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节 黄疸

黄疸是以身黄、目黄、尿黄为主要表现的常见肝胆系统病证,其中以目睛黄染为重要特征,主要病因辨证是外感湿热疫毒,内为饮食所伤,体内瘀血或砂石阻络,导致肝胆气机受阻,疏泄失常,胆汁外溢。湿邪与瘀血是主要病理因素,病变脏腑主要涉及脾胃肝胆。本病证包括阳黄、阴黄、瘀黄与急黄(即瘟黄),与西医学所述“黄疸”意义基本相同。

一、病因病机

黄疸的病因有内因、外因两个方面。属外感者,为湿热、疫毒之邪蕴郁不得泄越而成。属内伤者,为饮食不节,过食肥甘酒酪,内蕴湿浊,与脏腑积热相搏而为湿热;遇阳虚之体,失于温运,或劳倦过度,脾阳不运,湿浊郁滞而成寒湿,或疸病日久,气血虚亏而成黄疸的虚证。久病黄疸,症积致瘀热在里或瘀血内阻而成瘀黄。形成黄疸的原因各有不同,但以兼湿邪多见,后世有“无湿不成疸”的论述。上述内、外二因在致病方面又互相关联,现分别叙述于下:

1.感受时邪,疫疠所染

外感湿热、热毒、疫疠者,多发于肝胆胃素有伏火、湿热之人。湿热、热毒、疫疠皆属阳邪,阳热之邪阻于脾胃,运化功能失常,蕴生湿热,则湿热中阻,熏蒸肝胆。肝胆失于疏泄,胆液不循常道而外溢,故肌肤发黄,下流膀胱使面目小便俱黄,其色鲜明如橘子色,若湿热毒盛,伤及营血。胆液外泄,发黄急速,证情险恶,又称急黄。若病热毒、疫疠者,起病急,传变快,迅犯营血,引起出血,肌肤发斑,重则内陷心包,出现神昏惊厥重证。

2.饮食不节

饥饱失常或嗜酒过度,过食肥甘,损伤脾胃,运化失常,湿浊内生,郁而化热,熏蒸肝胆,胆汁不循常道,不得下泄,溢于皮肤发黄。

3.脾胃虚寒

素体脾胃虚寒,或久病脾胃阳衰之人。阳虚运化功能不足,内生寒湿,寒湿内阻,胆液疏泄不利,外溢肌肤故发黄。寒湿为阴邪,故其色晦黯如烟熏。日久脾阳益衰不能化水谷精微以资生气血,若寒湿蕴结,停阻中焦则脾阳被困,而表现气机受阻,升降失调的证候。

4.积聚不消

积聚日久不消,瘀血痰浊阻滞,肝胆升发疏泄之机失常,胆液受阻,不得循常道疏泄,而外溢侵淫肌肤则发黄,甚者瘀血痰浊阻滞,气血不荣,面色黑黄如熏,瘀血痰浊搏结不行,结为癥积、胀满。

综上所述,黄疸的病理变化主要在肝、胆、脾、胃四个脏腑。其病变部位虽在肝胆,但无不关及脾胃,且往往先见脾胃症状,因为肝胆与脾胃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都是密切相联的。如因脾胃升降运化功能失常,中焦酿成湿浊,而胆液疏泄受阻不能循其常道,泛溢于外则发黄。也有因肝胆受邪传犯脾胃,致胆失于疏泄,脾胃失于升降运化,而湿困中焦,胆汁泛溢而发黄者。肝胆与脾胃有先病后病之别,但无不相互关联。故常谓肝胆不病则不黄,脾胃不病则无湿,然由于致病因素不同,患者体质有脏腑阴阳偏盛偏衰的不同,所以病理变化也不同,临证应详加辨析。

二、辨证论治

黄疸的辨证,当分阴黄阳黄。阳黄以湿热为主,阴黄以寒湿为主,久病要注意瘀热和血瘀。治疗大法需注重淡渗利湿,促使湿邪下泄,以利于黄疸的消退,湿热发黄者,治宜清化湿热;寒湿发黄者,治以温化寒湿。病久瘀血阻络、胆郁、虫石为患者属实,祛瘀生新为先;病久脾虚气弱者属虚,补之为先;急黄热毒炽盛,邪入心营者,当以清热解毒、凉营开窍为法。病势险重者,应及时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措施,积极抢救治疗。

1.湿热发黄证

证候:面目发黄,继之全身黄染,颜色鲜明,黄色如橘子色。湿重者,头身困重,腹胀脘闷,口淡不渴,苔薄白或白腻,脉濡数;热重者,发热,烦渴,尿少,便结,苔黄腻,脉弦数。

