽,随食随吐,涎如卵白,溲便坚涩。余曰:脉有根本,其畜血可下也,用酒蒸大黄加桃仁、归尾、郁金、延胡索、降真香、山甲,蜜丸酒送四钱,再剂而黑皆下,补养数月,病若减去。
脉诀汇辨200
邑侯张孟端夫人,忧愤交乘,食下辄噎,胸中隐隐痛。余诊曰:阳脉滑而阴脉搏,痰血互凝之象也。以二陈汤加归尾、桃仁、郁金、五灵脂,连进四剂,证犹未衰。因思人参与五灵脂同剂,善于浚血。即以前剂入人参二钱,倍用五灵脂,再剂而血从大便出,十剂而噎止,弥月而竟安矣。
金元之之内患噎,胸腹有奇痛。以经阻故,诸医咸以瘀血处疗。余察其脉,细为气衰,沉为寒痼,反与攻血,岂非加霜于雪乎?况自上及下处处皆痛,明征非血矣。参、芪、术各二钱,木香、姜、桂各一钱,煎成,和醇酒进之。甫入口便快,半月而痛去如扫矣。自是岁服理中汤,数年弗辍。(卷九)
马氏医案并附祁案王案201
动怒下血,胃脘刺痛,饮食留中不运,高年恐延噎膈反胃之症,大忌辛燥,宜辛甘以理甘,兼润燥以开结。
柏子仁 旋覆花 青葱管 桃仁 麻仁 归身
东皋草堂医案
一人患膈噎,痰嗽便燥,以人参利膈丸治之不效,有时并丸药亦吐出,余见其喘急烦闷,背痛彻胁,脉来有力,知其老痰胶固膈间,药不得下故也。改用栝蒌实丸为汤:瓜蒌仁二钱,枳壳一钱,半夏二钱,苦桔梗八分,神曲一钱,生姜三片,少加麝香厘许。投之下痰碗许,胸次稍宽,腹中漉漉有声,此痰气活动,流注肠中也。再投以控涎丹一服,下痰水半桶,后以六君子汤调理而愈。(膈噎)
一人饮食辄吐,所出倍于所入,自分必死,亟用猫胞散,以猪肉汤调下,渐能纳谷,后以人参利膈丸,推陈致新而愈。
猫胞散方:猫胞一具 乌药五分 小茴香一钱 半夏一钱 橘红五分 丁香二粒 碾成细末,加苏合油少许。
人参利膈丸:人参 当归 甘草 枳实炒 藿香各一两 木香 槟榔各七钱五分 大黄酒制,一两 为末,水泛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膈噎)
(评选)静香楼医案
气郁痰凝,阻隔胃脘,食入则噎,脉涩,难治。
旋覆花 代赭石 橘红 半夏 当归 川贝 郁金 枇杷叶
诒按:旋覆代赭为噎膈正方。食入则噎,肺气先郁,故加郁、贝、枇杷叶;惟脉涩者正虚,可加人参。
脉疾徐不常,食格不下。中气大衰,升降失度。
旋覆花 代赭石 麦冬 茯苓 半夏 广皮 人参 枇杷叶
诒按:此因中气大伤,故用参、麦。 (呕哕门)
临证指南医案
张五七 脉小弦,纳谷脘中哽噎,自述因乎悒郁强饮,则知木火犯土,胃气不得下行所致,议苦辛泄降法。
黄连 郁金 香淡豆豉 竹茹 半夏 丹皮 山栀 生姜
又 前方泄厥阴,通阳明,为冲气吐涎脘痞,不纳谷而设,且便难艰阻,胸胀闷,上下交阻有年,最虑关格,与进退黄连汤。(木乘土)
毕五四 夏间诊视,曾说难愈之疴,然此病乃积劳伤阳,年岁未老,精神已竭,古称噎膈反胃,都因阴枯而阳结也。秋分后复诊,两脉生气日索,交早咽燥,昼日溺少,五液告涸,难任刚燥阳药,是病谅非医药能愈,大半夏汤加黄连姜汁。(噎膈反胃)
叶氏医案存真
食下脘中噎阻,背胁气逆而痛,脉右寸独大。据述由嗔怒致病,当与清金制木,形瘦津少,勿用破气燥血。
枇杷叶 桔梗 紫降香汁 川贝 苏子 生香附汁
叶天士晚年方案真本
张包衙前,四十五岁 自胃痛起,咽食又噎,近加涌泛粘涎,经营劳瘁伤阳,清气不转旋,上不知饥,大便不爽,九窍不和,都属胃病。
人参 熟半夏 茯苓 胡芦巴 荜拨 老姜汁 (杂症)
叶东山,五十岁 酒肉生热,因湿变痰,忧愁思虑,气郁助火,皆令老年中焦格拒阻食,姜半之辛开,蒌连之苦降,即古人痰因气窒,降气为先。痰为热生,清火为要。但苦辛泄降,多进克伐,亦非中年以后,仅博目前之效。议不伤胃气,冬月可久用者。
甜北梨汁五斤 莱菔汁五斤
和匀熬膏。(杂症)
偶关上,五十九岁 瘦人液枯,烦劳动阳,气逆冲气,渐如噎膈衰老之象,安闲可久。
枇杷叶 杜苏子 柏子仁 火麻仁 炒桃仁 (杂症)
周六十岁 气血已衰,噎膈反胃,每每中年以后。盖操家劳瘁,必伤心脾之营,营液日枯,清气日结,而食管渐渐窄隘,郁久痰涎内聚,食入涎沫迎涌,而致反胃,此乃气分之结。萸、地、枸杞滋养肝肾,胃先觉其腻滞,焉得肝肾有益?
大半夏汤。(杂症)
未刻本叶氏医案
食饮下咽,必咳逆,方爽能纳。属噎格之渐。
枇杷叶 苏子 蒌仁霜 旋覆花 茯苓 广橘红
食下拒纳,左脉弦数。此属噎格。
旋覆花 半夏 姜汁 代赭石 茯苓 川连
噎格难治。
半夏 茯苓 生姜汁
噎格脉弦,胃气空也,乏力用参,如之何图功。
半夏 煨姜 旋覆花 茯苓 南枣 代赭石
脉细而涩,脘痛,食下拒纳。乃血格之候,症重。
枇杷叶 苏子 桃仁 郁金汁 橘红 茯苓
食下气噫胸痛,脉涩,此血阻气痹,乃高年噎格之渐。未易调理。
苏子 枇杷叶 土瓜蒌皮 桃仁 广橘红 降香浓汁
格不能食,幸大便溏泄。且治少阴。
金匮肾气丸
食下格拒,痰涎泛溢,脉来歇。此阳气不宣,痰浊上阻使然。
小半夏汤
气火上郁,食下噎格。
枇杷叶 瓜蒌皮 橘红 桔梗汁 杜苏子 米仁
胃逆不降,食下拒纳,大便不行。
熟半夏 川黄连 枳实 白茯苓 橘皮白 干姜
食下拒纳,胠痛脘胀。
川楝子 半夏 川连 吴萸 茯苓 青皮汁
食下拒纳,此属噎格。
小半夏汤
脉细,食下格拒。宜理阳明。
小半夏汤
食下拒纳,完谷少运。
吴茱萸 淡川附 干姜 茯苓
脉弦涩,阴液渐次枯槁,清阳势欲上结,脘膈不利,咽喉如梗,乃噎格之象。切勿动怒。
枇杷叶 半夏 姜汁
痰饮内阻,清阳失旷,脘痛拒纳,乃噎格之象,开怀为要。
半夏 吴萸 茯苓 干姜
续名医类案
张子和治遂平李官人妻,咽中如物塞,食不下,中满,他医治之不效。诊其脉曰:此痰膈也。《内经》曰三阳结为膈。王启玄又曰格阳,云阳盛之极,故食格拒而不入。先以通经散越其一半,后以舟车丸下之,凡三次食已下。又以瓜蒂散再越之,健啖如昔日矣。
王思中治盐院某行部,至常州,病膈症不起。诸太医麏集①,皆技穷。王至曰:此是关而非膈,可治也。乃以半夏曲一两为君,制剂与服,不半月动履如常。《吴江县志》。 (卷十四·膈)
① 麏(qún)集:聚集,群集。
一贫叟病噎膈,食入即吐,胸中刺痛。或令取韭汁,入盐梅卤汁少许,细呷得入渐加此条乃真噎症,治法亦佳,忽吐稠涎数升而愈。此亦仲景治胸痹用薤白,皆取其辛温,能散胃脘痰饮恶血之义也。《本草纲目》。 (卷十四·膈)
张路玉治朱彦真酒膈,呕逆不食,每日惟痛饮热酒一二觥②,少顷即作酸呕出,膈间大痛,杂治经年不效。良由平昔好饮热酒所致,即丹溪所谓好饮热酒,死血留胃口之候。授以人参散方,用人参一两,煎成加麝香半分雄按:麝兼能败酒,冰片三厘,三剂便能进食,盖片麝善散胃口之痰与瘀血耳。十剂后改服柏子仁汤,半月而安。二方出自云岐,人多未知,每以予为尚异,何可为之辨耶?
② 觥(ɡōnɡ):古代盛酒器。
沈锡蕃平昔大便燥结,近患噎膈,不能安谷者月余。虽素禀丰腴,近来面色皎白,大非往昔,时方谷雨,正此症危殆之际。诊得六脉沉涩,按久则衰,幸举指则应。为疏六君子汤,下一味狗宝作散调服。甫十剂,呕止食进。再十剂,谷肉渐安。更十剂,起居如故,惟大便尚艰,以六味丸去泽泻加芎、归、首乌作汤,月余便溺自如,秋深更服八味丸而安。大抵噎膈之人,体肥痰逆者可治,枯瘠津衰者不可治。同道王公峻患此,禀气病气,与沈氏相类,误信方士,专力委之,致不起。顾人月亦患此,自谓胀急不当用参,日服仙人对坐草而毙。瘦人亦间有可疗者,秦伯源患此,形神枯槁,神志抑郁,且汤药无资,予门人邹恒友,令其用啄木鸟入麝熬膏,时嗅其气以通结,内服逍遥散加香、砂以散郁,不数剂顿瘳。后陈君亦用此法而愈。又一农人噎膈不食,时呕清涎如赤豆沙水,此属血瘀可知,误用消克破气药,致绝粒不食。用桂苓饮加当归、桃仁、丹皮、牛膝,用熬枯黑糖和虫浆调服,下溏黑如污泥者甚多。(卷十四·膈)
张路玉曰:王御九仲君,因惊恐受病,时方晚膳,即兀兀欲吐而不得出,遂绝粒不食,而起居自如。向后醇酒膏粱,略无阻碍,惟谷气毫不可犯,犯之辄吐。医不知为何病,补泻杂陈,牛黄、狗宝、虎肚、猫胞,总无一验。数月来,湿面亦得相安。延及八月,偶遇一人,谓言此病非药可除,令用生鹅血乘热饮之,一服便安。此虽未见方书生鹅血能化坚癖,见江案心脾痛门,揆之于理,谅无妨碍。一阳之夜,遂宰一鹅取血热饮,下咽汩汩有声,忍之再三,少顷呕出瘀血升许,中有血块数枚,是夜小试稀糜①竟不吐。其后渐能用饭从少至多,不藉汤药而安。此即血膈症。 (卷十四·膈)
① 糜(mí):粥。
朱丹溪治一人,饮热酒食物,梗塞胸痛,盖有死血而然。白术、贝母、麦芽、香附一两,栝蒌仁、杏仁、丹皮、生甘草、干葛、山栀、黄芩、红花、荜澄茄,右或丸或散,任意服之。
黄濡富倾郡,年逾艾②,病胸膈不宽。俗医或以降火而剂凉寒,病滋甚。又或以过伤而剂辛热,病益深,而形神如故。膈病皆如是。桥曰:脉两寸益涩,余皆弦数而躁,两尺特甚,病由阴火炎上,感怒伤肝,此血膈也,法当不治。黄不怿,乃谢桥。逾月即呕血如桥言,医糜治无效,后吐败血如腐肝乃卒。同上。
② 艾:五十岁。《礼记》云:“五十曰艾,服官政。”
蒋銮年六十,体故厚,饮食起居如常,惟胸膈稍稍不宽,直自以为痰火耳,久治无效。桥诊之曰:寸口脉涩,非痰火也,此为血膈,顷之必有死气出焉。勿谓无伤,法当不治。闻者大骇,然疑信半之。又曰:公病之来且速,亟问良医,如稍迟,将咎桥发之晚也。其后呕紫血块如指大者数十百枚,呕后竟胸膈颇宽。桥曰:不然,此肝伤而不藏血,血随气逆行,宿血去而新血继之,缓治则缓死,速攻则速死。后更数医,月余死。
魏玉横曰:陈二尹溶上,家吴门,年近五旬,平日准颊微赤,体略肥,日喜火酒数杯。昔在都与余甚相得,近授庐陵丞,乘便过访。因答候,见服膏子药,问何恙。曰:近颇眩晕,由痰饮所致耳,请脉之。乃笑曰:君近亦能医乎?曰:第略晓。诊得两寸搏指,左关弦尺弱,六部略数,此阴不足阳有余,症属燥火,非痰饮也。语之故,但唯唯。索其方则二陈、白术、香附、远志、益智、菖蒲,诸辛燥芳香之品。告以药非对症,久服恐生他变,亦唯唯。别去已五月,抵任至九月忽归寓湖上,则已病也。延往,告以才到官即头汗出,眩晕益甚,食渐减,每饭入停膈中难下,良久仍吐出,后只进粥,粥又不受,乃进面,面亦不受。两月来惟日啖馒头一枚,必自晨细咽至暮,略急则呕矣。大便十余日始一行,坚黑如弹丸。更医数人,服药数十剂,用参亦数两。欲捡方相示,曰无庸,知所用必皆前膏子方中诸品耳。乃果然。此病由燥火,又误服香燥之药,劫其津液,致两阳明枯槁。今已成关格,幸大便未如羊矢,则下焦之阴犹未告竭,急饮润剂,犹可为也。遂与生熟地、天冬、肉苁蓉、北沙参、当归、牛膝等四剂,大便略润,可饮粥一瓯矣。又四帖粥渐加,乃用麻黄拌饭,进一瓯无碍。再四帖大便调,饮食如旧。则以前方加减,令服百帖,及还苏只服其半。后三年病复作,急至杭求诊,就前方加减,令服五十帖,遂至今无恙。藜按:此门所采俱非真噎症。徐灵胎曰:噎症之成无术可疗,故昔贤成案皆以反胃呕吐等症当之,并无治真噎食之案。近日京师传一方,用未生毛小鼠,阴阳瓦焙干研末,水酒冲服,每投辄效。可见昔人不治之症,原有可治之方,其方亦即在耳目之前。特患虑不及,故遂莫能措手耳。
