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我的中医路
2019年6月的一个早上,我到避暑山庄晨练,遇见一位比我年长的病人,见到我后,他高兴地称我“救命大夫”,然后对我讲:“从上次您给我治疗后,一直很好,之前每年都因心衰住一两次医院,如今三四年过去了,再没住过院,也没吃过一片西药。我今年75岁了,当年和我一块住院的几位病友都已故去了。”
这是我几年前诊疗过的一位病人。病人因扩张型心肌病并发顽固心力衰竭,长期气短乏力,全身浮肿。2014年,在我市某医院住院治疗,心血管超声检查示:左心室内径增大,室壁运动弥漫性减弱,射血分数减小;M型超声心动图检查:左室短轴缩短率降低;X线检查示:心影扩大呈球形;心电图检查:左、右心室肥大,心肌劳损,ST段压低,T波倒置。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Ⅲ度。西医应用强心、利尿对症治疗无明显改善,出院后慕名找到我。根据病人当时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按照《伤寒论》六经辨证为:太阴、少阴合病,心肾虚衰,水湿泛滥兼瘀血内停,选用真武汤、五苓散、膈下逐瘀汤加减,重用北五加皮、葶苈子、生黄芪治疗。病人口服中药20多剂,浮肿消退,心衰纠正,恢复了正常生活。
从那以后,他给我介绍了很多位心脏病和疑难杂症的病人。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患有扩张型心肌病伴有顽固性心力衰竭的病人,该病人在某三甲医院住院8个月,经强心、利尿、扩容、扩张血管各种方法治疗,全身高度浮肿无缓解,心衰也未纠正,邀我会诊。
扩张型心肌病,全心扩大,心肌收缩功能不全,出现反复心力衰竭,目前国内治疗心力衰竭多采用洋地黄类强心药增加心肌收缩,利尿剂减轻心脏前负荷,应用盐酸多巴酚丁胺减轻心脏前后负荷,但药物难以纠正,治疗棘手。这时,我想到多年前在北京西苑医院进修时,全国著名中西结合专家戴梅芳教授所讲的“老年性心脏病中西结合临床、试验研究”,戴梅芳教授在心肌病、心力衰竭的临床治疗及实验室研究方面有较深的造诣,用实验室心肌图的研究证明:生脉饮能减轻心肌细胞损伤,提高心肌耐缺氧能力,减少心肌氧气消耗,提高心肌细胞的DNA(脱氧核糖核酸)合成,使cAMP(环磷酸腺苷)增加,改善心肌细胞功能等。对这个病人我详细询问病史,根据其症状体征,决定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
中医辨证治疗:中医辨证为心肾阳衰、水湿泛滥兼血瘀,本虚标实。以益气温阳活血治其本,因“血不利则为水”,行气利水以治标,治疗心肌病仍需重视调气活血。治疗采用经方、时方化裁,因有实验室理论研究支撑,应用了生脉饮(以增加心肌收缩力);合四逆汤振奋心阳;合五苓散利水渗湿,通阳化气,减轻心脏前负荷;合血府逐瘀汤改善心血瘀阻,再重用北五加皮、葶苈子、桑白皮、生黄芪。实验药理证明:北五加皮具有强心苷作用;葶苈子含有毒毛旋花子苷元,葶苈子醇提取物有强心作用;桑白皮具有镇咳利尿作用,对血管有扩张作用,能减轻心脏前后负荷;生黄芪能显著提高心排血量等,黄芪多糖可减轻缺血心肌损伤。北五加皮、葶苈子、桑白皮、生黄芪也均有中医应用指征。
西医治疗:应用非洋地黄的正性肌力药甲巯丙脯酸静脉滴注,通过降低血管紧张素Ⅱ和醛固酮水平,使心脏前后负荷减轻,故用于顽固性慢性心力衰竭。
病人经过中西医治疗20多天,顽固性心衰得到纠正,胸腹水、全身浮肿消退,治愈出院。
此时,我又想起大学刚毕业时,治疗一位肾病综合征的病人。西医应用激素、利尿药物治疗,中医根据肾阳虚兼湿热、血瘀的辨证处方,治疗二月余,临床症状、化验指标均无改善。诊断准确,中医按照书本辨证分型也没错,为什么没效,当时很困惑。究其原因,病人患病不是按书本得的,只有详细地“观其脉证”,分析病因、病机、病位,准确应用方药,才能取得疗效。
今昔比较,几十年临床艰辛历程,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这时想到清代龚自珍《夜坐》诗中写到的“万一禅关砉然破”,突然悟出从医生涯奥秘,那就是“读经典、勤临床、拜名师”。从毕业以来,读书心得笔记、老中医临证学术经验笔记记录有几十本,门诊病志保存了几大纸壳箱,现在我治疗各种疑难杂症能够得心应手。
