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节 中风病

中风病是在气血内虚的基础上,因劳倦内伤、忧思恼怒、饮食不节等诱因,引起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直冲犯脑,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临床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㖞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具有起病急,变化快的特点,多发于中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病。相当于西医的急性脑血管病,又称脑卒中。是一组以急性起病,局灶性或弥漫性脑功能缺失为共同特征的脑血管疾病。从病理上分为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两种。

一、病因病机

气血虚弱,阴阳失调,是发病的内在因素,风、痰、火是发病的条件,气血壅瘀、清窍失聪、昏迷瘫痪是病变的结果。从中风的主证看,病变部位主要在脑,并与心、脾、肝、肾四脏有关,其中尤以肝风为主。

中风的发生主要因素在于患者平素气血亏虚加之忧思恼怒、饮酒饱食或操劳过度,以致阴亏于下,肝阳暴张,阳化风动,气血逆乱,兼夹痰火。若横窜经隧,则㖞僻不遂,蒙蔽清窍则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其病机颇为复杂,兹分述如下:

1.正虚邪中

正气不足,卫外不固,外风乘虚入中经络,或痰浊素盛,外风引动痰湿流窜经络,而引起口眼㖞斜,半身不遂等症。

2.情志所伤

五志过极,化火生风。过喜烦劳,火起于心;暴怒气逆,火起于肝;房劳过度,火起于肾。火盛最易伤阴,上盛下虚,气血逆乱,直冲于脑,脉络痹阻,蒙蔽清窍而猝然昏仆。

3.痰蒙清窍

饮食不节,恣食肥甘,脾失健运,聚湿生痰。痰郁化火或气郁化火,火煎津液成痰;或形盛气衰,痰湿素盛,痰火相兼,或上蒙清窍,或流走经络,是以突然昏仆,㖞僻不遂。

4.瘀血痹阻

气血攸关,若因气虚运行无力,或因气滞血行不畅,或因暴怒气逆血郁于上。均可导致血瘀,血瘀复阻气机,以致气血瘀滞,脉络痹阻,至脑则昏仆不知人,㖞僻不遂。

中风病理虽较复杂,归结起来不外虚、火、风、痰、瘀、气血几个方面,其中以内风、痰浊、血瘀致病者最为多见。

二、辨证论治

中风病急性期多以风、火、痰、瘀为主,恢复期和后遗症期则多转化为气虚、阴虚或兼有痰、瘀。中风病证候演变迅速,应注意证候的动态时空性特征,根据病程进展的不同时点,辨别出相应的证候要素及其组合特征,指导临床遣方用药,判断预后。

(一)中经络

1.风痰阻络证

证候:半身不遂,口舌㖞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头晕目眩,痰多而黏,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治法:息风化痰,活血通络。

方药:化痰通络汤加减。

法半夏9g,白术9g,天麻12g,胆南星9g,丹参15g,香附9g,酒大黄6g,钩藤15g,石决明30g,珍珠母30g(先煎),茯苓9g,陈皮6g,桔梗9g,黄芩9g,栀子6g,瓜蒌30g,天竺黄6g,桃仁9g,红花9g,赤芍9g,菊花9g,夏枯草30g。

2.风火上扰证

证候:半身不遂,口舌㖞斜,舌强言謇或不语,偏身麻木,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绛,苔黄腻而干,脉弦数。

治法:平肝息风,清热泻火。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

天麻9g,钩藤9g,石决明30g,川牛膝9g,黄芩9g,栀子9g,夏枯草9g,菊花9g,莲子心9g,炒酸枣仁15g,僵蚕9g,地龙9g,蜈蚣2条,全蝎6g,胆南星6g,天竺黄6g,大黄6g(后入)。

3.痰热壅实证

证候:半身不遂,口舌㖞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腹胀,便干便秘,头痛目眩,咳痰或痰多,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

治法:化痰通腑。

方药:星蒌承气汤加减。

瓜蒌30g,胆南星6g,半夏9g,陈皮6g,大黄9g,芒硝9g,黄芩9g,栀子9g,生地黄15g,麦冬9g,玄参9g。

(二)中脏腑

1.痰热内闭证

证候:起病急骤,神志昏蒙,鼻鼾痰鸣,半身不遂,肢体强痉拘急,项强身热,气粗口臭,躁扰不宁,甚则手足厥冷,频繁抽搐,偶见呕血,舌质红绛,舌苔褐黄干腻,脉弦滑数。

治法:清热化痰,醒神开窍。

方药:羚羊角汤加减,配合灌服或鼻饲安宫牛黄丸。

羚羊角粉0.6g,水牛角90g(先煎),珍珠母30g(先煎),竹茹6g,天竺黄6g,石菖蒲9g,远志9g,夏枯草30g,牡丹皮9g,夜交藤30g,莲子心9g,石决明30g,竹沥30ml,胆南星6g,浙贝母9g,瓜蒌30g,黄芩9g,栀子9g。

