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流程和信息化的关系

信息化系统承载业务流程,系统中流转的是业务数据。流程和信息化的关系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流程驱动信息化建设,流程架构是信息化架构规划的输入,流程及活动是信息化系统及功能模块设计的输入,流程输入/输出是信息化系统中数据流设计的输入,流程梳理和设计是信息化建设的前提;另一方面,信息化是流程开发标准化、固化的要求,信息化是流程落地运行的赋能者,信息化是流程持续改进的重要支撑。

上述关系的理论并不难理解,但在实际工作中,常常出现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关于工作过程的。如前所述,流程梳理和设计是信息化建设的前提,信息化为业务流程服务。但是,很多企业喜欢先购买或开发信息化系统,对于业务改进往往是信息化系统先行,待系统上线后却发现推行效果不佳甚至无法推行,不仅达不成改进业务的目的,甚至可能给业务带来干扰。所以,在处理流程和信息化的关系时,要先梳理清楚业务流程再上线信息化系统。当然,很多通用的信息化系统已经集合了优秀的业务实践经验,但这并不代表可以绕开流程设计直接上线系统。

第二个问题是关于工作方法的。无论是流程设计还是信息化实现,数据梳理和设计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人们往往忽略数据梳理和设计。相比之下,人们更关注功能和操作。

根据流程的技术定义,流程可以解构为业务流和信息流,基于此,图1-15更清晰地展示了流程和信息化的关系。业务流对应到功能、操作,信息流对应到系统中的数据。流程汇总形成流程架构,数据经设计后形成数据架构。流程架构对于信息化架构的影响在本书流程架构章节会有阐述,数据架构则并非本书内容范畴。因此,我们接下来重点阐述流程和数据的关系。

图1-15 流程和信息化的关系

流程和数据的关系,是流程和信息化关系的基础与核心。在流程开发到信息化实现的过程中,我们一直在强调数据梳理和设计的重要性,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数据设计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系统功能能否实现,以及系统是否可以持续扩展;另一方面,数据缺乏管理,常常造成多源重复、不准确、不完整、不及时、相互孤立等问题,这些问题要在流程梳理时尽早关注到并解决。

对于单个流程来说,有两种数据。第一种是加工的对象,即活动的输入、输出,如在设备维修流程中,维修台账就是属于这一种;第二种是加工所需的相关对象,即确保活动完成所需要参考的信息,如在设备维修流程中,设备的产品手册以及常见故障说明书都属于这一种。对于第二种数据,如果放到其他流程中,也可能是属于第一种数据。所以,通常所说的流程和数据的关系是指第一种数据。但识别第二种数据对于分析流程和流程之间的关系,以及从信息化的角度赋能业务改进也很有意义。

第一种数据作为流程加工的对象,从输入到输出,会随着流程的运行而发生变化,这种变化称为信息流的变化。要理解这种变化,我们引入一个概念:事件。

事件这个词是从计算机术语借鉴过来的。在计算机术语里,事件表示一种触发操作,一个事件会触发一个系统响应。比如,用户敲击空格键,网页就会往上翻一页;用户敲击回车键,光标就会换一行。用户敲击空格键和回车键就是一个事件。

在流程管理领域,事件表示触发一个活动的条件,这个条件通常用某个相关业务信息对象的状态来表示,也就是数据的状态。所以,事件就是数据的状态。

引入事件,对于准确描述流程过程有很大好处。比如,一个工作过程由三个活动组成:编制文档、评审文档、返工修改。当我们把这三个活动连起来,就构成了一个简单的流程(如图1-16所示)。

图1-16 仅有活动的流程

但什么时候编制文档、什么时候评审文档、什么时候返工修改却不明确,不同的人执行这条流程的时候会有不同的结果。如果加入事件的描述,流程则会变成图1-17所示的样子。

图1-17 增加了事件的流程

在图1-17中,通过加入四个事件,明确了每一个活动开始的条件,也明确了每一个活动完成的条件。

当然,活动的触发条件不一定是加工对象的状态,也可能是时间,还可能是其他相关对象的状态。所以,事件也可以用具体的时间来表示。比如,每周一早上八点开例会,每个月的二十日收集优化需求,这些时间都是触发某个活动的事件。

事件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事件代表一种状态,而且是一种有意义的状态。这种意义代表着上一个活动已经结束,下一个活动可以开启。比如,“吃饭”是一个活动,那怎么衡量这个活动已经结束了呢?可以用“饭吃完了”来形容,也可以用“饭吃饱了”来形容。通常,应该用“饭吃饱了”来作为事件,因为这代表了信息的质量,也代表了下一个活动——如“写作”可以高质量地开始了。

第二,事件代表了流程路径的流向。当一个活动对信息进行加工后,信息状态呈现多种可能时,可以用事件来进行区别。比如,评审一个文档,其结果可能是通过,也可能是不通过,这就是信息的状态,不同的状态代表了流程后续不同的流向。

第三,事件具有两大显著价值。一方面,事件可以反作用于我们对流程活动的分解。严格来说,活动和活动之间必然通过事件来连接,如果不能用事件来表示活动之间的承接和转折关系,则代表活动的分解是不到位的。另一方面,因为事件代表了信息状态的变化,把事件显性化出来,体现了信息流的方向及变化,有利于从信息化的角度对流程进行分析。总之,通过活动和事件交替呈现,能更好地把业务流和信息流融合到一起。

从对“事件”的理解可以看出,信息流的变化对活动流转具有重要意义。联系上文提到的流程连通,就是活动之间建立了握手的信任关系,也就是信息流通。而流程有断点,本质上是数据有断点,即前一个活动输出的数据不能满足下一个活动对输入的要求,也就是上游流程交付的数据不能满足下游流程的要求。

结合上文关于“事件”的例子来看,从“编制文档”到“评审文档”,两个活动中间的事件可以是“文档初稿完成”。但作为评审专家来说,经常发现有内容不完整、质量低劣的文档提交过来,便会对“编制文档”活动提出要求,希望提交过来的文档满足某份“检查表”的要求,于是,两者之间的事件便变成了“文档初稿完成且通过自检”。

所以,对数据要求的一致,是流程畅通的基本要求,是流程高效的前提条件。

那流程到底是如何影响数据变化的呢?

一个流程通常对应一个或多个数据的变化。在客户问题受理流程中,接受、记录、分发客户问题,客户问题即数据,这是从无到有的变化,是新产生的数据;客户问题处理流程中,分析、解决、关闭客户问题,这是对既有数据状态的变更维护。

流程和数据的结合还有更广泛的意义。

流程中输入/输出的数据构成了信息流,为信息化系统分析和优化提供了视角和方法。换句话说,流程通过承载其上的信息流,支撑信息化系统建设和优化。这反映了一个事实,数据是流程的一部分。但数据有自己独立的架构。数据架构和流程架构相互关联和影响,并共同决定了信息化系统架构。

数据是流程运营的基础。流程发布以后,如何知道员工是否正确地执行了流程?又如何评价流程设计的好坏?这些都可以通过运营过程中产生的数据来分析。

当然,数据也可以是在线下产生并流转的。但无论是公司运营管理的要求,还是信息化技术和大数据技术发展的要求,把所有数据都上线到系统中进行管理是大势所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