余孝廉①香圃母夫人,年七十七,膈间不调已二年矣。春尽食愈减,至仲秋渐呕不能食。或作脾胃虚寒,与二陈、二术、补骨脂、吴茱萸、姜、桂诸辛香燥热,几数十剂,遂至汤饮不下。勉进一盏,则呕必倍之,所出皆黄涎而挟腥气,已绝意医药。勉召诊,两手俱无脉,足冷渐过膝,手亦过肘,舌白胎而地则紫,惟神气颇清,起居尚能自主,断为老年三阴血少,相火上逆之症。四肢冷者,误药而热盛作厥也;两手无脉者,荣气衰不能戴卫上朝寸口也;舌苔白而地紫者,肝火上乘肺金不下降也。与生地、杞子、沙参、麦冬、蒌仁、牛膝、米仁、川楝。或问众作寒治,而君谓火,何以验之?曰:第询病人小便可也,既而日点滴而已。又问昔人谓下有热则为关,上有寒则为格,君但主热,得无偏乎?曰:若然,则前方姜、桂何以不效,乃进药遂不呕?数剂后,忽掌心手背绽出青筋累累,盖肝主筋,木得养而骤舒也。入川连三分,四肢渐暖,小便渐长,青筋亦隐。再加熟地五七钱,十余剂全愈。后指端生一疖,问故,曰:其辛香燥热之所酿乎?然,得此无患矣。
① 孝廉:明清对举人的称呼。
吾宗德吾翁年七十五,多郁而喜饮,夏间时呕随愈,初秋感寒复作,服辛燥少愈。季秋复感寒遂大作,凡食即呕,日呕涎沫数盆,汤饮不下者几十日,前医一以二陈、姜、桂,转服转剧,计所呕不下担石矣。脉之洪大搏指,面额作赭石色。《经》曰:诸逆冲上,皆属于火。又素性速,故食入即呕也。与重剂杞、地、沙参、麦冬、米仁,入川连三四分,一剂知,二剂减。问荸荠可食否?曰:可。顿食斤许又减,遂不服药。半月后复作轻,令以前方重加熟地而痊。或问老人阳气衰微,君常与黄连,得毋过乎?曰:老人阳虚,出自何说?乃默然。
胡氏妇年五十来,常患胁痛有块,时当心而痛,甚则呕,其子医以二陈加左金、郁金、香附,初稍愈,后不应。一老医与丁香、肉桂、延胡索、小茴香之类,初亦应,再发再与,则呕增剧。延诊则已数日不食,将成膈矣。幸大便不秘且溏,小便则短涩,口苦而燥,脉左关又弦小而数,两寸鼓,与生地、杞子、沙参、麦冬、酒连,数剂而愈。
方天壶翁年近七十,患心胁痛,一老医与二陈加人参、姜、附,经年累月,遂致食不入,满口似糜非糜,昼夜不眠,惟闻鼓吹讴歌之声则稍寐。延诊,六脉已无胃气,曰:此血膈也,始于肝火躁急,致多暴怒,血随气上,逆于脘中,会阳刚之药,劫其津液,令大络枯涩,血遂凝而不下,胃中热而有瘀,故不纳食,故喜闻歌吹也。今真阴已竭,阳气独留,不可为矣。勉索方,与熟地一两,杞子五钱,沙参三钱,麦冬二钱,每饮一剂,则甜睡二三时,与闻吹唱同。于膈病则无与也,其后呕出血数瓯而殁。
许君广川,年四十六。性乐洪饮,膏粱炙煿。左胁痛痞,时侵胃络。肝肾已伤,宜滋水木。南京医者,其识颇俗。二陈、五香,六君、六郁。香砂、左金,逍遥、越鞠。出入加减,惟此数方。治之半载,不见其良。予与令坦,相得始彰。语以是症,血膈须防。既而秋仲,饮食渐妨。因念余说,厥理孔长。相延诊视,与药勿尝。岁忽云暮,呕血如瓤。再延诊之,拟养阴之剂,佥以为谬。及春诣苏,求治于缪。缪与之方,芝麻、黑豆、绛绘、桑叶,希延其寿。岂知膏肓,其绩莫奏。关格遂成,汤饮不受。长此告终,芒种时候。雄按:此仿痹门施沛然治许赞勿例,竟是一篇祭文。 (卷十四·膈)
扫叶庄一瓢老人医案
三阳结乃成膈,先用更衣丸三钱,破小肠之结,后服煎方。
枇杷叶 桃仁 制半夏 柏子仁 蒌仁 杏仁 郁金 桔梗 (痞胀便秘)
酒热伤胃,谷食入脘即噎,涌出涎沫,阳明脉不用事,筋脉牵绊,与半夏泻心汤。
半夏 茯苓 金石斛 竹沥 姜汁
接服 杏仁 鲜枇杷叶 厚朴 茯苓 半夏
右脉弦长而数,左脉带涩,阻在胃之上脘,起自恚怒,不独伤肝,肺亦有之,何也?以其循胃上膈,是肺之所属,金不及木,得反侮之,聚则气凝痰阻,眼胞足以证之。拟泄金平木何如。
姜制枇杷叶 苏子 水梨汁 醋制代赭石 桃仁 茯苓 姜汁 郁金 滑石
绛绢三四寸,煎汤代水。
昔年嗜饮,湿聚痰壅,致清升浊降,痹阻食脘窄隘,咽窍不纳,饮留气凝。治在上焦,以饮有质,气无形也。
生滑石 紫厚朴 竹沥冲 芦根 瓜蒌皮 姜汁冲
老人噎膈,不能纳谷,脘中窄隘,是气不通,非有余之比。
枇杷叶 米仁 橘红 芦根 茯苓 姜汁
途次吸入寒气,伤及络脉,每胸痛饮热酒,宣通小愈。中年屡发,阳气受伤,必有瘀聚,漫延反胃噎膈。宜薄味节劳。
姜汁 茯苓 炒桃仁 桂枝木 半夏 胡索
防方 早服淡豆腐浆,晚服枇杷叶膏
噎膈为患,脉微而迟,乃胃之冲和之气,曲运神机所致也。今已颗粒不食,呃逆不止,仓廪顿惫之象。
人参 茯苓 陈皮 枳实 生术 炙甘草 半夏
磨冲,纹银汁和入服。
脉右弦面色赤亮,纳谷咽干脘阻碍不下。五十四岁清阳日薄,致转旋日钝,痰必阻气,结则脘窄不能宣通耳。大便仍利,但治脘膈之上。
白蔻仁 杏仁 厚朴 桔梗 枳实 半夏 (气痹噎膈关格呃逆)
缪氏医案
食入窒塞且响,少腹微痛,切脉肝部不和,用温通厥阴治。
九香虫 戌腹粮① 楂炭 炒红曲 苏梗 炒谷芽 沉香 炒麦芽
① 戌腹粮:即禹余粮。
生山药煮浆和丸,饭后服二钱。
食物易噎,噎则喜呕。昔张鸡峰谓之神思间病,宜以怡情适志为主。
苏梗汁 鸡谷袋 橘红 橄核汁 牛转草 茯苓
食噎有痰。枇杷叶不拘多少,拭去毛,煎膏加白蜜、梨汁同收。
食噎呕逆痰多。
旋覆花 陈胆星 干姜 淡附子 代赭石 法半夏 杏仁 槟榔
再诊。
原方去槟榔,加瓦罐末一分。
顾氏医案
虚里穴痛,引及胸胁,饮食阻咽,脉芤涩。肝气抑郁,营络空虚,未老先衰,恐成膈症。辛燥开气,清凉凝滞,皆与病左。
旋覆花 瓦楞子 须归 湖藕 柏子仁 首乌 阿胶 (肝气门)
痰气噎膈。
薤白汁 竹沥 藕汁 黄牛乳 姜汁 枇杷汁
酒湿薰蒸肺胃,久久渐成膈症。
旋覆花 陈皮 枇杷叶 竹沥 鸡距 半夏 杏仁 姜汁
阳虚气痹,防其噎膈。
旋覆代赭汤加枇杷叶、荜澄茄
气血痰火阻结,上关下格,理之棘手。
旋覆花 橘红 干姜 紫菀 制军 单桃仁 半夏 降香 柏子仁
嗜酒,中气自虚,痰湿痹阻贲门而成膈症,理之非易。
旋覆花 桃仁 陈皮 藕汁 枇杷叶 半夏 竹沥 姜汁
高年酒醴湿热与痰气阻膈,得进稀粥,方可苟延。
黄牛乳 枇杷露 竹沥 地栗汁即荸荠 薤白汁 藕汁 姜汁 隔汤煎滚服。
血膈已成,药难奏效,胡不归?勉拟慰望。
枇杷叶 川楝 红蓝花 湖藕肉 桃仁 延胡索 降香汁
积劳,阳虚寒痰凝阻,恐其噎膈反胃。
荜澄茄 半夏 茯苓 枇杷叶 生姜 橘皮 桃仁
上关下格,胃中泛逆,急切难治。
荜拨三个 半夏 黄牛乳
气郁血热,肝胆之气充斥阳明,噎者,膈之始基也。
温胆汤去枳壳、半夏,加黄连、白芍。
痰火气血阻结贲厌,而为噎膈,证属难治。
旋覆花 竹沥 枇杷叶 藕汁 单桃仁 姜汁 降香汁 菜汁 (噎膈门)
锦芳太史医案求真初编
治临川县一都黄家街黄锦祥噎膈案一百十一
岁嘉庆戊午季冬,临川县黄家街黄锦祥,素好烧酒,朝夕不绝,常有食入即吐不纳之症,但未若是之甚,及至噎益见剧,滴水不入,如是者已七日矣。父子因医所治不效,始召余诊。余谓噎膈之症,所因甚多,当随所见病症及脉,细审方知。当问身有别恙否?渠曰:无有。但云谷食到喉,半粒不入,并心之下觉有冷气筑筑,欲吐。又问精神现在是否如故?渠曰:略减。并察其脉左手微弦而软,右手弦而有力。余曰:此属寒气上逆噎膈症也。当用旋覆花一钱,代赭石一钱,木香五分,川朴二钱,半夏二钱,砂仁一钱,茯苓一钱,生姜二钱,川椒一钱,嘱即服此二剂再诊。越一日,其子告服一剂而食即纳,再服一剂而噎全愈而安。但此饮食不节,或值冬寒而好烧酒,或值暑热而好卧地,及食西瓜,则其症即复。果尔病愈半载,因服西瓜而病复作,仍服前药数剂而安,今竟无事。
噎膈之病,在初症已见有,何至竟无可医?惟嫌口腹不慎,性啚急效,朝夕更医,不就脉症究其的实因由,将方妄试者之为害耳。若竟谓此难医。余之妻舅姓罗字元动,已患是症数年,时起时止,何至见有噎七不噎八之说?自记。
治南豊县赵盛万膈食证案百十二
凡医治病用药,先须逐一将症融会,迨至临症施技,又将脉症细审,相其病症以为活变,不可仅记一二成方苟且塞责以求一遇。岁嘉庆丁巳仲春,有南豊县姓赵字盛万,身患膈食,招余就诊。渠谓食一下咽,稍停一会即膈,不纳而出,目今服药已多,毫不见效,现今膈食不入者,已七日矣。余见食已不入,而气上冲,且诊其脉,惟肝独胜,按亦有力,肺亦相似,但较肝脉差平,且脉毫无润气,浑是肝肺气不下降之象。余问病起何时?渠曰:已有月余。又问胸果筑筑?渠曰:正是。因用仲景旋覆花代赭石汤,外加枳实,服止一剂,而食即纳,后余有事旋归。偶冒风寒复发,又寻一医,谓其六脉无火,寒气上逆,重用丁、沉、砂、蔻、茯苓、姜、附、沉、故之药以进,而病滋甚。渠不得已,再捡余方复试,效即随见,余亦见渠云服有效,于今数月病竟未发,喜其病与药对,故尔笔记于此。
膈食亦难治之症耳,内因恐其水衰胃枯、火衰气痿;外因恐其邪陷结胃。此止气逆不顺,独属可医,但不宜急图效见,以致众医藉此将方妄试。门人张廷献。
南雅堂医案
膈噎不通,食物不能下咽,口中时吐白沫,病势已濒及危险,虽投药石,恐难奏效,幸脉象尚未大败,姑拟一方,以冀挽回万一,希高明裁酌。
黄芪二钱 人参一钱 白术三钱 当归身三钱 陈皮八分 桃仁五分,去皮尖 白蜜半盏,炼 姜汁二匙,冲 牛乳一盏,冲
水同煎八分服。
失偶悲哀过度,致郁结渐不能食,随食随吐,大小便闭,宜急下之。
大黄三钱,酒蒸 当归身三钱 缩砂仁一钱 陈皮一钱 桃仁十枚,去皮尖
水同煎服。
赵氏有胃阴不足,致成噎膈之说。缘人身脏腑,以肾为胃之关,关门不利,升降乃息。关即气交之中,天之枢也,故肾水旺则胃阴足,胃阴足则食自能下,兹姑仍其法。
熟地黄六钱 陈萸肉二钱 淮山药三钱 粉丹皮二钱 白茯苓三钱 泽泻一钱
水同煎服。(膈症门)
噎膈之症,由胃中津液消乏,无以灌溉,宜先养胃阴为主。胃阴上济,则贲门宽展,而饮食自进;胃阴下达,则幽门阑门无所阻格,而二便自通,用六味加减法。
大熟地三钱 生地三钱 陈萸肉二钱 淮山药三钱 当归身二钱 枸杞子二钱 甘草八分
水同煎服。
胃为肾之关,肾中有水,精液足以供给,自能推送水谷。肾水不足,无以灌溉分济,是以上则不能容纳食物,下则两便艰涩,宜用滋养清润之剂。
大熟地六钱 淮山药五钱 当归身五钱 牛膝一钱 玄参三钱 车前子一钱
水同煎服。
六旬有三,精气已衰,劳烦奔走,真阳愈伤,致气结,食入脘痛,痰涎涌逆,乃噎膈反胃之渐,宜节劳静摄,免反复增剧,议方列后。
法半夏三钱 川连二钱 枳实八分 白茯苓三钱 陈皮一钱 黑山栀二钱 姜汁半盏,冲 竹沥一盏,冲
年及花甲,平素积劳太过,阳气渐衰,浊瘀凝阻,脘中常隐隐作痛,恐成噎膈便闭之证。
法半夏二钱 瓜蒌皮三钱 桃仁一钱,去皮尖 红花二钱 延胡索一钱五分 川楝子一钱五分 橘红一钱 广郁金一钱
水同煎服。
阳气大伤,阴浊僭踞,旦食不能暮食,周身掣痛,背胀,脉沉微,此症甚为棘手,恐难骤愈。
人参二钱 附子一钱,泡 干姜一钱 泽泻二钱 白茯苓三钱
水同煎服。
津液干涸,食物阻隔不下,宜开展胃阴为主。
大熟地四钱 大生地四钱 当归身三钱 陈萸肉二钱 淮山药三钱 粉丹皮二钱 白茯苓三钱 泽泻一钱
咽膈之间,气不得降,系冲脉上行逆气所致,兹仿《金匮》法。
人参二钱 姜半夏四钱 白蜜二匙
用长流水煎服。(膈症门)
胸膈不舒,痰凝气郁,背寒脊痛,纳少哽噎,甚至呕吐而出,病系膈症之渐,毋忽。
