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乙型肝炎病毒

第一节 乙型肝炎病毒生物学特性

一、分类

人类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1986 年国际病毒命名委员会正式将其划归为一个新的病毒科——嗜肝DNA病毒科(Hepadnaviridae)的成员。该科病毒的成员除了人HBV 外还有:①土拨鼠肝炎病毒(woodchuck hepatitis virus,WHV),1978 年在美国新泽西州和马里兰州等地的野生土拨鼠中发现该病毒。土拨鼠肝炎和肝癌的发生率较高。②地松鼠肝炎病毒(ground squirrel hepatitis virus,GHV),是 1980 年在美国南加州的地松鼠中发现的。③鸭乙型肝炎病毒(duck hepatitis B virus,DHBV),1981 年在我国江苏省启东县肝癌高发区分离自易发生肝癌的麻鸭,后来在北京鸭和美国商品鸭中也发现该病毒。④鹭乙型肝炎病毒(heron hepatitis virus,HHBV),1988年在德国的苍鹭中发现此种病毒。⑤毛猴乙型肝炎病毒(woolly monkey hepatitis virus,WMHBV),1998 年在美国毛猴中发现此种病毒。其中人类乙型肝炎病毒、地松鼠肝炎病毒、土拨鼠肝炎病毒和毛猴乙型肝炎病毒属于嗜肝DNA病毒科正嗜肝DNA病毒属;鸭乙型肝炎病毒和鹭乙型肝炎病毒属于嗜肝DNA病毒科禽嗜肝DNA病毒属。

二、形态与结构

在HBV感染患者的血液中可见到3种不同形态与大小的颗粒。

1.小球形颗粒

平均直径为22nm,仅由主蛋白或同时由约5%的中蛋白组成,不含病毒核酸,无感染性。

2.管型颗粒

由小球形颗粒连接而成,其长短不一。小球形颗粒和管型颗粒的产生是由于病毒颗粒包膜产量过剩。小球形颗粒和管型颗粒与Dane颗粒的比例依不同的病程差异较大,一般是Dane颗粒的104~106倍,在患者血液中的含量可高达1013个/mL。

3.Dane颗粒

为完整的具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呈球形,直径为42nm,由包膜和核衣壳组成。核衣壳直径为27nm,含有乙型肝炎核心抗原(HBcAg)、单一分子的部分双链DNA以及依赖DNA的DNA聚合酶。核衣壳很重要的一个功能是作为病毒基因组的保护性容器。另一特征是P蛋白与长DNA链共价结合。患者血液中的Dane颗粒含量为104~109个/mL。

三、理化特性及抵抗力

在氯化铯平衡梯度离心中,HBV颗粒(42nm)的浮力密度为1.22g/cm3,表面抗原颗粒(22nm)为1.18g/cm3。病毒外膜成分含有来自宿主细胞的脂类,约占外膜干重的30%。

HBV对理化因素有较强的抵抗能力,对热、低温、干燥、紫外线和一般消毒浓度的化学消毒剂,均能耐受。病毒在30~32℃可存活至少6个月,在-20℃可存活15年。病毒浓度较高时,60℃加热10h,或98℃加热1min,以及乙醚或pH值2.4处理6h均不能有效灭活乙型肝炎病毒。能够灭活HBV的常用方法和条件包括:121℃高压灭菌20min,100℃干烤1h,100℃直接煮沸2min,以及0.5%过氧乙酸、3%漂白粉溶液、5%次氯酸钠和环氧乙烷等的直接处理。HBV的感染性并非与其抗原性和免疫原性相一致,在一些能够灭活HBV感染性的条件下,其抗原性和免疫原性仍可较好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