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亚琛大教堂:加洛林王朝建筑艺术的范例

亚琛是德国西部一座历史悠久的小城,毗邻比利时和荷兰,是著名的旅游胜地,这里有一座著名的大教堂——亚琛大教堂。

亚琛大教堂由中世纪伟大的君主查理大帝兴建。查理大帝作为法兰克国王东征西讨,最终将日耳曼和意大利的国土都收归于自己的统治之下。罗马教皇利奥三世亲自为他主持加冕礼,封他为“罗马人的皇帝”,史称“查理曼大帝”。他所建立的辉煌帝国,也被称为“查理曼帝国”。查理大帝为这个国家带来了生机,很多城市逐渐繁盛,开始大规模修建城堡和教堂,掀起了一股建设热潮。

亚琛虽然是一座小城市,但对查理大帝而言却意义非凡,因为这里曾经是他父亲的领地,也是他的出生地,他对这座小城很有感情。为了展示帝国的强盛,查理大帝集合了一批建筑师和艺术家,组建了一个顾问小组,开始在亚琛大规模建设,试图把这里打造成一座新的罗马城。亚琛大教堂便是在这一时期修建的。

亚琛大教堂最初修建的部分是亚琛宫廷礼拜堂,798年动工,805年竣工。在当时,这是欧洲最精美的一座教堂,建筑师是梅斯的奥多,《查理大帝传》的作者艾因哈德监督了整个工程,建成后的礼拜堂后来成为大教堂的核心部分。这座建筑形式上并没有追随古罗马,而是参考了查士丁尼时期在意大利拉文纳修建的圣维塔莱教堂。礼拜堂是一座外部为十六边形、中央有一个八边形大厅的建筑,采用了集中式的布局方式,而非西欧基督教教堂常用的巴西利卡式。圣坛被设计在中央大厅的穹顶下方,显然是为了突出教会的权威。但是作为宫廷使用的建筑,国王的权威也需要彰显,于是建筑师在教堂西侧设计了一个高大的入口,入口两侧有两座塔楼。塔楼厚重的墙壁内各有一个螺旋形阶梯通向二楼。二楼放着查理大帝参加宗教活动时就座的宝座,皇帝在这里可以俯瞰下方的圣坛。这种设计被称为西部结构,由于巧妙地在建筑中平衡了皇权和教权,后来在德国和法国的罗马风和哥特式建筑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亚琛大教堂外观

亚琛大教堂内部八角形大厅穹顶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座教堂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逐渐从一座宫廷小教堂变成国家大教堂。从936年开始,每一任德意志皇帝都在这里举行加冕礼,直至1531年。伴随着地位的提高,教堂的扩建工作也在进行。在原先教堂的西面,一座宏伟又不失精致的塔楼拔地而起。一个直径14米,带有棱角的圆屋顶代替了原先的角锥形屋顶。14世纪,扩建了八边形大厅东侧原本方形的小歌坛。新歌坛是哥特风格的,空间宽敞,周围有扶壁,结构坚固。14—15世纪还在八边形大厅的回廊之外增加了一系列小礼拜堂,不设祭坛,这一点同欧洲其他大教堂一样。教堂正门入口保留了最初的青铜门,如今已经成为教堂历史最悠久的一部分。

从大教堂的内部装饰上还可以看到最初模仿圣维塔莱教堂的痕迹。屋顶和墙壁上装饰着镶嵌画,这些画都是金色打底。此外,天花板上还有巨大的12世纪安装的吊灯。穹顶下面开着一个半圆形窗口,天气好的时候会有阳光射入。在当时,这座教堂被当作帝国国家和国王的象征,查理大帝死后便埋葬在了这里。今天,我们仍旧能在这座教堂里看到那座大理石砌成的陵寝,而嵌有查理大帝颅骨的黄金半身像则被收藏在教堂的宝库之中。在大教堂唱诗班的位置,立着13个尖窗,这些高达25米的尖窗上面镶嵌着彩绘玻璃,在教堂内映射出斑斓的色彩。另外,唱诗班席位处还有著名的金供台和青铜讲坛,这都是亨利三世赠送的礼品。“查理大帝宝座”应该是这里最有名的陈列品了,当年历任皇帝便是在这座白色大理石宝座上举行加冕仪式的。

作为国家强盛和国王权势象征的亚琛大教堂,它的意义不仅体现在政治上,它还是一件杰出的艺术品。这座建筑虽然参考了拜占庭式的集中式教堂,但是也表现出很多罗马建筑的影响,比如筒拱、交叉拱和八边形穹顶的运用。它是加洛林王朝最富有艺术性的建筑,当时在欧洲,很多宫廷建筑和宗教建筑都以它为原型。到最后,亚琛大教堂集政治、宗教、艺术、建筑的影响力于一身,成为当之无愧的圣地。现在,这座教堂已经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