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节 水肿
水肿是指体内水液潴留,泛浅肌肤,引起眼睑、头面、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水肿的一类病证,严重者可伴有胸水、腹水等。多因感受外邪、饮食失调或劳倦过度,使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合、膀胱气化不利而造成。常见于西医的多种心脏病引起的心源性水肿,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引起的肾源性水肿,低蛋白血症、维生素B缺乏症、严重贫血引起的营养不良性水肿、甲状腺功能减退、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引起的内分泌性水肿,以及特发性水肿等病症。
一、病因病机
人体水液运行,依靠肺气的通调、脾气的转输、肾气的开合从而使三焦能够发挥决渎的作用,使膀胱气化畅行,小便通利,若肺、脾、肾三脏功能障碍,三焦决渎失权,膀胱气化不利,则可发生水肿。
肺为水之上源,主一身之表,外合皮毛,外邪入侵,最易犯肺,若体表为风邪所侵,则肺气失宣,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以致风遏水阻,风水相搏,流溢肌肤而发为水肿。
如久居脾湿之地,或涉水冒雨,水湿内侵,脾为湿困,健运失司,不能升清降浊,以致水湿不得下行,泛滥于肌肤而成水肿,如湿郁化热,湿热交蒸,而小便不利,亦可形成水肿。以上属外湿内侵,湿困脾阳之实证。如劳倦太过、饥饱不调、脾益失运,不能为胃行其津液,散精于肺,以输布全身;使水液停聚,泛于肌肤而为水肿。但因其属劳倦伤脾,脾失健运之虚证。
房劳过度,肾气内伤或劳倦伤脾,日久脾肾俱虚,肾虚则开阖不利,不能化气行水,以致水液停聚,泛滥肌肤,形成水肿。
综上所述,水肿的病因大体可分为外感和内伤两类,外感由风邪、湿邪所致,其水肿多属阳水。内伤为劳倦,饮食,房劳所伤,其水肿多属阴水。
水肿的病理变化,主要与肺、脾、肾三脏有关。如肺失通调水道,脾失转输、制约水湿。肾失蒸化水液,使三焦宣上、疏中、导下功能失常,膀胱气化不利,形成水肿。故水肿的发生,标在肺,本在肾,制在脾。三脏是相关的,无论何脏功能失常,都可相互影响。急性水肿与肺、脾关系较大,特别是肺;慢性水肿与脾、肾关系较为密切,重点在肾。
二、辨证论治
水肿有阴水与阳水之分。阴水为虚证、阳水为实证,两者常相互转化。水肿的治疗以发汗、利尿、泻下为基本大法。阳水以驱邪为主,可以用发汗、利水、攻逐、解毒诸法;阴水则以扶正为主,可以用健脾温肾利水、通阳利水、补气养阴利水等法。
1.风水相搏证
证候:初起眼睑水肿,迅即四肢及全身皆肿,且兼恶风发热,肢节酸楚,小便不利。咽喉红肿疼痛,恶寒,咳喘,舌苔薄白,脉浮滑或紧。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行水。
方药:越婢加术汤加减。
麻黄9g,石膏30g(先煎),白术12g,猪苓12g,茯苓皮15g,泽泻12g,羌活9g,车前子30g,紫苏叶12g,防风9g,牛蒡子9g,射干9g,前胡9g,杏仁9g,生姜3片,大枣6枚,甘草6g。
2.湿毒浸淫证
证候:眼睑水肿,影响全身,小便短少,大便不通,恶风发热,身发疮疡,甚则溃烂,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或滑数。
治法:宣肺利水,清热解毒。
方药: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加减。
麻黄9g,杏仁9g,连翘12g,赤小豆30g,野菊花12g,蒲公英30g,紫花地丁30g,金银花12g,薏苡仁15g,泽泻12g,苦参12g,土茯苓30g,赤芍6g,大黄9g。
3.湿热壅盛证
证候:遍身水肿,皮肤绷紧发亮,胸脘痞闷,烦热口渴,小便短赤,或大便干结,舌苔黄腻,脉象沉数或者濡数。
治法:分利湿热。
方药:疏凿饮子加减。
槟榔9g,椒目5g,赤小豆30g,羌活9g,秦艽12g,茯苓皮30g,大腹皮30g,生姜皮9g,黄柏9g,泽泻12g,大黄6g,猪苓10g,白术15g,桂枝6g,甘草6g。
4.脾虚湿困证