天道酬勤,有耕耘就会有回报,2008年我获得首届“河北省名中医”称号,让我更欣喜的是近十年来,通过学习《伤寒论》,传承姚梅龄教授“六经表证”学术思想,用纯中药治愈了不少西医公认的“不治之症”和疑难病症,如过敏性鼻炎、急慢性荨麻疹、银屑病、哮喘、心肌病、肾病等,还有各种原因不明发热病证,用纯中药一两剂多可退热。2017年我被评为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须知极乐神仙境,修炼多从苦处来”,我愿把几十年的临床学术心悟、临床经验撷华归纳,以飨同仁。
一、经典与实践增添了中医自信
笔者1976年毕业于黑龙江中医学院(现黑龙江中医药大学),被分配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二师中心医院。一次,我值班收入一位急性肾绞痛的病人,经超声、尿常规检查诊断为左输尿管结石(0.8cm×0.7cm×0.7cm)。当时病人少腹绞痛,大汗淋漓伴血尿,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这时我想到《金匮要略》:“淋之为病,小便如粟状,小腹弦急,痛引脐中”“小便不利,蒲灰散主之,滑石白鱼散、茯苓戎盐汤并主之”。病人因湿热,尿液煎熬成石,阻塞尿路,排尿困难并因瘀阻而致绞痛,结石损伤血络则血尿,采用清热利湿、活血通络法,应用蒲灰散、滑石白鱼散、茯苓戎盐汤加减化裁:蒲黄15g,滑石20g,茯苓20g,白术 12g,戎盐 6g,金钱草 ①30g,海金沙 20g,鸡内金 15g,车前子(包)30g,石韦20g,三棱12g,莪术12g,甘草梢9g,泽泻15g,桂枝10g,大黄6g。急煎!病人服1剂后,晨起排出一颗结石,痛止病愈。
① 江苏盱眙县金钱草。江苏盱眙县金钱草为道地药材,功能清热利湿,散瘀消肿,利尿排石,常用剂量:30~40g。
这是我毕业后第一次治疗急诊的病人,心里格外高兴,也坚定了我对中药治疗的信心。西医医生也对中医改变了看法。实践证明中医不但可以治疗慢性病,对急性病人疗效也是很好的,以后内科大部分病人也都要求服中药治疗。
在临床中,也遇到过疑难病人,使我困惑,带着问题,我参加了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举办的全省中医师提高班,进行了一年半的四大经典学习,此间附属医院各科主任的临床经验介绍,使我的中医理论和临床水平得到很大提高。
学习回来,我又治疗一例病人,胸闷、心悸,心率42次/min,伴有心律不齐,有时夜间心律停跳4~5s。经西医检查,诊断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医生告知病人,需做两次手术,首先除颤,再安一个起搏器。病人刻下:面色萎黄,神疲乏力,四肢逆冷,脉结而微,舌胖边见齿痕,苔薄白。这是心阳不振,阳虚阴凝,心脉失畅的表现。《伤寒论》第317条:“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方后注并指出:药后若“其脉即出者愈”,说明此方对脉微欲绝或脉不出者有良效,于是我应用通脉四逆加减,温阳通脉,药用:附子(先煎)20g,干姜15g,炙甘草12g,细辛3g,砂仁(后下)6g,麻黄6g,桂枝15g,黄芪30g。水煎服。病人服药7剂后,肢冷、胸闷、乏力减轻,心率达到46次/min,加减治疗20天,症状明显改善,心率54次/min,自觉周身有力,精力较前明显改善,病人免去了手术治疗,随访一年良好。
二、科研引领,临床实践
20世纪70年代,在国内治疗肝癌没有理想药物的情况下,我与同事谢邦和教授合作,对中药剂型进行改革,大胆提出用石流法提取中药制剂,将红参、黄芪、蟾酥、斑蝥四味中药制成注射液,当时命名为“参芪抑癌注射液”。
国内外研究结果表明,恶性肿瘤病人免疫功能受到抑制,而中医学最大的优势就是着眼整体,治疗中注意保护、调动机体的内在抗病能力,配合放化疗,提高病人生存期。