桂枝木一钱 旋覆花三钱,包 代赭石三钱 瓜蒌皮二钱 杏仁二钱,去皮尖 白茯苓三钱 淡竹茹三钱 制半夏三钱 薤白一钱
水同煎服。
望七高年,精气内夺,不食不便,气冲涎涌,乃关格之症,极难调治,兹将拟方列后。
制半夏二钱 川连二钱 白茯苓三钱 生白芍二钱 人参二钱 附子五分 干姜五分 姜汁半盏,冲
色苍,眼筋红黄,脉弦兼小涩,食入脘痛格拒,必吐清涎,然后再纳。是郁怒所伤,少火变为壮火,因之气滞痰阻,清阳莫得展舒,脘管窄隘,难容食物。噎膈之症,由来者渐,法宜利痰清膈,切忌香燥劫津,苦以降之,辛以通之,庶为合法,拟方开列于后。
杏仁三钱,去皮尖 川黄连二钱 制半夏二钱 桔梗二钱 瓜蒌皮三钱 橘红二钱 竹沥一盏 姜汁两匙
水同煎服。
食入即吐,大小便闭,目现红赤,两胁胀满,气逆,呼吸不利。乃木气过郁,关格危急之症。治法最为棘手,吐之不可,下之不能,惟有用和解一法而已。
白芍药三钱 白术三钱 车前子二钱 柴胡二钱 白茯苓二钱 陈皮一钱 当归身三钱 苏叶五分 淮牛膝二钱 黑山栀三钱 天花粉二钱
水同煎服。
气逆上吐下结,饮食不得入,便溺不得出,腹痛,按之略减,脉涩而伏。探求病原,由乎肾气之衰,胃为肾之关,今肾气不能上达,则胃关不开,安能容纳食物?肾主二便,膀胱气化,亦肾气化之也,肾气不通,便溺何由而出?上下开阖之机,全在于肾,法宜大补肾中水火两脏,庶克有济,拟方列后。
大熟地六钱 白茯苓四钱 淮山药四钱 人参一钱 麦门冬三钱,不去心 白术三钱 牛膝一钱 车前子一钱 五味子八分 肉桂八分
水同煎服。
阳气大虚,浊阴上泛,致呕吐时作,恐成噎膈之根,幸毋喘汗始佳。
吴茱萸三钱 当归身二钱 川附一钱 白茯苓三钱 人参二钱 制半夏三钱 木香一钱 陈皮一钱 炙甘草八分 饴糖二钱 生姜一钱 (膈症门)
诊得脉缓,右关弦,肢浮,知饥恶食,食入即吐,便溏,溺短涩,口不渴饮,系胃阳衰微,开阖之机不利,此症老年最忌。
炮附子五分 干姜五分 人参二钱 白茯苓三钱 炒粳米三钱 姜汁两匙
水同煎服。
六旬有四,纳食脘胀,口不渴饮,大便秘结,清阳为痰气阻遏,恐成关格之渐,幸毋玩视。
制半夏三钱 川黄连二钱 杏仁三钱,去皮尖 枇杷叶三钱,去毛 枳壳一钱 生姜汁半盏
水同煎八分服。
风木乘土,当春势张,脉细小兼弦,食入不变,呕吐,小便得通则少缓,拟用温通宣阳法。
人参二钱 制半夏二钱 吴茱萸二钱 白茯苓三钱 附子八分,炮 淡干姜八分
水同煎服。
吐逆不能饮食,大小便闭,此阳火过炽,不荣于阴。头上津津有汗,乃心液外亡。火焚于内,系关格之危症。若用香燥劫剂,必至真气耗散,愈增其剧,法宜调营卫以和阳阴,握枢纽以运四方,使脏腑自为敷布,则上下奠安,势无扞格①,或克有济,兹将拟方列后。
① 扞格:抵触,格格不入。
川桂枝三分 麦门冬四钱 柏子仁三钱 黄连一钱 天花粉一钱 白芍三钱 滑石一钱 人参五分 甘草五分 (膈症门)
心为阳脏,背为阳位,心之下即胃之上也。今痰饮窃踞胃脘之地,心阳失其清旷,是以背常恶寒,纳食哽噎,又为膈证之根,阳衰阴僭,夫复奚拟。
桂枝木一钱 川附子八分 杏仁三钱,去皮尖 瓜蒌皮二钱 白蔻仁二钱 薤白八分 丁香八分 枇杷叶二钱 淡竹茹二钱 旋覆花一钱 神曲一钱 豆豉一钱
病后痰气阻滞胃脘,清阳不舒,气升作呃,纳食辄呕,已经两旬之久,防成膈症,姑师长沙法,以镇逆化痰为治。
旋覆花三钱 代赭石四钱 制半夏三钱 干姜八分 赤茯苓三钱 制香附八分 丁香八分 柿蒂五枚
水同煎服。
饮食哽噎有声,气火上逆,咽喉不利,胸脘作痛,平生操劳抑郁太过,致营虚火亢,胃液枯耗,膈证已成。病关情志,恐徒恃药石,遽难奏功,尤宜静养调摄,以冀悠久而已。
旋覆花三钱 枇杷叶三钱,去毛 制半夏三钱 代赭石四钱 北沙参二钱 黑山栀二钱 川贝母二钱 白茯苓三钱 麦门冬二钱 杏仁二钱,去皮尖 淡竹茹三钱
水同煎服。(膈症门)
胸前隐隐作痛,得食则噎,脉象细涩,瘀血内阻,胃络因此不通,延久恐成膈症,宜慎。
白芍三钱 当归须三钱 人参一钱 桃仁一钱,去皮尖 瓦楞子三钱,醋煅 芦根二钱 白蜜两匙 韭汁一杯
食则作痛,痛则呕吐,是瘀血挟痰,阻于胸膈,右脉涩数,左关独见弦大,是痰瘀之外,兼有厥阴之气火,挟而为患,此瘀血成膈,治殊棘手,勉拟方于后。
当归身三钱 白芍药三钱 红花二钱 芦根二钱 丝瓜络三钱 瓦楞子三钱,醋煅 橘络三钱 竹油半盏 白蜜半盏
水同煎服。(膈症门)
老年胃汁干枯,肠液燥涸,所进饮食,尽化为痰,不生津血,是以纳食辄吐,而痰亦随之,膈症至此,恐非药饵所能奏效,宜静养以冀悠久而已,勉立一方于后。
当归身三钱,酒洗 淡苁蓉五钱 半夏二钱,盐炒 陈皮一钱 白茯苓三钱 枳壳八钱 沉香五分,研末冲 (膈症门)
脉右弦滑,左关坚急,寸部独小,食则右胁作痛,痰自上升,得吐始安,系心气下郁,脾弱生痰,久恐成膈。
旋覆花三钱 代赭石一钱 制半夏四钱 人参一钱 生白术四钱 陈皮一钱 白芥子一钱 竹油半盏 炙甘草一钱 大枣五枚
水同煎服。(膈症门)
形体瘦削,阴血本亏,今阳气又结,阴浊与痰气交阻上焦。是以胃脘狭窄,食则噎痛,吐去浊痰始止,胸脘时苦痞闷,脉象弦滑,舌苔满白。拟于温通之中,兼以育阴泄浊为治,方列于后。
大熟地三钱,砂仁拌炒 当归身三钱 干姜一钱 薤白八分 白芍药三钱 丁香一钱 白蔻仁一钱 神曲一钱 杵头糠二钱 竹油半盏 炙甘草八分 广木香五分 沉香五分,磨冲 牛黄三分,另研吞
水同煎服。(膈症门)
簳山草堂医案
痰火郁结,恐其成格。
羚羊角 黑山栀 瓜蒌皮 郁金 海浮石 石决明 旋覆花 甜杏仁 橘白 炒竹茹
肺气闭塞,贲门不开,纳不下胃。治以润降之法。
羚羊片 煅赭石 瓜蒌皮 川石斛 橘白 旋覆花 光杏仁 川贝母 生谷芽 炒竹茹
气虚肝郁,纳食不下,将有格疾之虞。非易愈也。
炒川连 炒白芍 旋覆花 法半夏 新会皮 淡干姜 西党参 代赭石 白茯苓
气衰失化,脘次窒滞不舒,而发哕逆,脉形沉细。已近噎膈之候,不可忽视。
西党参 淡干姜 炒白芍 益智仁 茯苓 上肉桂 泡吴萸 法半夏 淮山药 陈皮
好饮伤中,木郁侮土。以致呕吐便闭,痞升攻痛;脉来弦细无力。已成格疾,不易愈。
川黄连 淡吴萸 半夏 蒌皮 广藿香 新会皮 淡干姜 炒白芍 益智 代赭 焦谷芽
气虚生痰,而致噎膈,殊不易治。
西党参 代赭石 淡干姜 广藿 焦谷芽 檀香 旋覆花 法半夏 瓜蒌皮 新会皮瓦楞子
中虚,气不化津,则成膈疾矣。
上肉桂 淡干姜 补骨脂 半夏 新会皮 炒竹茹 西党参 代赭石 霞天曲① 蒌皮 茯苓
① 霞天曲:是半夏等药和霞天膏制成的曲剂。由焦冬术、白茯苓、党参、炙甘草、广陈皮等组成,其功效是健脾益胃、化痰蠲饮。
复诊:膈次忽通忽塞,人迎脉弦而有力,不吉之象。仍照前法加减。
西党参 赭石 半夏 肉苁蓉 霞天曲 白檀香 旋覆花 干姜 蒌皮 柏子仁 陈皮 炒竹茹
气虚机滞,兼以悒郁内损,贲门不开,纳物辄吐。此噎膈之已成者,殊难奏效。
潞党参 赭石 瓜蒌仁 广藿 瓦楞子 生姜汁 旋覆花 半夏 韭白头 陈皮 焦谷芽 韭白汁
年高气衰,纳食哽咽不下。此贲门阻绝,殊非易治。
上肉桂 党参 代赭石 半夏 白茯苓 白檀香 炒白芍 旋覆花 煨益智 蒌仁 新会皮 杵头糠 (噎膈)
始患疡疾,愈后失调,胃阳暗耗,因食冷物,骤起噎膈呕吐;右关脉弦大,重按不和。此系年高中气衰馁,勿克清肃下降,以致纳食哽咽不下,颇非易愈。
上肉桂 代赭石 人参 法半夏 茯苓 广藿香 淡干姜 旋覆花 苁蓉 柏子霜 橘白 炒竹茹
悒郁内伤,气闭不舒,纳食咽而欲吐,且便结如羊矢,脏阴竭矣。难治也。
上肉桂 旋覆花 半夏 韭白头 油当归 淡干姜 代赭石 蒌仁 肉苁蓉 焦谷芽
向有遗泄之患,真阴大亏,命火失化。自去冬至今,纳食辄作哽咽,脉象左空弦而右渐弱。近乎格疾矣,治不易愈。
上肉桂 党参 陈皮 茯苓 菟丝子 高丽参 淡干姜 半夏 益智 广藿 枸杞子
复诊:脉形左三部俱弦,按之空滑,右关依然沉细。总由根底匮乏,火衰不能生土,胃无容纳之权,则噎格不能下行矣。春秋渐高,患此剧疾,恐难收全效也。仍照前方加减为治。
上肉桂 高丽参 益智仁 肉苁蓉 补骨脂 淡干姜 法半夏 广陈皮 枸杞子 韭白汁
年高气亏,痰饮停滞,以致纳食格而欲吐;六脉弦细。难愈。
上肉桂 法半夏 炙甘草 白归身 柏子霜 潞党参 白茯苓 广陈皮 淡苁蓉 沉香汁
声音略清,纳谷依然哽咽;六脉虚细无神。噎膈与喉痹兼病,殊难措手。
西党参 阿胶 北杏仁 枇杷叶 藕汁 人乳 北沙参 麦冬 广橘白 燕窝屑 梨汁 (肿胀)
嗜酒伤胃,呕吐,不思纳食,脉沉而软。近乎膈疾矣,难愈。
上川连 西潞党 代赭石 广陈皮 焦谷芽 淡干姜 旋覆花 法半夏 炒白芍 佛手柑
素体怯弱,中虚失化,上元命火亦亏,以致纳食艰消,每于晚间呕吐,六脉细弱无神,恐延为噎膈之候。舍温补中下元,无他策也。
上肉桂 炒党参 法半夏 茯苓 白芍炒 竹茹炒 淡干姜 代赭石 广陈皮 蒌仁 菟丝
脘痛两月,中虚胃困,纳食欲吐,六脉细微。近乎格疾。
上肉桂 法半夏 党参 当归 柏子霜 九香虫 淡干姜 益智仁 陈皮 苁蓉 焦谷芽 (反胃)
杏轩医案
梅文彩兄令堂病类噎隔奇证
噎隔一病,古人论之甚详,尚有似隔非隔之证,犹未言及。文兄令堂,年届四旬,病经数月。初时不能食饭,后并米饮俱不能咽,强之即吐,隔证无疑。然每日尚可啖干面粿①数枚。思古人论隔证,不出胃脘枯槁四字,又称阳气结于上,阴液衰于下。今既不能食饭,何独能食面,且饮汤即吐,干食反安,理殊不解。与逍遥散,数服不应。考《张氏医通》有饮鹅血法,行之又不验,更医多方图治,亦不效,因劝勿药。两载后可食面汤,并精猪肉。今十余年,肌肉不瘦,起居如常,亦奇证也。
① 粿(ɡuǒ):米粉或面粉等经过加工制成的食品。
鲍觉生宫詹郁伤心脾,证类噎隔,殆而复生
鲍宫詹未第时,游毘陵幕,抱疴半载,百治不痊。因买舟回里,延予治之。望色颊赤面青,诊脉虚弦细急。自述数月来通宵不寐,闻声即惊,畏见亲朋,胸膈嘈痛,食粥一盂,且呕其半,粪如羊矢,色绿而坚,平时作文颇敏,今则只字难书,得无已成隔症耶?予曰:君质本弱,兼多抑郁,心脾受伤,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故食阻;二肠无所禀接,故便干。若在高年,即虑成隔,今方少壮,犹可无虞。方仿逍遥、归脾出入,服至数十剂,病尚未减,众忧之。予曰:内伤日久,原无速效,况病关情志,当内观静养,未可徒恃药力。续得弄璋②之喜,予曰:喜能胜忧,病可却矣。半月后,果渐瘥,仍劝往僧斋静养。共服煎药百剂,丸药数斤乃瘳。因更号觉生,盖幸其殆而复生也。
② 弄璋:指生下男孩子。璋是一种玉器。古人生下男孩,就把璋给他玩,故又称“弄璋之喜”。
鲍觉生宫詹病发三次,不能复起
