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实验研究

高杰教授在美国做访问学者期间,曾参与脊髓刺激疗法(spinal cord stimulation,SCS)课题研究,该研究发现刺激植入脊髓硬脊膜表面电极可引起外周血管扩张效应。后期研究进一步揭示出SCS引起外周血管扩张的机制:通过激活具有辣椒素受体-1表达的感觉神经纤维,使感觉神经末梢去极后释放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等血管扩张因子进入血管平滑肌层。SCS通过扩张外周血管,能很好地改善局部血流供应,减轻疼痛、减少闭塞形成、促进溃疡愈合、增加跛行距离,用于治疗下肢和足部周围动脉闭塞性疾病,可作为血管手术和药物治疗失败后的方法。SCS作为一种非药物微创治疗方法,其扩张血管作用能很好地缓解肢体缺血症状,全球每年约有14 000例患者进行脊髓刺激治疗,总有效率约80%。但目前SCS花费较高,对患者依从性要求较高,难以纳入国内的常规治疗。

高杰教授从SCS通过刺激脊髓背柱纤维以扩张外周血管的治疗思路中得到启发,在临床中采用针刺夹脊穴治疗下肢血管闭塞性疾病,取得很好的临床疗效。一方面,夹脊穴具有“疏通经络,调理气血”作用,可改善该类疾病由于气滞血瘀所致的肢体疼痛、发凉、麻木症状。另一方面,解剖证实夹脊穴处分布有脊神经根的前后支、脊神经节、交感神经节等组织,这与SCS电极植入和刺激部位相似。按脊髓和神经节段分布,第一腰椎至第五腰椎夹脊穴主要用于治疗下肢疾病,故选定第一腰椎至第五腰椎棘突双侧夹脊穴作为针刺治疗穴位。电针夹脊穴通过刺激传入纤维,沿脊髓背根进入脊髓,兴奋脊髓背柱纤维,这与脊髓刺激相似,都是以微弱电流直接刺激脊髓背柱的技术,解决了脊髓刺激疗法创伤性大及费用高昂等缺点。脊髓刺激是通过植入脊髓刺激器刺激粗的神经纤维,而电针夹脊穴通过电针刺激细的神经纤维。

实验研究证实,电针夹脊穴同样可以扩张外周血管,增加肢端缺血区域血供,改善临床症状,其扩张血管机制与SCS机制相似:通过激光多普勒血流仪观察电针刺激大鼠“夹脊穴”可以增加缺血区域皮肤血流,这种血管扩张效应能被辣椒素类似物RTX(树脂毒素)、CGRP8-37等部分阻断;电针治疗后大鼠下肢动脉TRPV1(辣椒素受体1)、PKA(蛋白激酶A)、eNOS(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蛋白表达增加,血浆NO(一氧化氮)含量升高。证实电针夹脊穴可激活脊髓背根神经节含有的TRPV1受体传入神经纤维,释放CGRP、P物质等,激活血管TRPV1,促进NO释放,引起血管扩张,增加缺血区域皮肤血流,为电针夹脊穴临床应用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