实验药理研究证明:人参皂苷、黄芪多糖能提高人体抗病能力;蟾酥含蟾蜍内酯具有抗肿瘤作用;斑蝥含斑蝥素有抗癌活性,对小鼠腹水型肝癌有抑制作用,相互配合有较好的抗癌作用。但是临床观察,在口服治疗中效果却不明显,其原因是中药有效成分复杂,特别是高分子化合物难以被胃肠吸收。于是我们将红参、黄芪、蟾酥、斑蝥四味药提取有效成分,制成注射液静脉给药,治疗中晚期肝癌。经黑龙江中医研究院药理研究证明:红参、黄芪、蟾酥、斑蝥中药复方制剂,可以增加动物胸腺和肝脏重量,加强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并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
“参芪抑癌注射液”临床应用以来,取得较好疗效。起初,我们治疗一例肝癌,病人于1993年6月12日入院,超声显示肝右叶占位病变:8.2cm×8.0cm×7.8cm,肝穿刺病理诊断肝细胞性肝癌。入院后应用参芪抑癌注射液治疗一个疗程(45天)后,经B超复查,肿块为5.1cm×4.5cm×4.4cm,病灶呈现部分缓解。随访至1995年,无症状生存1年2个月。相关论文在1997年第1期《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上发表,产生了很大影响。
但是在应用参芪抑癌注射液治疗各种恶性肿瘤的过程中,很多病人出现血管局部疼痛,血管硬化、变细的情况,被迫停止治疗。面对新的难题,我们查阅了国内外资料,认识到锁骨下静脉穿刺是一种相对安全简便的方法。锁骨下静脉管腔大,血流丰富,药物进入即被稀释,对血管壁刺激小,能减轻疼痛,使治疗能顺利进行。通过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给药,我们治疗了650例各种肿瘤,取得理想效果。此后全国各地恶性肿瘤病人纷纷慕名前来诊治。为此,医院为我们成立了中医肿瘤科,设立了80张病床,我担任中医肿瘤科主任,谢邦和负责制剂研究,此后我们又治疗了很多肿瘤病人。1985年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召开科技大会,授予我们“集体一等功”。
我被调到承德市中医院后,加快了中晚期肝癌的临床研究步伐,主持的参芪抑癌注射液治疗中晚期肝癌被列为河北省中医药管理局研究项目;谢邦和调入北京市朝阳区桓兴肿瘤医院,继续开展此项目研究。根据新药评审要求,参芪抑癌注射液改为得力生注射液并进行了三期临床试验,通过国家卫生部新药评审成为国家Ⅱ类新药[(96)卫药证字Z-39号](图1),我是第二研制者。

图1 新药证书:得力生注射液
三、进修学习,含英咀华
1991年,我到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进修深造。
我首先跟施奠邦教授临诊,他是全国著名脾胃病专家,对中医经典有较深研究,具有独特的辨证论治方法。我随施老出门诊、抄方,学到了许多脾胃病辨证的独到技巧和有效方剂,为我以后擅长治疗脾胃病打下了良好基础。
在心血管内科方面,陈可冀院士倡导以活血化瘀为主治疗冠心病,跟随陈老,我在冠心病治疗方面,学到了很多经验。
伤寒名家时振声发挥中医药治疗肾病的优势,吸取现代科学成果,在慢性肾病方面形成了一整套辨证论治体系。他提出正虚为主,邪实兼夹处理的辨证分型方案,符合临床实际,并取得较好疗效。时老大查房的特点是,让病人到科里的宣教室,我们同坐在他旁边,住院医师汇报完病情,时老详细审阅病历,然后切脉、问诊,每个病人都看得非常仔细,时老每次大查房持续两三个小时,讲辨证用药经验。一年的时间我获益良多。
到承德后我拜见了大学老师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的孟庆云教授,他给我讲了中医理论新进展,并送我一本他所撰著的《中医百话》,老师以独特视角,采用医话题材,展示了对中医理论的见解、临床体会和读书心得,对我理解中医诊疗精髓有较大的指导作用,也拓展了我对中医的全面理解,提高了临床水平。老师还告诉我:“除了学习经典著作外,山西有三杰名家,即门纯德、李翰卿、刘绍武,临床都有很好的参考价值。”之后,我都一一研究。老师还向我推荐何绍奇著的《读书析疑与临证得失》,作者师从国医大师朱良春先生,得到倾囊相授,有20多年基层临床经验。
