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节 神昏

神昏是以神识昏迷,不知人事为主证的病证。本病多为热、痰、瘀等致使清窍闭塞,扰乱神明;或阴阳脱绝,神无所依所造成的危重病证。此外,在有些病证发展至极期或后期,均可出现神识昏迷之证。

一、病因病机

神昏的病位在心与脑,凡热邪蒙蔽神明,或上扰清阳,闭塞清窍,以及阴闭阳脱,心神耗散,均可导致神昏。

1.热扰神明

外感温热疫毒,入里化热,热毒炽盛,或热结胃肠,阳明燥热炽盛;或由气及营,内陷心包;或温热侵肺,逆传心包,均因热邪炽盛,扰及神明而致神昏;或酷暑高温,暑热内扰,闭塞清窍;或猝冒秽浊之气,郁闭气机,清窍不利,也可导致神昏。

2.肝阳上扰

素体肝肾阴虚,肝阳偏亢,当五志过极时,心的风火偏旺、肝阳暴张,气与血并走于上,风阳上炎,或夹痰火,风火相煽,痰热壅阻,上扰清窍,而致神昏。

3.湿热痰蒙

饮食不节,嗜食酒酪肥甘,损伤脾胃,脾虚不运,湿聚成痰,痰湿内阻,郁久化热,或外感湿热时邪,入里充斥三焦,蒸酿津液成痰,均可使痰热互结,上蒙清窍,而为神昏。

4.浊阴上犯

久病脾胃阳气虚衰,失于温阳化气、输布津液之能,寒湿化为浊阴,上犯清阳,蒙蔽清窍,而致神昏。

5.瘀阻心窍

温热之邪内陷心包,与痰浊、瘀血交阻,或瘀热相结,堵塞心窍,或热入血室,瘀热结于下焦,均可导致昏迷。

6.阴阳脱绝

素体羸弱,或重病久病不愈,以致神气耗散,而呈阳气欲脱,真阴欲绝,出现神昏。临床尚有阴亏于前,阳损于后;阴陷于下,阳亡于上,阴阳不相维系,终致阴阳离决,而成脱证。

二、辨证论治

辨外感内伤:温病神昏多由邪热扰心,随病情加剧逐渐演变而来;内伤杂病神昏,多由清窍闭塞,突然发作。

辨神志:温病热陷心营,神昏谵语,或昏睡不语,呼之不应;若属湿热痰蒙,则神志呆滞,时昏时醒,或半明半昧状态;阳明腑实,神昏谵语,烦躁不已,痞满燥实坚悉具;瘀热交阻,则神昏狂躁。

辨热型:温病热陷心营,多高热灼手;湿热痰蒙,多身热不扬;阳明腑实,日晡潮热;瘀热交阻,则壮热夜甚。

辨舌苔:温病热入心营,舌质红绛,舌苔黄燥;湿热痰蒙,舌质暗淡,苔白腻或黄腻垢厚浊;阳明腑实,舌苔黄厚干或焦黑起芒刺;瘀热交阻,舌质深绛而紫暗。

(一)闭证

1.热陷心营

证候:神志不清,高热,或身热夜甚,烦躁谵语,面赤气粗,或有抽搐,小便黄赤,舌质红绛而干,苔黄或焦黄,脉数。

治法:清心开窍,泄热护阴。

方药:清营汤加减。

水牛角90g(先煎),生地黄30g,金银花15g,连翘15g,玄参30g,黄连10g,竹叶心10g,僵蚕10g,地龙10g,知母10g,石膏30g(先煎),丹参10g,麦冬15g。

