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古代肿瘤名论名方名案
- 柴可群主编
- 1627字
- 2022-04-24 11:10:37
前言
肿瘤是目前危害人体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尤其是恶性肿瘤,由于其症状险恶,预后较差,严重影响着人类的健康。中医药防治肿瘤有着悠久的历史,并有其独特的理论和方法,应当加强深入的研究。
早在殷商时代的甲骨文上,已记有“瘤”的病名。此字由“疒”与“留”组成,说明了当时对肿瘤已有“留聚不去”的认识。在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中,也有记载治疗肿瘤的外用膏方。而在现存最早的中医学专著——《黄帝内经》中,对肿瘤的发病原因、病症特点也有颇多记载。如《灵枢·水胀》载:“肠覃何如?岐伯曰: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气不得荣,因有所系,癖而内著,恶气乃起,瘜肉乃生。其始生也,大如鸡卵,稍以益大,至其成,如怀子之状,久者离岁,按之则坚,推之则移,月事以时下,此其候也。”又曰:“石瘕生于胞中,……日以益大,状如怀子,月事不以时下,皆生于女子。”上述言论说明了妇科肿瘤的病症特点。
嗣后,各代医家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上,对肿瘤又作了颇多阐述。《诸病源候论》云:“瘤者,皮肉中忽肿起,初梅李大,渐长大,不痛不痒……”《疡科心得集》说:“失营者,由肝阳久郁,恼怒不发,营亏络枯,经道阻滞,如树木之失于荣华,枝枯皮焦,故名也。生于耳前后及项间,初起形如栗子,顶突根收,如虚痰疬瘤之状,按之石硬无情,推之不肯移动,如钉着肌肉者是也。不寒热,不觉痛,渐渐加大;后遂隐隐疼痛,痛着肌骨,渐渐溃破,但流血水无脓,渐渐口大内腐,形似湖石,凹进凸出,斯时痛甚彻心,胸闷烦躁,是精神不收,气不摄纳也;随有疮头放血如喷壶状,逾时而止。体怯者,即时而毙;如气强血能来复者,亦可复安。若再放血,则不能久矣(亦有放三四次而毙者,余曾见过)。此证为四绝之一,难以治疗。若犯之者,宜戒七情,适心志;更以养血气、解郁结之药,常常服之,庶可绵延岁月,否则促之命期已。其应用之方,如加味逍遥散、归脾汤、益气养营汤、补中益气汤、和营散坚丸等,酌而用之可也。”《校注妇人良方》中说:“若初起内结小核,或如鳖棋子,不赤不痛,积之岁月渐大,巉岩崩破,如熟榴,或内溃深洞,血水滴沥,此属肝脾郁怒,气血亏损,名曰乳岩,为难疗。……乳岩初患,用益气养荣汤、加味逍遥、加味归脾,可以内消。若用行气破血之剂,则速其亡。”
癌,系由古代“喦”“岩”等字演化而来,因其形状如岩石,坚硬如铁,凹凸不平,故取其为名。中医对于“癌”字的提出,最早见于宋代东轩居士的《卫济宝书》,其在《痈疽五发》篇中曰:“一曰癌,二曰瘰,三曰疽,四曰痼,五曰痈。”《仁斋直指附遗方论》中对癌症进一步描述道:“癌者,上高下深,岩穴之状,颗颗累垂,裂如瞽眼,其中带青,由是簇头,各露一舌,毒根深藏,穿孔通里,男则多发于腹,女则多发于乳,或项或肩或臂,外证令人昏迷。”中医所论之“癌”与西医学的“癌症”虽不完全是同一个概念,但据其病症特点,“毒根深藏,穿孔通里”,也说明了病症之危重难疗。
对于肿瘤的治疗,中医根据肿瘤发生的病因病机,制订了扶正祛邪、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扶正固本等多种治疗大法,临证结合患者个体情况而选用。一些经世名方在癌症的治疗中也广泛地被应用。同时,一些具有抗肿瘤作用的药物也渐渐被临床所认可,如半枝莲、白花蛇舌草、山慈菇、蒲公英、夏枯草、大黄、人参等。经过多年来的实验研究,许多中药中的有效成分经过提炼而研制成具有抗肿瘤作用的新药,如紫杉醇、康莱特、长春碱等,广为临床所应用。
由于时代的局限,古代中医肿瘤学尚未形成一个专门的学科,许多有关肿瘤的医论、治法、方药散在于各种古医籍中,使这些宝贵的医学文献不能得到很好的保护与利用。有鉴于此,我们查阅了大量的中医古籍文献,搜集其中有关肿瘤论治的资料,并将搜集到的文献按名论、名方、名案编辑排列,旨在使这些散在的医学文献能够得到系统化的整理研究,以便进一步发挥中医治疗肿瘤的优势、研发抗肿瘤新药,为人民的健康事业服务。
限于我们的水平,书中疏漏和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同道批评指正。
编著者
2019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