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文化符号是所有传统文化的根本,文化符号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内涵丰富,一个地域、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独特文化的抽象体现,是文化内涵的重要载体和形式,而对于传统文化符号就是阴阳文化,也是太极拳作为拳术发展过程当中渐渐理论联合实际的过程,而阴阳文化也是诸多文化的基础,就是抽象的东西渐渐具象化的过程,也是太极拳论引领太极拳修习心法进而形成别具一格的基础,然而这个文化符号如今又与其他文化进行融合,如与音乐、舞蹈、时装等相融合。
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乎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皆是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立如平/秤准,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
这篇太极拳论是相当的经典,充满了大道与哲学的味道,然而古人可能不会想着奏乐练拳,也不会思考要潇洒飘逸让众人看着舒服,也不用人五人六的穿着什么丝织刺绣的衣服,只是单一从阴阳变化与内外兼修来阐述这门功夫,所以我们说现在的人不要拿太极拳唯一标准来衡量这门拳术,这就好像真正的战场和拍出来的影视作品能一样么,即便为了适应现代人的胃口添加了很多符号仍然不能满足,于是在功夫哲学基础上及美学文化基础上又添加了一些养生或者健康之类的,都是很多人添油加醋形成的太极拳,还称之为正宗传人真是贻笑大方了,至于太极拳是否一定要与丹道结合,这是一种修内之法的融合,本质上与太极拳也没有什么关系的,这点我们最后一篇再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