宫詹前于乾隆丁未冬,自毘陵抱疾归,证类噎隔,已濒于危,予为治之而愈。嘉庆乙丑,宫詹视学中州,病发召诊,又为治愈,案载《初集》及《辑录》中。道光乙酉秋,宫詹在都,前疾又作,初时尚轻,来书语状,予辄忧之,虑其年逾花甲,血气既衰,非前此少壮可比。末又云:幸得请假南归,便图就诊,深为之喜。及至腊底,伊宅报中,详述病情,较前两次发时更剧,体惫不支,势甚危笃。令侄子硕兄,亟欲邀予入都诊治。予虽老迈,谊不容辞,适迫岁暮,冰雪严凝,水陆舟车,都难进发,道阻且长,恐其病不及待。子硕兄踌躇无策,再四相商,只得酌拟一方,专足送去,冀幸得以扶持,即可回籍调治,另函致意,劝令速归。回书云:手翰再颁,感沦肌髓,妙剂服之,不似昔年之应手。盖衰惫日久之故,欲归不得,进退维谷,负我良友,何以为人?弟之心绪,不可名状;永别之戚,惨剧难言。然奄忽而徂,胜于痴狂而活也。专泐①敬谢,不能多写,亦不知结草②何时?南望故乡,惟有怅结。未几遂卒。悲夫!宫詹自订年谱未竟,令弟时任乾州,续成之。谱末有云:兄病中尝语人曰:吾生平患此疾,及今而三矣。丁未、乙丑,皆濒于危,皆赖程杏轩治之而愈,今无杏轩,吾病殆不可为矣。予阅及此,不禁泫③然。
① 泐(lè):书写。
② 结草:语出《左传·宣公十五年》。把草结成绳子,搭救恩人,比喻感恩报答。
③ 泫:流泪。
王九峰医案
右脉弦大,左象涩小。中宫失运,胃不冲和,气痰阻食。年近七旬,肺胃液枯,八仙长寿是理。现气痛阻逆,腻滞难投,暂宜宣剂。
生脉散、二陈汤加枇杷叶、红糖,雪羹汤煎。(膈症)
食入作噎,气痰作阻,前后心痛,已延三载有余。现粥已难下,三阳结为之膈。拟补阴益气加味。
补阴益气煎加辽五味、枇杷叶。
恙原已载,前方进补阴益气,噎阻虽开,仍防旋闭,既有效机,原法出入。
前方去党参,加枳实、花麦冬。
服药关津已利,前后心痛亦愈,以丸代煎,以免复萌。
补阴益气煎加孩儿参、半夏粉、炒枳实、北五味、枇杷叶、荸荠粉,红糖为丸。(膈症)
先天薄弱,水不养肝,肝虚犯胃,胃不冲和,气不下逮,反逆于上,所以食不能下,脉象虚弦,不宜香燥,当以乙癸同源为是。
八仙长寿丹服二帖。
喉痛咳减,气逆亦平,饮食尚未进纳豁然。素有气痛,亦是肝肾不和。补水抑木,清心养肺,仍守原法。
八仙长寿丹加阿胶、枇杷叶。
前方服后,饮食加增,不甚呕逆,大便不畅,此阳明气不和,阴亏所致。拟六味合二冬加味。
六味地黄丸加乌梅、二冬膏为先。
肾虚胃关不健,气逆中宫,食入作阻,水不养肝,肝气中胃,两脉俱弦,舌绛苔燥,痰多汗多,阴阳不化,香燥殊属不宜。拟十味温胆加味。
十味温胆汤去枣仁,加辽五味。
服药后食入不阻,痰少汗多,舌苔已润。养阴化燥,畅和中胃,已和机宜,原方加减。
前方加花麦冬、鲜地栗。
服煎药以来,痰少汗敛,阻碍已开,饮食较多。十味温胆大合机宜,仍以上病治下,纳气归窟,不致复阻,方为吉兆,以丸缓治。
金匮肾气丸加北五味、麦冬、竹茹、半夏粉,用枇杷膏、福橘膏炼蜜为丸。
中宫失运,胃失冲和,气痰阻噎,食不能下,且痛且闷,吐出方定。机关不利,致有三阳结病之势。姑拟十味温胆汤加味,冀天相吉人而已。
十味温胆汤加蒲荠。
纳食主胃,运化主脾,脾升则降,胃降则和,中宫失运,气痰作阻,胃失冲和,饮食难下。年逾六旬,大便结燥。肺胃干槁,脉见双弦。木制中胃,病势深沉,虑难奏捷。
十味温胆汤。每早服肾气丸。养肝补肾,纳气归元。
右脉弦大不平,胃失冲和,木犯中宫。肝为刚脏,非柔不和,纳食主胃,胃降则和。肾不吸胃,胃关不健。金匮肾气,养肝补肾,纳气归窟,上病治下。十味温胆,奠安中州,未获效机。鄙见浅陋,拟补中益气加减,多酌。
补中益气汤去芪,加甘蔗、自然汁。
中宫失运,肺胃气机不利,七情郁结,胃失冲和,升降失常,天地不泰,否象见矣。拟归脾法。
归脾汤去芪。
肺胃气机不利,会厌开合失常,思虑郁结,必得怡悦开怀,不致结痹为妙。
补阴益气煎加五味子、枇杷叶。
心胸已上,部位最高,清空之所,如离照当空,旷然无外。天地不泰,否象见矣。归脾补阴益气,寡效者,肝郁心不畅,郁结之病也。必得慰以解忧,喜以胜悲。再拟上病下取法挽之。
桂附地黄丸加沉水香。
据述服阳八味一帖,又服归脾用参三帖,俱觉平和,耳鸣、头眩、心虚减去一二分,惟胸口不宽,半夜间或心中烦躁,午后口内作黏,乃心胸胃脘不畅,木不条达。仍以畅心脾和肝胃。现交夏至节令,每剂可用老山人参五分。
归脾汤用人参,去黄芪,加陈皮。
情志抑郁,气勃于中,胃不冲和,气痰作阻。心肾交亏,神志不藏,寤不成寐,神情恍惚,七情不适之病,怡悦开怀为妙。
北沙参 清阿胶 酸枣仁 上广皮 花麦冬 白茯神 炙远志 甘草 夜交藤 合欢花 (膈症)
肾虚胃关不健,饮食迟于运化,中虚健运失常,痰起中焦。脉来弦大而数,按之无力。肾之阴亏,肝之阳强,犯中扰胃,清浊混淆,天地不泰,致生否象。胸满头眩,夜来阳强,梦多内热,四肢无力。胸下脐上,左右痞块,横硬延年十载。操劳烦心太甚,心肝肾三阴皆亏。香燥难投,谨防气痰作阻,法宜乙癸同源。
十味温胆汤去竹茹、枣仁,加雪羹汤,每早服八仙长寿丹。(膈症)
左脉沉弦,肝郁中伤,右脉沉滑,气逆痰阻。中宫失运,胃不冲和,年逾六旬,五液先亏,防成关格。
六君子汤加炒枳壳、麦冬、竹茹、姜渣、枇杷叶、刀豆子三生四熟。
思虚伤脾,郁怒伤肝,肝胃不和,饮食减少,中宫不畅,懊作痛,病已多年,脉象双弦,弦者为减,殊属不宜。肝郁达之,火郁发之。拟东垣补中益气法,调中养胃,不致三阳结病为吉。
补中益气汤去黄芪,加檀香、白芍、赤砂糖。
脉来沉滑,气痰作阻,胸次不开,噫逆不爽,慎防堵塞。舒肺胃以展气化,不致病结则吉。
补阴益气煎加竹二青、枇杷叶。
中宫失运,气痰交阻,食不能下。关津不顺,乃老年之逆症。姑拟一方以救之。
生脉散加半夏、诃子肉、阿胶、蒲荠、白蜜、姜汁。
中宫失运,气痰阻塞,胃失冲和,关津不利,难以奏捷。
温胆汤加党参、麦冬、枇杷叶。
左脉弦,右脉结,情怀抑郁,气勃于中,五志过极,皆从火化。木郁达之,必得抑郁开怀,心肝得太和之气,自臻安吉,否则防其结痹。
补阴益气煎加檀香。
开上实下,轻舒肺气,胸次渐开,天地交泰,否象自除。从心脾进步,候脉无结象,再为易方。
黑归脾汤加檀香。
中宫失运,气失冲和,痰逆气阻,食不能下。太阴阳明,机关不利,非高年所宜。
补阴益气煎加檀香。(膈症)
喉者候气也,咽者咽物也,开合之枢机,出入之门户。会厌失常,阻逆饮食。肺胃干槁,机关不利,极难奏捷。拟上病下取法,多酌。
八仙长寿丹加附子、甘蔗汁、雪羹煎。
年近花甲,形瘦液枯,肺胃干槁,机关不利,气化为火,液化为痰,食不能下,膈症已成,难于救治。勉拟附都加味,以尽人力。
附都气丸加枇杷叶、川白蜜、半夏粉。(膈症)
年逾六旬,操劳烦心,中胃不和,食入痛阻,机关不利,两脉俱弦。木犯中胃,殊属不宜。所服之方甚好,仿以为治。
杭白芍三钱 上广皮一钱 白茯苓三钱 赤砂糖二钱 诃子肉二钱 乌梅肉一个 生甘草五分 雪羹汤代水 (膈症)
暴怒伤肝,酒后饮冷,气火郁结,肺胃不降,大渴引饮,已延一月。心慌气抖,茶水不入,大便结如羊粪,小溲全无。呕之不出,纳之不下,已变关格,难以救药。姑拟温胆汤加味,候酌。
温胆汤加党参、黄芩、五味、干姜、甘蔗汁。
昨服药后,烦呕已平,大便行而未畅。原方加减。
原方去竹茹,分量略增。
烦呕虽平,气痰未下,阳明不和,腑气不调,仍属逆候。拟泻心温胆,宣畅阳明。
半夏泻心汤、温胆汤加生姜、荸荠、蔗浆。
呕吐已好,纳食稍可,小溲行,便未解,是无糟粕也。
半夏泻心汤加粉甘草、炒枳实、白茯苓、生姜。
服药后,下结粪两次,纳食不吐,咽中仍干,仍呕白痰,拟十味温胆汤。
十味温胆汤加麦冬、杏仁泥。
纳食不吐,结粪已通,小溲已行,呕恶已愈,危症得安,乃天幸也。不可动怒乱食,复蹈前辙,前功尽弃,须当慎之。
前方去麦冬。
纳食已畅,腑气已通,胸次已开,肺胃阴亏,喉内作干,阴不化燥。
生熟地 银条参 半夏粉地粟汁浸透 枳实炭 天麦冬 金叉斛 新会皮 生甘草(膈症)
气火痰结,肺胃阴虚,会厌开合失常,咽中不爽,喉中作噎,吞之不下,吐之不出。宜养阴化燥,清气化痰,不宜动怒烦心。
八仙长寿丹加枇杷叶。
肺胃干槁,气逆阻塞,嗳气不舒,乃中宫之逆候。
八仙长寿丹加枇杷叶、雪羹煎。
诸气郁,皆属于肺。诸逆冲上,皆属于火。气阻逆食,会厌开合失常。情怀抑郁,气勃于中。
生脉散、二陈汤加枳实炭、杏仁、枇杷叶。
服药五帖,气闷已好,原方加减。
橘皮竹茹汤加枳实。
服药以来,气闷已开,嗳逆已除,以丸代煎调养。息虑凝神,不致反复,方为佳兆。
大熟地 半夏粉 胡芡实 光杏仁去皮尖 孩儿参 上广皮 白茯苓 炙远志去心 炒枳壳 枇杷叶 红糖为丸。
恙因善饮过多,火结肺胃,以致妨碍阻塞,食难入胃,兼之隐隐作痛,乃痛膈之状也。治宜和胃化痰为主。
大贝母 肥玉竹 淮牛膝 白茯苓 广郁金 杭白芍 大麦冬 生甘草 黑山栀 广橘红 (膈症)
王旭高临证医案
胡 气郁中焦,得食则呕,已延匝月,虑成膈证。
川连吴萸炒 白术 半夏 藿香 陈皮 焦六曲 香附 茯苓 郁金 白蔻仁 (噎膈反胃)
陈 营虚火亢,胃枯食噎,心膈至咽,如火之焚,有时呱呱作声,此气火郁结使然也。病关情志,非徒药饵可瘳。宜自怡悦,庶几可延。
旋覆花 代赭石 沙参 黑山栀 茯苓 川贝 焦六曲 麦冬 杏仁 竹茹 枇杷叶
复诊 气火上逆,咽喉不利,胸痛食噎,膈症已成。况年逾六旬,长斋三十载,胃液枯槁,欲求濡润胃阴,饮食无碍,还望怡情自适。
前方加西洋参、半夏。
丁 脉形弦硬,春令见此,是即但弦无胃。纳食哽痛,大便坚燥,已见木火亢逆,胃汁肠液干枯。治之不易。
旋覆花 杏仁 火麻仁 桃仁 苏子 青果 荸荠 芦根
复诊 前方润燥以舒郁结,今拟下气化痰之剂。
麦冬 半夏 杏仁 橘红 川贝 茯苓 竹茹 芦根 荸荠 海蛇 枇杷叶
渊按:两方清润可喜,洵属名家。
秦 痰气阻于胸中,故痰多而胸闷,纳食或呕,两太阳胀痛。清气不升,浊气不降。久延不已,恐成膈症。
半夏 橘红 赤苓 吴萸汁炒川连 党参 泽泻 藿香 旋覆花 枳壳 川贝 蔻仁 肉桂 大腹皮 冬术 生姜
来复丹一钱,药汁送下。
陈 丧子悲伤,气逆发厥,左脉沉数不利,是肝之气郁,血少不泽也。右关及寸滑搏,为痰为火,肺胃之气失降,肝木之火上逆,将水谷津液蒸酿为痰,阻塞气道,故咽喉胸膈若有阻碍,纳食有时呕噎也。夫五志过极,多从火化,哭泣无泪,目涩昏花,皆属阳亢而阴不上承。目前治法,不外顺气降火,复入清金平木。
苏子 茯苓 半夏 枳实 杏仁 川贝 竹茹 沙参 橘红 麦冬 海蛇 荸荠
此方系四七、温胆、麦冬三汤加减,降气化痰,生津和胃。病起肝及肺胃,当从肺肝胃为主。(噎膈反胃)
徐 气郁于胸为膈,气滞于腹为臌。饮食不纳,形肉顿瘦。阴气凝聚,阳气汩①没。脉细如丝。姑与培土、通阳、化气一法。
① 汩(ɡǔ):沉沦;埋没。
党参 肉桂 白术 大腹皮 熟附子 泽泻 茯苓 来复丹
渊按:伤胃则膈,伤脾则臌。膈多郁火,臌多阳衰。肺金治节不行,肝木起而克贼。(噎膈反胃)
赵 气水郁结成痰,咽噎碍食,食入辄呕清水米粒,病在胃之上脘。降气化痰之药,须择不燥者为宜。
瓜蒌仁 半夏曲 川贝 橘红 丁香 蛤壳青黛三分同研,包 白蜜 枇杷叶 竹茹 芦根 生姜汁冲服
复诊 诸逆冲上,皆属于火。食入即吐,是有火也。
川连 半夏 苏梗 制大黄 竹茹 枇杷叶
渊按:《内经》病机十九条,都有不尽然者。注者不敢违背,随文敷衍,贻误后学。其实是是非非,明眼自能别白。即如诸逆冲上之证,不属于火者甚多,未可一概论也。读经者知之。(噎膈反胃)