我在西苑医院研究生部研究生班学习时,听过何绍奇老师讲课,同学们都钦佩他渊博的学识和高深的医术。在《读书析疑与临证得失》这本书的读书析疑篇中,他评点诸家之得失,探析学术源流,如数家珍,切中肯綮;在临证得失篇中,他列举了120多个病案,既有辨证精准、疗效确切的成功病案,又有错判错辨的病证,以示他人,引以为鉴。
何老讲,在学习他人经验时,要“师其法,不泥其方”,因为“方”有数,而“法”无度。“师其法”是指学习他人有效的治病法则和方法。“不泥其方”就是指不为他人某方某药之经验所拘泥。例如何老对痞满证的辨证方法是:①多食多胀,少食少胀,不食不胀者,病在脾胃,和胃消食、健脾助运或辛开苦降,可用半夏泻心汤加减;②与饮食无关,不食也胀者,其病在肝,疏肝理气,复其条达之常则愈。从脾胃治不应,改用疏肝,其效不显,改用活血通络而愈。所以应该学习何老治疗脾胃病的规律方法,我按照这种思维临证辨治脾胃病,多有良效。再如,对于补肾活血法治疗杂病,何老认为,中老年衰老,多因气虚血瘀和肾虚引起,他常用熟地、淫羊藿、鹿角胶、怀牛膝、山萸肉、丹参、川芎、赤芍、白芍、当归、桂枝、红花,疗效显著。学习了何老的临床经验,我临证治疗一例乳腺增生病人,女性,50岁,乳腺触及硬结。病人肾气不足,治以疏肝活血无效,因局部无红肿、疼痛,考虑阴证,结合西医学考虑内分泌失调,中医冲任虚寒,补肾以阳和汤加二陈汤、丹参,服20剂,病人肿块全消。
何老讲颈椎病,表现肢体麻木疼痛,补肾药可以减轻血管压迫,改善骨质营养;腰椎骨质增生,加川断、骨碎补、威灵仙;颈椎骨质增生,加葛根升阳、活血治疗眩晕,威灵仙善行通络止痛;治疗雷诺综合征,由于阳虚血瘀而致肢端青紫、手指冰凉,在补肾的基础上加附子、干姜、细辛,疗效显著。
读书,是借鉴别人经验;临证,是验证别人经验,积累自己经验。拜师,经老师悉心指点,站在巨人肩膀上,起点高、进步快,有利于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少走弯路。
四、博学笃志,切问近思
2002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聘请全国著名中医学家邓铁涛、焦树德、朱良春、路志正、张灿玾等十几位名家,举办为期半个月的“全国名老中医临床经验高级讲习班”,我参加学习,获得受业、解惑机会,坚守了中医方向。
(一)坚定纯中医临证思维
国医大师张灿玾说,纵观中医现状,很难令人乐观。“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中医临证不按中医辨证,以西医思维以药套病。如感冒用抗病毒药,简单的感冒若不按中医思维用药,就会久而不愈,甚至加重。如临证见到外感表证,必须辨清楚是太阳伤寒,还是太阳中风。太阳伤寒治疗则应解表发汗,给邪以出路,以麻黄汤主之;太阳中风治疗应解肌、调和营卫,桂枝汤主之。若服药汗出病瘥,不必尽剂,古人治表证1~2剂而愈。如果太阳伤寒,应用大量清热解毒的大青叶、板蓝根,这些药性味苦寒,使腠理闭塞,不利于发汗,就会使邪陷于里。另外,有些老人因感冒病死率很高,就是因为邪陷少阴的表阴证。由于病人真阳不足,寒邪束表。这时临证再用苦寒药,或输入大量抗生素等,使真阳更虚,以致阴阳离决。这时必须抓住时机,采用温阳解表,微汗祛邪,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方可治愈。
(二)博学穷思,方不罔殆
在学习班里,聆听了名家的临床经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朱良春教授治疗疑难病的诊治技巧,他说,《内经》“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所谓“疑难病”,是辨证之“疑”,论治之“难”。其实,大部分还是可辨可治的,关键是我们如何熟练掌握中医基础理论,临床实践中灵活运用,不断探索总结,找到“证”的本质,明晰客观规律,辨“疑”不惑,治“难”不乱,自可得心应手。
半个多月各位老师的授课,他们把几十年宝贵经验无私奉献给学员,当代中医名家焦树德,研读古今医籍,学识渊博,善治疑难重病,他给我们讲了他治愈一例脑部结核瘤经验。
