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古代肿瘤名论名方名案
- 柴可群主编
- 4字
- 2022-04-24 11:10:38
一、癥瘕
概述
早在《素问》中就有积聚和癥瘕的记载,认为是因气动而内有所成,但无癥病的病名,有石瘕、虙瘕、瘕聚等病名。癥病病名首见于《金匮要略》,认为癥和瘕是两种不同的病证,治疗癥病首推三张经典名方——鳖甲煎丸、大黄䗪虫丸和桂枝茯苓丸。
《诸病源候论》载《积聚病诸候》凡六论、《癥瘕病诸候》凡十八论,详细记载了古代积聚病和癥瘕病的症状、病因病机,并把积聚分成肝、心、脾、肺、肾五积,癥瘕有七癥八瘕。《诸病源候论》认为“积聚者,由阴阳不和,腑脏虚弱,受于风邪,搏于腑脏之气所为也”,而“癥瘕者,皆由寒温不调,饮食不化,与脏气相搏结所生也”;特别是“癥者,由寒温失节,致腑脏之气虚弱,而食饮不消,聚结在内,染渐生长。块叚盘牢不移动者,是癥也,言其形状,可征验也。若积引岁月,人即柴瘦,腹转大,遂致死。诊其脉弦而伏,其癥不转动者,必死”,与现代肿瘤的症状描述非常符合。所以古代病名中,积聚、癥瘕与肿瘤的关系密不可分,非常值得我们进一步挖掘研究,意义非凡。
在名称上,宋以前,曾出现了大量癥瘕病证名称,如“七癥八瘕”等,给临床辨证带来不便。宋初仍延续这一习惯,如《太平圣惠方》中仍有较多的癥瘕病证名称。但在其后的著作中多以“癥瘕”为主,很少再有如“蛇瘕”“米癥”等病证名称。如《圣济总录》中除“癥瘕”名称外,全书仅出现“食癥”“血瘕”“癥癖”之名。陈无择则明确反对过于繁杂的癥瘕命名,认为强分“七癥八瘕”在理论上似乎有道理,其实毫无必要。
宋代以前的医家,虽然趋于认为癥瘕属积聚范畴,但均没有明确提出。在历代医学著作中也往往把癥瘕和积聚作为两大类病证并列记载和论述。至《圣济总录》则明确提出癥瘕属积聚范畴,把癥瘕癖结均列在“积聚门”下进行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