李 寒热咳嗽,一载有余。咳痰带血,饮食沃噎,胸膈阻窒,又成噎膈。此必兼挟气郁而成。今且和胃降气,冀其血止噎减为妙。
旋覆花 半夏 杏仁 丹皮 橘红 茯苓 郁金 栝蒌霜 蔻仁 竹茹 枇杷叶
陈 卒然心痛,纳食哽塞,粥饮犹可。此心气郁结,防变膈证。
瓜蒌仁 薤白头 旋覆花 川贝母 茯神 半夏 桔梗 远志肉 竹茹
朱 脉滑大,食入哽噎不下,舌腻。此属痰膈,大肠燥火凝结。拟清痰火,佐以宣通。
旋覆花 麦冬 六神曲 黑山栀 赤苓 半夏 豆豉 陈皮 杏仁 竹茹 海蛇 荸荠 枇杷叶 (噎膈反胃)
吴 情志郁结,阳明津液内枯,少阴之气上逆,少腹气上冲咽,咽喉觉胀,纳食哽噎。拟温养津液,以降浊阴之气。
旋覆花 代赭石 苁蓉干 枸杞子 橘红 茯苓 川贝 半夏 沉香 鸡冠蛇 地栗
盛 气郁痰凝,胸中失旷,背寒脊痛,纳少哽噎,甚则吐出。膈症之根。
旋覆花 桂枝 瓜蒌皮 杏仁 竹茹 代赭石 薤白头 半夏 茯苓
复诊 诸恙仍然,痰稍易出。
桂枝 瓜蒌皮 干姜 薤白头 陈皮 杏仁 旋覆花 生鹿角 竹茹 枇杷叶
三诊 服温通阳气之药,呕出寒痰甚多,未始不美,惟纳食哽噎之势未除。仍以温通,再观动静。
川熟附 桂枝 薤白头 半夏 陈皮 杏仁 桃仁 瓜蒌仁 姜汁 韭菜根汁
四诊 上焦吐者从乎气,中焦吐者因乎积。此纳食哽噎,少顷则吐出数口,且多清水黏痰,是有痰积在中焦也。然究属膈症之根。
川熟附 半夏 瓦楞子 陈皮 苏子 莱菔子 旋覆花 白芥子 桃仁 荜茇 (噎膈反胃)
张 胃汁干枯,肠脂燥涸,上焦饮食尽生为痰,不生津血,纳食则吐,痰随吐出。膈症之根渐深,高年静养为宜。
鲜苁蓉一两 青盐半夏三钱 茯苓 当归 陈皮 沉香 枳壳
复诊 津枯气结噎膈,苁蓉丸是主方。
照前方加炒香柏子仁、陈海蛇、地栗。每日用柿饼一枚,饭上蒸软,随意嚼咽。
盛 背为阳位,心为阳脏。心之下,胃之上也。痰饮窃踞于胃之上口,则心阳失其清旷,而背常恶寒,纳食哽噎,是为膈症之根。盖痰饮为阴以碍阳故也。
熟附子 桂枝 杏仁 神曲 薤白头 瓜蒌皮 旋覆花 蔻仁 豆豉 丁香 竹茹 枇杷叶
渊按:温中化饮,降逆润肠,不失古人法度。惟豆豉一味不解是何意思。(噎膈反胃)
吴鞠通医案
王 左尺独大,肾液不充,肾阳不安其位,尺脉以大为虚,《经》所谓阴衰于下者是也。右手三部俱弦,食入则痛,《经》所谓阳结于上者是也。有阴衰而累及阳结者,有阳结而累及阴衰者。此证形体长大,五官俱露,木火通明之象。凡木火太旺者,其阴必素虚,古所谓瘦人多火,又所谓瘦人之病,虑虚其阴。凡噎症治法,必究阴衰阳结何者为先,何者为后,何者为轻,何者为重。此症既系阴虚为本,阳结为标,何得妄投大黄十剂之多?虽一时暂通阳结,其如阴虚而愈虚何?业医者岂不知数下亡阴乎?且云歧子九法,大半皆攻,喻嘉言痛论其非,医者岂未之见耶?愚谓因怒停食,名之食膈,或可一时暂用,亦不得恃行数用。今议五汁饮果实之甘寒,牛乳血肉之变化,降胃阴以和阳结,治其标;大用专翕膏峻补肝肾之阴,以救阴衰,治其本;再能痛戒恼怒,善保太和,犹可望愈。
真大生地四斤 人参四斤 杭白芍四斤 清提麦冬四斤 阿胶四斤 蔡龟胶四斤 山萸肉二斤 鳖甲四斤 芡实二斤 沙苑蒺藜四斤 海参四斤 鲍鱼四斤 猪脊髓一斤 羊腰子三十二对 鸡子黄六十四个 云苓块四斤 乌骨鸡一对 牡蛎四斤 莲子四斤 桂圆肉二斤 白蜜四斤
取尽汁,久火煎炼成膏。(噎)
李 五十四岁 大凡噎症由于半百之年,阴衰阳结,古来纷纷议论,各疏所长,俱未定宗。大抵偏于阳结而阴衰者,宜通阳气,如旋覆代赭汤、进退黄连汤之类。偏于阴衰而阳结者,重在阴衰,断不可见一毫香燥,如丹溪之论是也。又有食膈宜下,痰膈宜导,血膈宜通络,气膈宜宣肝,呕吐太过而伤胃液者,宜牛转草复其液。老僧寡妇,强制太过,精气结而成骨,横处幽门,宜鹅血以化之。厨役受秽浊之气伤肺,酒肉胜食而伤胃,宜化清气,不可胜数。按:此症脉沉数有力而渴,面色苍而兼红,甫过五旬,须发皆白,其为平日用心太过,重伤其阴而又伏火无疑。用玉女煎法。
真大熟地六钱 煅石膏八钱 牛膝三钱 炙甘草三钱 麦冬六钱 白粳米一撮 知母二钱 旋覆花三钱,新绛纱包
每早服牛乳一茶碗。(噎)
张 六十三岁 老年阳结,又因久饮怒郁,肝旺克土,气上阻咽,致成噎食。按:阳气不虚不结,断非破气可疗,议一面通补胃阳,一面镇守肝阴法。
洋参二钱 茯苓块四钱 桂枝六钱 代赭石一两二钱,煅 半夏一两 旋覆花五钱,包 生姜六钱
七帖。
二十日 阳脉已起,恐过涸其液,议进阴药,退阳药。
洋参四钱 桂枝三钱 白芍六钱,炒 旋覆花六钱 茯苓三钱 炙甘草三钱 代赭石一两,煅 半夏六钱 姜汁每杯冲三小匙
二十五日 前日脉数,因退阳进阴,今日脉缓而痰多,仍须进阳,俾中焦得运,以复其健顺之体。
洋参二钱 桂枝六钱 焦白芍三钱 半夏一两二钱 茯苓八钱 代赭石一两六钱 旋覆花六钱,包 生姜五大片
二帖。(噎)
傅 五十五岁 先因酒楼中饮酒,食烧小猪响皮,甫下咽,即有家人报知朋友凶信,随即下楼寻车,车夫不知去向,因步行四五里,寻至其友救难,未遇。又步行四里,又未遇。渴急,饮冰冻乌梅汤三碗,然后买车返家。心下隐隐微痛,一月后痛有加,延医调治,一年不效。次年五月,饮水一口,胃中痛如刀割,干饭不下咽,已月余矣。闰五月初八,计一粒不下已十日,骨瘦如柴,面赤如赭,脉沉洪有力,胃中痛处高起如桃大,按之更痛。余曰:此食膈也,当下之。因用大承气汤加牵牛,作三碗,一碗痛至少腹,三碗痛至肛门,大痛不可忍,又不得下,于是又作半剂,服一碗,外加蜜导法,始下如鸭蛋,黑而有毛,坚不可破。次日先吃烂面半碗,又次日饮粥汤,三日食粥,五日吃干饭矣。下后所用者五汁饮也。(噎)
杨 四十六岁 先因微有痰饮咳嗽,误补于前,误下于后,津液受伤,又因肝郁性急,致成噎食,不食而大便燥,六脉弦数,治在阴衰。
炙甘草三钱 大生地六钱 生阿胶三钱,化 丹皮三钱 麦冬三钱 麻仁三钱 郁金八分
服七帖而效,又于前方加:
鳖甲四钱 杞子三钱
服十七八帖而大效,进食如常。惟余痰饮,后以外台茯苓散减广皮、枳实,收全功。(噎)
何书田先生医案
纳食格拒,甚则吐涎。此系木郁侮土,气滞痰凝,议苦降辛通。
川连三分 半夏二钱 橘红一钱五分 杏仁三钱 干姜五分 代赭石三钱 茯苓二钱 白芍一钱五分 郁金一钱五分 (噎膈反胃)
类证治裁
蒋 色苍形瘦,是体质本属木火,食入脘阻呕沫。《经》言三阳结,谓之膈。夫三阳皆行津液,而肾实五液之主。有年肾水衰,三阳热结,腐浊不行,势必上犯,此格拒之由,香岩先生所谓阳结于上,阴衰于下也。通阳不用辛热,存阴勿以滋腻。一则瘦人虑虚其阴,一则浊沫可导而下。半夏青盐拌制、竹茹、蒌霜、熟地炭、杞子炭、牛膝炭、茯苓、薤白、姜汁。数服渐受粥饮,兼服牛乳数月不吐。(噎膈医案)
耿 年近古稀,两尺脉微,右关弦迟,气噎梗食,吐出涎沫,气平食入。夫弦为木旺,迟为胃寒。弦迟在右,胃受肝克,传化失司,治在泄肝温胃,痰水自降。丁香、益智仁煨、苏子霜、茯苓、青皮、砂仁、姜煨。数服痰气两平。(噎膈医案)
陈 酒客中虚,气阻成噎,必有蒸湿酿痰。脉来迟弱,中脘阳衰,饮米粥亦拒,得热酒辄行,明系阳微欲结。法宜通阳则胸脘得展,湿痰得降,而运纳有权。潞参、茯神、茯苓、砂仁、丁香、半夏姜制、广皮、姜、枣煎。数服,粥饮不拒矣。后再加干姜炮淡二分,益智仁生研,数服胸舒而纳食。(噎膈医案)
丁 中年丧子,悲惋成噎,脘痛吐食。此清阳不旋,逆气不降,宜善自排遣,达观随化,非药石能愈之疴。贝母、郁金、茯神、制半夏、栝蒌、韭白汁、姜汁、苏子汁冲服。痛呕俱减。
族某 客冬怫悒吐食,粒米不纳,仅进粥饮。今春怯寒吐沫,二便俱少,脉细涩模糊,浊逆阳微,肝肾不主吸气。岂容再服萸、地酸腻,阅所服方,竟不识辛通大旨,仿两通厥阴、阳明主治为近理。苏子、杏仁、川贝母、益智、橘白、潞参、茯苓、制半夏、姜汁、韭白汁冲服。数剂涎沫少,粥饮多进,间进牛乳,亦不吐。用香粳米炒黄、九香虫煎汤煨药,更适。转方用大半夏汤,谷食安而大便渐通。(噎膈医案)
龙砂八家医案
邹日乾令堂 向多痰嗽,食下噎塞欲吐,胸脘痰闷不舒,高年阳气,难复易亏,徒理其阴,焉中病之肯綮,拟肺胃清阳论治,所谓离照当空,阴霾必散也。用大半夏汤加干姜少许大效。
半夏 白蜜 人参 干姜 (戚云门先生方案)
蔡港李位卿 脉症气结在上,中脘阻塞吐涎,男子中年后,阴气先亏,津不运行,聚液成痰,闭遏胃阳,稍食阻痛欲呕,漉漉有声,老年噎膈之渐。
旋覆 代赭 新绛 淡姜 半夏 白蔻 云苓 橘红 炙草 (戚云门先生方案)
苏州程逸超 操持谋虑,怫逆内伤肝藏,致脾胃氤氲之气,乾健之阳,失司宣化,纳食艰涩,积痰覆溢呕吐,渐成噎膈重症。虽高年液槁忌燥,然投阴柔润剂,壅湿助痰,又窒碍脾阳夺食。宜顺气平痰,滋液养肝,以调其升降而导引之。
人参 炮姜 生於术 麦冬 橘皮 炒木瓜 炙草 云苓 海粉 半夏曲 白蜜 生姜汁 (戚云门先生方案)
问斋医案
《经》以三阳结谓之膈。人迎三盛,病在阳明。胃液干枯,如结不解。症本神思中起,火不归源,离出三阳本位,犹火在釜盖之上,安能腐熟水谷而化精微,以故吐逆,食不得入,弥留寡效。远来就诊,义不容辞。拟助甲木春升之气,化生气液,濡润阳明,倒吸离出三阳之火,化作釜底之薪,真火归源,真水自化,水火既济,天地交通,何恙不已。
大熟地 人参 云茯苓 炙甘草 当归身 陈橘皮 银柴胡 绿升麻 制半夏 枳壳 淡竹茹 罂粟米 (呕吐反胃噎膈)
经闭半载,带下如注,吐逆,食难下咽,大便兼旬不解,小便如癃淋。阳明胃液就枯,合明之气化火,金伤节制不行,幽门失其启闭,气化不及州都,乃三阳内结之危疴也。
大生地 当归身 大白芍 川芎 桃仁泥 红花 炮姜炭 罂粟米 淡竹沥 牛乳粉(呕吐反胃噎膈)
干食难于下咽,胸脘胀痛频仍,汩汩有声。湿痰中阻,痼疾弥留,诸药寡效。祛痰排气,或可图功。勉拟一方尽其心力。
四制香附 广木香 陈橘皮 天台乌药 川厚朴 礞石滚痰丸 (呕吐反胃噎膈)
肝病善痛,脾病善胀,屡发不已。近乃干食难于下咽,三阳内结之始。良由土为木克,饮聚痰生为患,虑难收效。
云茯苓 炙甘草 制半夏 陈橘皮 当归身 延胡索 广木香 四制香附
煎送《医话》五行丹。(诸痛)
得心集医案
吴发明 得噎食病,咽喉阻塞,胸膈窄紧,每饭必呕痰水,带食而出,呕尽方安,遍尝诸药,竟无一效,粒米未入者月余。审其形气色脉,知为痰火素盛,加以七情郁结,扰动五志之阳,纠合而成斯疾,疏与四七汤合四磨饮而安。盖察其形瘦性躁,色赤脉滑,且舌傍虽红,而白苔涎沫,如粉堆积其中也。次年复发,自以前方再服不应,余以四七汤除半夏加石斛、桑叶、丹皮、蒌皮,数剂复安。盖察其脉虽滑而带数,且唇燥舌赤,故取轻清之味,以散上焦火郁也。越年又发,又将旧方服之,病益加甚。余于五磨饮中用槟榔、乌药加白芍,七气汤中用厚朴、苏梗,加入旋覆花、郁金、橘红、淡豉、山栀治之,二剂而安。盖察其脉来浮滑,加以嘈杂胸痞,知其胃之上脘必有陈腐之气与火交结也。后因七情不戒,饮食不节,药饵不当,调理不善,逾年仍发。自与知医者相商,谓余之治无非此意,遂将连年诸方加减凑合服之,愈服愈殆,余又用苏子、芥子、莱菔子、巨胜子、火麻仁擂浆取汁,合四磨饮服之顿安。盖察其脉转涩,而舌心燥粉堆积,加以气壅便秘也。吴问曰:世云古方难以治今病,谓今病必须今方,今以今方今病,且本症本人,而取效不再者,其故何哉?余曰:本症虽同,兼症则异,此正谓景因时变,情随物迁耳。夫药犹兵也,方犹阵也,务在识机观变,因地制宜,相时取用,乘势而举,方乃有功。若不识地势,不知时宜,敢任战伐之权哉?吴恍然曰:若是,真所谓胶柱不可鼓瑟,按图不可索骥矣。因请立案,以为检方治病之鉴。