李某,男,38岁,于1987年7月23日劳动后自觉头晕,在去医院途中,突然昏倒,神志不清,右侧偏头疼,呈阵发性胀痛,经医院CT检查诊断脑部占位性病变,考虑结核瘤。病人不同意手术,找到焦老,根据脉证辨证为:肝郁生风痰,气血瘀滞。治以调肝散瘀消瘀,处方:白蒺藜12g,当归12g,赤芍12g,红花 9g,地龙 6g,橘红 12g,半夏 9g,白僵蚕 6g,茯苓 18g,黄芪 18g,川芎 12g。病人此方加减服70剂,右侧偏头痛减轻,但在劳累时仍有发作。面色红,舌尖红,舌苔根部黄腻,脉弦。辨证为肝阳上亢,气血上逆,经络失畅,血脉不通,证随药变,治以平肝潜阳,活络降逆,处方:生石决明30g,代赭石30g,白蒺藜12g,夏枯草 10g,荆芥穗 10g,蔓荆子 10g,赤芍 15g,红花 10g,莪术 10g,半夏10g,橘红12g,茯苓20g,白僵蚕10g,川芎5g。共服药140剂。病人1988年1月25日经CT复查:右颞叶后部皮层区结节状占位已消失。焦老强调治病一定要辨证用药,不能按病下药,并给我们详细分析方药主辅佐使作用。最后焦老告诫我们:“中医并没有专门消除瘤子的药,而瘤子却在整个病情都好转的同时消除,这就是中医学从整体出发而取得的效果。”
焦老又给我们讲了一例,治愈患有肝内胆管结石的某国驻华大使,病人辨证为肝经湿热蕴结,久滞不散,治以疏肝散结,清热利湿,佐以化石,采用自制燮枢汤加减药用:北柴胡10g,炒黄芩10g,炒川楝子12g,茯苓30g,片姜黄10g,皂角刺 6g,泽泻 20g,猪苓 20g,鸡内金 12g,郁金 10g,生明矾 2g,金钱草30g,海金沙20g,珍珠母30g,车前子12g,土茯苓30g。经过两个月治疗,超声复查肝内胆管结石消失,解除了病人胁肋隐痛15年之苦,大使兴奋地跟焦老说:“先进的医学在东方,而不在西方,中医不仅是传统中国医学,而且也是世界医学,盼望中医早日传到法国来。”焦老又给我们介绍了他的经验方“推气散”,片姜黄加枳壳,此方领姜黄引入两胁,对肝郁气滞,两胁胀痛,非常有效;“转舌散”,羌活配全蝎,对声带麻痹、迷走神经障碍、脑血栓、脑出血后遗症,口舌活动不利也非常灵验。
国医大师、全国著名中医妇科专家,“朱氏妇科”第三代传人朱南孙教授,介绍了她祖父朱南山治疗子宫黏膜下肌瘤出血过多的经验,她采用攻补兼施方法,药用党参、丹参、白术、生蒲黄、五灵脂、炮姜、海螵蛸、三七粉治疗,可以抑制肌瘤生长。还介绍她祖父对于妇女经漏不止,通过通因通用、攻补兼施方法,采用自制将军斩关汤治疗:熟大黄炭3g,蒲黄9g,阿胶9g,炒当归9g,黄芪4.5g,仙鹤草 18g,巴戟天 9g,生熟地各 9g,茯神 9g,白术 4.5g,焦麦芽 4g,藏红花0.1g(红茶汁送服),三七粉0.1g(红茶送服)。此方祖传三代,对顽固性经漏,屡用屡验。同时还介绍了她自己治疗顽固性痛经,采用自制的加味化木汤:蒲黄 15g,生山楂 12g,小青皮 6g,三棱 15g,莪术 15g,延胡索 6g,血竭 2g,乳香、没药各3g,徐长卿15g。此方活血化瘀,通经止痛,适用实证的子宫膜性痛经。实验研究证明,此方可扩张血管,降低雌激素,使内膜溶解,降低前列腺素水平,达到止痛作用。
朱老在谈及治疗月经病经验时讲:“病有夹杂,动静失匀、虚实寒热相兼,制其动则静益凝,补其虚则实更壅,故临证需寒热并调,七补三消,通涩并举,药应兼用,喜用药对组方,如仙鹤草配益母草通涩并用,有调治月经周期不准之功用;熟大黄炭配炮姜炭,寒热并调,一走一守,治崩漏经久不止;莪术配白术消补相伍,治脾虚痰凝,经闭积聚;血竭协三七,化瘀止痛止血,疗癥瘕积聚之疼痛,出血之重症。用之得当,得心应手。”
在课余的一个晚上,我们去宾馆看望白天授课的老师们,我带了一例晚期肺癌病案和临证疑惑,向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请教,他详细给我讲了治疗此病的思路方法,然后又把他擅长治疗的皮肌炎、硬皮病治疗机制、处方作用详细讲给我,还非常谦虚地说,我们来一块攻克难关,可以随时和他联系,并把他家的地址、电话告诉我。
名老中医的经验传薪,凝集了几十年的心血体会,汇集成《砭石集》,现已出版十几册,笔者都认真学习,赋予实践,用之神验,如朱良春治顽痹,用虫类药以提高疗效,我在朱老经验基础上,结合临床应用补肾壮督、活血通络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获市级科技进步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