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节 积聚

积聚是指以腹内结块,或痛或胀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积属有形,结块固定不移,痛有定处,病在血分,为脏病;聚属无形,包块聚散无常,痛无定处,病在气分,是为腑病。因积与聚关系密切,故两者往往并称。本病病位在肝、脾两脏,气滞、血瘀、痰结、邪毒是主要病理因素。聚证以气滞为主,积证以血瘀为主,聚证病程较短,预后尚好,但少数聚证日久不愈,可以由气入血转化为积证。积证日久,可导致气虚、血虚,甚或气阴并损。如病势进一步发展,还可见出血、黄疸、腹满肢肿等变证。常见于西医的酒精性肝病、腹部肿瘤、非酒精性脂肪肝、肝脾肿大、胃肠功能紊乱、不完全性肠梗阻等病症。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预后较好,而酒精性肝硬化预后较差,其5年内死亡率约50%,且易并发肝癌。

一、病因病机

积聚的发生,多因情志郁结,饮食所伤,寒邪外袭及病后体虚,或疟疾病经久不愈,以致肝脾受损,脏腑失和,气机阻滞,瘀血内停,或兼痰湿凝滞而成。聚证以气机阻滞为主,积证以瘀血凝滞为主。但无形之聚气滞日久,可致血瘀而成有形之积,有形之积,亦必然阻滞气机,故积聚在病机上有区别,亦有一定联系。积聚日久,均可导致正虚。一般初病多实,久病多虚,兹分述如下:

1.情志不遂

肝气不舒,脏腑失和,气机阻滞,脉络受阻,经隧不利,血行不畅。若偏重于影响气机的运行,则为聚;气滞血瘀,日久凝结成块则为积。

2.脾胃受损

饮食不节,饥饱失宜,醇酒厚味,损伤脾胃,健运失司,凝结成痰,痰浊阻滞气机,血脉瘀阻,气血痰浊搏结乃成本病。亦有气滞食郁,食气交阻,气机不畅,而成聚证者。

3.感受寒湿

寒邪、湿热等多种外因及邪毒长期作用于人体或侵袭人体之后留着不去,均可导致受病脏腑失和,气血运行不畅,痰浊内生,日久而成积聚。也有外感寒湿,复因情志内伤,气因寒遏,脉络不畅,阴血凝聚而成积证者。

4.他病转移

黄疸病后或黄疸经久不退,湿邪留恋,或久疟不愈,湿痰凝滞,脉络痹阻;或感染血吸虫,虫阻脉道,肝脾气血不畅,血络受阻,皆可成积。

本病的病因虽有多端,但其病机主要是气滞而导致瘀血内结。至于湿热、风寒、痰浊,均是促成气滞血瘀的间接因素。同时,本病的形成与正气的强弱密切相关,强者气行则已,弱者留滞为病。病机的演变亦与正气有关,一般初病多实,日久多虚实夹杂,后期则正虚邪实。若瘀血内结,气机不得宣畅,或正虚邪实,则瘀血更甚,致积块迅速增大。此后脾胃运化日衰,影响精血化生,正气愈虚,积块留着愈不易消。若肝脾统藏失职,或瘀热灼伤血络,可致出血;若湿热蕴结中焦,可出现黄疸;如水湿泛滥,亦可出现腹满肢肿之鼓胀病。

二、辨证论治

积聚辨证首先要辨别积与聚的不同,其次要辨积聚的部位。对于积证,尚须辨初、中、末期虚实不同。最后,还要辨标本缓急,按照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或标本兼顾的原则及时处理。聚证病在气分,以疏肝理气、行气消聚为基本治则,重在调气;积证病在血分,以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为基本治则,重在活血。积证初期积块不大,软而不坚,正气尚未大虚,治宜行气活血,软坚消积为主;中期积块渐大,质渐坚硬,正气渐伤,邪盛正虚,治宜攻补兼施;末期积块坚硬,形瘦神疲,正气伤残,治宜扶正培本为主,酌加理气、化瘀、消积、解毒之品,切忌攻伐太过。