四七汤《局方》 亦名七气汤。以四味治七情也。
人参 官桂 半夏 甘草 姜
七气汤《三因》 亦名四七汤。
半夏 厚朴 茯苓 苏叶 姜 枣
四磨饮 一方人参易枳壳,一方去人参加枳实、木香,白酒磨服,名五磨饮子,治暴怒卒死,名曰气厥。
人参 槟榔 沉香 乌药等分
浓磨煎三四沸,温服。(卷四·冲逆门·七情郁结)
吴敬伦先生 年近六旬,得噎食病,每食胃中痛呕,痰饮上泛,欲吐甚艰,呕尽稍适,久投香砂六君、丁蔻理中等药,毫无一效,计病已五阅月矣。诸医辞治,肌肤削极,自分必毙,其嗣君姑延一诊,欲决逝期。诊得脉无紧涩,且喜浮滑,大肠不结,所解亦顺,但苦吞吐维艰,咽喉如有物阻,胸膈似觉不开。因谓之曰:此症十分可治。古云:上病过中,下病过中,皆难治。今君之病,原属于上,数月以来,病犹在上,故可治耳。以四七汤合四磨饮,一服而胸膈觉开,再服而咽嗌稍利,始以米汤,继以稀粥,渐以浓粥,进十余剂,始得纳谷如常,随以逍遥散间服六君子汤,调理两月,形容精彩,视素日而益加焉。门人疑而问曰:自古风劳蛊膈四大重症,法所不治,而吴翁噎病,先生一视,极言可治,用药不奇而取效甚捷,何也?答曰:昔先君尝诲余曰,人身有七门,唇曰飞门,齿曰户门,喉间会厌曰吸门,胃之上口曰贲门,胃之下口曰幽门,大小肠之下口曰阑门,肛肠之下曰魄门。凡人纳谷,自飞门而入,必由魄门而出。原噎食一症,始则喉间阻塞,继则胸膈不舒,涎食涌吐而出,推其原,多由七情气结,或酒色阴伤,或寒热拒隔,或蛔虫贯咽,或凝痰死血,或过饮热酒,虽所因不一,而见症则同,以贲门上至飞门俱病矣。由是津液日涸,肠胃无资,幽阑渐窄,粪结弹丸者势所必至。脉或弦数劲指,甚则紧涩坚搏,无非阴枯而阳结也。至此不究所因,而不治则一,以贲门下至魄门俱病矣。故善治者,必先乘其机,察其因,而调其上,务期速愈为工,倘贲门一废,虽有灵芝,亦难续命,而况庶草乎?此千古未发之旨,独先君悟彻病情,不以五脏六腑定安危,而以七门决生死,更分可治不可治之例,其亦神矣。今吴翁之病,喉间若塞,胸膈若闭,而脉来浮滑,大便甚快,是病尚在贲门之界,故许其可治。余乘机投以辛温流利,舒气降逆,则阴阳自为升降,七门运用如常,亦先君乘机速治遗意也。至吞之不入,吐之不出,此七情气结,方书所称梅核症耳。张鸡峰先生云:噎症乃神思间病,惟内观善养者可治。(卷四·冲逆门·七情郁结)
傅光廷令堂 年逾七旬,时微发热,躁扰呻吟,大扇扇之,或可稍安,口渴饮汤,辄呕稠痰。医以发汗药治之,遂时热时汗,饮食药物,入口即吐,大便阻格。又以攻下药治之,仅得一解,仍然秘塞,面浮腹胀,胸紧气促,心烦口苦,日夜不寐,身软难支。有议下者,有议补者,其家惶惑无主,求正于余。诊其脉,流利平和,余曰:用补者,因其年老已经汗下也;用攻者,因其腹胀便秘也。究属见病治病,不察其因,不辨其症。其因者,内因、外因、不内外因是也;其症者,六淫、七情之属是也。夫其初起之际,时微发热,已非外感热甚可知。身可受扇,其骨蒸内热又可预拟,兼之先病呕吐,后加汗下之劫剂,宜乎困倦神昏,口淡无味。而心烦口苦日夜不寐者,知其肝胆相火上升也。又病缠日久,表里俱伤,脉宜细数短涩,今流利平和,其先天之厚可知。由是推之,其所以脉流利者,痰也;心烦口苦者,火也;胸紧呕吐者,痰也;腹胀便闭者,气也;发热受扇者,内热也;口渴饮汤者,痰逢冷则愈凝,遇汤则暂开也。合观诸证,显系内因七情之病,必因素有思虑郁结之情。盖思虑则火起于内,郁结则痰聚于中,而五志厥阴之火,早已与痰饮结为一家。夫火动则阳亢,痰聚则阴涸,乃病势所自然。今阳气结于上,所以呕吐不食,阴液衰于下,所以腹胀便秘。若误补,则阳愈亢;误攻,则阴愈涸。此定理也。然则治之当何如?余思病既由于七情郁结,痰火内生,下秘上吐,九窍已属不和。《经》曰:九窍不和,都属胃病。但胃属阳土,较治阴土不同,盖太阴脾土,喜刚喜燥,阳明胃土,宜柔宜和,故阳明无壅补之条,太阴有忌下之禁,此阴土阳土最紧疆界,世医不察者多。斯疾阴枯阳结,呕吐、便秘、发热、不寐,凡此皆阳明不和之本症,法当清胃和中。但久病阳气亦惫,是清胃又忌苦寒滞腻,老年阴精已竭,故和中尤非香散可施。惟有温胆汤可用,内加乌梅一味,取其和阴敛痰。一剂呕吐略止,稍能纳粥,大便亦通,腹胀顿减。再剂食已渐进,夜寐亦安。后以生津济阴药洋参、麦冬、石斛、葳蕤之属频进而痊。(卷四·冲逆门·七情郁结)
聂镜章 呕吐拒食,时平时笃,已十载矣。今春丧子忧愁,病益日进,每食气阻格咽,翻拥而吐,甚至呕血数口,肌肉枯槁。众议劳伤噎食不治。余曰:非也。此人全因操劳性急,稍拂意必怒,怒则伤肝,所以日久欠明者,皆肝病也。至于每食气阻,乃肝木克土之象,此属七情中病,当以七情之药治之。仿古四磨饮以治气结,气结必血凝,以玄胡、郁金破宿而生新;久病实亦虚,以归、芍养肝而补血,合之成剂。气血交治,盖气病必及于血,血病必及于气。并嘱静养戒怒,竟以此方服至半月,告余曰:向者胸前觉有一块,今无之,何也?余曰:木舒而郁散耳。服至月,食饮倍常,形体充盛,此则揆之以理,并因其人而药之之一验也。
附方:乌药 槟榔 枳壳 木香 沉香
上四味,浓磨汁,各一匙,冲入后药。
当归童便洗 白芍各三钱 郁金 延胡索各一钱五分
水煎,去滓,和入前汁同服。(卷四·冲逆门·肝木克土)
凌临灵方
张左十一月 嗜饮伤胃,郁怒伤肝,木为土贼,生化之源大伤,以致胃不受纳,《经》云:食入反出者属上膈也,脉来弦细而数,病延半载,非易调治。
真川连 全栝蒌 新会皮 炒竹茹 牛转草 淡干姜 旋覆花 制半夏 青皮 蔗汁 炒枳实 代赭石 八月札 赤苓
或可加牛乳、韭汁、枇杷叶之类。(翻胃)
徐养恬方案
左脉浮弦,右细,纳食则噎膈痛胀。年逾花甲,精液枯槁,兼之肝木乘胃,极宜内观静养,屏除家务为要。拟丹溪法。
西党参一钱半 白蜜一钱 鸡距子①二钱 牛乳一杯 法半夏一钱半 香梨汁一杯 藕汁一杯 生姜汁 韭菜汁用根白捣,一杯 (噎膈)
① 鸡距子:即枳椇子。
肝郁伤阴,延及于胃。脉郁数带弦,舌苔据述常黄。年逾五旬,防成噎膈难调。
竹沥炒半夏 新会皮 牡蛎 赤苓 北沙参 旋覆花 麦冬肉 橘叶 新绛 青葱管(噎膈)
纳谷痛胀,已经半载矣。脉弦搏,舌苔黄,噫气不除,时吐酸水。年老中虚,肝木从而肆逆,土败木贼,将成噎膈,难治。
旋覆花 茯苓 代赭石 炙草 制半夏 北沙参 麦冬肉 广皮 枳实 竹茹 (噎膈)
忧愁思虑,气结不舒,纳谷则欲噎,大便燥结,口中微有涎沫。防成噎膈,难治。
熟半夏 茯苓 广皮 薤白 大杏仁 北沙参 麦冬 瓜蒌皮 檀香 (噎膈)
老年噎膈,痰多,脉虚弦。中气无权,肝乘土位。暂拟喻氏意,用仲景镇逆法。
西党参 茯苓 法半夏 炙草 新会白 旋覆花 藕汁 代赭石 姜汁 (噎膈)
六旬之岁,春间骤起噎膈,口吐白沫,脉弦大而数。瘦人多火,肝强胃弱,极宜内观静养为要。
熟半夏 茯苓 石决明 麦冬 新会皮 西洋参 竹茹 加地栗 (噎膈)
脉细而迟,呕逆不能纳谷,食则少时吐出,大便或泄,腹中雷鸣切痛。此系脾胃虚寒,殊非易治。
制川附 茯苓 熟半夏 炙草 冬术 炮姜炭 党参 橘白 (噎膈)
医学举要
前余在嘉定,有乡人王四九官病膈,向服和中药,据述投三四剂辄效,逾时复然。就诊于予。投进退黄连汤不应,改用丹溪韭汁牛乳饮而愈。因知古人因证立方,不相假也。(卷六)
寿石轩医案
抑郁伤肝,肝气不舒,气血瘀滞,阴络阳络皆伤。书云:阳络伤,血从外溢;阴络伤,血从内溢。如吐苋菜水,大便黑色,皆瘀之变象也。久之脾胃大伤,命火亦弱。面色青黄,食入三四口后必吐,大便结燥,嗳饱频来。脉象弦细。症势若此,如仅视木侮土位,湿痰内困,浅矣。速当澄心息虑,加意调治,或可免血膈之患。
姜汁半夏三钱 淡干姜七分 旋覆花五分 太子参三钱 云茯神三钱 福橘皮络各一钱五分 降香屑七分 白蜂蜜三钱
用长流水煎。(噎膈反胃)
肝气犯胃、凌肺,瘀痰互结,流连支络,脘腹串痛,上至膺背,哕吐。脉象沉弦而滑。有血膈之渐。
川鹿角尖四分,磨水,冲服 云茯苓三钱 福橘皮络各七分 制半夏三钱 旋覆花二分五厘,布包 煅赭石三钱 薤白头三钱,洗 黄郁金一钱五分 紫苏梗五分 炒蒌皮一钱五分 降香屑二分 伏龙肝一两五钱
又,丸方:
川鹿角尖六钱,磨汁和入 云茯苓二两 福橘皮络各八钱,盐炒 黄郁金一两五钱 溏灵脂一两五钱 紫苏梗七钱 制半夏三钱 降香屑二钱五分 通络散一钱五分 络石藤六钱,酒炒 木防己七钱 独角蜣螂四钱,酒炒
上药共为细末,用旋覆花五钱、新绛四钱、伏龙肝十二两,煎汤泛丸,如川椒子大。每早晚用三钱,开水送下。
注:血膈服前二方,即断根株,从未举发。(噎膈反胃)
慎五堂治验录
程金火内,丙戌正月尾。膈气既成,槁在幽门,粪如羊矢,舌光脉细,用朱丹溪法。
人乳汁一杯 淡姜汁一匙 地栗汁一杯 甜梨汁一杯 鲜竹沥一杯 米油一杯 甘蔗脂一杯 韭根汁一匙 蜣螂末三只
便爽能食,食亦不呕,去蜣,加首乌、麦冬汁。(卷十一)
温氏医案202
余姑丈张竹痴封翁,工书善画,年逾古稀,体尚康强。因其子应禄,由巫山营外,委出师广西,转战江浙,初次克复杭州城,后即奏署杭州协副将,因救援嘉兴战殁,于嘉音耗传来,封翁忧思成疾,遂得哽噎之症,数日不食,屡濒于危,呼余往治。诊其两寸浮洪兼滑,乃气逆痰阻。用加味逍遥散和二陈汤,以舒肝降逆、清热化痰,两剂稍松,微进饮食,然胸前终觉不快。(忧疾)
汪艺香先生医案
咳嗽多年,近觉哽噎,脘部作痛,呕恶便泄。寒邪夹浊交阻肝胃,防其成噎。
金沸草 前胡 半夏 橘红 控涎丹三分 杜苏子 苦葶苈 郁金 木香蔻仁 干姜 枳实 杵头糠三钱
青霞医案203
乙酉暮春上浣,子严方伯以手谕见示,谓令媳大少奶奶患病,雇舟来邗就诊。病因气郁血结,六七年来,每食已,有噎逆之势,日积月累,遂成膈证,上中下三焦阻塞不通,饮食渐薄,二便不行,法在不治。然以素蒙笃信,兼之谆嘱,远道而来,势难推诿,始用药以通其气,继动其血,知系宿疾,非下不克。然久病气虚,非补不可。选用大黄人参化积丸,攻补兼施,数日间得下黑燥粪颇多,积渐去,胃渐开,饮食日增。调以保元、补阴、八味等丹丸,谅易康复。细思此证,病情已极,百难愈一,得以如法奏效者,亦全赖大少奶奶之鸿福。鄙人岂能挽回天命,不过因证用药,尚无错误,足以仰副方伯谆嘱之意云尔。
诊余举隅录
己丑夏,同邑张姓室,病噎膈症,据云:患已三年,初起数旬一发,今则五日一发,三日一发,饮食减少,大便燥结,较前尤剧。余诊之,脉虚濡细涩,右关独滑数,其时天气甚热,病者独穿夹衣,畏寒不已。知是胃脘热滞,清不升,浊不降,中宫失健运之司,治以开关利膈汤加石膏、枳实。一剂,舒快异常。二剂,夜半,腹中忽痛,便泄一次。复诊,脉象右关已平,余部亦起,去石膏、枳实,参用旋覆代赭汤。后又加四君子汤,调补而愈。(卷上·反胃噎膈寒热证)
张聿青医案
宋左 呕血之后,食入哽阻。瘀滞胃口。恐成噎膈。
