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令根周围血管病临证治验
- 高杰主编
- 961字
- 2025-03-15 04:06:17
第二节 春治秋防思想
一、概述
“治未病”是中医学的一大特点,《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证明古人早在两千多年前就认识到预防疾病的重要意义。
古人云“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四季具有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特点,人体亦相应具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特点。因此,对于患者的治疗,春秋两季应采用不同用药原则。我国古代医家很早就提出“天人相应”的观点,认为人体受自然界气候变化的影响,其功能活动、病情变化等具有一定规律性,根据这些规律,选择针对性的治疗方法,可收到较好效果。
脱疽、脉痹等动脉缺血性疾病的病因病机主要是人到中老年,脏腑功能渐衰,血虚脉涩,气亏乏力;加之疏于养身,冬受风寒,夏不防湿,则寒凝血脉,湿滞气机,若饮食甘肥,素嗜烟酒等,则痰湿内困;以及情志不畅,忧思郁怒,气血暗耗,或长期劳累过度,房事不节,精气消损等。致使经脉中阳气亏乏,气血温煦、推动、循行、疏布功能受损,血液运行缓慢,甚至凝结成块,不能正常濡养形体官窍,导致机体出现发凉、疼痛、麻木等以缺血为主要症状的临床表现。
针对动脉缺血性疾病患者,从中医对疾病认识的角度出发,在遵循“未病先防”“已病防变”两大防治原则的前提下,李令根教授提出“春治秋防”原则,以达到治疗疾病和巩固疗效的目的。
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发展的内在因素,邪气侵袭人体是发病的重要条件。未病先防,必须从增强人体正气和防止病邪侵害两方面入手。增强人体正气的目的是加强自身防御能力,防止病邪侵害的目的是消除致病因素。由于邪正斗争的消长,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由浅入深、由轻到重、由单纯到复杂的病理变化。既病防变是指在疾病发展的初始阶段,应力求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防止疾病的进一步发展与传变。
为此,李令根教授针对病情稳定的患者,即侧支循环已建立较好的患者,采用一年两次常规用药的办法,即2~4月(立春期间)和8~10月(立秋期间)两个阶段,无论患者当时的病情如何,均常规用药2~3周,我们追踪统计了5~8年的40余例患者,每年春秋两季常规用药,患者病情一直保持稳定,未发现病情加重现象。对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应用此方法防治亦收到了较好效果。从中医治未病的角度来看,应用春治秋防方法防治周围血管疾病具有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