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编写说明

一、本书为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组织编写的“中医经典临证发微”系列之一,荷蒙邀撰《神农本草经临证发微》,不胜荣幸,勉力而成。由于《神农本草经》是一部药物学专著,内容涉及性味、功效、适应病证,兼及别名、基原等,与《黄帝内经》重在阐述养生、生理、病理、治法,《伤寒论》《金匮要略》主要阐述热病及杂病的诊断、辨证施治、投用方剂等并不相同,因而撰述体例难以一致,希予垂察。

二、《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原为梁代陶弘景辑纂汉魏时期诸家本草作为《本草经集注》朱书部分,共为四卷,分别为序录、上品(药)、中品(药)、下品(药),除序录外,首创中药三品分类法。后世辑复本有10余种,其中二孙(孙星衍、孙冯翼)本、顾观光本、黄奭本较为通行。本书中各药原文均以顾观光本作为主要参考,并与《本草纲目》《中华本草》进行互校,如有参差,即予注明。

三、本书各药排列,仍以《本经》三品分类法顺序而下;各药原文“集注”均为朱书,本书改为仿宋体以资醒目。

四、《本经》原收药物365种,本书限于篇幅,仅选入现今常用药80种,除鸡肶胵里黄皮原为附药外,其余皆为正品。又由于时代变化,《神农本草经》予以分列者现已有所不同,爰将赤芝、紫芝并为一条,将菌桂附于牡桂、羖羊角附于羚羊角,共为77条。

五、本书各药,除《本经》原文外,基本有以下四个部分,即:首先阐述该药的基原及其历史演变;其次诠释《本经》所述性味、所主(功效和适应证)的古今认识及应用情况;再次补充了后世医家乃至晚近临床对该药的功效、适应范围的发明;最后附以笔者对该药的临床应用举例,或引录当代医家的应用。

六、本书为便于检索,书后附有药名索引与病证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