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中医有着悠久的历史,乃是我中华文化之精粹,传承数千载,惠及亿万人,在人类文明史上绽放着独特的光华,因而后世的中医学人,无不以“艺传卢扁,术绍岐黄”为己任,无不以“杏林春暖,橘井泉香”为荣光。医者,心怀宇宙万物,顺乎天行地势,究五味四气,知阴阳五行,道存于心,深行望闻问切、辨证论治之技,熟悉药性产地、组方配伍之艺。

笔者临证五十载后,方觉得对先贤、古籍有了心有灵犀之感,深知“医虽小道,关乎人之生死安危,故行此道者,务必精通医道经法。以仁行道,医德至上”(张大昌语)。而清代名医吴鞠通说:“进与病谋,退与心谋。”这一名言,体现了这位温病大家敬畏专业之心和精益求精的态度。

悠长的时光隧道里,一代代医家次第闪耀、薪火相传,他们的名言著述,深藏瑰宝,历久弥新,令我辈高山仰止,心向往之。笔者临证运用《内经》《伤寒论》《神农本草经》等经典理论,潜心钻研,勤于临床,辨证论治。其间虽多奇中,亦有久治不应,也因尝于冥思苦索后有感,叹读书之未达。之后,重启《伤寒论》等经典,仔细精读,每每深得奥旨。于是,乃于诊读余暇,旁搜近验,追溯往昔医案,将经验体会归纳整理,选疗效能重复之验案,编成书稿,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医学心悟”,阐释临床思维;下篇为“临证辨治实录”,以病案形式记录内、外、妇、儿等科疑难杂症的治疗经验。

一、医学心悟部分

1.中医临证思维

中医思维必须遵循阴阳五行术理,中医辨证方法,以元气论为基础,以天人合一的生成整体观来把握,其所生成的关系,乃是“道”创生万物的过程。即《道德经》所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是和谐,一是整体,二是阴阳,三是协调,其中蕴含着彼此差异,形成矛盾的对立统一。因此,认识人体疾病,要考虑整体和局部关系,将宏观与微观研究结合起来,把定位、定性和定量结合起来,使中医学的“证”,保持传统的系统整体性。病证是多变的,临证时面对某些疾病,要考虑个体遗传背景,是否对某些药物有不良反应,所处环境不同,病人有没有证候群变化,还有对疾病认识,要把握恒动动态观。需要说明的是,病人的化验指标、病理改变,不能代表其脏腑功能,也不能说明疾病的本质。

此外,中医药治病,主要是运用中药学的四气、五味和归经理论,不能单纯地说是药中的某种成分起效,所以临证中一定要用中医思维去审因辨证论治,立方遣药。

2.读经典,勤临床,拜名师

传承名师的学术经验很重要,因为临床经验不能完全靠自己积累,要善于学习名家经验,站在巨人肩膀上,这是让自己在临床方面早日成熟的捷径。

吾退休后拜了三位临床大家为师,第一位恩师是余瀛鳌教授。

余教授对我讲:“要想治愈更多疑难杂症,必须要学好《伤寒杂病论》,这是中医诊疗的根基和灵魂,此书作为第一部临床经典医著,给我们树立了永世的丰碑。”

余老送给我他主编的《中医临床必读名著30种》,其中罗列的书目我都认真阅读。《余瀛鳌通治方验案按》一书,是余老六十余年临证经验之总结,也是余老对他的老师秦伯未先生教诲的铭记和感悟。秦老说“学问的增长,学术经验的丰富,主要靠学习、钻研、积累、探索”,这八个字,可谓是余师的座右铭。

余老的“通治方”,系针对不同病症所提出,其中既有辨中医所指之病,又包含辨西医学的病,因此成为治疗某病之基础方或特效方。

对于治疗某病之基础方或特效方,《伤寒杂病论》也有记载,《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对于黄疸病症的记载为:“诸黄,猪膏发煎主之。”余老指出,所谓“诸黄”,指的是无辨证分型的含义。也就是说,仲景先道的著述中,也有一些病症的通治方。又如在《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中,有“诸呕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汤主之”。是说,各种病因所致的呕吐,均可用小半夏汤作为病证的通治方。

笔者几十年临证治病与余老应用“通治方”的思路与方法不谋而合。

第二位恩师是张学文教授。我在临证遇到一些疑难病时,经常会请教张老,老师都会在辨证和选方用药方面,给予详细讲解。张老还应我邀请,到承德市中医院做学术报告、会诊疑难病人,提升了全院的临床水平。

第三位恩师是姚梅龄教授。姚老是伤寒大家,也是一位世家名医,他与其父依据两代人的临床经验,结合研究《伤寒论》的理论成果,创新提出“六经皆有表证”,系统创立了“三焦腑病证治”学说,并用纯中药治愈了不少西医公认的“不治之症”和疑难病症。姚老的这些学术思想对我影响深远,使我能较为透彻地理解《伤寒论》原著原文,提高了辨证论治水平。几年来,我的临床水平的显著提升,得益于姚老的倾囊相授和悉心指点。

二、临证实录部分

湖南老中医赵守真曰:“医案,乃临床经验之纪实,非借以逞才华尚浮夸也。盖病情变化,隐微曲折,错综复杂,全资医者慎思、明辨、审问之精详,曲体其情,洞悉病服何药而剧,更何药而轻,终以何方而获安全,叙之方案,揆合法度,俾读之者,俨然身临其证,可以启灵机,资参证,融化以为己用。”

古往今来,习医者无不从历代医案中汲取精华和启迪思维,长期以来中医学子,尤其一些大专院校毕业的学生,甚至博士生,面临的最大困惑是毕业后看不好病,其主要原因就是对辨证论治的精髓未能真正掌握,脱离中医思维,导致不会精确辨证,因为在学校学习疾病的“病症”是描述典型的症状,但是还会出现大量“似是而非”的非典型症状,这就需要临证有经验的医生列举实际医案,让学生思辨、体悟,而不是给学生固定的标准答案。因为临床病因是多样的,由于人、地、时的差异,疾病的表现也十分复杂,用简单固定的方法解决复杂问题,难免以偏概全。事实上,临床疾病表现比教材更复杂,例如中医内科学的“胸痹”,教材一般分为七个证型,但是病人患病时,并非患某单一证型,而且常常表现虚实夹杂、寒热相兼,既表现心胸疼痛的心血瘀阻,又可以表现心气不足,还有的兼有痰浊痹阻,表现为胸闷、舌苔白腻等,所以不能拘于一方一法,这就应该遵循《伤寒论》“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法度,临证才会取得理想的效果。所以,通过医案最能发现医生准确辨证论治和知常达变的心法,正如清代著名医家余震所纂辑的《古今医案按》中所言,“多读医案能予医者治法之巧”,这也是医者掌握学习的窍门,登堂入室的钥匙。

潘树和

2020年10月15日于承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