2.腑实燥结

证候:躁扰不宁,谵语,甚则昏不知人,发热,大便不通,腹部胀满,按之坚硬,口舌干燥,气粗喘满,舌苔焦黄起刺,或焦黑燥烈,脉沉实有力,或沉滑有力。

治法:通腑泄热。

方药:大承气汤加减。

大黄10g(后入),枳实10g,厚朴10g,芒硝6g,玄参10g,麦冬15g,生地黄15g,黄连10g,黄柏10g,黄芩10g,栀子10g。

3.肝风内动

证候:高热不退,头痛眩晕,面红目赤,烦躁不宁,不省人事,牙关紧闭,颈项强直,四肢抽搐,或口眼㖞斜,半身不遂,舌质干绛,脉象弦数,或弦细数。

治法:镇肝息风。

方药:羚羊钩藤汤合紫雪丹加减。

羚羊角0.3g(冲服),钩藤15g,霜桑叶10g,川贝母10g、鲜竹茹10g,生地黄15g,菊花10g,白芍30g,茯神10g,紫雪丹1.5g,甘草6g。

4.痰湿蒙闭

证候:面色晦滞,胸闷腹胀,食欲减退,渐致神志模糊、言语不清,昏不知人,昏迷后多无发热,静而不烦,喉有痰声,恶心呕吐,舌苔白腻或灰腻,脉沉滑或濡缓。

治则:化痰开窍。

方药:涤痰汤加减。

茯苓15g,太子参30g,陈皮10g,半夏9g,竹茹10g,枳实10g,石菖蒲10g,川贝母10g,胆南星10g,薏苡仁30g,甘草6g。

5.痰火上蒙

证候:发热面赤,烦躁不安,躁扰如狂,渐至昏迷,呼吸气粗,喉间痰鸣,痰黄黏稠,便秘溲赤,舌质红,苔黄腻,脉象滑数。

治法:清热化痰开窍。

方药:黄连温胆汤合安宫牛黄丸。

川黄连10g,竹茹10g,枳实10g,半夏9g,陈皮10g,茯苓10g,甘草6g,生姜3片,安宫牛黄丸1g(配服)。

6.浊阴上逆

证候:面色苍白晦滞,头晕头痛,恶心呕吐,不思饮食,胸闷腹胀,畏寒肢冷,水肿尿少,大便不爽,嗜睡,逐渐转入昏迷,舌淡体胖,苔白腻,脉沉缓或沉迟。

治法:温补脾肾,泄浊开窍。

方药:温脾汤加减。

大黄15g,当归10g,干姜10g,附子6g,太子参30g,芒硝6g,石菖蒲10g,甘草6g。

(二)脱证

1.亡阴

证候:神志昏迷,汗出,面红身热,唇干红,脉象虚数。

治法:救阴敛阳。

方药:生脉散加味。

西洋参15g,麦冬15,五味子10g,茯苓10g,白术10g,玄参30g,甘草6g。

2.亡阳

证候:神志昏迷,目合口开,鼻鼾息微,手撒肢厥,大汗淋漓,面色苍白,二便自遗,唇舌淡润,甚则口唇青紫,脉微欲绝。

治法:回阳救逆。

方药:参附汤。

高丽参15g,附子30g(先煎)。

三、临证权变

本病危急险恶,症情变化多端。治疗应临证应变,标本同治,方能取得良好疗效。

神昏为标,导致神昏之病因病机为本。清营解毒、涤痰开窍、通腑泄热、活血化瘀、清利湿热、平肝息风诸法均为治本之法。临证时可根据病情相伍而用。在治本之时,兼以开窍剂佐之,以缓标急。

窍闭神昏之证,有热闭与寒闭的不同,故开窍剂亦有凉开与温开之分,只适用于邪盛气实的闭证,而决不可应用于口开目合,手撒遗尿,气微自汗的脱证。凉开剂有安宫牛黄丸、至宝丹、紫雪丹、神犀丹。安宫牛黄丸着重清心解毒,开窍安神,适用于热陷心营。至宝丹以开窍安神为主,主治一切内闭昏厥之证。紫雪丹解毒不及牛黄丸,开窍不及至宝丹,兼能凉肝息风,适于热陷厥阴之证。神犀丹亦能开窍,且长于清热凉血解毒,多用于温热神昏。温开剂有苏合香丸,作用为解郁开窍,治疗寒邪痰湿闭塞气机之证。本病多伴牙关紧闭之症,难于自行服药,可采取口鼻灌饲的方法,或选用开窍醒脑注射剂。

四、调护

昏迷患者不能自己陈述病情,完全失去生活自理能力,医护人员应做好患者护理,严密地观察病情,判断疾病的发展趋势,给予正确、及时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