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研究程序

一、研究设计

在现代职业教育存在新问题和现有评价模式不能满足其发展需要的前提下,本书确定了“现代职业教育第三方评价的运行模式研究”这一研究方向。在确定研究方向后,本书研究的基本思路是:外考→内思→上构→下建。“外考”即从实践中了解现代职业教育在内涵发展时期对第三方评价的现实需求,考察它的表现形式及影响因子,回答“它现实中怎么样”;“内思”即探究现代职业教育第三方评价的理论内核,回答“它应该是什么”;“上构”即是在“外考”与“内思”的基础上设计适应我国国情的现代职业教育第三方评价的运行模式,回答“它应该怎么做”;“下建”即通过个案验证“上构”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不断完善理论,回答“如何做得好”。具体研究思路详见图1-1。

图1-1 研究思路

二、研究对象

1.现代职业教育的第三方

“现代职业教育”是指职业教育已进入“走过规模扩张、进入内涵建设”阶段后的“后示范时期”。在此期间,如何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监控和导向作用,发动社会力量的监督作用,是亟待深入研究的课题。建立现代职业教育第三方动态监控的常态化机制,适应了国家政治、经济新常态发展的需要。《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明确规定: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管理和评价。可以预见,新的一轮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的浪潮即将来临。

参与并主导现代职业教育评价的社会力量有哪些?现代职业教育的第三方是谁?学术界有多种界定,但比较笼统,不具体。本书界定的现代职业教育第三方是指由政府委托并认证、独立于政府和职业院校之外的中介评价机构。评价机构可招聘全职或兼职评价专家,组成专家团,对职业院校进行评估。评价专家团由行业企业专家(含行业管理专家、行业技术人才)、教育专家(含教育研究专家、教育管理专家、教学一线名师)按照一定的比例组成。

2.现代职业教育第三方评价的运行模式

现代职业教育第三方评价的运行模式是指现代职业教育第三方评价运行整体过程的动态发展的标准样式,此运行模式可借鉴国外职业教育第三方评价的成熟模式,但要从我国国情出发。在我国现行教育体制下,政府可以通过委托管理、购买服务的形式,为第三方评价机构提供经费资助、资质认证和其他支持,或者委托第三方评价机构对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进行“全过程动态监控”,为职业院校的资源禀赋、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课程建设、院校治理、人才培养质量及就业质量跟踪等方面提供诊断服务。

这种“全过程动态监控”包括“事前预警”“事中诊断”“事后反馈”。第三方评价机构通过“事前预警”,能帮助职业院校量力而行、在自身能力范围内进行建设;通过“事中诊断”,能使职业院校及时发现问题、诊断问题、纠正错误,使“当局者迷”的问题及时得到解决,以免出现一些重复建设或偏离轨道的建设;通过“事后反馈”,可将职业院校出现的共性问题反馈给政府,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并将个性问题反馈给各职业院校,以帮助职业院校持续改进,规划更好的发展前景。本书界定的第三方评价是第三方机构主导的(而不仅仅是参与)现代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评价工作,而有别于国内大部分第三方评价机构仅发挥参与作用的现状。

三、研究方法

本书采取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综合研究与专题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主要研究方法如下:

1.文献研究法

查阅并梳理相关资料文献以及政府的相关政策文本,在了解和掌握当前研究已取得的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对相关的资料文献和政策文本进行分析,为研究寻找相关理论并明晰研究思路。

2.调查研究法

调查我国现有政府主导型评价模式下现代职业教育的现状,分析现代职业教育评价在资源禀赋、教育教学过程、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3.比较研究法

研究目前国外职业教育第三方评价的运行模式,探寻目前职业教育第三方评价的发展走向,寻找共同规律以服务我国的实践,构建一种适应我国国情的现代职业教育第三方评价运行模式。

4.个案研究法

通过情景模拟的方式来探究现代职业教育第三方评价的运行模式、构建模式、实践模式。同时个案研究不仅停留在对个案的研究和认识的水平上,而且要明确问题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提出相应对策,以改进评价方法。

5.行动研究法

将改革行动与研究工作相结合,与实践的具体改革行动紧密相连。结合本校第三方评价的实践,不断地探索、解决评价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即使出现偏差,也不至于导致整个研究工作失败。

四、研究技术路线

具体研究技术路线详见图1-2。

图1-2 研究技术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