治法:热重者,清热利湿;湿重者,利湿解热。

方药:茵陈五苓散加减。

茵陈30g,栀子10g,大黄10g,桂枝10g,猪苓15g,泽泻30g,白术15g,茯苓15g,厚朴10g,香附10g,砂仁10g(后入),枳壳10g,鸡内金15g,山楂15g,白英30g,白花蛇舌草30g,丹参15g,郁金10g。

2.疫毒发黄证

证候:身目黄染,迅速加深,色泽鲜明,腹胀满闷,高热口渴,甚或烦躁易怒,神志不清,齿鼻衄血,斑疹隐隐,苔黄干燥,舌质红绛,脉细弦或弦细数。

治法:清营凉血。

方药:犀角散加减。

水牛角30g(先煎),黄连6g,升麻10g,栀子10g,茵陈30g,大黄10g,生地黄15g,牡丹皮10g,赤芍10g,紫草15g,白茅根15g,茜草15g,仙鹤草30g,马鞭草10g,车前草15g,瞿麦15g。

3.胆郁发黄证

证候:身目发黄,色鲜明,常突然出现;伴两胁疼痛,牵及背部,或伴有怕冷发热,恶心呕吐,大便呈陶土色,小便色赤;或疼痛如钻顶状,时作时止,呕吐蛔虫;苔黄厚,脉弦数。

治法:疏肝利胆。

方药:柴胡疏肝汤加减。

柴胡10g,白芍30g,陈皮10g,枳壳10g,川芎10g,香附10g,郁金10g,茵陈30g,金钱草30g,虎杖15g,川楝子10g,延胡索10g,黄连3g,竹茹10g,姜半夏9g,甘草6g。

4.瘀血发黄证

证候:身目发黄,面色晦黯,胁肋痞块,身体消瘦,午后低热,齿鼻衄血,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沉细涩。

辨证:病程日久,瘀血阻络,胆汁外溢,阻滞气机,消灼真阴,迫血妄行。

治法:活血化瘀。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

当归10g,生地黄10g,桃仁10g,红花6g,枳壳10g,赤芍15g,柴胡10g,甘草10g,川芎10g,大黄10g,鳖甲30g(先煎),莪术10g,青蒿10g,银柴胡10g,水牛角90g(先煎),牡丹皮10g,丹参15g,茵陈30g。

5.寒湿发黄证

证候:黄色晦黯,欠光泽,腹胀脘闷,乏力便清,神疲畏寒,舌质淡胖,苔薄白或腻,脉濡缓。

治法:温化寒湿。

方药:茵陈术附汤加减。

茵陈30g,附子6g,干姜10g,白术15g,甘草10g,茯苓15g,泽泻10g,车前子15g(包煎),猪苓15g,厚朴10g,广藿香10g,紫苏梗10g,柴胡10g,郁金10g,香附10g。

三、临证权变

黄疸乃邪气为病,且因感染程度、年龄、体质等不同,治疗转归及预后亦有所不同,大抵黄疸初期,皆以邪实为主,故以祛邪为第一要义,特别是疫黄,首当清热解毒,祛邪以安正。若病情不能及时得以控制,常可导致毒邪内陷,形成燎原之势,攻伐心肝,耗竭真阴,而出现高热神昏谵语等症,此时用安宫牛黄丸、紫雪丹等重剂清心解毒,镇惊开窍之剂则无济于事。若痰热互结,蒙蔽心神者,可与至宝丹芳香辟秽、涤痰开窍。值得注意的是治必得体,用药适当,不可过用甘寒。若由寒湿而致发黄,治用温化,不能专用清利,否则,反会损伤阳气。如用茵陈利湿,必须配以附子、干姜温阳之品,取其温阳以化湿邪。整个治疗过程中,均须固护胃气。特别是黄疸退后,邪未尽除、正气未复之际,调补胃气,对于清除余邪,巩固疗效,促进痊愈,尤为重要。若误认为黄退病愈,放松治疗,则邪气可由气分深入血分,瘀结不散,留于胁下,而成癥块,甚者脾气受抑,转输不利,而成臌胀。

本病失治误治,迁延日久,亦可导致阳微欲脱,或热陷营血,煎灼真阴,而使病情进一步恶化。此时治疗更须积极慎重,阴虚风动者,可选用大定风珠、三甲复脉汤、阿胶鸡子黄汤滋阴息风。热盛生风者,可加羚羊角、珍珠母等清肝息风;热毒深入血分而见吐血、便血者,可用犀角地黄汤加地榆炭等凉血止血;热闭神昏者,速当用至宝丹等醒神开窍;若脾气衰微,阳气欲脱,汗出肢冷者,可用大剂参芪附子等回阳救逆,待病情好转后,再从本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