延胡索一钱五分,酒炒 五灵脂三钱 制香附二钱,研 单桃仁三钱 炒枳壳八分 瓦楞子五钱 炒苏子三钱,研 炒竹茹一钱五分 降香一钱五分,劈 上湘军一钱五分,好酒浸透,炙枯,后入 (卷十·噎膈)
左 食入哽阻,痰涎上涌。胃阳不运。噎膈重证,势难治也。
薤白头三钱 川雅连四分 制半夏一钱五分 橘皮一钱 白檀香三钱 淡干姜六分 广郁金一钱五分 竹茹一钱 上沉香三分 公丁香三分。二味研末,先调服 (卷十·噎膈)
沈左 中脘作痛,食入哽阻,去冬曾解坚黑大便。良由瘀滞胃口。势成噎膈。
延胡索一钱五分,酒炒 薤白头三钱 乌药一钱五分 荆三棱一钱 瓦楞子五钱,打 单桃仁三钱,打 蓬术一钱 黑白丑各七分 旋覆花二钱,包 五灵脂三钱 (卷十·噎膈)
左 脘痞者久,食入哽阻。涌涎气瘀交阻,噎膈重证也。
延胡索一钱五分,酒炒 瓦楞子一两 制香附二两,研 薤白头三钱 旋覆花二钱,包 制半夏三钱 五灵脂三钱,酒炒 益智仁一钱 乌药一钱五分 生姜汁一匙,冲 (卷十·噎膈)
胡云台方伯 年逾花甲,阴液已亏,加以肝气不和,乘于胃土,胃中之阳气不能转旋。食入哽阻,甚则涎沫上涌。脉两关俱弦。噎膈根源,未可与寻常并论。姑转旋胃阳,略参疏风,以清新感。
竹沥半夏一钱五分 炒竹茹一钱 川雅连五分 淡黄芩一钱五分 淡干姜三分 白茯苓三钱 桑叶一钱 池菊花一钱五分 白蒺藜一钱五分 白檀香一钱,劈
二诊 辛开苦降,噎塞稍轻然。左臂作痛,寐醒辄觉燥渴。脉细关弦,舌红苔黄心剥。人身脾为阴土,胃为阳土,阴土喜燥,阳土喜润。譬诸平人,稍一不慎,饮食噎塞,则饮汤以润之,噎塞立止,此即胃喜柔润之明证。今高年五液皆虚,加以肝火内燃,致胃阴亏损,不能柔润,所以胃口干涩,食不得入矣。然胃既干涩,痰从何来。不知津液凝滞,悉酿为痰,痰愈多则津液愈耗。再拟条达肝木,而泄气火,泄气火即所以保津液也。然否即请正之。
香豆豉 光杏仁 郁金 炒蒌皮 桔梗 竹茹 川雅连干姜六分煎汁收入 枇杷叶 黑山栀 白檀香
三诊 开展气化,流通津液,数日甚觉和平,噎塞亦退。无如津液暗枯,草木之力,不能久持,所以噎塞既退复甚。五脏主五志,在肺为悲,在脾为忧,今无端悲感交集,亦属脏躁之征。再开展气化,兼进润养之品。
光杏仁三钱 广郁金一钱五分 黑山栀三钱 竹沥七钱,冲 姜汁少许,冲 炒蒌皮三钱 白茯苓三钱 枳壳五分 炒苏子三钱 大天冬三钱 池菊花一钱 白檀香八分 枇杷叶去毛,四片
四诊 开展气化,原所以泄气热而保津液也。数日来,舌心光剥之处稍淡。然左臂仍时作痛,噎塞时重时轻,无非津液不济,胃土不能濡润。咳嗽多痰,亦属津液蒸炼。肺络被灼,所以脏躁乃生悲感。再化痰泄热以治其标,润养津液以治其本。
白蒺藜三钱 黑山栀三钱 光杏仁三钱 淮小麦六钱 池菊花一钱五分 广郁金一钱五分 炒蒌皮三钱 生甘草三分 大南枣四枚,劈,去核 盐水炒竹茹一钱
接服方:鲜生地五钱 天花粉一钱五分 大麦冬三钱 甜杏仁三钱 生怀药三钱 白蒺藜三钱 焦秫米二钱 青果三枚,打 梨汁一两,温冲 (卷十·噎膈)
蒋 嗜饮损伤中阳,气不施化。食入哽阻,痰涎上涌。脉滞,苔白质腻。噎膈重证,图治维艰。
代赭石四钱 白茯苓三钱 广郁金一钱五分 竹茹盐水炒,一钱 旋覆花一钱 炒苏子三钱 白桔梗八分 枳实八分 左金丸七分,入煎 竹沥八钱,姜汁三滴冲 (卷十·噎膈)
郭左 肠红痔坠日久,营液大亏。食入于胃,辄哽阻作痛。脉两关弦滑。此胃阴枯槁。噎膈重证,何易言治。
金石斛 北沙参 杭白芍 生甘草 焦秫米 白蒺藜 半夏曲 活水芦根
师云:另取小锅煮饭,饭初收水,以青皮蔗切片铺于米上,饭成,去蔗食饭。清儒附志。
二诊 脉滑而弦。舌心作痛,食入胃中,仍觉哽痛。胃阴枯槁,未可泛视。再拟《金匮》大半夏汤法。
台参须另煎冲,七分 制半夏三钱 白蜜二钱,同煎,与参汤冲和服
此方服七剂。煎成以滚水炖,缓缓咽下。汤尽再煎二次,煎蜜用一钱五分。
三诊 脉左大于右,阴伤不复之证。食入哽阻,胃阴尤为枯槁,未可泛视。前拟《金匮》大半夏汤法,当无不合,即其意而扩充之。
台参须 制半夏与白蜜同煎,与参汤和服 左金丸四分,煎汤送下
四诊 食入哽痛渐定,脉弦稍平,而肠红连日不止。肝火内燃,胃阴枯槁,肝胆内藏相火,肾开窍于二阴,铜山西鸣,洛钟东应①矣。
① 铜山西鸣,洛钟东应:典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铜山西崩,灵钟应应。”后比喻重大事件彼此相互影响。
台参须一钱 制半夏二钱 白蜜三钱,同上法 细生地四钱 龟甲心五钱 地榆炭三钱 炒槐花三钱 泽泻一钱五分 丹皮炭二钱 左金丸四分 (卷十·噎膈)
孙右 中脘不舒,按之坚硬胀满,甚则气逆如喘。脉两关弦滑。此抑郁动肝,肝气冲入胃中,将成噎膈重证,非旷怀不能为功。
钉赭石 炒苏子 制香附 淡吴萸 旋覆花 薤白头 炒枳壳 砂仁 沉香三分,磨冲 槟榔二分,磨冲 (卷十·噎膈)
殷左 食入之后,气辄上冲,遂即呕吐痰水。询知前曾呕吐紫黑,便有血水,痰或青色,乃自下焦肝肾而来,胃之下口,痰瘀阻之。防膈。
制半夏 川连 单桃仁 台乌药 当归须 土炒赤芍 干姜 川桂枝 酒炒延胡索
二诊
薤白头 橘皮 制半夏 旋覆花 茯苓 延胡索 枳实 代赭石 台乌药 扁鹊玉壶丸一钱二分,先服
三诊 膈食不下,中脘有形,数日以来,呕吐紫黑瘀血,大便亦解黑物,前云瘀血阻塞胃口,于斯可信。无如瘀虽呕出,而中脘偏左,按之仍硬,足见结滞之瘀,犹然内踞,是血膈大证也。治之之法,若瘀一日不去,则膈一日不愈,兹以化瘀为主,以觇动静。
山甲片一钱,干漆涂,炙令烟尽 五灵脂三钱,酒炒 瓦楞子四钱 延胡索二钱 山楂炭三钱 台乌药一钱五分 当归尾二钱 桃仁二钱 土鳖虫五枚,去头足炙
又 湿痰瘀滞,聚于胃口,以致饮食不能入胃。前进化血行瘀,胸肋胀满。良以瘀阻不宣,行之不能,则两相阻拒,所以转觉胀满也。血膈大证,极难图治,拟以丸药入下。
五灵脂二钱,酒炒 川郁金一钱五分 西血珀七分,另研 大黄二钱,酒炒 土鳖虫十六枚,去头足炙 单桃仁一钱五分 生蒲黄一钱 延胡索二钱 山甲片一钱
上药共研细末,以韭汁糊丸,如绿豆大,每服三钱。(卷十·噎膈)
陈莲舫先生医案
左 随食随吐,名曰上膈,脉见细弦,治以通降。
左金丸 全福① 虎肚 澄茄 半夏 代赭 腹粮 益智 当归 建曲 白芍 木神 姜竹茹 枣 (噎膈)
① 全福:即旋覆花。
医案摘奇
一梅姓女,年二十许,已字于陆,因陆子不务正业,女即忿恚,而起中膈之症。呕吐吞酸,早食暮吐,暮食早吐,有时食亦难下,形羸瘦,脉弦急。余曰:三阳结谓之膈,今症已成,宜自爱,或可挽回。其祖母曰:渠父母已许其不嫁而心安,先生为之施治可也。余乃左金丸、枳实、厚朴、乌、沉、赭石、郁金、代代花,加白石粉一钱。二剂,呕稍减而未尽止,胸膈窒塞,仍不少解,惟酸已平。第二方去枳、乌、石粉,加九香虫、金石斛,又嘱其日呼酣字五百声,取声出气下,导引疏通之意,膈塞乃渐平。白石粉即钙炭养二。 (气膈)
施天顺患膈塞,食物难下,勉强食之,早食暮吐,暮食早吐,卧床一月,形瘦无力,惟声音如常,脉左右双弦直。余曰:《经》云:三阳结谓之膈。《脉法》云:双弦者不治。其妻曰:贫病相连,本应待毙,以子幼女小,日夜哀痛,适邻人传信于其亲家翁陈,陈来病者述所苦,陈愿代赊药饵,并借以钱,是以请先生,今闻言,妾肠断矣。余曰:且试一方以观效否。遂立黄连、厚朴、苏梗、法夏、陈皮、赭石、虎肚、白石粉、沉香、砂仁等一方。服二剂,竟不吐,而食总难下。又授伊一法:用有嘴之壶,购高粱半壶,使酒在嘴眼下,上口封固,壶嘴紧塞,用时在上口刺一小孔,以口吸酒气而不饮,吸后,以膏药帖孔上,吸则去膏药开孔,日夜吸十数次,待酒无味,出而换之,再吸如前,膈塞渐通,五六日竟能食,而从此不吐矣。(膈塞)
刘河一海口也,五方杂处,光蛋匪类,往来如织,幸不出事者,实赖粮帮文殿玉一人,其手下人既多,又肯慷慨周济,故虽有匪来,只许一宿,不准久留,此刘河一方之得以安全也。当辛亥光复之际,绅商学界,同请文君议练商团保安全镇,殿玉乃领队梭巡,自秋入冬,日夜不懈,及春劳瘁太过,渐至食少神疲,脘窒不通。至初夏实已神疲力竭,方始养息。至端午节,病益剧,早食暮吐,自知病重,乃买掉赴苏,就费家医治一月,非维不减,竟至粒米不进,随食随吐,六月中回刘,其徒祁三益往候谓之曰:曾记老管二十年前,患热病发斑,几至危殆,傅先生一力治愈,何不仍请医之?殿玉云:我病既经费医之大误,不必言医,毋来混我。三益云:何妨请来一诊。匆匆走至余家,告以老管之病,如是如是。余至,见其面,不识其人,正食西瓜,食入随吐,切其脉,沉细无力,形如骷髅,声音低塞,问其饮食,粒米不受者已一月,问其吐出之味变乎?云:西瓜食下是甜,吐出即酸。余为之用炮姜、白蒺、党参、煨葛、法夏、陈皮、川朴、赭石、白石粉一方,嘱伊家煎半怀,白石粉调服。及二帖,云:吐已无酸。第三日为其改用平胃散加虎肚、炮姜、赭石,仍吐。后祁三益相晤告云:今老管吐已不酸,惟食不得下,奈何?余为疏①麦细粉,煮稀粥饮之。初食一口即止,停三时再食,两口即止。明日初食二口即止,第二餐三口便止。以后日渐加增,初不必其多,只须能受也。如是一月后,日可食二碗,两月后可食三碗,至岁底,虽未尽复元,亦可云小愈矣。
麦一名元麦,非大麦、小麦,吾乡碎和米煮饭,性能下气也。(鬲气重病)
①(lèi):稻名。
邵兰荪医案
梅陵钱 舌滑白,脉弦紧,食入脘中窒格,此肝逆乘中,脾气失运。故宜和中疏肝。六月二十一号丙午初八日。
鸡内金三钱 川楝子三钱 小青皮钱半 蔻壳钱半 沉香曲钱半 厚朴一钱 甘松四分 玫瑰花五朵 生牡蛎四钱 庵子三钱 左金丸八分,引 路路通七个
四帖。
介按:此肝阳乘侮脾胃,食物不易消化,湿热聚膈,故治以泄降和胃,否则恐滋胀满之忧。(呕吐噎格)
白马山李 舌滑灰黄,脘痛窒格,呕恶,汤水难入,脉弦濡,食后潮热,便闭。症属重险,宜苦辛通降。候正。
淡干姜二分 炒枳实钱半 瓜蒌皮五钱 生白芍钱半 炒川连八分 滑石四钱 炒麦芽三钱 佛手花八分 仙半夏钱半 降香八分 炒枣仁三钱
清煎,二帖。
介按:上不纳食,下不通便,此是清阳日结,脘窄阴枯,腑乏津营,胃气已失下行为顺之旨,必须大便通爽,然后脘中纳食无阻。但此症已成关格,是属难治之。(呕吐噎格)
曹沧洲医案
左 噎膈重症,且吐血,脉右细、左弦。不易奏效。
旋覆花三钱五分,绢包 橘白一钱 藕节炭五钱 煅瓦楞粉一两,绢包 白石英五钱 青盐半夏三钱五分 沉香片三分 茯苓四钱 川通草一钱 生谷芽五钱,绢包 (噎膈门附反胃嗳呃)
右 气逆上塞,不能食,脉不畅。宜下气疏中。
旋覆花三钱五分,绢包 枳壳三钱五分 广郁金一钱 绿萼梅一钱,去蒂 代赭石四钱,煅,先煎 橘红一钱 干菖蒲七分 川楝子炒,三钱五分 左金丸一钱,吞服 法半夏三钱五分 茯苓四钱(噎膈门附反胃嗳呃)
左 膈气胸胁痛,不能食。病道深远,不易图功。
南沙参四钱 上川连四分,盐水炒 旋覆花三钱五分,绢包 全瓜蒌七钱,打 淡吴萸三分,盐水炒 煅瓦楞粉一两,绢包 盐半夏三钱 淡姜渣四分 丝瓜络三钱 车前子四钱,绢包 绿萼梅一钱,去蒂 茯苓五钱 戌腹米①三钱五分,绢包 (噎膈门附反胃嗳呃)
