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例

本书选择中医古代肿瘤疾病,每个肿瘤疾病下又分成概述、名论、名方、名案、小结等五部分。现将本书的编写体例说明如下:

1.古代中医并无“肿瘤”病名,为了便于资料搜集,我们对肿瘤病名进行了规范。在大量阅读古今文献的基础上,分别向中医肿瘤专家和中医文献专家进行咨询,经过筛选、增补,最终确定癥瘕、积聚、瘿瘤、翻胃、噎膈、乳岩、失荣、石疽、恶核、肠覃、石瘕、恶疮、翻花疮、喉菌、茧唇、舌菌、鼻渊、黑疔、脏毒、阴菌、肾岩翻花、五色带等中医肿瘤古代病名。

2.中医有关肿瘤的记载虽然历史悠久,资料丰富,但从古代肿瘤的认识来看,恶性肿瘤和良性肿瘤的辨识不清,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的论述又无法截然分开,所以我们整理的原则,一是全部采用中医的古代病名,二是尊重古籍原有资料的真实性和原汁原味,一旦病名和资料确定后,不分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一并收录。

3.古代的肿瘤病名与现代肿瘤疾病无法等同,而且彼此交叉,比如同一种现代肿瘤,可能有好多种古代肿瘤;同一种古代肿瘤,也可以与多种现代肿瘤相关。比如古代的积聚、癥瘕与现代的多种肿瘤相近;现代的如恶性淋巴瘤,与古代的失荣、石疽、痰核、恶核等病症相近。我们一律遵循中医古代病名的原则。

4.古代肿瘤疾病根据实际情况,比如癥瘕、积聚等病名资料丰富,则单独列为一病;比如乳癌、乳喦、乳栗、乳石痈等内容有很大的相关性,资料又不是特别多,则归纳在乳岩下。其他病名也采取同样的处理方法。疾病排序参考中医肿瘤的相关专著和教材。

5.按照规范的古籍整理方法进行资料搜集整理,对搜集到的古籍文献分门别类,但不改动文字,分列名论、名方、名案三大部分。值得指出的是,由于古籍存在着辗转传抄的现象,因此有些文字难免重复或类同,为保留古籍原貌,不宜改动原文,仍存其旧。

6.古籍文字古奥,义理精深,书中对难读的字注明拼音;对费解的字和词,包括成语、典故等,予以训解,解释其含义,力求表达简明扼要,避免烦琐考证。

7.肿瘤疾病概述部分主要介绍本病的病名、主要症状及其病证特点。

8.肿瘤疾病名论、名方、名案各部分均以录用的古代文献成书年代排序。其中名论部分以书名为纲,主要选录病名、病因、证候、诊断和治则等方面的重要论述,对临床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论述中有部分与肿瘤无关的内容,我们予以删除,且为了不影响古籍原貌,插入“……”表示。名方部分以方名为纲,主要是精选古代(个别方剂迄民国初)治疗肿瘤的代表方剂,且出自名家之手,或简便验方,组方配伍合理,有使用方法和功用主治等较为完整的内容,具有重要的应用和研发价值者。其中涉及无名方者,由编者自加一个方名,并在方前加“*”以示区别。如果方名相同,组方一样,但功用主治或药物用量有所不同,则均予保留。名案部分也是以书名为纲,主要选择古代医家治疗肿瘤的典型案例,一般是理法方药合拍,对现代临床有重要启示和借鉴作用者。

9.全书最后列方剂索引,所辑本书标有方剂名称者。标明“又方”等难以考证方名或命名者,均不列入。

10.名方中,古代的方名根据原文的格式,方名前后显示书名者,只取方名,文献出处中以“某书引某书”的方式处理,如《幼幼新书》引《博济方》,《古今医统大全》引《良方》。

11.小结部分主要提取历代名论、名方、名案对本病治疗的重要信息,比如对现代临床有指导价值的新理论、新思路,名方中现代还在广泛应用、疗效显著,但未形成成果或产品的,以期进一步研究,为新药研制开发提供参考。

12.书中引用的文献在书后均标明出处,多次引用的同一文献标注于最早出现之处。正文中阿拉伯数字上角标对应引用书目序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