证候:全身水肿,尤以下肢为甚,按之凹陷,有时晨起水肿甚,纳少便溏,倦怠乏力,腰背酸痛,胫膝酸软,动则气短,尿有余沥,舌质淡红,舌边常见齿痕,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健脾补气,利水消肿。
方药:防己黄芪汤合参苓白术散加减。
黄芪30g,防风6g,炒白术12g,炒党参30g,茯苓30g,山药15g,杜仲12g,续断12g,桔梗15g,砂仁10g(后入),莲子肉15g,车前子30g,大腹皮30g,生姜皮9g,陈皮6g,鸡内金6g,甘草6g。
5.气滞水停证
证候:肢体或全身水肿,胁肋满痛,嗳气则停,纳食减少,面色白,爪甲无华,小便短少,舌苔白或白滑,脉弦。
治法:行气利水。
方药:柴胡疏肝散合胃苓汤加减。
柴胡9g,炒白芍12g,枳壳12g,川芎9g,香附12g,紫苏梗12g,茯苓15g,炒白术9g,泽泻12g,木香9g(后入),青陈皮各6g,谷麦芽各12g,桃仁10g,红花10g,丹参10g,郁金10g,土鳖虫6g,党参15g,炙黄芪15g。
6.脾肾阳衰证
证候:面浮身体肿胀,腰以下尤甚,按之凹陷不起,心悸气促,腰部冷痛酸痛,畏寒神疲,四肢厥冷,小便量少,面色白或灰滞,舌质淡胖,苔白或白腻,脉沉细。
治法:健脾补肾,温阳利水。
方药: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加减。
附子12g,巴戟天12g,淫羊藿24g,熟地黄12g,山茱萸12g,山药15g,桂枝9g,炒白术12g,茯苓皮15g,泽泻12g,车前子30g,菟丝子24g,补骨脂12g,丹参12g,党参30g,五味子6g,煅牡蛎30g,煅龙齿15g,姜半夏9g,黄芪30g,炙甘草6g。
7.气阴两虚证
证候:水肿日久,气短乏力,纳少腹胀,手足心热,口干咽燥,头目眩晕,舌红少苔,脉象细数。
治法:益气养阴利水。
方药:防己黄芪汤合六味地黄丸加减。
黄芪15g,防己12g,茯苓皮15g,太子参15g,山药15g,生熟地黄各12g,枸杞子12g,山茱萸12g,泽泻9g,续断12g,女贞子12g,墨旱莲12g,北沙参12g,麦冬12g,黄精12g,炒白术9g。
8.瘀水交阻证
证候:水肿,面、唇、肤色晦滞,腹部青筋暴露,妇女经水暗红或成紫块,经水少闭,舌紫暗或见瘀点,脉涩。
治法:活血利水。
方药:桃红四物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
当归12g,赤芍9g,川芎3g,红花6g,桃仁9g,丹参12g,黄芪30g,益母草30g,牛膝9g,马鞭草15g,泽兰12g,车前子30g,郁金12g,延胡索9g,淫羊藿12g,紫河车9g,茯苓30g,薏苡仁15g。
三、临证权变
用佐治三法,是治水肿权变之法。
1.理气
是治疗水肿的辅助方法。理气可以疏肝,调理气机,使三焦通达,水道通畅,同时脾之运化、肾之开阖均与肝脏疏泄功能息息相关,故用理气药,可使水肿消退迅速,常用药物有砂仁、白蔻仁、枳壳、厚朴、槟榔、木香、沉香等。
2.活血
临床上水肿多易导致血瘀,特别是水肿日久,气血虚衰,络脉瘀阻,形成血瘀,则属虚实夹杂之症。此时瘀血不除,则水肿难消,但活血利水药多耗气,故用此类药的同时宜加用补气之药以防之;气充则又能使活血化瘀药物加强其作用。药如桃仁、红花、赤芍、泽兰、益母草、丹参等。
3.清热解毒
水肿初期,有热象者,宜加用清热解毒药,如金银花、连翘、蒲公英、茵陈、鱼腥草之类。若水肿日久,机体阴阳失调,水火失济,气机怫郁,水湿不运,郁而化热,湿热相合,形成虚实夹杂证,或寒湿久郁化热,皆可根据病情,佐以清热燥湿,疗效较好。常用清热燥湿药物有黄柏、黄芩、栀子、黄连。亦可配用解毒药如白花蛇舌草、蒲公英、重楼等。
水肿一病是一种常见疾病。阳水易治,阴水难医,其轻者经正确治疗,多可治愈。也有经治疗水肿消退,转为虚劳者,更有久治不愈而病状恶化者。
四、调护
水肿患者,一般都有脾胃运化功能衰弱,一旦饮食不慎,损伤脾胃,则可加重病势。故宜根据病情适当减盐或禁盐,忌暴饮暴食,勿过食肥甘之品,宜选用既利于治疗,又容易消化吸收的营养食品。
注意精神调养。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轻证患者,宜适当锻炼身体,防止复感外邪,以利恢复。
重视饮食调养。选择既有利水消肿作用,又容易消化吸收的饮食。如赤豆汤、冬瓜汤、荠菜汤等均可,在病有好转之后,切忌暴饮暴食,过食肥甘厚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