① 戌腹米:即狗屎,治疗积食与月经不调。
右 得食作噎,噎甚则吐,脉弦,右不畅。延防成膈。
旋覆花三钱五分,包 苏子三钱五分 淡吴萸二分 沉香片四分 白芥子七分 煅瓦楞粉一两,包 橘红一钱 茯苓四钱 代赭石四钱,先煎 莱菔子三钱,炒 制半夏三钱五分 戌腹米三钱 绿萼梅瓣一钱 (噎膈门附反胃嗳呃)
左 膈气之状稍愈,呕吐渐止,食下作痛亦得瘥,惟腹胀不已,肠鸣嘈杂,脉左濡、右滑。宜肝脾两治。
上川连四分,姜水炒 茯苓四钱 大腹皮三钱,洗 戌腹米三钱,包 淡吴萸二分,盐水炒 炙鸡金三钱,去垢 火麻仁泥五钱 泽泻三钱五分 法半夏三钱五分 陈佛手三钱五分 川通草一钱 陈麦柴三钱 绿萼梅瓣一钱 (噎膈门附反胃嗳呃)
右 食下咽阻,呕吐腻痰黄水,脉软数。此上焦膈也。近增寒热当治所急。
青蒿子三钱五分 旋覆花三钱五分 橘白一钱 川通草一钱 白蒺藜四钱 煅瓦楞粉一两,包 盐半夏三钱五分 戌腹米三钱 白杏仁四钱 竹茹二钱 象贝四钱 干菖蒲五分 (噎膈门附反胃嗳呃)
左 上焦膈塞稍松,寒热稍愈,脉数,腮肿。当治所急。
桑叶三钱五分 旋覆花三钱五分,绢包 象贝四钱,去心 川通草一钱 白蒺藜四钱,炒去刺 煅瓦楞粉一两,包 干佩兰三钱五分,后下 干菖蒲七分 青蒿子三钱五分 盐半夏三钱五分 茯苓四钱 (噎膈门附反胃嗳呃)
左 食下,气顶作吐,脘肋胀,脉弦。便闭膈症渐著。理之不易。
旋覆花三钱五分,绢包 淡吴萸三分,盐水炒 楂炭三钱 朱茯神五钱 煅瓦楞粉一两,包 上川连四分,姜水炒 炙鸡金三钱 车前子四钱,包 火麻仁泥一两 沉香片五分 六曲四钱 元明粉三钱 泽泻三钱 (噎膈门附反胃嗳呃)
右正号 两日未吐,胸脘腹痛不已,甚则腹满自汗,不安寐,寐即惊惕,脉细,大便不通。木土相攻,防成膈气。
上川连五分,姜水炒 旋覆花三钱五分,包 朱茯神五钱 火麻仁泥一两 泽泻三钱 淡吴萸二分,盐水炒 煅瓦楞粉一两,包 乌梅肉三分,炒 淡姜渣三分 伽楠香末三分,炒 丝瓜络三钱五分 通草一钱 元明粉三钱五分,后下 (噎膈门附反胃嗳呃)
左 肝木犯胃,胃浊不降,得食作噎,脘次作痛,易于辄吐,舌白黄,脉细弦。中挟痰浊,最防迁延成膈。急急通阳泄浊,镇逆疏中。
全瓜蒌四钱,姜水炒 旋覆花三钱五分,绢包 淡吴萸二分,盐水炒 霞天曲三钱五分,绢包 薤白头三钱五分,去毛酒浸 代赭石四钱,煅,先煎 淡干姜三分 白芍三钱五分,桂枝三分同炒 制半夏三钱五分 沉香片三分 白芥子一钱 绿萼梅一钱,去蒂 生熟谷芽各五钱,包 (噎膈门附反胃嗳呃)
右 胃阳式微,肝木乘之,脘次作痛,泛吐酸水,得食辄吐,舌白黄,脉细软。大便旬日一行,少腹胀硬。痰湿气机互郁,中运无权。体乏病深,防成膈气,理之不易。
旋覆花三钱五分,绢包 淡吴萸二分,盐水炒 白芍桂枝三分同炒,三钱五分 炙鸡金四钱,去垢 代赭石四钱,煅,先煎 白芥子一钱 淡干姜三分 火麻仁泥一两 沉香片三分 制半夏三钱五分 瓜蒌皮四钱,姜水炒 绿萼梅一钱,去蒂 霞天曲一钱,包 生谷芽五钱,包 (噎膈门附反胃嗳呃)
右 肝木犯胃,胃浊不降,得食作噎,脘次作痛,易于取吐,舌白黄,脉细弦。中挟痰浊,最防迁延成膈,急通阳泄浊,镇逆疏中。
全瓜蒌四钱,姜水炒,切 旋覆花三钱五分,包 淡吴萸三分,盐水炒 霞天曲三钱五分,包 薤白头一钱五分,去苗酒浸 代赭石五钱,煅,先煎 淡干姜三分 白芍三钱五分,桂枝二分同炒 制半夏三钱五分 沉香片三分 白芥子一钱 绿萼梅一钱,去蒂 生熟谷芽各五钱,绢包 (肝脾门)
上池医案
气膈之症,乃是阳虚阴亢,呕吐涎沫,形瘦肉削,纳谷即吐,肺胃津液已涸,二便闭塞,此皆为火内寄于肝肾。时值酷暑,用金匮麦冬,加入和阴通腑、豁痰利气之剂。
大生地炒薄片 柏子仁 茯神朱染 鲜斛 砂仁壳 麦冬 大麻仁炒 遂仁捣 郁李仁杵
噎者关格之渐也,痰随气涌,得食则噎,大忌辛温燥烈以刦津,拟润燥和胃以豁痰。
玉竹 川贝 麻仁 甜杏仁 杜苏子 海石
操劳之体,五火易动,中年以后中气日虚,素来积有湿痰,痰涎黏腻,脘鬲不开,得食而作噎,即此上鬲蒙蔽之象,谷食入胃气一动,痰涎翕集,胃口窄狭,食不得下,而痰饮上泛矣。从来治法首先豁痰,香燥刦津,津液渐涸,大便坚结不易下,达者治上碍下矣,今拟俞氏法。
川斛 苏子 半夏 麻仁 玉竹 茯苓 陈皮 枳壳磨汁冲 鲜竹茹姜水拌 枇杷叶姜水拌
沈氏医案
天老久服右归饮,其中有桂附甘草,甘草甘缓,不能下达肾家,桂附之性,留恋胃中,其热性升而不降,所以两足不暖。河间云:两足冰冷者,此火不下降也,火降则足自暖矣。热药之性,积而不散,煅炼津液成痰。今交相火司天之年,夏暑薰赫之势,内伏之痰火,得外风所触,故胸膈不宽,呕吐痰涎,汗出过多。此汗系胃中湿热痰火,郁蒸而泄,即东垣所谓地之湿气,即为汗也。诊得脉息左手沉弦带数,此肝火不静也。右手滑大,关部尤甚,此胃中痰饮不清也。恐其大便燥结,痰涎上壅而呕吐,酿成噎膈、反胃之症。《内经》云:三阳结谓之膈。丹溪云:噎膈之症,多起于血枯痰腻,多升少降,大忌香燥热药,惟以豁痰清火润泽之药,而使大便不燥结为第一着。
千墩唐鲁玉令堂后案,据述服煎药十二剂,两足热痛已除,噎间之块亦去,此药已对病,渐愈之佳兆也。今拟一方,将前方服完二十剂,即以此方接服,交至秋冬,再商治法。
半夏 广皮 莱菔子 瓜蒌 土贝 黄柏 山栀 香附 桔梗 石膏 夏枯草
加生姜。
唐鲁玉令堂后案,据述服煎方二十剂,咽噎之块已消,胸膈之间,饮食即痛,此因恼怒气滞,痰聚胸膈而作痛也。先以滚痰丸二钱,淡姜汤下,以逐胃中之痰,使其下行,则胸膈宽而饮食不痛矣。
半夏 瓜蒌 香附 枳壳 山栀 广皮 莱菔子 石膏 黄芩
加姜煎七分,温服。
丸方即以此方加天麻、柏、土贝,用夏枯草汤法,木通汤送下。
《经》云:三阳结谓之膈。三阳者,大小肠膀胱也。结者,热结也。热结于下,则反之于上。丹溪云:噎膈之症,多起于血枯痰腻。大忌香燥热药,惟以豁痰降气清火润肠之药治之。今脉左手沉弦,此肝气郁结也。右手滑大有力,此胃中痰火纠结不清也。郁则气结津液聚而为痰,阻滞食物,不得下达,随肝家之郁火上升,则呕吐而出。原评:理明词达,言之了然。先讲习静调摄,一切俗务,俱置度外,然后进药,庶几奏效。
半夏 广皮 香附 山栀 瓜蒌 苏子 莱菔子 黄芩 石膏 枳壳
加生姜、竹茹。
骏老,平素畏寒恶风,此内有郁火也。郁火发越,则又畏热,胸膈阻滞不通,大便燥结,食物入胃,至晚作酸而呕。脉息沉弦而数,两关尤甚,此系肝火郁于胃中。煅炼津液成痰。而作酸,随肝火上冲而呕吐。并有白沫而冷者,乃热极似冷,非真寒也,是乃噎膈反胃之基。《经》云:三阳结谓之膈。三阳者,大小肠膀胱也。结,热结也。热结于下,则反之于上。治之法,先宜和胃豁痰开郁之药,理其中焦,然后以养阴之品,润其大肠,庶得奏效也。
煎方:半夏 广皮 香附 山栀 旋覆花 瓜蒌 郁金 枳壳 茯苓
丸方:半夏 广皮 枳壳 山栀 蒌仁 川连 莱菔子 香附
膏方:生地 当归 白芍 苏子 杏仁 蒌仁 柏子仁 梨汁 茅根汁
孤鹤医案
纳食拒格,甚则吐涎,此系木郁侮土,气滞痰凝所致。拟苦泄辛降,以图寸效。
川连五分 干姜五分 半夏一钱半 茯苓三钱 苦杏仁三钱 赭石三钱 白芍一钱半 橘红一钱 郁金一钱 (噎膈反胃)
脾肾阳衰,纳谷不运,脉来沉细。近乎格矣。
党参三钱 白术一钱半 茯苓三钱 半夏一钱半 赭石三钱 肉桂三分 益智一钱半 白芍一钱半 新会一钱 炒黄米一撮 (噎膈反胃)
胸膈作痛,纳食塞逆。此气郁伤络也。唯恐成怯。
全福一钱半 半夏一钱半 新会一钱 益智一钱半 郁金一钱 赭石三钱 白芍一钱半 茯苓三钱 苏子三钱 (噎膈反胃)
也是山人医案
龚四一 噎阻不舒,呕吐涎沫,食物格拒,咽中总属不爽,在上清阳日结。拟治肺以展气化,勿与椒、梅酸收闭塞可也。
鲜枇杷叶三钱 郁金一钱 炒香豉一钱五分 杏仁二钱 栝蒌皮一钱五分 黑山栀一钱五分 川贝母二钱
蔡五一 阳明胃衰,纳谷脘中痛,嗳哕频频,气不展舒。胸膈是清阳旋转之处,失其下行为顺之旨,必胃汁先枯,然后脾阳亦钝,膈症萌矣。拟甘寒生津,以存其阴液,无暇理胃脘之清阳,是亦膈症治法。
川石斛三钱 鲜生地五钱 玉竹一钱 麦冬一钱 淡天冬二钱 柿霜一钱 甜杏仁三钱 梨汁半杯,临服冲入 (噎膈反胃)
孟河费绳甫先生医案204
湖州施少钦封翁之夫人,年已六旬,胸腹作痛,饮食不进,卧床月余,将成噎膈。延余诊之,脉来细弦。此肝阳上灼胃阴,气失降令。遂用北沙参四钱,川石斛三钱,白芍钱半,酒炒黄连二分,吴茱萸一分,陈皮一钱,冬瓜子四钱,生熟谷芽各四钱。进三剂,脘痛即止,米粥渐进。照前方去黄连、吴萸,加麦冬三钱。连进六剂,能进干饭一盏,行动如常而愈。
佚名,营血久虚,肝气克胃。胃为后天生化之源,脘腹作痛,牵引腰背,胃纳大减,资生何赖?脉沉弦滑,久延有噎膈之虑。治宜养血调肝,兼和胃气。
杭白芍一钱半 左牡蛎四钱 宣木瓜一钱半 川楝肉一钱半 酒川连一分 淡吴萸一分 北沙参四钱 云茯苓三钱 制半夏一钱半 陈广皮一钱 生熟谷芽各四钱 冬瓜子四钱
广西巡抚张丹叔,胸腹作痛,饮食不进,将成噎膈。延余诊之,脉来两关沉弦。此气液皆虚,肝阳挟痰阻胃,气失降令。方用吉林参须五分,北沙参四钱,白芍钱半,牡蛎四钱,酒炒黄连二分,吴茱萸一分,陈皮一钱,制半夏钱半,麦冬二钱,炒竹茹一钱。连进十剂,胸腹作痛已止,饮食渐进。照方去人参须、黄连、吴萸,加吉林参八分、川楝肉钱半、冬瓜子四钱。接服十剂,纳谷渐旺,每日能食干饭一盏,火腿烧鸡、虾饼鱼片,皆能多吃而有味,大约收功在指顾间耳。乃偶因动怒,兼食荤油太多,夜间呕吐所出,皆是未化之物,脘痛又作,饮食顿减,从此变端百出,以致不起,甚可惜也。
寿春镇郭善臣,戊戌秋患噎膈,胸腹胀痛,呕吐胶痰如鸡蛋白,干饭难下,肌肉消瘦,势甚可危。就治于余,诊脉弦大洪滑。此抑郁伤肝,阳升灼胃,气失降令。方用人参一钱,枳实一钱,牡蛎四钱,白芍钱半,木瓜钱半,酒炒黄连一分,泡姜三分,陈皮一钱,半夏钱半,生熟谷芽各四钱。进二剂,干饭能下,精神亦振。遂照方连服二十剂,眠食如常而愈。后四年,因事动怒,其病复发而殁于任。(噎膈)
重古三何医案205
先君子尝谓及门曰:观色察言,乃临证第一要诀。望闻问而后切脉,其失十不二三矣。时虽未究心,亦闻而知之。一日有东乡人短衣小帽闯门而入,适山人为人处方,其人猝然曰:先生名手,识我何病?山人视其形容瘪瘦,鼻赤,目下视。问之曰:尔患呕吐乎?曰:然。又问:尔好饮酒乎?曰:然。然则尔已成膈,无庸药矣。其人艴然①去,去未一月即死。他日门人偶询及之,山人笑曰:此病之显见者也,糟鼻目无神,是困于酒也,胃无谷气,则形必枯槁,非膈疾而何?彼既无礼,即不为之切脉,奚歉焉。
① 艴(fú)然:生气貌。
阮氏医案
杜 肾乃胃之关,关者上下交通之义也。今关门不利,升降失司,焉能纳食运化,故生噎膈之病。脉象关尺数而细涩,舌苔干绛,原属阴虚液燥,理宜滋肾水、养胃阴为主治。
北沙参三钱 远志筒二钱 山萸肉二钱 建泽泻一钱半 大麦冬三钱 大蒸地六钱 湖丹皮一钱半 白茯神二钱 藿石斛二钱 怀山药三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