本证宜选安宫牛黄丸治疗,一般1次1丸,1日2次,温水送服或鼻饲。病情重者,可每6~8小时服1丸。神昏谵语,或肢体抽搐者,也可用黄连解毒汤送服局方至宝丹,1次1丸,每8小时服1丸。

2.痰蒙清窍证

证候:神志昏蒙,半身不遂,口舌㖞斜,痰声辘辘,面白唇暗,静卧不烦,二便自遗,或周身湿冷,舌质紫暗,苔白腻,脉沉滑缓。

治法:温阳化痰,醒神开窍。

方药:涤痰汤加减,配合灌服或鼻饲苏合香丸。

法半夏9g,茯苓9g,枳实9g,陈皮9g,胆南星6g,石菖蒲9g,远志9g,竹茹6g,丹参15g,生晒参6g,川芎9g,僵蚕9g,地龙9g,蜈蚣2条,全蝎6g。

3.元气败脱证

证候:昏愦不知,目合口开,四肢松懈瘫软,肢冷汗多,二便自遗,舌蜷缩,舌质紫暗,苔白腻,脉微欲绝。

治法:扶助正气,回阳固脱。

方药:参附汤加减。

生晒参15g,附子9g,黄芪30g,山茱萸9g,龙骨30g(先煎),牡蛎30g(先煎),五味子9g,丹参15g,赤芍9g,当归9g,川芎9g,益智仁15g,桑螵蛸15g,芡实15g。

(三)常见变证的治疗

中风急性期重症患者出现顽固性呃逆、呕血等变证,需及时救治。

呃声短促不连续,神昏烦躁,舌质红或红绛,苔黄燥或少苔,脉细数者,可用人参粳米汤加减,药用西洋参6g,粳米30g以益气养阴,和胃降逆;如呃声洪亮有力、口臭烦躁,甚至神昏谵语,便秘尿赤,腹胀,舌红苔黄,燥起芒刺,脉滑数或弦滑而大者,选用大承气汤加减,药用大黄15g,芒硝9g,厚朴9g,枳实9g,沉香粉1.5g以通腑泄热,和胃降逆;如烦热症状减轻,但仍呃声频频,可予平逆止呃汤(经验方)治疗,药用炒刀豆9g,青皮6g,枳壳9g,旋覆花9g,法半夏6g,枇杷叶9g,莱菔子9g,鲜姜3g以和胃理气降逆;兼气虚加生晒参6g。

出现呕血,神志迷蒙,面红目赤,烦躁不安,便干尿赤,舌质红,苔薄黄,或少苔无苔,脉弦数者,可予犀角地黄汤加减,药用水牛角30g,生地黄30g,赤芍9g,牡丹皮9g以凉血止血,或选用大黄黄连泻心汤,还可用云南白药或三七粉、大黄粉等鼻饲,如出现高热不退,可给予紫雪散以清热凉血。

(四)恢复期的治疗

发病2周以后病情平稳者,辨证选用益气活血、育阴通络的方药治疗,仍以痰瘀阻络为主者可予化痰通络法。此阶段应加强康复训练,并配合针灸治疗,常见证候的辨证论治如下:

1.气虚血瘀证

证候:半身不遂,口舌㖞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面色白,气短乏力,自汗出,心悸,便清,手足肿胀,舌质暗淡,有齿痕,舌苔白腻,脉沉细。

治法:益气活血。

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味。

黄芪30g,当归9g,桃仁9g,红花9g,赤芍15g,川芎6g,地龙9g,党参15g,太子参15g,远志9g,石菖蒲9g,郁金9g,炙甘草6g,木瓜30g,伸筋草15g,桑寄生15g,杜仲9g,川牛膝9g,豨莶草30g。

2.阴虚风动证

证候:半身不遂,口舌㖞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眩晕耳鸣,手足心热,咽干口燥,舌质红而体瘦,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数。

