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作用机制

关于“夹脊”的理论渊源,可以追溯到《黄帝内经》。《素问·刺疟》云:“十二疟者……又刺项以下侠脊者,必已。”所言“夹脊”即是脊柱两侧之部位,虽为广义之夹脊,未言具体夹脊穴,但可视为夹脊穴产生的理论基础,为现存文献对“夹脊”的最早记载。针灸学家承淡安在所著《中国针灸学》中首次提出“华佗夹脊穴”名称,其定位为第一胸椎至第五腰椎正中旁开0.5寸,左右共计34穴。

夹脊穴位于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之间,与两经关系最为密切。督脉总督诸阳脉,为“阳脉之海”,能统摄调节全身阳气;足太阳膀胱经接纳、转输各经脉之经气,为整个经脉系统中核心经脉之一;两脉又同络于脑,行于人体阳中之阳的背部,在循行上密切联系,在生理上息息相通。夹脊穴恰在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外延重叠覆盖之处,于此联络沟通两脉,为调控两脉之枢纽。颈部、胸部、腰部的夹脊穴分别位于头、胸、腹气街中,脏腑、经络气血可流注于气街中,气街亦可调节脏腑、经络气血的运行,因此夹脊穴具有“通经络,调气血”的作用。

下肢缺血性疾病属于中医“脱疽”范畴,是由脾气不健、肝肾不足、寒湿侵袭,凝滞脉络所致。脾肾阳气不足,肢体失于温养,复感寒湿之邪,则气血凝滞,经络阻遏,不通则痛;肢体气血不充,失于濡养,则皮肉枯槁不荣;肝肾不足,或寒邪郁久化热,湿毒浸淫,脉络闭阻,四末失于濡养,而致焦黑坏死,甚至脱落。

下肢缺血性疾病的特点是气滞血瘀,针刺夹脊穴的基本作用在于疏通经络、调和阴阳。一方面调节气血,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通过针刺使气血运行正常,则瘀血自除,经脉自通,“通则不痛”;另一方面针刺还可调节脏腑经络气血的偏盛偏衰,损有余而补不足,使阴阳平衡,气血旺盛,脏腑经络得到温煦濡养,“荣则不痛”。现代研究亦表明,针刺的机械刺激可激活血管的自律运动,使微血管血流速度加快,血液灌注增加,从而改善缺血病灶的血供。

电针疗法是在针刺腧穴的基础上,加以脉冲电的治疗作用,针与电两种刺激相结合,可提高疗效。同时,电针疗法容易掌握刺激参数、频率稳定、重复性好;代替手法行针,节省人力;操作简便、创伤性小,无副作用、费用低廉,易被国人接受。

现代解剖学研究证实,“夹脊穴区域组织中分布广泛的末梢神经、脊神经后支和邻近穴位的椎旁交感神经干,这是夹脊穴针灸效应的神经生理学基础”。“电针夹脊穴可降低佐剂性关节炎大鼠的外周血钠、多巴胺含量,表明交感神经活动受到抑制”。这一作用与治疗外周血管疾病的腰交感神经节切除术的效应相近。研究表明,针刺夹脊穴能提高急性心肌缺血大鼠的血清NO含量,降低血浆ET-1含量,从而提高NO/ET-1的比值。而冠心病与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发病学具有同源性,故致病后NO、ET-1变化相近,而对于血管舒缩、内皮细胞功能的调整作用应同样适用于外周血管疾病。

夹脊穴处布有脊神经根的前后支、脊神经节、交感神经节,以及交感神经的灰白交通支和其他丰富的神经血管组织,与脊髓神经节段关系极为密切,针刺夹脊穴不但可影响脊神经后支,还涉及前支及其与交感干的相互联系,也影响交感神经的传出活动。针刺夹脊穴时,针尖经竖脊肌沿棘突两侧进入,可刺激脊神经前支、后支、交感神经干。华佗夹脊穴的治疗作用与脊神经节段性分布有密切关系,对相关夹脊穴进行刺激,能够使其周围的脊神经根通过脊髓内传导通路传达至中枢系统,起到调节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