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改革任务、改革重点,为党和国家未来的发展道路指明了方向。全面深化改革各项举措的推进,需要强有力的改革督察,形成倒逼压力机制,激发改革动力,使改革更加精准地对接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改革督察方式有很多种,第三方评估是其中重要的一种。2014年12月,李克强总理在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时强调,要用第三方评估促进政府管理方式改革创新,之后他更是多次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提到“第三方评估”。

近年来,从国务院到各地方政府,都开始大规模地引入第三方评估对政府绩效进行评价。①2014年,为推动国务院改革、发展、民生等有关政策举措落实到位,国务院在派出督查组对有关部门和省市政策落实情况开展督查的同时,也邀请了一些第三方机构对部分重点政策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了评估。②一些地方政府在省级层面也进行了第三方评估的有益探索。例如,2014年湖南省率先制定了《湖南省全面深化改革第三方评估办法(试行)》;湖北省率先尝试引进第三方评估机构,对全省全面深化改革工作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并取得了良好效果。可以预见,在中央“探索引入第三方评估改革成效”精神指导下,今后第三方评估将会成为政府管理中的常态化机制,在全面深化改革督察过程中引入第三方评估也会成为新趋势,并得到越来越多的推广。

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既是我国适应国内外形势的发展需要,应对新时期新挑战的重大举措,也是我国实现全面现代化的重要目标与内容。在现代治理体系中,参与治理的主体除政府部门外,还有各种非政府组织、社会团体、私人部门、公民个人等多元主体。因此,治理不再只是政府主导的管理,而是多元主体参与的民主化管理。从传统管理走向现代治理,意味着政府与其他利益相关者需通过互动建立平等伙伴关系,是一种管理的“自上而下”与治理的“自下而上”相结合的过程。而作为国家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现代化必然要求构建教育现代治理体系,实现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这同样也是高职教育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在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下,高职院校需履行政府的高职教育责任,是政府的附属机构,但学校办学自主权缺失,行政干扰和教育行政化的问题一直困扰着高职院校的发展。处理好高职院校与政府、社会之间的关系,是实现高职教育现代化治理的关键。而在高职院校现代治理体系中,政府、学校和社会将通过法律、制度或契约等形式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形成稳定的关系模式。因此,实现高职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主要是以不断推进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目标,以政府、社会、高职院校新型关系为核心,推进“管办评”分离的基本策略,建立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逐步形成政府宏观管理、学校自主办学、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元共治格局。

本书基于教育现代化和高职教育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国家发展需求,针对在高职教育管理中表现出的政府管理存在越位、缺位、错位,学校自主发展、自我约束机制尚不健全,社会参与教育治理和评价还不充分的现实,从完善国家政策、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破解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瓶颈这三个方面的现实需求出发,利用独立的现代职业教育第三方评价模式对职业院校进行动态监控和办学全过程的诊断。在此基础上,确立政府、第三方评价机构和职业院校的关系及其各自的定位、职责;提出一整套政府委托服务与实施服务的程序及相关政策,通过个案模拟评价的实证研究,在宏观方面诊断现代职业教育评价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政策建议,在中观层面与微观层面提出职业院校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建议。

二、研究意义

1.本选题的确定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现实需求

现代职业教育评价一直是教育行政部门非常重视的一项工作。2003年教育部启动我国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的评估工作,2006年启动示范性高职院校和中职院校建设工作。同年,启动精品专业、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等现代职业教育质量工程的评估工作。我国这种政府主导的静态、注重结果的现代职业教育质量评价方式,对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有一定推动作用,但在实践中存在许多问题:评价主体的单一性和官本位导致评价结果具有片面性和主观性;评价方式的鉴定性和奖惩性,忽视了被评价对象的进步程度,不能动态监控现代职业教育的质量;评价结果的表面性和形式化导致评估出的精品资源并没有真正走进课堂。在我国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型的今天,行业、企业、社会其他力量等各方面都对现代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迫切的需求。评价主体需引入行业、企业、社会其他力量等第三方机构,才能满足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现实需求。

2.本选题的确定是遵循多学科理论规律的必然选择

从理论层面剖析,现代职业教育评价需遵循系统论、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等规律。

“系统论”来源于生物学理论,强调系统内要素与要素之间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在国家这个大系统里,教育子系统必然与社会其他子系统发生联系,而现代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的子系统,不仅要与教育内部的其他子系统发生联系,也要与教育外部的其他子系统发生联系。在评价领域,现代职业教育的评价方式不仅有自我评价,还有外部要素的评价。现代职业教育不能只是内部系统的运行,即不能“自己评自己”或“运动员与裁判员混为一体”,而需要有外部系统的监控,这样才能避免现代职业教育运行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来源于管理学理论,强调要有效地控制影响产品质量的因素,就必须对生产或服务过程的所有主要阶段(关键节点)加以控制。要有效提高现代职业教育质量,就需要对资源禀赋、办学理念、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现代职业教育的主要阶段(关键节点)加以监控,现代职业教育的评价不能“重结果、轻过程”,不能在关键节点失控,这样才能使现代职业教育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

因此,在现代职业教育领域引入第三方评价是遵循多学科理论规律的必然选择。

3.本选题的确定是支撑国家政策的实践要求

从国家政策层面来看,政府逐渐意识到现代职业教育现有评价方式的弊端,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来鼓励和支持现代职业教育第三方评价。

2011年9月,《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通知》(教职成厅函〔2013〕26号)指出:建立就业(用人)单位、行业协会、学生及其家长、研究机构等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的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

2014年5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指出:注重发挥行业、用人单位作用,积极支持第三方机构开展评估。

2015年5月,《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的若干意见》(教政法〔2015〕5号)进一步强调,要支持专业机构和社会组织规范开展教育评价。大力培育专业教育服务机构,整合教育质量监测评估机构,完善监测评估体系,定期发布监测评估报告。扩大行业协会、专业学会、基金会等各类社会组织参与教育评价。

2015年6月,《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教职成厅〔2015〕2号)指出:教育部将试行专业诊改。支持对企业有较大影响力的部分行业牵头,以行业企业用人标准为依据,设计诊断项目,以院校自愿为原则,通过反馈诊断报告和改进建议等方式,反映专业机构和社会组织对职业院校专业教学质量的认可程度,倒逼专业改革与建设。该文件进一步明确,教育部组建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专家委员会,负责指导方案研制、政策咨询、业务指导。可以看出教育部关于支持现代职业教育第三方评价的进一步的工作方案正在酝酿之中。

在国家政策的鼓励下,2012—2014年,第三方机构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和麦可思研究院连续三年联合编写并发布了《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认可。但由于我国教育体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目前第三方评价机构仅仅停留在宏观指导层面。本书通过研究行业、企业、其他社会力量等对现代职业教育全过程监控的运行模式,以达到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以及动态、透明管理的目标,为政府献计献策,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

三、研究假设

(1)教育领域全面深化综合改革,推行“管办评”分离,必须加快健全学校自主发展、自我约束的运行机制。

(2)高职教育管理的问题突出,主要表现为政府管理过程中存在越位、缺位、错位的现象,学校自主发展、自我约束机制不健全,社会参与教育质量的评价还不充分。

(3)第三方评价,既是高职教育现代治理的外在需求,也是高职教育质量的内在特质,可以有效促进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