治法:育阴息风,活血通络。

方药:育阴通络汤加减。

生地黄15g,山茱萸9g,钩藤15g,天麻12g,丹参15g,白芍30g,天竺黄6g,胆南星6g,莲子心10g,夜交藤30g,珍珠母30g(先煎),石决明30g,菊花9g,当归15g,鸡血藤30g,地龙9g,僵蚕9g,蜈蚣2条,全蝎6g。

(五)后遗症期的治疗

中风后遗症期应加强康复训练,采取中药、针灸、推拿等综合治疗方法,促进语言和肢体功能的恢复,并注意改善患者认知功能、情感障碍和生活质量等,同时积极预防复发。大部分患者表现为气虚血瘀、阴虚风动或阴虚血瘀的证候,仍可辨证选用补阳还五汤、育阴通络方加减治疗。见肝肾亏虚、肾阳不足者给予滋补肝肾、温肾助阳,可予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或地黄饮子加减治疗。

以言语謇涩或不语为主要症状者,可辨证服用中药并配合针灸治疗。痰浊阻窍者,以除痰开窍为法,可选《医学心悟》解语丹加减,药用天麻9g,全蝎6g,白附子6g,制天南星6g,天竺黄6g,石菖蒲9g,郁金9g,远志9g,茯苓10g。肝肾不足者,治以补肝肾,益脑髓,可选地黄饮子合解语丹加减,药用熟地黄15g,山茱萸9g,茯苓15g,肉苁蓉15g,巴戟天9g,石菖蒲10g,远志9g,郁金10g,制天南星6g,天竺黄6g。

肢体痉挛为主者,给予中药、针灸、推拿治疗,并积极进行康复训练。可选用芍药甘草汤或枳实芍药散加减,以柔肝缓急,舒筋活络。

吞咽障碍者,予化痰开窍法治疗,选用解语丹或涤痰汤加减治疗。兼有肝肾不足者,合用金匮肾气丸或左归丸等补益肝肾之品。同时配合针灸治疗,并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吞咽功能训练。

中风后逐渐出现近事遗忘、反应迟钝者,应注意防治中风后痴呆,以滋补肝肾、化痰开窍、活血通络等法治疗。具体治疗原则和辨证论治方药参照健忘、血管性痴呆。

三、临证权变

在中风神志清醒之后,往往遗有精神迟钝,半身不遂,口眼㖞斜,言语不利等症,有待调理,以期逐渐恢复。若半身不遂,是气虚血亏,瘀阻脉络,宜益气养血,祛瘀通络。用药如黄芪、当归、赤芍、川芎、红花、桃仁、地龙等。若语言不利,多与半身不遂同时并见,有偏于虚实的不同,实证系风痰阻于廉泉,宜祛风豁痰、宣窍通络,用白附子、石菖蒲、天麻、远志、制天南星、全蝎、羌活、木香、甘草之类。虚证系属肾虚精气不能上承,宜补阴扶阳,用地黄饮子加减。

四、调护

中风病的重证患者不会翻身、咳痰、说话、进食,大小便也不能自主。故要严密观察病情,精心护理,积极抢救以促使病情向愈,减少后遗症。

1.认真观察病情变化

患者神志由昏迷转清醒为顺,反之为逆,手足由逆冷转温者为顺,反之为逆。后遗症半身不遂,本属气虚脉缓者,骤然见脉弦劲而数,多有复中的可能。

2.饮食宜忌

中风患者的饮食以清淡为宜,忌食醇酒厚味。

3.预防褥疮

为防止褥疮的发生,必须做到勤翻身,对神昏患者要检查皮肤、衣服、被单是否干燥和平整,当受压皮肤发红时,应用手掌揉擦,或外搽红花酊。

4.功能锻炼

在瘫痪肢体不能自主运动时,应帮助患者被动运动,进行肢体按摩,同时作大小关节屈伸、旋转、内收、外展等活动,以促进气血运行。当患者瘫痪的肢体可以抬举时,应加强自主运动。如保健操、太极拳、散步等。对中风不语的患者,应耐心教患者发音,以期逐步恢复语言功能。

中风多为突然发生,一般容易早期发觉,因此年岁较大的人,如常有头昏眩晕、手指麻木等,常为中风的先兆,或过于肥胖,也易于引发本病,应注意检查,及早防治,要避免情志波动,在日常生活中,防止失足跌仆,平时少吃肥肉、动物内脏等食物,选食新鲜蔬菜等。