(一)聚证

1.肝气郁结证

证候:腹中结块柔软,时聚时散,攻窜胀痛,脘胁胀闷不适,苔薄,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行气散结。

方药:逍遥散合木香顺气散加减。

柴胡9g,当归15g,白芍12g,木香6g(后入),香附6g,枳壳9g,郁金9g,乌药9g,延胡索12g,川芎9g,丹参9g,苍术9g,厚朴9g,陈皮6g。

2.食滞瘀阻证

证候:腹胀或痛,腹部时可触及条索状物,按之胀痛更甚,便秘,纳呆,舌苔腻,脉弦滑。

治法:理气化痰,导滞散结。

方药:六磨汤合枳术丸加减。

大黄9g,槟榔9g,枳实9g,沉香6g,木香9g,乌药9g,白术10g,半夏9g,茯苓12g,使君子9g,苍术9g,厚朴9g,陈皮6g,山楂9g,神曲12g。

(二)积证

1.气滞血瘀证

证候:腹部积块质软不坚,固定不移,胀痛不适,舌苔薄白,脉弦。

治法:理气消积,活血散瘀。

方药:柴胡疏肝散合失笑散加减。

柴胡9g,香附9g,陈皮6g,枳壳9g,白芍12g,延胡索9g,蒲黄9g,丹参9g,桃仁9g,炙鳖甲30g(先煎),牡丹皮9g,栀子9g,黄芩9g,川芎9g,当归9g。

2.瘀血内阻证

证候:腹部积块明显,质地较硬,固定不移,隐痛或刺痛,形体消瘦,纳谷减少,面色晦黯黧黑,面颈部胸臂血痣赤缕,女子可见月事不下,舌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脉细涩。

治法:祛瘀软坚,佐以扶正健脾。

方药:膈下逐瘀汤合六君子汤加减。

桃仁9g,红花6g,当归9g,川芎9g,牡丹皮9g,赤芍9g,延胡索12g,五灵脂9g,乌药6g,炙鳖甲30g(先煎),党参30g,白术15g,佛手15g,白芥子9g,法半夏9g,皂角刺9g。

3.正虚瘀结证

证候:久病体弱,积块坚硬,隐痛或剧痛,饮食大减,肌肉瘦削,神倦乏力,面色萎黄或黧黑,甚则面肢水肿,舌质淡紫,或光剥无苔,脉细数或弦细。

治法:补益气血,活血化瘀。

方药:八珍汤合化积丸加减。

党参30g,白术15g,茯苓15g,当归15g,白芍15g,川芎9g,莪术9g,瓦楞子9g,五灵脂9g,槟榔9g,生地黄12g,北沙参15g,石斛9g,栀子9g,牡丹皮9g,白茅根15g,茜草9g,三七粉6g,黄芪30g,肉桂3g,泽泻9g。

三、临证权变

积证重在活血,聚证重在调气,但必须根据正气的强弱,积聚的部位,进行辨治。若积在脘腹,可用三棱、莪术以活血软坚;木香、槟榔以行气。积在右胁,可用膈下逐瘀汤,积在左胁,可用鳖甲煎丸。此外,在积块的局部用阿魏膏外敷,配合内服药而加强疗效。聚证一般采用行气化滞之法,如木香顺气散、六磨汤分别选用。但聚虽属气滞,聚久可致络脉不通而血瘀,那就必须配合活血化瘀同时进行治疗。

四、调护

积聚一证,起于情志失调者居多,故正确对待各种事物,解除紧张,忧虑情绪,避免情志内伤,是非常重要的。饮食以营养丰富,易消化的软食或普食为主,忌用煎炸、黏腻、坚硬、辛辣刺激性食物,多进蔬菜和水果。注意休息,切勿过劳,病情重者需卧床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