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安之不由得陷入了沉思。
他身为大明宰辅,肩上的责任是常人难以想象的。
他眼中所考虑的绝不是所谓的一城一地的得失,而是对于通盘棋局的把握。
诚如李来亨所言,洪承畴绝不会坐视夷陵被明军攻克而不管,他一定会想尽办法争取把夷陵重新夺回。
不然的话,以洪承畴五省经略的身份是无论如何也难以向清廷解释的。
“那以三原候之见,我们守住夷陵的可能有多少?”
通过夷陵大捷,文安之重新认识了忠贞营,尤其是李来亨。
在文安之看来,李来亨的个人能力绝对是大明诸多将领之中的翘楚。
只是之前因为诸多因素,朝廷并没有能够重用李来亨等忠贞营将领,实在是可惜。
“若依照末将的方略,守住夷陵十拿九稳。”
李来亨毫不犹豫的拍着胸脯说道。
在他看来,当下的局势对于忠贞营部明军来说是相当有利的。
夷陵就像是一座桥头堡一样,深入到了湖广布政使司。
而如果洪承畴从各处调集军队来猛攻他们的话,或多或少会涉及到军队战力分配的问题。
他麾下的标营汉军自然没有问题,但是那些临时拼凑起来的以及清廷增援的军队会心甘情愿的听他调遣吗?
如若这之中发生了一些龌龊,怕是狡猾如同洪承畴也难以招架吧?
这种时候其实考验的是一个人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
但是有些情况不光是你想要处理好就能够处理好的。
这其中涉及到的利益关系实在是太多了,稍有不慎就会坠入深渊之中,落得一个万劫不复的下场。
以李来亨对于这一段历史的了解,实际上以顺治皇帝为首的清廷高层是并不充分的信任汉人的。
尤其是当姜瓖、金声桓、李成栋反正,调转矛头对抗清廷之后,顺治皇帝更是对这些汉人臣子引以为心腹大患。
有些时候芥蒂一旦产生了,再想要将其消散就是不可能的事情了。
顺治皇帝这种心眼比针鼻还要小的皇帝更不可能做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所以李来亨可以预见的是,接下来清廷内部肯定会出现许多矛盾和分歧。
在短时间内这些矛盾和分歧是不可能消散和弥合的。
这就给了忠贞营部明军充分的时间去调整。
只要他们能够将细节做到位,那么守住夷陵不说不费吹灰之力,至少也是十拿九稳的。
“好,那驻守夷陵之事老夫就全权委托给三原候了。”
文安之是一个相当有魄力的人,这一点在南明文官之中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
他敢于在花甲高龄自己请命前往川东出任督师,为的就是为朝廷争取一切可以争取的抗清力量。
事实证明他果然没有看走眼。
以忠贞营为主力骨架的夔东十三家的战斗力相当强大,竟然一举拿下了夷陵。
而在这其中,李来亨充分的呈现出了强大的决断力。
正是李来亨的投石机战术取得了奇效,才使得明军一举拿下这座湖广西大门。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这一点文安之的内心十分的清楚。
他既然已经启用了李来亨,就肯定会继续的用下去。
何况,李来亨也没有辜负他的信任啊。
“多谢文督师。”
李来亨心中大喜,连忙冲文安之抱了抱拳。
这个时间节点上,文安之能够给予他全权负责夷陵军务的权力,着实是难能可贵的。
一直以来,大明朝的武将难以施展拳脚,就是因为权力受限于文官或者是宦官。
这些家伙对于武将的限制体现在了方方面面,只要武将稍有逾越,就会遭到他们的弹劾。
到了南明,这一情况非但没有好转,反而变得变本加厉了。
能够得到文安之如此信任,李来亨的内心自然是相当感动的。
“不过末将有一事还是有些担心。”
李来亨稍稍顿了顿道:“秦王(孙可望)那里似乎有东征的打算,但是抚南王(刘文秀)似乎和秦王的意见不太相合。”
“哦?”
文安之听到了李来亨这番话,着实有些惊讶,沉吟了一段时间后捋着胡须道:“三原候可以说的再清楚一些。”
李来亨心中登时咯噔了一声。
其实他刚刚说的确实是比较隐晦的。
文安之大概也听懂了他的意思,故而想要让他将情况陈述的更为清楚一些。
毕竟这种打哑谜的方式并不是文安之所喜欢的。
“回禀文督师,秦王的计划其实是相当明显的。他想要让抚南王率部进军湖广。首先攻打常德,其次进军长沙,最后北上武昌。拿下武昌后即刻顺江而下直取南京。这个方案肯定是可行的。毕竟这个时候湖广兵力空虚,真正的精锐只有洪承畴手里的一万汉军。可问题是抚南王跟西宁王走的更近一些。西宁王曾经接到当今圣上的圣旨想要勤王,但是碍于秦王的关系迟迟不能够动手。但是他又不可能坐以待毙,所以跟抚南王结成了同盟。这个时候抚南王迟迟不可能起兵东进,可能就是为了防备秦王。”
李来亨犹豫了片刻,还是将这一番心里话悉数说出。
如果在他面前的是任何一个其他文官的话,他是无论如何也不会这么实诚的说出这番话的。
偏偏在他面前的是文安之,是一个可以当得起千古忠臣名号的奇人。
所以李来亨决定赌上一把。
沉默,文安之闻言也陷入了沉默。
李来亨将话挑明之后文安之也不禁开始沉思。
其实孙可望的野心从一开始的时候就展现的淋漓尽致,从把天子接到安龙所之后,就是效仿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
如今孙可望在贵阳大修宫殿,私自委任百官,俨然要有取而代之的架势。
永历帝这才会想着召西宁王李定国勤王。
这个时候刘文秀本夹在中间自然很难做。
但是如果真的如李来亨所说,刘文秀更亲近李定国的话,那么他迟迟不肯出兵东伐就能够理解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