五、应用案例

[案1]

肖某,女,60岁,闽清县人,初诊(1980年9月3日)。患者平素头重眩晕,耳鸣目糊,咳嗽痰多(色黄黏腻),腰膝酸软,因过劳家务,于1980年7月20日清晨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收住某卫生院,经治两周,未见好转,邀余治疗。症见:头重眩晕,语言不利,口眼㖞斜,胸闷气结,心烦不安,夜不安寐。左侧半身不遂,大便燥结不通,舌质红绛,苔黄厚腻,脉弦滑数。此系肝肾阴虚,风阳夹痰走窜经络所致,治宜滋补肝肾,息风通络,佐以化痰,方选天麻钩藤饮加减。处方:天麻、茯苓、杜仲、黄芩、栀子、川贝母、枳实各10g,钩藤、石决明、夜交藤、桑寄生、丹参各15g,五剂。

二诊(9月10日):服上方后,胸闷不寐、烦躁不安略有减轻,但半身不遂等未减,舌苔明显转薄,脉弦滑数。照原方去清热化痰之药加活血通络,镇痉息风之品。处方:天麻、茯苓、杜仲、僵蚕、菊花、怀牛膝各10g,钩藤、桑寄生、丹参、石决明各15g,全蝎6g,蜈蚣5条,五剂。

三诊(9月17日):服前方五剂后,头重眩晕、舌强言謇、胸闷等症状好转,舌苔正常,脉细弦,原方再进五剂。

四诊(9月23日):半身不遂略有好转,原方加减续服五剂。处方:天麻、僵蚕、地龙、当归、怀牛膝各10g,钩藤、杜仲、桑寄生、石决明各15g,桃仁、川芎各6g,黄芪30g,蜈蚣5条。

五诊(10月5日):半身不遂已减,左边手脚能伸屈,再守原意,五剂。

六诊(10月12日):患者起坐自如,能扶杖行走,再守原意,继服五剂。

1981年12月5日随访,患者能料理家务,一年来病无复发。

[案2]

刘某,男,43岁,闽清县人。初诊(1980年2月23日)。患者有高血压病史,昨晨突感头痛头晕,口唇向右㖞斜,左侧肢体麻木不遂,面红口苦,尿赤便秘,苔黄腻,脉细涩。证属肝阳夹痰热为患,可见一派中风实热之候,急以平肝清热,泻痰通腑为治。处方:钩藤15g(后下),牡蛎、石决明各30g(均先煎),枳实、黄芩、茯苓、天竺黄、牡丹皮、槐花各10g,生大黄5g(后下),七剂。

二诊(3月1日):头痛头晕已见大减,左侧肢体稍利,大便虽解但量少质干,苔黄腻未化,脉小弦,处方再守原意加减。处方:钩藤15g(后下),牡蛎、石决明各30g(均先煎),当归、黄芩各9g,枳实12g,大黄4.5g(后下),芒硝6g(分次冲服),六剂。

三诊(3月10日):口唇㖞斜减轻,左侧关节活动稍见好转,大便通畅,苔转薄黄,脉小滑,再守原意出入。处方:石决明30g(先煎),黄芩、当归、防己各10g,丹参、忍冬藤、薏苡仁、指迷茯苓丸各12g,生大黄4.5g(后下),十剂。

四诊(3月20日):口唇㖞斜已复,左侧肢体活动亦利,能下床步行,苔薄黄已化,脉细,改以养肝润肠以善其后。处方:生地、沙参、当归、忍冬藤、指迷茯苓丸各12g,麦冬、枳实、潼蒺藜各9g,牡蛎30g(先煎),15剂。(郑伟达医案)

按:本验案均为中风,由于病机不同,治则亦异,例一系中风在经在络,为阴虚阳亢,痰热内蕴,故以滋养肝肾,息风通络,用药始终未离桑寄生、黑杜仲、怀牛膝诸药,意在益肾以养肝。滋水以涵木,前后还渗入活血化瘀,息风通络之品,而得康复。例二患高血压病一年之久,为中风实热之候,兼见便秘,宜以平肝潜阳,清泻痰热为治,药用钩藤、石决明、牡蛎、黄芩、天竺黄之类,始终未离大黄等通腑攻下,顿挫邪热上窜之势。据实验生大黄有活血、止血之功,中风属于脑出血、脑血栓形成等患者,用之亦相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